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鴻章 孫中山 袁世凱 黎元洪 馮國璋 段祺瑞 吳佩孚 張作霖 馮玉祥 蔣介石 到底誰滅掉了誰?

李鴻章 孫中山 袁世凱 黎元洪 王士珍 馮國璋 段祺瑞 曹錕 吳佩孚 張勳 孫傳芳 閻錫山 伍廷芳 陳炯明 蔡鍔張作霖 黃興 馮玉祥 蔣介石 這些大家時常看到的名字, 他們到底誰滅掉了誰?今天就來梳理梳理!同樣絕對值得你收藏!

簡單粗暴, 直接有效。

注:以下圖片的色塊只代表大概範圍, 並不精確。

首先, 讓我們瞭解一下清末的狀況:

甲午戰爭, 清政府各軍均遭受重創, 當時袁世凱極力建議組建現代化軍隊, 但上頭就是不聽, 袁世凱很生氣。

後來清帝國飄搖欲墜, 尋求出路, 袁世凱被李鴻章等人聯名推薦, 成為統領。 袁世凱本人極重練兵, 主張變法, 為革新奔走呼號。 練兵時, 他直接採用現代化設備和訓練方式, 聘請德國軍官, 從學堂裡挑選出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 培養為親信, 從順利控制了全軍。 軍隊只知效忠于袁大帥, 而不知效忠於清帝國。

袁世凱的旗下, 有三個學生最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 此三人號稱北洋三傑, 民間把他們喚作龍、虎、狗。

注意, 狗是誇人, 不是罵人, 並沒有罵人是畜生的意思。

王士珍

段祺瑞

馮國璋

在清朝滅亡之前十年, 東北奉天有兩夥子土匪火拼, 那邊叫金壽山, 這邊叫張作霖, 張作霖打不過金壽山, 便撒丫子跑了。 跑了以後他還當土匪頭子, 不過他深信當土匪成不了大事, 於是想入編正規軍。 於是劫持了清軍將領盛京(瀋陽)將軍增祺……的老婆, 跪求將軍夫人替他求情, 收了兄弟們。

將軍被媳婦說動, 收編了張作霖, 使得張作霖成了大清的地方官。

1904年左右, 日俄戰爭, 東北混亂, 張作霖從容應對, 增強了軍隊實力, 後又遭遇擴編, 再去作為朝廷的人去剿匪, 再度壯大。

革命爆發時, 清帝國東北軍的幾位領導上書清廷, 提議實施責任內閣制, 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這是革命派的意思。

作為清帝國的從良小能手, 張作霖奉命去幹他們, 此時清政府的大權, 實際是袁世凱握著的。

張作霖因此奪了東北的最高領導權, 張作霖是奉天來的, 雅稱奉系軍閥。

同樣回到清朝滅亡十年前, 在山西的五台縣, 有個名叫閻錫山的青年, 考上了山西武備學堂。 後來他從日本留學回來,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軍官,憑著出色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他在短時間內連升幾級,當上了團長。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和同盟會有交往。等同盟會起義,他也在山西回應,領軍滅了山西巡撫,成立了軍政府,閻錫山本人當之無愧地被大家推舉為都督。

清朝滅亡後,他順應時勢,立即表示擁戴(臣服)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就是晉系軍閥的來源!

於是我們看:

記憶:

奉系軍閥:頭目張作霖,張學良他爹,在東北,老家奉天。

晉系軍閥:閻錫山,在山西,綽號閻老西,山西簡稱晉。

好了,說完這些,該說南邊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

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

圖:蔡鍔將軍靚照(小編想到小鳳仙)

圖:蔡鍔將軍沙場照

蔡鍔有一腔熱血,是梁啟超、譚嗣同的學生。他於晚清帝國最後一年到任,興辦產業,開展教育,整飭軍隊,革除弊病。武昌起義時回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革命後繼續留任,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

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到此為止,還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麼情況呢?

答案是:這是南北軍閥打來打去的地帶,他覺得他二逼,他覺得他二逼,誰也不服誰。

袁世凱領導的龐大軍團,響應南方革命軍的號召,成立了民國政府。

原本南方革命軍是有人主張打袁世凱的,但黃興認為根本就打不過,只能和談。後來大家一想,真的打不過,就和談了。

袁世凱同意了和約,不過他的條件是,革命成功後,他來當總統。

你想,這個時候有人忽然說,我們要選舉,我們要換領導人,我們要打倒舊勢力,扳倒北洋軍,限制袁世凱的權力,最好把他選下去。

是你,你願意?

是小編也不願意!可惜不是我~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國政府,弄了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準備搞選舉,孫中山是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就很生氣,說好的我支持你革命,你讓我當總統,你怎麼自己當上了,你什麼意思?加上後來的一系列衝突,這就要滅了孫中山,於是孫中山號召各省討袁,還好有響應的,打了幾仗,都是慘敗,正愁怎麼辦呢,結果討袁軍在上海的司令部居然被租界給解散了。

孫中山、黃興等人被通緝,革命黨人將此舉喚作“二次革命”,意思是第一次革命革的不全,所以再來一次。

沒想到二次革命這麼快就失敗了,孫中山流亡海外。

1914年,袁世凱對民主心存的最後一點好感也沒有了,他廢了臨時約法,出臺了《中華民國約法》,解散了國會,讓那些議員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恰在此時,日本來湊熱鬧,進軍青島,耀武揚威,袁世凱被迫接受二十一條。

當時也是有媒體報導的,主要戰場就是報紙。說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無恥之極,與日本人狼狽為奸,全國爆發了遊行,以反對袁世凱為榮,以堅決革命為榮。

當然這只是導火索,爆發事件出現在1915年——袁世凱居然稱帝了!

可惜沒人信。

南方軍閥,以蔡鍔為領袖,發動了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

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對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抑鬱而終。

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能力一統江湖,操持全域。就連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離析了。

中央方面,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約法,恢復國會。

這個黎元洪,原是湖北軍統帥,革命時被革命黨人逼著當了中央軍大元帥。

擔任民國總統時,與段祺瑞就不和睦。

但顯然段祺瑞手握重兵,實際權力要遠高於黎元洪。總統和總理不和,和事老正是同為北洋出身的張勳。

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國會,張勳對黎元洪表示,這事兒非復辟不能解決。

於是強行擁戴愛新覺羅·溥儀進行復辟大業。問題是,段祺瑞你免了就能完事兒了嗎?人家實力在那裡擺著呢,手底下又都是親信的軍團,不是沒有這個職稱就沒這個能力,於是將張勳復辟鎮壓了。

復辟失敗之後,黎元洪覺得自己引張勳當和事老,張勳復辟,自己也有責任,覺得沒臉繼續在中央混了,引咎辭職。

總統換人,換成了馮國璋。

段祺瑞稱反對復辟為再造共和。

他不止一次造共和。

第一次是民國元年,南方革命軍鬧革命,段祺瑞聯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詔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是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公開反對,多次勸阻,可惜老袁不聽。後來革命派讓段祺瑞表態,段祺瑞出於袁世凱幾十年的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

段祺瑞和梁啟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說我這是再造共和,孫中山說放你娘的狗屁。他說段祺瑞那個是假共和,我們要建設新共和。所以孫中山從海外流亡歸國,聯合桂系、滇系軍閥,準備打擊段祺瑞。

孫中山組織的國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海陸(沒空)軍大元帥,其餘軍閥頭目為元帥。同時宣佈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要維護共和之純種法統,否認段祺瑞北京政府。因此發動的戰爭,就叫護法戰爭:

護法戰爭的範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陝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

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慮,各種矛盾數不勝數。但既然要打段祺瑞,還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擊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稱是“護法軍”。

段祺瑞應戰。

段祺瑞(皖系)的策略很簡單:

安排馮國璋(直系)打頭陣,跟西南來的那群護法神軍撕。

注:圖為護法軍和馮國璋打架。

直系、皖系等也好記,記住兩個詞,即“瘋子(馮直)”“斷腕(段皖)”

馮國璋又不是傻逼,憑什麼我打你不打?幹了兩仗就不幹了,擅自撤兵,愛誰誰,你段祺瑞自己玩兒去。

於是孫中山順利奪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讓段祺瑞很生氣,他向大總統馮國璋同志表示,這個總理我他媽不幹了。

馮國璋說你不幹那就太好了,我讓王士珍幹!(當總理)

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皖分裂。

馮國璋主持大局,他宣佈:我們大家不要打了,坐下來好好談談。

孫中山說,我不想談!

但西南的軍閥們卻已經跟馮國璋談好了,單方面宣佈停戰。和孫中山同樣不滿的,還有段祺瑞。為了制裁馮國璋,段祺瑞召開了十三省軍代表表決大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國家要統一,就一定要跟西南軍死磕,收復天下。

果然還是段祺瑞勢力更大,北京政府離不開他,畢竟他是虎,馮國璋是狗,狗與虎拼,那是拼不過的。

馮國璋只好說,那還是打吧,並再任命段祺瑞為總理。

段祺瑞派軍揮師南下,與護法軍大戰於湖南。

因為是直系當的冤大頭,為段祺瑞這個死皖系打前陣,有戰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直系將領曹錕、吳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奪了湖南,最後當上湖南省長的卻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錕震怒,讓吳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幹活,最後讓不幹活的領工資,咱不值當的。

為了噁心一下段祺瑞,吳佩孚發表聲明,說段祺瑞試圖武力統一中國,實乃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表示老吳說得對,段祺瑞真不是東西。

段祺瑞被迫宣佈停戰。

不打了。

但孫中山還是不願意,還想著繼續北伐,從而圍攻北京,奪取革命的最終勝利。

但坐下來談判的雙方卻簽訂了和約:

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

推舉黎元洪或者馮國璋當總統,岑春煊當國務院總理。至於孫中山,最適合當一名外交官,負責海外事宜……

孫中山很生氣。

而在此之前,孫大炮為了懲戒不認真北伐,反而排擠革命党人的桂系,登上戰艦,發射大炮,炮擊了廣東都督府(桂系的勢力在廣西、廣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憤怒。

因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麼議會,所以議員集體出走,出走的這群人,與孫中山聯合,策動了一些部隊,驅逐了陸榮廷(桂系老大),建立了新的軍政府。

但不久後,孫中山任命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就叛變了。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政見不一樣,他主張像美國學習,搞聯邦自治,孫中山說必須要搞民主革命。後來又發現他倆不僅政見不同,脾氣也不合,加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終導致孫中山撤了陳炯明的司令和省長之職。

陳炯明哪裡肯幹?

領兵來揍孫中山,四千人馬。孫中山好漢不吃眼前虧,跑了。

離開廣州,跑到了上海。

孫中山深知,沒人支持是不行的。別的軍閥都有日本或者西方列強支持,孫中山找不到支持者,最後還是決定向俄國求援,同意容共,同意赤化。

1922年,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因此提出了“聯俄容共”之政策。

1923年,孫中山回到廣東,聯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某些軍隊,驅逐陳炯明,在蘇俄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校,訓練高級人才。

這個時期,馮國璋已死,直系新老大曹錕,受夠了皖系的段祺瑞,兩下裡直接開幹了,史稱直皖戰爭(1920年夏)。

直系將領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圍攻老段。一狗一虎攻一虎,段祺瑞大敗,沒了槍桿子,就沒政權,自然要辭職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權讓給了直系和奉系。

但這個直系,和東北張作霖老師的奉系,幕後不是一個東家。張作霖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也是日本人支持的,而直系是英美支持的。你直系把皖系攆走了,想在中央當老大,張作霖願不願意?張作霖願意,日本人也不願意,日本人要求張作霖(奉系)和皖系合作,他跟直系本來就沒什麼可說的,在一個政府裡工作,衝突本來就多,直接就開幹了。奉系和直系打的這一仗,被喚作直奉戰爭(1922年、1924年)。

直系一度勝利,但因為西北的馮玉祥臨陣倒戈,最終敗北。奉系贏得勝利後,任命張宗昌為魯皖平賊小天使(皖魯剿匪司令)。而張作霖自然成了虎頭老大,成了北方之王,控制了北京政府,和皖系聯合舉薦親日小先鋒梁士詒擔任總理。

孫中山政府之所以擴張得比較順利,正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北方在掐架,沒空顧及南方。孫中山直接用黃埔軍校組建成了一個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而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

孫中山去世後,由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擔任北伐總司令。由於經費不足,民國政府做了細緻的安排,砸鍋賣鐵賣廠子,債券收稅什麼的,原計劃打到哪兒算哪兒,沒想到一路高歌:

一開始制定的基本策略是:

連同馮玉祥(西北)和閻錫山(山西),打倒吳佩孚(藍色),聯絡孫傳芳(黃色),不理張作霖(紫色)。等弄死吳佩孚(藍色)後,便回頭猛揍孫傳芳(黃色),滅了張宗昌(山東),幹死張作霖(紫色)。

結果:

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張作霖。

1927年,張作霖因抵擋不住國民革命軍的猛攻,決定求和。同時因為不滿足日本人的種種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主持大局,決定改易旗幟,撤了奉系軍的五色旗,改掛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北洋軍閥時代就此結束。

後來他從日本留學回來,考上了大清朝的上等軍官,憑著出色的表現和學業成績,他在短時間內連升幾級,當上了團長。而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和同盟會有交往。等同盟會起義,他也在山西回應,領軍滅了山西巡撫,成立了軍政府,閻錫山本人當之無愧地被大家推舉為都督。

清朝滅亡後,他順應時勢,立即表示擁戴(臣服)袁世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這就是晉系軍閥的來源!

於是我們看:

記憶:

奉系軍閥:頭目張作霖,張學良他爹,在東北,老家奉天。

晉系軍閥:閻錫山,在山西,綽號閻老西,山西簡稱晉。

好了,說完這些,該說南邊的了。

南方是孕育新思潮的地方,同時在那個時候,南方並沒有效忠袁大帥的表態,因為本身就獨立於北方而存在。

先說雲南大軍統領,即雲南都督蔡鍔!

圖:蔡鍔將軍靚照(小編想到小鳳仙)

圖:蔡鍔將軍沙場照

蔡鍔有一腔熱血,是梁啟超、譚嗣同的學生。他於晚清帝國最後一年到任,興辦產業,開展教育,整飭軍隊,革除弊病。武昌起義時回應革命軍,革命成功後,自然而然地成為雲南軍政府都督。雲南簡稱滇,所以蔡鍔旗下軍,也換做滇系軍閥。

還有廣西,原是清政府任命的提督陸榮廷在職,響應革命號召反了。革命後繼續留任,成為民國時期廣西軍閥。

廣西簡稱桂,因此稱作桂系軍閥。

到此為止,還有一事不明。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麼情況呢?

答案是:這是南北軍閥打來打去的地帶,他覺得他二逼,他覺得他二逼,誰也不服誰。

袁世凱領導的龐大軍團,響應南方革命軍的號召,成立了民國政府。

原本南方革命軍是有人主張打袁世凱的,但黃興認為根本就打不過,只能和談。後來大家一想,真的打不過,就和談了。

袁世凱同意了和約,不過他的條件是,革命成功後,他來當總統。

你想,這個時候有人忽然說,我們要選舉,我們要換領導人,我們要打倒舊勢力,扳倒北洋軍,限制袁世凱的權力,最好把他選下去。

是你,你願意?

是小編也不願意!可惜不是我~

民國成立後,孫中山等人在南京成立民國政府,弄了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準備搞選舉,孫中山是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就很生氣,說好的我支持你革命,你讓我當總統,你怎麼自己當上了,你什麼意思?加上後來的一系列衝突,這就要滅了孫中山,於是孫中山號召各省討袁,還好有響應的,打了幾仗,都是慘敗,正愁怎麼辦呢,結果討袁軍在上海的司令部居然被租界給解散了。

孫中山、黃興等人被通緝,革命黨人將此舉喚作“二次革命”,意思是第一次革命革的不全,所以再來一次。

沒想到二次革命這麼快就失敗了,孫中山流亡海外。

1914年,袁世凱對民主心存的最後一點好感也沒有了,他廢了臨時約法,出臺了《中華民國約法》,解散了國會,讓那些議員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恰在此時,日本來湊熱鬧,進軍青島,耀武揚威,袁世凱被迫接受二十一條。

當時也是有媒體報導的,主要戰場就是報紙。說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無恥之極,與日本人狼狽為奸,全國爆發了遊行,以反對袁世凱為榮,以堅決革命為榮。

當然這只是導火索,爆發事件出現在1915年——袁世凱居然稱帝了!

可惜沒人信。

南方軍閥,以蔡鍔為領袖,發動了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稱帝。

而段祺瑞等人,居然也反對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抑鬱而終。

袁世凱死後,無人有能力一統江湖,操持全域。就連北方的天下,也都分崩離析了。

中央方面,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總理,恢復約法,恢復國會。

這個黎元洪,原是湖北軍統帥,革命時被革命黨人逼著當了中央軍大元帥。

擔任民國總統時,與段祺瑞就不和睦。

但顯然段祺瑞手握重兵,實際權力要遠高於黎元洪。總統和總理不和,和事老正是同為北洋出身的張勳。

眼看段祺瑞想再次解散國會,張勳對黎元洪表示,這事兒非復辟不能解決。

於是強行擁戴愛新覺羅·溥儀進行復辟大業。問題是,段祺瑞你免了就能完事兒了嗎?人家實力在那裡擺著呢,手底下又都是親信的軍團,不是沒有這個職稱就沒這個能力,於是將張勳復辟鎮壓了。

復辟失敗之後,黎元洪覺得自己引張勳當和事老,張勳復辟,自己也有責任,覺得沒臉繼續在中央混了,引咎辭職。

總統換人,換成了馮國璋。

段祺瑞稱反對復辟為再造共和。

他不止一次造共和。

第一次是民國元年,南方革命軍鬧革命,段祺瑞聯名北洋高級將領電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詔清帝退位。

二造共和是袁世凱稱帝時,段祺瑞公開反對,多次勸阻,可惜老袁不聽。後來革命派讓段祺瑞表態,段祺瑞出於袁世凱幾十年的知遇之恩,雖未公開聲討,但絕不參與,且未獲任何封賞。

段祺瑞和梁啟超等人成立了新政府,段祺瑞說我這是再造共和,孫中山說放你娘的狗屁。他說段祺瑞那個是假共和,我們要建設新共和。所以孫中山從海外流亡歸國,聯合桂系、滇系軍閥,準備打擊段祺瑞。

孫中山組織的國會在廣州召開,會議選舉孫中山為海陸(沒空)軍大元帥,其餘軍閥頭目為元帥。同時宣佈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要維護共和之純種法統,否認段祺瑞北京政府。因此發動的戰爭,就叫護法戰爭:

護法戰爭的範圍遍及粵、桂、湘、閩、滇、黔、川、鄂、陝九省,贛、浙、蘇、皖、豫、魯、甘等省及東北地區也出現規模不等的護法武裝及活動。

各省份都有自身的考慮,各種矛盾數不勝數。但既然要打段祺瑞,還是有人支持的。支持打擊段祺瑞政府的,都自稱是“護法軍”。

段祺瑞應戰。

段祺瑞(皖系)的策略很簡單:

安排馮國璋(直系)打頭陣,跟西南來的那群護法神軍撕。

注:圖為護法軍和馮國璋打架。

直系、皖系等也好記,記住兩個詞,即“瘋子(馮直)”“斷腕(段皖)”

馮國璋又不是傻逼,憑什麼我打你不打?幹了兩仗就不幹了,擅自撤兵,愛誰誰,你段祺瑞自己玩兒去。

於是孫中山順利奪取了湖南,痛失湖南讓段祺瑞很生氣,他向大總統馮國璋同志表示,這個總理我他媽不幹了。

馮國璋說你不幹那就太好了,我讓王士珍幹!(當總理)

這就是傳說中的直皖分裂。

馮國璋主持大局,他宣佈:我們大家不要打了,坐下來好好談談。

孫中山說,我不想談!

但西南的軍閥們卻已經跟馮國璋談好了,單方面宣佈停戰。和孫中山同樣不滿的,還有段祺瑞。為了制裁馮國璋,段祺瑞召開了十三省軍代表表決大會,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國家要統一,就一定要跟西南軍死磕,收復天下。

果然還是段祺瑞勢力更大,北京政府離不開他,畢竟他是虎,馮國璋是狗,狗與虎拼,那是拼不過的。

馮國璋只好說,那還是打吧,並再任命段祺瑞為總理。

段祺瑞派軍揮師南下,與護法軍大戰於湖南。

因為是直系當的冤大頭,為段祺瑞這個死皖系打前陣,有戰功的人,自然也是直系的。但直系將領曹錕、吳佩孚等人,辛辛苦苦奪了湖南,最後當上湖南省長的卻是皖系(段祺瑞)的人。曹錕震怒,讓吳佩孚不要再往前打了,辛辛苦苦幹活,最後讓不幹活的領工資,咱不值當的。

為了噁心一下段祺瑞,吳佩孚發表聲明,說段祺瑞試圖武力統一中國,實乃亡國之政策。直系將領紛紛表示老吳說得對,段祺瑞真不是東西。

段祺瑞被迫宣佈停戰。

不打了。

但孫中山還是不願意,還想著繼續北伐,從而圍攻北京,奪取革命的最終勝利。

但坐下來談判的雙方卻簽訂了和約:

西南各省和北方各省均同意:

推舉黎元洪或者馮國璋當總統,岑春煊當國務院總理。至於孫中山,最適合當一名外交官,負責海外事宜……

孫中山很生氣。

而在此之前,孫大炮為了懲戒不認真北伐,反而排擠革命党人的桂系,登上戰艦,發射大炮,炮擊了廣東都督府(桂系的勢力在廣西、廣東),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憤怒。

因為桂系根本就不想搞什麼議會,所以議員集體出走,出走的這群人,與孫中山聯合,策動了一些部隊,驅逐了陸榮廷(桂系老大),建立了新的軍政府。

但不久後,孫中山任命的廣東省長陳炯明就叛變了。因為陳炯明與孫中山政見不一樣,他主張像美國學習,搞聯邦自治,孫中山說必須要搞民主革命。後來又發現他倆不僅政見不同,脾氣也不合,加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終導致孫中山撤了陳炯明的司令和省長之職。

陳炯明哪裡肯幹?

領兵來揍孫中山,四千人馬。孫中山好漢不吃眼前虧,跑了。

離開廣州,跑到了上海。

孫中山深知,沒人支持是不行的。別的軍閥都有日本或者西方列強支持,孫中山找不到支持者,最後還是決定向俄國求援,同意容共,同意赤化。

1922年,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因此提出了“聯俄容共”之政策。

1923年,孫中山回到廣東,聯合之前支持他的桂系、滇系某些軍隊,驅逐陳炯明,在蘇俄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校,訓練高級人才。

這個時期,馮國璋已死,直系新老大曹錕,受夠了皖系的段祺瑞,兩下裡直接開幹了,史稱直皖戰爭(1920年夏)。

直系將領吳佩孚,聯合奉系張作霖,圍攻老段。一狗一虎攻一虎,段祺瑞大敗,沒了槍桿子,就沒政權,自然要辭職退位,把北京政府的大權讓給了直系和奉系。

但這個直系,和東北張作霖老師的奉系,幕後不是一個東家。張作霖是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也是日本人支持的,而直系是英美支持的。你直系把皖系攆走了,想在中央當老大,張作霖願不願意?張作霖願意,日本人也不願意,日本人要求張作霖(奉系)和皖系合作,他跟直系本來就沒什麼可說的,在一個政府裡工作,衝突本來就多,直接就開幹了。奉系和直系打的這一仗,被喚作直奉戰爭(1922年、1924年)。

直系一度勝利,但因為西北的馮玉祥臨陣倒戈,最終敗北。奉系贏得勝利後,任命張宗昌為魯皖平賊小天使(皖魯剿匪司令)。而張作霖自然成了虎頭老大,成了北方之王,控制了北京政府,和皖系聯合舉薦親日小先鋒梁士詒擔任總理。

孫中山政府之所以擴張得比較順利,正是因為這個時候的北方在掐架,沒空顧及南方。孫中山直接用黃埔軍校組建成了一個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而黃埔軍校的校長,就是蔣介石。

孫中山去世後,由蔣介石領導的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擔任北伐總司令。由於經費不足,民國政府做了細緻的安排,砸鍋賣鐵賣廠子,債券收稅什麼的,原計劃打到哪兒算哪兒,沒想到一路高歌:

一開始制定的基本策略是:

連同馮玉祥(西北)和閻錫山(山西),打倒吳佩孚(藍色),聯絡孫傳芳(黃色),不理張作霖(紫色)。等弄死吳佩孚(藍色)後,便回頭猛揍孫傳芳(黃色),滅了張宗昌(山東),幹死張作霖(紫色)。

結果:

北伐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基本消滅了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勢力,同時重創了張作霖。

1927年,張作霖因抵擋不住國民革命軍的猛攻,決定求和。同時因為不滿足日本人的種種要求,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史稱皇姑屯事件。其子張學良主持大局,決定改易旗幟,撤了奉系軍的五色旗,改掛中華民國之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北洋軍閥時代就此結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