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解讀!輝縣千年古道之巔藏座古寺,佛像依山而刻!

佛教大約在一世紀傳入中國, 那時中國正處於西漢末年和東漢初年時期。 最早進人中國的時候, 佛教被認為是神仙方術的一種, 只有統治階級上層的個別人會念念南無阿彌陀佛, 求求平安, 南北朝時期, 信佛的人越來越多, 很多家庭都供了各種佛;廟宇也越來越多, 佛教成了全國性的宗教。 到了隋唐時期, 佛教在中國進人鼎盛階段, 形成了大批具有我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和學派。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 南太行的寺廟慢慢多了起來。 今天, 我們就講一講位於輝縣十八盤古道之巔的大佛殿!

十八盤古道(圖源八賢一行)

在輝林公路修通前, 想進山區, 只有一條宛如羊腸般曲折盤旋的古道。 而一切艱辛, 因為有了雄踞在十八盤古道之巔的大佛殿, 準確地說因為有了大佛殿和尚的善舉, 讓人們感受到了古道熱腸。

輝縣的地形以山地為主, 交通極為不便。 但人不能不走動, 物不能不交流。 人們在峰嶺之間艱難行進, 只是這路盤旋在峰嶺間, 懸掛在峭壁上, 宛如羊腸, 似有還無、彎彎繞繞, 曲曲折折, 說是路, 其實是僅能落腳而已。

十八盤古道(圖源八賢一行)

老百姓把這種彎道接著彎道、曲折盤旋上升的路段, 形象地稱為“盤”。 據說, 從山麓到山巔, 即從山下的高莊鄉盤根村到山上大佛殿下的古關口的5裡多地, 這樣的“盤”到大佛殿竟然多達48個, 既陡且險, 形同走蜀道。 這些盤山路, 百姓俗稱“48盤”, 後來念成了“十八盤”。 儘管山路陡峭難行, 但它卻是輝縣通往林縣、山西的重要商道。

抗戰時期, 時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的陳賡將軍, 曾多次經此道下山夜襲輝縣城等地的日偽軍。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輝縣打通宋莊至南村的盤山公路後, 十八盤古道才逐漸被人們廢棄。

從十八盤古道看新盤山公路(圖源八賢一行)

張正朝走十八盤的經歷

眼下, 走過十八盤古道的人已不多了。 有一篇名為《輝縣大佛殿採集日記》的文章, 是1936年時任河南博物館植物研究員的張正朝所寫, 文中詳細記述了他攀登十八盤的過程。

十八盤古道的關門(圖源茶亭邀客)

文中說, 當時的“的士”——三輪洋車到高莊“已不能行”, 他只好租騾子騎著上山,但“此去坡勢更高”,沒走多遠就懷疑已經“入十八盤道中”。嚮導對他說,還早呢,要過盤根村“方得上十八盤”。一直走了“疑似”十八盤10公里後,才來到了盤根村。從盤根村向北,不久“即過一關”,關門很低,他不得不從騾子上下來,過了這個關門,才開始了十八盤之旅。他“仰見山勢,備覺驚慌,崢嶸險惡,如壓胸襟,頓覺呼吸困難”。再看“山邊區區小路,崎嶇盤旋,直矗天際”,繼續“漸次上登,又感騎騾亦非易事”,怕“一足不固”,連騾帶人摔下來,開始腳蹬手抓上山。此後“漸達山巔”,過了一個甬道,到了山的北麓,道路變緩變平,“穀底即是大佛殿”。

十八盤古道的關隘(圖源共城怪俠)

險關上的大佛殿

大佛殿向北十幾米,有一棟3層樓高的關隘建築,如古城門一般坐落在古道上。城門之上,刻在黑石頭橫額上的“乾坤正氣”隱約可見,今人在城門兩側寫的護林防火倒是清晰明瞭。城門之下,就是連通山上山下的盤山古道,只不過到了這裡,路就好走多了。

十八盤古道的關隘(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在輝縣市西北25公里的南村鎮南王莊村的南山上,因寺院大殿有一高3.4米的大石佛而得名。據記載,大佛殿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重修。依佛建殿,現存古建築22間,大佛溫和、慈祥、端坐於大殿。

大佛殿(圖源茶亭邀客)

大佛殿坐北朝南,以十八盤古道為界分東西兩院。東院佛殿依山而落為畫梁石柱,無拱鬥,呈方形,有兩根大樑及21根檁條,木架結構。殿內有以天然山石雕成的坐佛像,據說是面朝印度方向。現存建築有山門、東西兩陪殿和大殿,山門為硬山式建築。山門西側有掖門,亦為硬山式。從山門或掖門皆可入內,通過10余米甬道即為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頂。依山傍勢建在崖壁之前.其後端即為崖壁,崖壁的一部分向前伸出,形成一神台。神台上端坐著佛像一尊,為就崖體鑿造而成。佛像通高3.4米,其中頭高0.9米,身高1.55米、座高0.95米、體寬達1.55米。

大佛殿內的石佛(圖源共城怪俠)

西院有關帝廟、火神廟、奶奶廟,寺院舊殿尚存,神像保存完整,因交通不便,未對外開放。大佛殿東院有一顆古黃榆樹,學名櫸樹,有著上千年的樹齡,胸徑4米,高16米。奇怪的是,樹幹的中間已經空了,卻長出新的槐樹來,堪稱一大奇觀。

大佛殿前的古黃榆樹(圖源網路)

大殿東側有兩塊兒龜馱的石碑,西邊一塊是明嘉靖年間刻的,東邊那塊是康熙年間刻的,都是依山體雕刻而成的。

大佛殿龜駝碑(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和尚的善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佛殿的興盛,十八盤古道也越來越繁忙,為“南北奔走之必經之地”,有“南通十省”之稱,“士農商旅、遷客騷人及善男信女,朝往暮歸而不絕”。大佛殿也因此成了十八盤古道的咽喉要塞,人們路過此處,多要在此歇腳。

為了方便南來北往的行人,大佛殿的和尚在古道旁支起一口大鍋,常年免費為路人供應茶水。人們對於大佛殿的和尚免費供茶之舉,是啥時候提起,啥時候讚不絕口。衍生出一句歇後語:“大佛殿的和尚——管茶(查)”。 如今的大佛殿雖然沒有了樂善好施的僧人,但仍然有不少的善男信女燒香拜佛,香火依然鼎盛。

2017年6月份,編者在大佛殿前殿拍到工匠正在休整四大天王像(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現存建築為明清風格,建築規模雖然不大,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建築藝術精巧,仍然顯現出誘人的藝術魅力。

值班編委:董文勝

商務合作電話:0373-3833712 18637377696

他只好租騾子騎著上山,但“此去坡勢更高”,沒走多遠就懷疑已經“入十八盤道中”。嚮導對他說,還早呢,要過盤根村“方得上十八盤”。一直走了“疑似”十八盤10公里後,才來到了盤根村。從盤根村向北,不久“即過一關”,關門很低,他不得不從騾子上下來,過了這個關門,才開始了十八盤之旅。他“仰見山勢,備覺驚慌,崢嶸險惡,如壓胸襟,頓覺呼吸困難”。再看“山邊區區小路,崎嶇盤旋,直矗天際”,繼續“漸次上登,又感騎騾亦非易事”,怕“一足不固”,連騾帶人摔下來,開始腳蹬手抓上山。此後“漸達山巔”,過了一個甬道,到了山的北麓,道路變緩變平,“穀底即是大佛殿”。

十八盤古道的關隘(圖源共城怪俠)

險關上的大佛殿

大佛殿向北十幾米,有一棟3層樓高的關隘建築,如古城門一般坐落在古道上。城門之上,刻在黑石頭橫額上的“乾坤正氣”隱約可見,今人在城門兩側寫的護林防火倒是清晰明瞭。城門之下,就是連通山上山下的盤山古道,只不過到了這裡,路就好走多了。

十八盤古道的關隘(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在輝縣市西北25公里的南村鎮南王莊村的南山上,因寺院大殿有一高3.4米的大石佛而得名。據記載,大佛殿始建于唐,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重修。依佛建殿,現存古建築22間,大佛溫和、慈祥、端坐於大殿。

大佛殿(圖源茶亭邀客)

大佛殿坐北朝南,以十八盤古道為界分東西兩院。東院佛殿依山而落為畫梁石柱,無拱鬥,呈方形,有兩根大樑及21根檁條,木架結構。殿內有以天然山石雕成的坐佛像,據說是面朝印度方向。現存建築有山門、東西兩陪殿和大殿,山門為硬山式建築。山門西側有掖門,亦為硬山式。從山門或掖門皆可入內,通過10余米甬道即為大殿。大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2間,硬山頂。依山傍勢建在崖壁之前.其後端即為崖壁,崖壁的一部分向前伸出,形成一神台。神台上端坐著佛像一尊,為就崖體鑿造而成。佛像通高3.4米,其中頭高0.9米,身高1.55米、座高0.95米、體寬達1.55米。

大佛殿內的石佛(圖源共城怪俠)

西院有關帝廟、火神廟、奶奶廟,寺院舊殿尚存,神像保存完整,因交通不便,未對外開放。大佛殿東院有一顆古黃榆樹,學名櫸樹,有著上千年的樹齡,胸徑4米,高16米。奇怪的是,樹幹的中間已經空了,卻長出新的槐樹來,堪稱一大奇觀。

大佛殿前的古黃榆樹(圖源網路)

大殿東側有兩塊兒龜馱的石碑,西邊一塊是明嘉靖年間刻的,東邊那塊是康熙年間刻的,都是依山體雕刻而成的。

大佛殿龜駝碑(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和尚的善舉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大佛殿的興盛,十八盤古道也越來越繁忙,為“南北奔走之必經之地”,有“南通十省”之稱,“士農商旅、遷客騷人及善男信女,朝往暮歸而不絕”。大佛殿也因此成了十八盤古道的咽喉要塞,人們路過此處,多要在此歇腳。

為了方便南來北往的行人,大佛殿的和尚在古道旁支起一口大鍋,常年免費為路人供應茶水。人們對於大佛殿的和尚免費供茶之舉,是啥時候提起,啥時候讚不絕口。衍生出一句歇後語:“大佛殿的和尚——管茶(查)”。 如今的大佛殿雖然沒有了樂善好施的僧人,但仍然有不少的善男信女燒香拜佛,香火依然鼎盛。

2017年6月份,編者在大佛殿前殿拍到工匠正在休整四大天王像(圖源共城怪俠)

大佛殿現存建築為明清風格,建築規模雖然不大,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建築藝術精巧,仍然顯現出誘人的藝術魅力。

值班編委:董文勝

商務合作電話:0373-3833712 18637377696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