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跨越120年的傾城之戀 滬港兩地電影交往的不了情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23日報導:1897年, 一位英國商人從香港來到上海, 在黃浦江邊的理查飯店實現了中國內地第一次有歷史記錄的電影放映, 也由此開啟了滬港兩地電影交往的篇章。 三十年代, 羅明佑利用滬港兩地的資金在上海建立了聯華影業公司;四十年代大批的滬港兩地電影人來往, 兩地真正開始電影合拍;五六十年代兩地合拍了很多戲曲片, 直到八九十年代兩地合拍、合作交流進入到高潮。

在香港回歸20周年即將到來之際, 兩地電影人的合作又進入了全新的階段。 日前, 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特別舉辦的滬港電影合作交流論壇上,

兩地電影人相聚一堂, 回顧雙城之間因電影而相知相交的一段“不了情”。

初戀:因交往產生信任 跟上海人合作很靠譜

香港導演許鞍華的創作生涯中, 曾拍攝過許多與上海有關的影片, 《上海假期》《半生緣》《姨媽的後現代生活》……許鞍華說, 早在她成長的60年代, 香港本地人對移民過來的上海人的品位和生活的細節就非常尊重。 當時的太太們要去理髮, 會指定要找上海來的理髮師, 做旗袍也一定找上海師傅。 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其實也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香港導演許鞍華

上海電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將上海、香港兩地相交的原因歸納為“基因相似”。 上海和香港這兩座城市人文、商業的基因相似,

又都是開放、繁榮的國際性大都市。 電影藝術家們對社會、人文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兩個城市之間契約精神也是對應的, 兩地影人通過交往而產生信任, 以信任為基礎才能搭建最大的合作平臺。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總裁任仲倫

娶了一位上海太太的香港導演黃百鳴則稱自己為“上海女婿”。 早在香港回歸之前, 上海是中國內地第一個實行電影發行分帳的城市。 打破了電影版權所有者賣斷發行權的舊規, 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 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用, 風險共擔。 1994年黃百鳴帶著他的電影《我要活下去》和影片男主角周華健一起到上海的放映機構東方院線的電影院登臺做宣傳,

觀眾看到他們都覺得特別新奇, 當時的場面依然歷歷在目。 1997年香港回歸後一直到近期的《葉問》三部曲, 他有太多太多的電影都與上海有關。 黃百鳴說, 跟上海人合作很靠譜。 在上海拍電影, 人才好找, 搭景方便, 而且上海對電影界非常支持, “在這裡拍戲, 感覺很舒服, 在像在家裡拍戲一樣”。

熱戀:合拍片政策助攻帶來兩地電影的春天

2003年, 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簡稱“CEPA”)政策落地。 這一協議促成了越來越多的香港電影企業踴躍進入內地, 上海也成為香港電影人首選的風水寶地。 2003年也是任仲倫執掌上影集團的元年, 當時的上影正面臨著“內憂外患”, 沉重的歷史包袱, 令當時的整個上影集團負債率高達70%。

同時, 文化市場也正面臨“韓流”入侵, 對國內影視創作帶來巨大衝擊。 上影在2004年初提出“開放逼改革, 合作促發展”, 一方面開啟轉企改制進程, 另一方面的電影製作環節尋求各種新的可能。 與上影合作的最早、最多的還是香港的電影人們。 上影集團與香港導演王家衛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迄今合拍了《天下無雙》《地下鐵》《藍莓之夜》《2046》《一代宗師》等5部影片。 與香港寰亞等電影公司合作投資了《赤壁》《風聲》等影片, 在減少獨資風險的同時, 保證自己的投資有良好的口碑與經濟效益。

任仲倫說, 香港電影人進入內地以後, 對大陸電影產業化、商業化起了很大推動作用。 最初內地電影創作市場, 並不像今天那麼開放, 但是香港已經在開放的傳統當中運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有一批具有世界視野的, 受過國際電影專業訓練的人集聚在香港。 當他們轉戰到內地尤其上海以後, 補充了內地對電影製作體系的理解和支持, 彌補了當時內地電影重人文, 忽視商業模式、市場價值的狀況。 如果沒有這樣的帶動, 可能今天內地電影產業也不會有如此突飛猛進的發展。

香港編劇、導演、監製、演員黃百鳴

香港電影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黃金年代”, 體驗過90年代的“沒落”, 直到2004年合拍片政策的出現又一次帶來了香港電影的“春天”。 黃百鳴認為, 內地有著廣闊的腹地, 龐大的觀群眾和良好的市場條件, 同時有著太多優秀的製片人、導演、演員。 香港電影人要進來, 勢必要通過競爭。 要避免水土不服,就要“揚長避短”拍一些香港人擅長的,比較有優勢的電影題材。功夫片、警匪片,再到近年出現的反貪題材,都是香港電影獨特的優勢所在。

婚後:相互融合攜手把華語電影帶出去

近年來,香港導演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聚焦於內地題材,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賢編導的《湄公河行動》、陳可辛監製的《七月與安生》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了雙贏。滬港兩地電影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合作至今可以稱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合作,又有補充。市場的回饋也證明,合拍電影是雙贏的。資料顯示,直到2003年年底國內單部影片票房幾乎沒有超過10個億的,而到了2004年已經出現了15億,再到今天,票房上升到400多億。

十多年前曾有人提出了“華語電影”這個概念。華語電影的本質是以中國文化為根。當下,香港、上海兩地彼此高度融合,互相支撐,對於提高華語電影和中國電影總體品質和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面向未來,這兩座城市都有著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挖掘,滬港兩地“影人同心其利斷金”,攜手向世界電影舞臺展現我們的華語力量。

>>>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要避免水土不服,就要“揚長避短”拍一些香港人擅長的,比較有優勢的電影題材。功夫片、警匪片,再到近年出現的反貪題材,都是香港電影獨特的優勢所在。

婚後:相互融合攜手把華語電影帶出去

近年來,香港導演越來越多地把目光聚焦於內地題材,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賢編導的《湄公河行動》、陳可辛監製的《七月與安生》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了雙贏。滬港兩地電影合作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合作至今可以稱得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合作,又有補充。市場的回饋也證明,合拍電影是雙贏的。資料顯示,直到2003年年底國內單部影片票房幾乎沒有超過10個億的,而到了2004年已經出現了15億,再到今天,票房上升到400多億。

十多年前曾有人提出了“華語電影”這個概念。華語電影的本質是以中國文化為根。當下,香港、上海兩地彼此高度融合,互相支撐,對於提高華語電影和中國電影總體品質和國際競爭力提供了保障。面向未來,這兩座城市都有著更多的可能性等待挖掘,滬港兩地“影人同心其利斷金”,攜手向世界電影舞臺展現我們的華語力量。

>>>2017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觀看指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