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國獲得190餘天即時西太平洋深海資料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6月19日宣佈, 科研人員已經獲得190餘天即時西太平洋深海資料, 標誌著我國深海資料即時化傳輸邁入穩定運行階段。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介紹, 海洋即時觀測資料長期依靠衛星遙感和浮標。 用於觀測水下和深海資料的潛標只能每年回收一次, 無法像衛星遙感和浮標那樣獲得即時資料。

“這是因為潛標最上面一個浮體距離海平面還有四五百米, 這些資料無法穿透海水傳輸到衛星上。 ”王凡說, “在去年年底的航次中, 科考隊員對西太潛標觀測網的傳輸手段進行了改造。

科考隊員在水面上放置了一個資料即時傳輸浮體, 它與潛標通過無線和有線兩種方式連接。 潛標將資料傳輸給浮體, 浮體發射到衛星上, 衛星再回饋回陸地。 ”

目前, 被改造的潛標已經傳輸回190餘天即時資料。 這些資料包括潛標狀態以及海水流速、流向和壓力等。

當日,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向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共用西太平洋即時深海潛標資料。 據瞭解,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將把即時深海資料與現有深遠海海洋環境預報模式相融合, 及時修訂溫鹽流和短期氣候預報產品, 提高海洋環境預報精准度;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將利用西太平洋即時潛標觀測資料發展和改進海洋動力模式,

開展深海海洋環境參數化等研究。 張旭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