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榜單發佈:青島第17,濟南第27

濟南的經濟發展到底怎樣?環境又能在全國排第幾?

6月22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共同發佈了一份報告——《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5次報告》,

告訴你想知道的一切!

這份報告底蘊很足——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自2003年開始, 每年發佈一次。

這份報告來頭不小——

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與經濟日報共同發佈,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作首席研究員, 兩岸及香港和澳門城市競爭力專家共同攜手, 歷時大半年時間才聯合完成。

這份報告內容超棒——

報告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資料, 對全國數百個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進行分析, 從整體上衡量中國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 為制定提升競爭力的戰略提供啟示和參考。

直接上乾貨↓↓

2016年度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十強

深圳、香港、上海、臺北、廣州、天津、北京、澳門、蘇州、武漢。

↑2016年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從綜合經濟競爭力來看, 濟南排名第27, 青島排名第17。 十強城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港澳臺地區, 中部地區開始有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

西部地區尚無城市進入十強。 其二, 從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分佈來看, 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的城市均值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其三, 中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進入調整期, 總體水準出現微幅下降。 其四, 從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空間分佈來看, 東經110度經線以東和以西地區差異明顯:那些具有強競爭力優勢的城市皆位於該經線以東的東中部地區。

2016年度宜居競爭力指數十強

香港、無錫、廣州、澳門、廈門、杭州、深圳、南通、南京、上海。

今年的宜居競爭力指標體系更加注重城市在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以及經濟活躍方面的表現, 因此與上一年相比,十強城市有明顯變動。

其中,濟南排在第30位,青島排在26位。

2016年度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

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青島、大連。

↑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十強

與上一年相比,由於指標體系的變動,可持續競爭力十強榜單有較大變動。香港蟬聯第一,北京取代上海位居第二,廣州、杭州、南京超越澳門,分別位列第五、六、七位,青島位居第九。

觀察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分項競爭力狀況可以得出以下六個方面的結論。其一,從企業本體來看,不同地區的企業本體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環渤海灣、中部、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其二,從當地要素來看,不同地區的當地要素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以及西北地方。其三,從當地需求看,不同地區的當地需求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和西北。其四,從軟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軟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中部、東北、西南、西北。其五,從硬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硬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東北、西南、中部、環渤海灣和西北。其六,從全球聯繫看,不同地區的全球聯繫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中部、西南和西北。

排名背後有玄機!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除了簡單的排名以外,這份報告可是藏著超多的信息量喲!

與簡單的城市間比較不同,這次報告首次由城市視角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和變化趨勢。

除了排名,還透露了什麼資訊?一起來看!

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

研究發現,中國以東中一體和城市群體系為支撐的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從城市GDP空間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東中一體與“一網五帶”新格局逐步凸現。

具體表現在,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前20%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聚全國近3/5的財富;中部地區憑藉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正在不斷崛起,東北地區由於中心城市支撐作用下降而出現持續下滑。

從城市人口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人口流動出現新動向:中部地區、部分高行政等級城市人口流入增加。

從城市群的發展演進來看,中國城市群體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顯,而且對經濟空間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表現在,城市群與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間分化明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空間的主體支撐;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群經濟增速(均值)高於全國水準,城市群蘊藏發展新動能。

經濟增速放緩,但城鎮化持續加速

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和城市的城鎮化推進速度存在明顯差異,後發地區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將對沖先行地區城鎮率增速放緩影響;城市經濟增速的整體放緩及分化正在疊加影響城鎮化的空間結構調整。但是,城市經濟增速放緩並不必然導致城鎮化增速的減緩。近年來一系列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等制度改革與政策紅利釋放,將助力中國城鎮化品質並重,持續加速。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於極化期

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聚焦於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

從需求方面看,首先,全國出口需求整體低迷,城市層面呈現空間上高度分化,時間上波動加劇的態勢。其次,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穩步提升,高行政等級城市的消費占GDP比重明顯高於低行政等級城市。最後,在投資需求方面,多數城市依賴於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

從供給方面看,中國城市在轉型升級方面極化現象明顯,東部沿海城市及內陸個別中心城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轉型升級成效顯著,而欠發達地區城市則明顯落後,其從傳統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異常艱難。

部分中小城市發展缺乏可持續性問題應予關注

社會治安、交通狀況、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是衡量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的重要方面,比較來看,中小城市表現較差,大多缺乏可持續性。

其中,在居住環境方面,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購房壓力增加更快。在公共服務方面,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和水準遠遠落後於大城市。

城市排名和房價啥聯繫?

此次報告的年度主題是“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杠杆與陷阱”。報告認為,中國房價體系為尖塔形分佈,具有單中心、多層次、集群化特徵,房價體系的多層次性不斷增強。房價體系存在擴散效應、虹吸效應、傳染效應、遷移效應等多樣化聯繫特徵。房價體系的變動性:從城市分化向城市群分化演變。一些城市房價的偏離了合理的水準,導致房價體系不合理。適度的高房價有助於通過提高城市高技能勞動力的比重等途徑助推城市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杠杆,但過高房價則不利於城市發展,甚至會成為轉型升級的陷阱。

報告建議,為更好發揮房價體系在轉型升級中的杠杆作用,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和培育我國多中心群網化的城市體系,通過大中小城市(鎮)的協調發展來推動轉型升級;二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 抑制投資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形成合理的房價體系;三是根據不同城市在房價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採取“分級分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措施。

因此與上一年相比,十強城市有明顯變動。

其中,濟南排在第30位,青島排在26位。

2016年度可持續競爭力指數十強

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南京、澳門、青島、大連。

↑2016年中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十強

與上一年相比,由於指標體系的變動,可持續競爭力十強榜單有較大變動。香港蟬聯第一,北京取代上海位居第二,廣州、杭州、南京超越澳門,分別位列第五、六、七位,青島位居第九。

觀察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分項競爭力狀況可以得出以下六個方面的結論。其一,從企業本體來看,不同地區的企業本體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環渤海灣、中部、東南、西南、東北和西北。其二,從當地要素來看,不同地區的當地要素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以及西北地方。其三,從當地需求看,不同地區的當地需求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西南、中部和西北。其四,從軟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軟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中部、東北、西南、西北。其五,從硬體環境看,不同地區的硬體環境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東北、西南、中部、環渤海灣和西北。其六,從全球聯繫看,不同地區的全球聯繫指數的均值從大往小依次是東南、環渤海灣、東北、中部、西南和西北。

排名背後有玄機!

仔細分析,你會發現除了簡單的排名以外,這份報告可是藏著超多的信息量喲!

與簡單的城市間比較不同,這次報告首次由城市視角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和變化趨勢。

除了排名,還透露了什麼資訊?一起來看!

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

研究發現,中國以東中一體和城市群體系為支撐的經濟空間新格局更加明晰。從城市GDP空間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東中一體與“一網五帶”新格局逐步凸現。

具體表現在,中心城市的經濟集聚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前20%的地級及以上城市集聚全國近3/5的財富;中部地區憑藉中心城市的有力支撐正在不斷崛起,東北地區由於中心城市支撐作用下降而出現持續下滑。

從城市人口分佈及變化來看,中國人口流動出現新動向:中部地區、部分高行政等級城市人口流入增加。

從城市群的發展演進來看,中國城市群體系的多中心化愈加明顯,而且對經濟空間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表現在,城市群與非城市群、城市群之間分化明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十大城市群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空間的主體支撐;全國絕大多數城市群經濟增速(均值)高於全國水準,城市群蘊藏發展新動能。

經濟增速放緩,但城鎮化持續加速

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和城市的城鎮化推進速度存在明顯差異,後發地區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將對沖先行地區城鎮率增速放緩影響;城市經濟增速的整體放緩及分化正在疊加影響城鎮化的空間結構調整。但是,城市經濟增速放緩並不必然導致城鎮化增速的減緩。近年來一系列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等制度改革與政策紅利釋放,將助力中國城鎮化品質並重,持續加速。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正處於極化期

從城市視角審視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需聚焦於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

從需求方面看,首先,全國出口需求整體低迷,城市層面呈現空間上高度分化,時間上波動加劇的態勢。其次,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穩步提升,高行政等級城市的消費占GDP比重明顯高於低行政等級城市。最後,在投資需求方面,多數城市依賴於投資尤其是房地產投資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

從供給方面看,中國城市在轉型升級方面極化現象明顯,東部沿海城市及內陸個別中心城市積極對接國家戰略,轉型升級成效顯著,而欠發達地區城市則明顯落後,其從傳統經濟向創新經濟的轉型異常艱難。

部分中小城市發展缺乏可持續性問題應予關注

社會治安、交通狀況、居住環境、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是衡量一個城市可持續發展水準的重要方面,比較來看,中小城市表現較差,大多缺乏可持續性。

其中,在居住環境方面,與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購房壓力增加更快。在公共服務方面,中小城市在教育、醫療、科技、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和水準遠遠落後於大城市。

城市排名和房價啥聯繫?

此次報告的年度主題是“房價體系:中國轉型升級的杠杆與陷阱”。報告認為,中國房價體系為尖塔形分佈,具有單中心、多層次、集群化特徵,房價體系的多層次性不斷增強。房價體系存在擴散效應、虹吸效應、傳染效應、遷移效應等多樣化聯繫特徵。房價體系的變動性:從城市分化向城市群分化演變。一些城市房價的偏離了合理的水準,導致房價體系不合理。適度的高房價有助於通過提高城市高技能勞動力的比重等途徑助推城市發展,成為轉型升級的杠杆,但過高房價則不利於城市發展,甚至會成為轉型升級的陷阱。

報告建議,為更好發揮房價體系在轉型升級中的杠杆作用,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和培育我國多中心群網化的城市體系,通過大中小城市(鎮)的協調發展來推動轉型升級;二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強房地產市場宏觀調控, 抑制投資投機,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形成合理的房價體系;三是根據不同城市在房價體系中的功能和地位,採取“分級分城施策”的房地產調控措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