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一個男人和五個女人的故事

——望母山的傳說, 沒你知道的那麼簡單!

秦漢時期, 在現在的安徽舒城山七鎮大河沿村住著姓査的母女倆, 母親趙氏勤勞善良, 十六歲的女兒査月月也聰明懂事, 母女倆以採茶為生, 相依相命, 生活的很安逸。

月月母女的房子

有一天, 一個外地的年輕郎中到這裡來採種草藥, 借宿於母女家, 母親有多年的頭痛病請郎中看, 郎中用一種叫“還魂草”的藥方給母親吃, 很奇怪不到三天, 母親的頭痛病就好了。 為表謝意, 母女倆留郎中多住些日子。 郎中沒有猶豫就住了下來, 因為他們家的屋後面就有一座大山, 山上有很多種中草藥, 包括“還魂草”(石斛)。

望母山野生石斛

這個郎中名叫楊三, 年方二十八, 英俊魁梧, 博學多才。 査月月很喜歡這個大哥哥, 楊三上山采藥, 月月就一邊給他做嚮導, 一邊采野茶, 她知道哪裡的草藥多, 哪裡的路好走。 就這樣一來二去, 月月喜歡上了愛她疼她的楊三哥哥。 從此月月和楊三白天就去大山裡采野茶和中藥, 母親在家裡種菜園, 打理家務, 一家人過上了很快樂的生活。

望母山的野生靈芝

幾年過去了, 楊三一家平安幸福, 母女倆總是把最好吃的留給楊三, 而楊三也十分勤奮, 除了在山上采藥賣錢, 還要去鄉間給人看病。 但是, 人有旦夕禍福, 又是幾年過去了, 月月一直沒有懷孕, 月月和楊三都知道, 母親雖然沒有說, 但在她的眼神裡, 他們讀的懂, 她多麼希望女兒女婿能給她抱上孫子啊!因為査家時代單傳, 她要讓査家的香火延續下去。

十幾年過去了, 月月終究沒有懷孕, 身為郎中的楊三知道, 月月得的是很罕見的不孕症, 一家人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 母親整天在歎息中度過, 月月更是傷心難過, 憔悴不已。 只有楊三每年都是那蒼白無力的話語在她們安慰:“到時候會有的!”

楊三在給人看病

天有不測風雲, 一天, 楊三和月月在大山裡采藥, 突然下起了大雨, 傾盆而下, 河水猛漲, 洪水夾雜著泥沙沖毀了他們的房屋, 母親也隨著洪水被沖走了, 楊三夫婦悲痛欲絕而無能為力, 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母親被無情的洪水淹沒, 沖走, 他們牽著手往山頂跑往最高處跑, 情急之下隨手拾來兩塊石頭掂在腳下, 只希望能夠看到母親, 希望奇跡能發生, 可是奇跡終究沒有發生, 他們看到了母親現了一下身體, 又在下游的一個地方看到母親被柳樹根絆了一下, 就再也沒有看到母親了, 雨停了, 水退了, 他們飛跑下去, 希望在河裡能扒到母親, 可是沒有……

山七河

為懷念母親, 他們在望母山腳下建了一個牌坊,也就在今天的梅芳村境內。(以前叫牌坊村)隨後的日子,月月和楊三基本上住在山上的山洞裡了,山下也沒有了房子,他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勞作,閑下來就站在山頂望著母親消失的地方,望著河水流去的方向……

老牌坊

天長日久,望母山的名字就這麼叫出來了,今天去登望母山,仍然能看到她們倆站的兩塊高聳入雲的巨石,那麼雄偉,那麼滄桑,如一對情侶注視著遠方。這兩個石頭後來被叫做“雙站石”,雙站石下面的山洞後來被叫做仙人洞,現在去仍然能看到她們當年在哪裡生活的痕跡。而現了母親身體的地方被後人叫做現屍灘,扒母親的河灘被叫做叫扒娘河(今大河沿村境內),被柳樹根絆了一下的地方叫楊柳絆(今雙桂村境內)。

望母山上看山七河

神奇的孝山——望母山

望母山上的“雙站石”

莊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對患難的夫妻被這個問題飽受了煎熬,月月知道,要完成母親的遺願,也為了丈夫不留遺憾,她必須要做出犧牲,在一個夏天的夜晚,涼風習習,星空郎朗,月月偎依在楊三的懷裡,很認真的說:“你再找個女人吧!”她說的是那麼的誠懇,那麼的認真!良久,楊三用低沉的聲音回答:“可以借腹生子,但我們永遠是一家人!”月月微微的點了點頭,而行淚水流了下來。

月月

為了方便生活,他們把家安在大河沿的上游7公里的地方,這裡地勢比較高,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很適合人的居住,所以後來就叫“山七裡河”,也就是現在的山七鎮。

現在的山七裡河老街

在痛苦的掙扎一年後,月月真的給楊三找了個女人,名菊花,天生麗質,閉月羞花,比月月小10多歲,真是花開正豔的時候,同房的那天晚上,月月一夜也沒有睡,第二天早上,他們沒有見到月月,他們動員了所有的人找,都沒有她的消息。

楊三和菊花

一年以後,菊花給楊三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取名字叫大蘭花和小蘭花。菊花在家撫養孩子,楊三任然去大山裡采藥材,一轉眼就8年過去了,雙胞胎女兒美麗可愛,聰明活潑。菊花對丈夫溫柔體貼,楊三對妻子也是關懷備至,可菊花還是感受到丈夫忘不了月月,楊三也知道自己雖然有了漂亮賢淑的菊花,但他的心底仍然屬於月月的。

大蘭花和小蘭花

其實善良純樸的月月並沒有走遠,她去了一個大山裡的尼姑庵出家了,一心皈依佛門,靜心念佛,這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突然又是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山洪暴發,眼看就要衝到楊三他們住的地方了,也許是月月的真情感動了上天,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上游突然下起了石頭雨,把泥石流給擋在了上游,山七裡河沒有受到一點損失。下石頭雨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山,月月登上了山頂,眺望著山七裡河,沒人知道到她在想什麼,後來她在山頂化成了一個石碑,眺望著大河,守護著自己的愛人。這就是後來人稱的“落石山”。(現在山七鎮俞河村境內),而那個大山裡的尼姑庵就是現在的高山村境內,但這個尼姑庵在文革的時候被推倒了。

月月在尼姑庵

俞河村“落石山”

又是四年過去了,一天,楊三從山上采藥回來,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菊花不在家,桌子上有一封信:“楊:你是一個善良而又責任感的男人,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她也愛你!我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我覺得月月姐更需要你,我走後,她就一定會回來的!相信你們一定會把我們的女兒撫養大,培養成人。永遠愛你們的菊花”。楊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當她看到另一封信的時候,他不得不承認了事實。

這是月月寫給楊三的:“親愛的楊:我本來以為你找了女人就解決了所有的事情,可你真的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我的痛苦嗎?我有抓狂和想死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愛吧?我走了,你不要找我,也找不到我,我會好好活下去,你也和菊花妹妹好好生活,我會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你們,祝福你們”。楊三明白:這是月月留給他的信,不知道放在哪了,今天被菊花給看到了。

菊花看瞭望母山最後一眼

楊三明白了一切,他沒有去找,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和二個女兒一起生活,他把對兩個女人的愛全部給了孩子,大蘭花和小蘭花也很聰明懂事,除了去學堂學習,就是採茶補貼家用。

大蘭花和小蘭花

又是6年過去了,大蘭花和小蘭花都已經長大成人,變成了楚楚動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楊三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一天,他把女兒叫到身邊:你們長大了,現在你們可以去找你們的媽媽了,大蘭花和小蘭花商量好,她去找月月媽媽,小妹去找菊花媽媽。大蘭花找遍了山七裡河的所有地方,終於找到了那個尼姑庵,裡面的老尼姑說出了月月出走和救她們的所有經過,大蘭花拖著疲憊的身體和難過的心在給‘’落石山‘’磕了三個頭,就回望母山了,楊三知道事情經過後悲痛欲絕,次年就去世了,死在他和月月經常站著看母親的雙站石上,小蘭花也一去幾年沒有任何消息。大蘭花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繼續採茶,直到有一天她累倒在望母山腰,最終化成了一座大石頭,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飛來石‘’,今天去看,仍能看到她的秀美,頭還一直朝著雙站石的方向拜跪著。

望母山上的"飛來石"

再說小蘭花去找菊花,八年過去了,也沒有菊花的一點消息,有人說她改嫁了,也有人說她去了浙江的普陀山……

小蘭花歷盡艱辛,一個人頑強的回來了,可親人都沒有了,但她繼承了倆個母親的純樸善良,繼承了爸爸的頑強剛毅,她用她那纖細的小手去採茶,去撐起這個家!一天她去一個峽谷裡采野茶,這裡的野茶鮮嫩肥厚,石頭光滑多姿,山水秀麗清澈,小蘭花口渴了,就一頭紮在水裡喝水,突然跳出來一條小白龍,用一雙閃爍的小眼睛看著蘭花,蘭花把他帶回了家養起來,不久後變成了了一個英俊的書生,從此小蘭花和書生結成夫妻,共同採茶,還研究做茶的工藝,後來他們做的茶,味道香甜,透著一股蘭花的香味,人們把他們做的茶就叫做小蘭花茶。如今的小蘭花茶早走出了山七,走出了舒城,走向了全國。而那個秀美的峽谷被後人叫做“小龍井”,至今仍然是很多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地方。

小蘭花茶

小龍井

小蘭花夫婦

很多年以後,他們的後人一直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由於這裡遠離戰亂的侵擾,加上環境優美,依山傍水,所以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到這來落戶,山七裡河住的人也越來越多。

如今的山七鎮,雖然大多人都走出了大山去大城市發展,但査姓和楊姓任然是當地的大家族,楊三的後人們一直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怡然自得,鬱鬱蔥蔥的松樹,清澈潺潺的流水,悠悠的唱著那古老而淳樸的歌謠。勤勞善良的山七人在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詮釋人間的孝道,人間的真情,人間的愛。

現在的山七鎮

山七河

為懷念母親, 他們在望母山腳下建了一個牌坊,也就在今天的梅芳村境內。(以前叫牌坊村)隨後的日子,月月和楊三基本上住在山上的山洞裡了,山下也沒有了房子,他們還是和以前一樣勞作,閑下來就站在山頂望著母親消失的地方,望著河水流去的方向……

老牌坊

天長日久,望母山的名字就這麼叫出來了,今天去登望母山,仍然能看到她們倆站的兩塊高聳入雲的巨石,那麼雄偉,那麼滄桑,如一對情侶注視著遠方。這兩個石頭後來被叫做“雙站石”,雙站石下面的山洞後來被叫做仙人洞,現在去仍然能看到她們當年在哪裡生活的痕跡。而現了母親身體的地方被後人叫做現屍灘,扒母親的河灘被叫做叫扒娘河(今大河沿村境內),被柳樹根絆了一下的地方叫楊柳絆(今雙桂村境內)。

望母山上看山七河

神奇的孝山——望母山

望母山上的“雙站石”

莊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對患難的夫妻被這個問題飽受了煎熬,月月知道,要完成母親的遺願,也為了丈夫不留遺憾,她必須要做出犧牲,在一個夏天的夜晚,涼風習習,星空郎朗,月月偎依在楊三的懷裡,很認真的說:“你再找個女人吧!”她說的是那麼的誠懇,那麼的認真!良久,楊三用低沉的聲音回答:“可以借腹生子,但我們永遠是一家人!”月月微微的點了點頭,而行淚水流了下來。

月月

為了方便生活,他們把家安在大河沿的上游7公里的地方,這裡地勢比較高,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很適合人的居住,所以後來就叫“山七裡河”,也就是現在的山七鎮。

現在的山七裡河老街

在痛苦的掙扎一年後,月月真的給楊三找了個女人,名菊花,天生麗質,閉月羞花,比月月小10多歲,真是花開正豔的時候,同房的那天晚上,月月一夜也沒有睡,第二天早上,他們沒有見到月月,他們動員了所有的人找,都沒有她的消息。

楊三和菊花

一年以後,菊花給楊三生下一對雙胞胎女兒,取名字叫大蘭花和小蘭花。菊花在家撫養孩子,楊三任然去大山裡采藥材,一轉眼就8年過去了,雙胞胎女兒美麗可愛,聰明活潑。菊花對丈夫溫柔體貼,楊三對妻子也是關懷備至,可菊花還是感受到丈夫忘不了月月,楊三也知道自己雖然有了漂亮賢淑的菊花,但他的心底仍然屬於月月的。

大蘭花和小蘭花

其實善良純樸的月月並沒有走遠,她去了一個大山裡的尼姑庵出家了,一心皈依佛門,靜心念佛,這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突然又是電閃雷鳴,狂風大作,山洪暴發,眼看就要衝到楊三他們住的地方了,也許是月月的真情感動了上天,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上游突然下起了石頭雨,把泥石流給擋在了上游,山七裡河沒有受到一點損失。下石頭雨的地方變成了一座山,月月登上了山頂,眺望著山七裡河,沒人知道到她在想什麼,後來她在山頂化成了一個石碑,眺望著大河,守護著自己的愛人。這就是後來人稱的“落石山”。(現在山七鎮俞河村境內),而那個大山裡的尼姑庵就是現在的高山村境內,但這個尼姑庵在文革的時候被推倒了。

月月在尼姑庵

俞河村“落石山”

又是四年過去了,一天,楊三從山上采藥回來,孩子們在院子裡玩耍,菊花不在家,桌子上有一封信:“楊:你是一個善良而又責任感的男人,我知道你愛我,我也愛你,她也愛你!我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思想鬥爭,我覺得月月姐更需要你,我走後,她就一定會回來的!相信你們一定會把我們的女兒撫養大,培養成人。永遠愛你們的菊花”。楊三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當她看到另一封信的時候,他不得不承認了事實。

這是月月寫給楊三的:“親愛的楊:我本來以為你找了女人就解決了所有的事情,可你真的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你知道我的痛苦嗎?我有抓狂和想死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愛吧?我走了,你不要找我,也找不到我,我會好好活下去,你也和菊花妹妹好好生活,我會在不遠處默默地看著你們,祝福你們”。楊三明白:這是月月留給他的信,不知道放在哪了,今天被菊花給看到了。

菊花看瞭望母山最後一眼

楊三明白了一切,他沒有去找,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和二個女兒一起生活,他把對兩個女人的愛全部給了孩子,大蘭花和小蘭花也很聰明懂事,除了去學堂學習,就是採茶補貼家用。

大蘭花和小蘭花

又是6年過去了,大蘭花和小蘭花都已經長大成人,變成了楚楚動人,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而楊三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了,一天,他把女兒叫到身邊:你們長大了,現在你們可以去找你們的媽媽了,大蘭花和小蘭花商量好,她去找月月媽媽,小妹去找菊花媽媽。大蘭花找遍了山七裡河的所有地方,終於找到了那個尼姑庵,裡面的老尼姑說出了月月出走和救她們的所有經過,大蘭花拖著疲憊的身體和難過的心在給‘’落石山‘’磕了三個頭,就回望母山了,楊三知道事情經過後悲痛欲絕,次年就去世了,死在他和月月經常站著看母親的雙站石上,小蘭花也一去幾年沒有任何消息。大蘭花在失去親人的悲痛中繼續採茶,直到有一天她累倒在望母山腰,最終化成了一座大石頭,這就是後來人們說的‘’飛來石‘’,今天去看,仍能看到她的秀美,頭還一直朝著雙站石的方向拜跪著。

望母山上的"飛來石"

再說小蘭花去找菊花,八年過去了,也沒有菊花的一點消息,有人說她改嫁了,也有人說她去了浙江的普陀山……

小蘭花歷盡艱辛,一個人頑強的回來了,可親人都沒有了,但她繼承了倆個母親的純樸善良,繼承了爸爸的頑強剛毅,她用她那纖細的小手去採茶,去撐起這個家!一天她去一個峽谷裡采野茶,這裡的野茶鮮嫩肥厚,石頭光滑多姿,山水秀麗清澈,小蘭花口渴了,就一頭紮在水裡喝水,突然跳出來一條小白龍,用一雙閃爍的小眼睛看著蘭花,蘭花把他帶回了家養起來,不久後變成了了一個英俊的書生,從此小蘭花和書生結成夫妻,共同採茶,還研究做茶的工藝,後來他們做的茶,味道香甜,透著一股蘭花的香味,人們把他們做的茶就叫做小蘭花茶。如今的小蘭花茶早走出了山七,走出了舒城,走向了全國。而那個秀美的峽谷被後人叫做“小龍井”,至今仍然是很多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地方。

小蘭花茶

小龍井

小蘭花夫婦

很多年以後,他們的後人一直生活在這片沃土上,由於這裡遠離戰亂的侵擾,加上環境優美,依山傍水,所以也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到這來落戶,山七裡河住的人也越來越多。

如今的山七鎮,雖然大多人都走出了大山去大城市發展,但査姓和楊姓任然是當地的大家族,楊三的後人們一直在這世外桃源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這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怡然自得,鬱鬱蔥蔥的松樹,清澈潺潺的流水,悠悠的唱著那古老而淳樸的歌謠。勤勞善良的山七人在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詮釋人間的孝道,人間的真情,人間的愛。

現在的山七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