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港“雙城記”:一路向上 並肩前行

如何形容自己每天的生活狀態?是20年前的“去深圳, 返香港”, 還是10年前的“去香港, 回深圳”?都不是。 香港土生土長、深圳投資創業的星利源集團主席林立方說, 現在他每天開車往返兩地, 和朋友、同事說的都是“回”:回香港、回深圳, 往兩座城市都是歸途。

工作、創業、求學、愛情、娛樂、消費、出遊……深圳、香港2000多萬市民中, 越來越多每日往返的“深港人”湧現。

雙城生活 共同成長

香港入境處統計, 1997年, 超過5600萬人次通過羅湖口岸出入香港。 到2016年, 超過8100萬人次經由此口岸出入香港, 年均增長125萬人次。

如今, 每天往返深港兩地的跨境學童超過3萬人,

深港兩地結成了210對“姊妹學校”, 香港6所大學在深圳設立了研究機構。 在深圳市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姜力琨看來, 回歸以來, 兩地的年輕人越來越熟悉“雙城成長”。

這是一條不乏艱辛的成長路。 不少跨境學童每天花4個小時往返深港之間上學、放學, 有的孩子在地鐵上就趴著打起瞌睡。

這是一條充滿希望的成長路。 作為南方科技大學的首批統招本科生, 李曉陽2016年成為南方科技大學與香港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生。 在他的規劃中, 深圳的創新活力將和香港的國際化優勢一起, 共同構成他的起步階梯。

兩種制度 互相融合

2013年, 香港著名眼科醫生林順潮的眼科醫院在深圳正式開設, 成為內地首家港人獨資醫院。

今年8月, 林順潮將在北京開設第三家眼科醫院。 在他看來, 與內地交流合作越廣泛, 香港的空間就越大。 “在全面開放的背景下, 香港的角色和定位也要因時而變, 還是那句‘老話’——— 國家好, 香港好。 ”他說。

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框架下, 引入內地的不只是醫療, 還有法律、會計等各種香港優勢專業服務。

20年來, 融合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開始, “共建國際大都會”成為深港兩地合作的主題。 2017年, 香港與深圳在占地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 建立重點創科研究合作基地, 吸引海內外頂尖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等院校進駐。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 河套地區與深圳僅一河之隔,

在該處發展創新及科技, 意義重大和獨特, 可以體現香港“一國”和“兩制”的雙重優勢。

彼此成就 並肩世界

如今, 在深港兩座城市, 彼此成就、攜手共進的印記隨處可見。 在服務業比重持續攀升的同時, 深圳依然是香港製造業轉型的主要承接地;在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海外投資需求不斷增長的當下, “超級連絡人”香港則向深圳提供至關重要的金融、投資、貿易、物流、專業服務及文化教育支撐。

深港正在建設更多的國際合作平臺, 一起邁向國際分工體系的高端。 “20年來的實踐證明, 在‘一國兩制’的旗幟下, 深港合作有利於香港長期繁榮與穩定, 也有利於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 兩地從國家發展的戰略大局出發, 共同為全球城市合作與城市群建設提供了範例。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教授陳廣漢說。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部署與實施, 深圳與香港將實現更加緊密的結合、發揮更加重要的引領作用, 而深化合作、優勢互補, 也是兩座城市解決自身發展難題、鍛造新的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新華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