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出口糧食就是寬裕,進口糧食就是危險?中印兩國的現狀告訴你真相

【國家14日發佈了5月經濟運行資料, 總體平穩向好, 而印度一季度GDP增速卻意外下滑。 中國由此重奪GDP增長第一的位置。 其實, 要和中國比, 印度差得還不是一點點。 今天, 我們就說說“一邊出口著大量的大米和小麥, 另一邊卻在全球饑餓指數上排名倒數”的印度, 看看它和“一邊連年增產, 一年又大量進口糧食”的中國在農業方面的差距。 】

根據印度中央統計局近日公佈的資料, 該國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1%, 創兩年多以來最低增速(2014年四季度為6%), 遠不及市場預期的7.0%。 專家認為, 這是印度總理莫迪去年提出的“廢鈔令”帶來的惡果,

認為這削弱了人民對貨幣體系的信心, 是一種“合法的掠奪”。

由此, 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的頭銜也回到中國手中, 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為6.9%。

中國和印度這兩個大國, 從古代文明到現代發展, 都被對比了個遍。 可是說真的, 要趕上中國, 印度還有好長的路要走。 今天, 我們就不說穿著爛膠鞋都會在瀝青地上融化的大熱天還會任性地停電的印度, 也不說剛才報導過國家部長也要爬上樹才能找到信號打電話的印度, 就說說我們的老本行, 一邊出口著大量的大米和小麥, 另一邊卻在全球饑餓指數上排名倒數的印度, 看看它和中國在農業方面的差距。

據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發佈2016全球饑餓指數, 在118個統計的國家中,

印度排在第97位, 緊比朝鮮高一位, 分值28.5, 屬於“嚴重饑餓”水準。 而中國, 排在第29位, 得分7.7, 屬於“低饑餓水準”。 在減少饑餓和減緩貧困方面, 中國成績卓著, 多次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推崇的增產減貧典範。

而就是這樣的印度, 卻是全球糧食出口大國。

2008年以前,

印度每年要出口上千萬噸。 中東的所有超市里糧食區的貨架有一多半擺滿了印度大米, 而且印度大米也是最便宜的。

到2007年印度人均糧食產量跌破了190公斤以後, 印度才頒佈了糧食出口禁令。 經過了三年禁而不止的糧食出口禁令管制之後, 印度再次開始出售大米, 隨即恢復了世界第一大米出口國的地位。 不僅如此, 印度也是小麥淨出口國。 2012/13年度小麥出口甚至超過小麥出口大國烏克蘭。

與此同時, “肥胖”的中國卻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大米進口國和小麥進口國。

一般人的印象, 一個國家不缺糧才會出口糧食。 但是, 饑餓的印度, 自己都吃不飽, 怎麼反而有大把的糧食出口呢?其實, 這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學問題, 古而有之。

養蠶的人穿不起絲綢, 種田的人吃不飽, 這是因為社會整體生產水準相對低下。 國際貿易是同樣的道理。 饑餓的印度成為糧食出口大國這一事實只能說明印度社會發展水準仍處於很低下的階段。 他們為了滿足其他方面的最低需求, 只能以降低自己的糧食消費為代價來進口他們更為緊缺的商品。

印度是糧食出口大國, 中國是糧食進口大國, 但是顯然, 中國的糧食安全水準顯著高於印度。 這個安全水準直觀地體現在中國人不斷增加的腰圍和體重上。 從糧食的進出口是難以判斷一國的糧食安全水準, 更大程度上, 糧食安全水準應該從收入水準去判斷。 高收入水準才是糧食安全的終極保證。

227本經典書籍電子掃描版,

愛書人不容錯過的精神大餐, 必須收藏起來 ¥9.9 購買

有錢就一定能買到糧食嗎?沒錯, 有錢不一定能買到糧食, 但是沒有錢就一定買不到糧食。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收入水準?歷史早已證明城市化、工業化是唯一出路。 如果一個國家農業產值占主導地位, 農業人口比例又很高, 也即所謂的農業國, 其收入水準往往是低下的。 中國幾千年的農業社會, 從來沒有真正吃飽過, 相反倒是在近30多年的快速工業化過程中解決了吃飯問題。

工業化進程落後, 也導致印度農業生產也遠遠遜色於中國。

印度雖然土地總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多一點, 但其耕地面積比中國略高。 印度耕地數量世界第二, 僅次於美國。 然而印度的稻米和小麥產量分別比中國低27%和26%。

印度農業生產率不高。總體而言,印度小麥、大米、玉米、豆類生產率僅為中國一半。印度的主要作物、比如玉米和豆類的生產率甚至趕不上巴基斯坦、孟加拉圍、尼泊爾和這些國家。

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報告,印度大米的單位產量是每公頃2.38噸,而中國是每公頃4.8噸,分別在十個主產國中排第八和第二。

印度單產為何低?

單產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氣候不好。印度是熱帶國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全國的平均降雨量將近 1200毫米,相當於中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印度自稱有1/3的國土是“乾旱地區”,不過印度給“乾旱地區”定的標準足夠把我們氣死——年均降水是750毫米,相當於我們淮河以南和江漢平原——還是魚米之鄉。

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農業勞動力和全世界最大、全亞洲最好的一塊地,自己卻處在挨餓的邊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幾十年來,以指數式增長生產出化肥、農藥、水泵、農業機械、地膜和塑膠水管,保證了中國糧食畝產增長率遠遠高於人口增長率。而印度則不然。這意味著,當我們開始積富積強的時候,印度開始積弱積貧。

首先,化肥的使用在中國比印度多得多,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糧食來源於光合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離不開養分,自然界提供的養分很有限,現代農業主要靠化肥人工補充。中國現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5000萬噸,每畝地要用將近30公斤,印度只有5公斤不到,差出去5倍,印度的莊稼差了這麼多養分,自然就打不了我們這麼多糧食。

除了化肥,現在農民種地靠農藥、除草劑,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農業機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綜合起來我們現在每年的糧食平均畝產是農業時代的5 倍。

此外,中國在農業研發方面的投入也比印度多得多,用以生產高產和生長更快的農作物品種。另外中國擁有更良好的灌溉條件,並實施一年兩季甚至三季的更為集約化的耕種。這些是中國高產的主要原因。

要著實解決印度的問題,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實現的,它還牽涉到整個國家的法治環境、工業化水準、教育水準等一系列問題。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印度一邊出口一邊挨餓的尷尬局面仍將維持。

《大目標》,作者: 任沖昊 / 周小路 / 白熊 / 王巍

編寫:鄭文慧

然而印度的稻米和小麥產量分別比中國低27%和26%。

印度農業生產率不高。總體而言,印度小麥、大米、玉米、豆類生產率僅為中國一半。印度的主要作物、比如玉米和豆類的生產率甚至趕不上巴基斯坦、孟加拉圍、尼泊爾和這些國家。

根據美國農業部5月報告,印度大米的單位產量是每公頃2.38噸,而中國是每公頃4.8噸,分別在十個主產國中排第八和第二。

印度單產為何低?

單產低不是印度的水土或者氣候不好。印度是熱帶國家,水稻一年三熟,印度全國的平均降雨量將近 1200毫米,相當於中國最富庶的魚米之鄉。印度自稱有1/3的國土是“乾旱地區”,不過印度給“乾旱地區”定的標準足夠把我們氣死——年均降水是750毫米,相當於我們淮河以南和江漢平原——還是魚米之鄉。

印度用全世界最多的農業勞動力和全世界最大、全亞洲最好的一塊地,自己卻處在挨餓的邊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幾十年來,以指數式增長生產出化肥、農藥、水泵、農業機械、地膜和塑膠水管,保證了中國糧食畝產增長率遠遠高於人口增長率。而印度則不然。這意味著,當我們開始積富積強的時候,印度開始積弱積貧。

首先,化肥的使用在中國比印度多得多,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糧食來源於光合作用,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離不開養分,自然界提供的養分很有限,現代農業主要靠化肥人工補充。中國現在每年的化肥消耗量是5000萬噸,每畝地要用將近30公斤,印度只有5公斤不到,差出去5倍,印度的莊稼差了這麼多養分,自然就打不了我們這麼多糧食。

除了化肥,現在農民種地靠農藥、除草劑,灌溉靠水利、水泵,耕地、收割靠農業機械,育秧靠大棚、地膜。綜合起來我們現在每年的糧食平均畝產是農業時代的5 倍。

此外,中國在農業研發方面的投入也比印度多得多,用以生產高產和生長更快的農作物品種。另外中國擁有更良好的灌溉條件,並實施一年兩季甚至三季的更為集約化的耕種。這些是中國高產的主要原因。

要著實解決印度的問題,不是隨便說說就能實現的,它還牽涉到整個國家的法治環境、工業化水準、教育水準等一系列問題。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印度一邊出口一邊挨餓的尷尬局面仍將維持。

《大目標》,作者: 任沖昊 / 周小路 / 白熊 / 王巍

編寫:鄭文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