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重慶老街,一本即將消失殆盡的回憶錄

兩天年假, 想出去走走, 上網搜索下機票, 天津-重慶, 900含稅往返, 週五晚上走週二回, 完美的時間促成了這次說走就走的行程。

我不愛把自己的每次出行定義為旅遊, 我覺得那很小;也不願意把每次出行定義為旅行, 我覺得那又很大。 換個地方還算像個當地人一樣到處走走就是我單純的目的, 山城是我一直想要補上的一課, 因為美食、因為歷史、因為美景…

2月底的重慶基本具備了步入春天的要素, 街上隨處可見的桃花讓沒有暖氣過冬的重慶人盼到了春天。 可迎接我們的卻是一場不友好的綿綿細雨,

這種淫雨霏霏的感覺北方人似乎不太適應, 而這樣的天氣竟然一直陪伴了我們三天。

在飛機上和朋友開玩笑, 問他能夠想到最能代表重慶的標籤, 他不假思索的說出火鍋、山城地貌和彪悍的民風, 不知道他哪來的勇氣把重點放在了彪悍的點上,

也許是我們都是匆匆決定的行程, 所以默契地決定不按套路的到處走走, 去看一看老重慶人的生活和環境, 去找一找屬於重慶的專屬”味道”。

剛到重慶的第一天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覺得它很重慶...

要說感受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在我看來就是陸地交通,

公交可以讓我們細細的的去留心這座城, 出租亦或是專車能讓我們從司機那裡獲取這個城市的逸聞軼事, 徒步則讓我們能有條件更立體的去感受城市的細節, 當然最重要的是你有耐心和體力。 而我們大多時候就是選用了徒步的方式去找尋了那些存在心中的疑惑。

重慶是個有意思的地方, 依山靠江的建設把城區斷成了三塊, 中間夾著嘉陵江和長江, 上坡下坎成了這裡的標誌, 更為有意思的是這裡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市中心, 市里的幾個區都有自己獨立的中心, 所以如果你走在重慶就會發現哪裡都是這麼熙攘熱鬧, 最中心的位置就是解放碑, 重慶人喜歡以此為界把老重慶分成上城和下城。 我們就居住在了解放碑附近。

老街, 一本即將消失殆盡的回憶錄

根據幾天的行走發現真正的老街其實都在江邊的位置, 這也符合正常的建城邏輯, 而我們對老建築的探尋很多也是在這周邊, 因為城市規劃和老建築的年久失修基本上江邊的這些老街都在大範圍破拆過程中,

所以這次去重慶也很幸運, 因為看到了那些在即將消失邊緣的下浩老街、十八梯、守備街這些代表著城市印記的地方。 在那裡你能看到這個城市最原汁原味的文化, 當然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能夠感受老重慶人對於眼前這些歷經百年的建築和生活環境即將消失殆盡的惋惜, 即使作為一個遊客我們依舊有著這樣的感覺。 老舊的街道和文化跟不上城市的高速發展, 那只有拆除做減法。

十八梯應該是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讓這個地方大熱,但我們沒有趕上它的完整風貌,其實感覺十八梯和臺灣的眷村有些相似,都是戰爭之後大家集居的地方,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但在臺灣眷村的保護顯然更有效,讓這個有歷史味道的地方依舊保存在臺灣的高樓大廈當中,而十八梯顯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十八梯算是之前提到的上下城的連接所在,嘉陵江和長江彙聚處擠壓出了一個渝中半島(實際就是渝中區),這裡有一座山,從繁華的山頂(解放碑商業區)到山腳下(江邊)讓我們經歷了從城到村的跨越。也許這正是重慶的魅力,一個棚戶連片的老區和高樓叢生的CBD商業區只有一街之隔,而這也代表了城市速度,據說這裡也被稱作從重慶”母城“到城市”毒瘤“,老重慶留下的歷史因為政府的忙碌差點被遺漏,不過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破拆的宿命,如果你想拍出城市巨大反差的好片子,重慶的十八梯絕對在未來的兩個月之內是最好的選擇。

下浩老街也是其中的代表,不過相比十八梯並沒有那麼出名,但這裡卻住著重慶的原住民,還有一群有情懷的小文青夾雜在老街裡的生機,他們在這裡開茶館經營著自己的理想,同樣也感染著住在這裡的原住民。我們在那裡也品嘗到了很純正的酒釀湯圓和重慶小面,不知道未來這個地方會建設怎樣的一個商業集群,但他確實代表了老重慶人的市井和精巧。

其實品嘗重慶美食不用看什麼攻略推薦,相信自己的味蕾,走到一家還算有感覺的小店停下來嘗嘗,就總會有些意外收穫。

這裡面是一家小的茶館,幾個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而我更願意把這裡稱為他們的“解憂雜貨鋪”。

磁器口應該也是我們去到的一個老街,不過這裡的人們更精明,或許是建築風貌和保存現狀的原因,這裡被開發成了景區,有點像北京的南鑼鼓巷,那是我們最後一天去的地方,經過了前幾天的“沉澱”我們開玩笑說這個地方很“浮誇”完全商業化的開發讓那些主街旁邊的小巷倒成了被這裡擠壓出來的文化。無論是賣力吆喝的小販還是各種有情懷的咖啡館其實都看不出任何老重慶的痕跡,但如果你喜歡美食磁器口確實是個不錯的地方,這裡有很多未被證實的”正宗“美食,陳麻花、小面、張飛牛肉、現熬火鍋底料,保准你滿載而歸。

這可能才是磁器口本來的味道,夾雜在商業街兩側的街巷感覺和這裡都有著宛若隔世的“另類”。

也許是有些不滿足,我們沿著磁器口老街往上走了走,就看到了那些老城區的味道,臨江而建讓這片區域更靠山,上坡下坎的走在老街上又是和像下浩和十八梯不一樣的味道,如果前者是破敗和歷史的代表,那這裡多了分規整和重慶人的生活印記,靜謐的街道裡除了孩子的哭啼聲外就是清晰的麻將聲,安逸的生活早已經植入了老重慶人的內心,走在街道的時候我甚至拿出手機看了下地圖,真不敢相信這裡也是重慶市里的地方,完全和隔岸可見的高樓大廈形成了兩極的對比。

老街的發現讓我們像個當地人一樣融入了本地生活,去感受了來自兩極的衝擊,也感受了純正的老重慶”味道“,麻將、小吃、棒棒軍、吊腳樓無一不代表著那一代人的情懷,在這個老街區即將從我們視野中消失的時刻,我們看到了他們從高樓中破繭而出的魅力,希望能有更多人去記住那些屬於那代人最純正的”味道“,就像重慶火鍋的味道一樣雖然辣的透徹但香的有味,更讓人容易回味。

我們的探索也還在繼續…

此新聞來源於天天快報APP

十八梯應該是這裡面最具代表性的建築了,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讓這個地方大熱,但我們沒有趕上它的完整風貌,其實感覺十八梯和臺灣的眷村有些相似,都是戰爭之後大家集居的地方,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文化,但在臺灣眷村的保護顯然更有效,讓這個有歷史味道的地方依舊保存在臺灣的高樓大廈當中,而十八梯顯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十八梯算是之前提到的上下城的連接所在,嘉陵江和長江彙聚處擠壓出了一個渝中半島(實際就是渝中區),這裡有一座山,從繁華的山頂(解放碑商業區)到山腳下(江邊)讓我們經歷了從城到村的跨越。也許這正是重慶的魅力,一個棚戶連片的老區和高樓叢生的CBD商業區只有一街之隔,而這也代表了城市速度,據說這裡也被稱作從重慶”母城“到城市”毒瘤“,老重慶留下的歷史因為政府的忙碌差點被遺漏,不過最終還是沒有逃脫破拆的宿命,如果你想拍出城市巨大反差的好片子,重慶的十八梯絕對在未來的兩個月之內是最好的選擇。

下浩老街也是其中的代表,不過相比十八梯並沒有那麼出名,但這裡卻住著重慶的原住民,還有一群有情懷的小文青夾雜在老街裡的生機,他們在這裡開茶館經營著自己的理想,同樣也感染著住在這裡的原住民。我們在那裡也品嘗到了很純正的酒釀湯圓和重慶小面,不知道未來這個地方會建設怎樣的一個商業集群,但他確實代表了老重慶人的市井和精巧。

其實品嘗重慶美食不用看什麼攻略推薦,相信自己的味蕾,走到一家還算有感覺的小店停下來嘗嘗,就總會有些意外收穫。

這裡面是一家小的茶館,幾個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而我更願意把這裡稱為他們的“解憂雜貨鋪”。

磁器口應該也是我們去到的一個老街,不過這裡的人們更精明,或許是建築風貌和保存現狀的原因,這裡被開發成了景區,有點像北京的南鑼鼓巷,那是我們最後一天去的地方,經過了前幾天的“沉澱”我們開玩笑說這個地方很“浮誇”完全商業化的開發讓那些主街旁邊的小巷倒成了被這裡擠壓出來的文化。無論是賣力吆喝的小販還是各種有情懷的咖啡館其實都看不出任何老重慶的痕跡,但如果你喜歡美食磁器口確實是個不錯的地方,這裡有很多未被證實的”正宗“美食,陳麻花、小面、張飛牛肉、現熬火鍋底料,保准你滿載而歸。

這可能才是磁器口本來的味道,夾雜在商業街兩側的街巷感覺和這裡都有著宛若隔世的“另類”。

也許是有些不滿足,我們沿著磁器口老街往上走了走,就看到了那些老城區的味道,臨江而建讓這片區域更靠山,上坡下坎的走在老街上又是和像下浩和十八梯不一樣的味道,如果前者是破敗和歷史的代表,那這裡多了分規整和重慶人的生活印記,靜謐的街道裡除了孩子的哭啼聲外就是清晰的麻將聲,安逸的生活早已經植入了老重慶人的內心,走在街道的時候我甚至拿出手機看了下地圖,真不敢相信這裡也是重慶市里的地方,完全和隔岸可見的高樓大廈形成了兩極的對比。

老街的發現讓我們像個當地人一樣融入了本地生活,去感受了來自兩極的衝擊,也感受了純正的老重慶”味道“,麻將、小吃、棒棒軍、吊腳樓無一不代表著那一代人的情懷,在這個老街區即將從我們視野中消失的時刻,我們看到了他們從高樓中破繭而出的魅力,希望能有更多人去記住那些屬於那代人最純正的”味道“,就像重慶火鍋的味道一樣雖然辣的透徹但香的有味,更讓人容易回味。

我們的探索也還在繼續…

此新聞來源於天天快報APP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