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國土資源部:將大力推進歷史遺留損毀土地複墾

央廣網北京6月26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 我國人多地少, 目前, 人地矛盾依然突出。 昨天(6月25日)是我國第27個全國“土地日”。 今年的主題是“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如今城鄉建設用地不斷擴張, 農業和生態用地空間受到擠壓, 城鎮、農業、生態空間矛盾加劇;優質耕地分佈與城鎮化地區高度重疊, 耕地保護壓力持續增大。

昨天, 在中國之聲特別節目《今天我值班》和《政務直通》中, 對於城鎮建設用地的供應, 國土資源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部分是夠的。 同時, 在農業補充耕地方面, 相關負責人指出, 如今不僅要重視數量,

更要加強耕地品質和生態環境的建設。 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 城鎮、農業和生態空間如何協調?

根據最新《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提供的資料, 我國土地退化和污染嚴重, 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巨大壓力。 具體的, 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荒漠化土地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31%和30%, 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量40%以上, 據研究, 每年因自然災害和生產建設活動損毀土地約400萬畝。

國土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表示, 退化、損毀或污染的土地, 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 生產建設活動新損毀土地全面複墾, 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及時複墾, 同時, 大力推進歷史遺留損毀土地複墾。 “也可以作為建設用地使用。

比如上海一個70年前的採石場挖成80多米深的大深坑, 要把它建成多層酒店。 這樣就可以恢復利用。 像採石場好處理些, 如果是金屬礦, 處理起來複雜得多, 處理不當就產生別的問題。 這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

我國人多地少, 目前, 人地矛盾依然突出。 “十三五”時期仍需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 但是, 以往個別地方存在對耕地過渡開發、利用造成生態破壞的現象。 今年初頒佈實施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中提出, 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2000萬畝, 其中, 通過宜耕未利用地開發補充耕地510萬畝。

通過開發來增加耕地, 這會不會影響生態? 對此, 鄖文聚表示, 補充耕地也不是只考慮補數量, 還要加強耕地品質、生態方面的保護,

“重點防範三個地區, 一是華北地區地下水下降問題, 這對整個華北地區的耕地利用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可能會造成原來是兩季——冬小麥和夏玉米, 現在要犧牲一季。 如果生態恢復不了, 耕地利用的前提就不存在。 第二個是東北黑土退化問題, 近年也得到了社會高度重視。 第三, 南方部分地區的城市廢棄物、開礦廢棄物進入到農田, 造成重金屬和有機污染。 ”

而另一方面, 2015年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督察發現, 地方政府在推進景觀工程、河道整治、綠化工程等生態專案建設過程中, 大量佔用耕地甚至基本農田, 造成優質耕地大量減少、耕地保有量不實。 國土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指出, 即便是生態工程也不能違法違規佔用耕地。

“土地開發、房地產, 搞工業佔用基本農田都應該依法辦理。 基本農田、耕地也是生態的重要方面。 城市周邊要劃永久基本農田, 通過永久基本農田控制城市的粗放利用和無限制擴張。 它也是城市很重要的綠帶, 起到生態作用。 ”

據統計, 1999-2005年期間, 全國建設佔用耕地5928萬畝, 同時補充了耕地6929萬畝, 通過建設佔用一塊耕地就補充增加一塊耕地這樣的“占補平衡”彌補了各類建設佔用耕地造成的損失。 鄖文聚表示, 在加強耕地數量、品質、生態“三位一體”保護的現實要求下, “占補平衡”還要考慮佔用耕地的生態影響能否補上。 “如果生態補不上去, 儘管同量、同產能的, 長期來看會有不可挽回的損失。 從源頭上,

要控制佔用, 一定要補優。 要靠建設科學的實施工程技術來實現。 ”

近一年來, 房地產熱點城市的土地出讓也經歷了所謂房企“搶地”, 企業擔心拿不到地, 市民擔心麵粉都比麵包貴了, 麵包要漲價。 而相關規劃中提出, 為進一步優化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空間開發結構, 要嚴格控制開發強度和新增建設用地供給, 同時, 為優化城鄉建設用地結構和佈局, 到2030年城鎮與農村建設用地面積之比調整為3.9∶6.1左右。

那麼, 城鎮建設用地會不會不夠?對此, 國土部規劃司副司長周建春明確表示, 今年, 土地供應足夠滿足城市住宅用地。 “城鎮建設用地供應是夠的。 一方面有保障房用地的供應, 每年專門拿出20萬畝。 另一方面在下達計畫時, 特意強調地方要對房地產用地做出3年的用地計畫,要公佈出來,讓老百姓看到。”

特意強調地方要對房地產用地做出3年的用地計畫,要公佈出來,讓老百姓看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