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背古詩詞?

之前連發三彈以“苟且”為主題的負能量爆棚的文章。

第一彈《我每年掙80萬, 為什麼還是感覺很累……》露骨地剖析了當代人面臨的巨大生存壓力和人生困惑。

第二彈《30年後, 拿什麼養活你自己?》絕望地道出了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所面臨的終極悲劇——再牛的人也難以逃脫衰老和死亡的終極折磨。

第三彈《你做夢也想不到人類有多麼可怕!》則把視野從個體生存困境拓展到全人類身上, 血淋淋地展示了自然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和埋藏在你我內心深處的殘忍本性。

“苟且三彈”的負能量不斷升級, 沒有健全三觀的人可能看完後整個人都不好了,

你說你感到萬分沮喪, 甚至開始懷疑人生……

其實人是個矛盾統一體, 身上同時具有正能量和負能量, 小白人和小黑人永遠在你腦袋裡打架, 我們當然希望正能量占上風, 但如果你總是不敢正視負能量的客觀存在,

正能量就很難長久穩定地占上風, 因為隨時可能因為無知輕敵而瞬間被負能量擊潰。

因為沒有經受過悲劇洗禮的樂觀是膚淺的, 沒有擺脫過痛苦掙扎的快樂是廉價的。

今天是“苟且和詩”系列的最終彈, 我們來聊聊詩。

按套路, 你懂的, 接下去力哥肯定先要跑火車。

工具理性/價值理性/非理性

學習焦慮、財務焦慮、情感焦慮或其他一切焦慮的本質是生存焦慮, 這是所有動物都有的。 但人類作為今天統治地球的高智慧動物, 如果光有“苟且三彈”所描述的問題, 和6500萬年前的恐龍又有什麼區別呢?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 按神學觀點, 這“靈”來自造物主的預設程式, 按唯物主義的觀點, 這“靈”來自人類自身的智慧。

智慧能幫人類解決兩個棘手難題。

一、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

二、人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

第一個問題, 人類主要用左腦的理性思維來解決, 這便是理工科思維的起源。

第二個問題, 人類主要用右腦的感性思維來解決, 這便是文科思維的起源。

今天的文理分科, 追根究源就是這麼來的。

然而人類本身就是這個複雜世界的一部分, 所以文科思維應該是理工科思維之下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 隨著近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 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和改造能力大幅提升, 對人類自己的認知也和過去大不相同, 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運用到過去完全靠感性思維來掌舵的人文領域。

結果不僅創造了用理科思維方式來解決人類社會問題的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傳播學、經濟學、金融學等社會科學, 而且連歷史學、哲學、宗教學、法學等傳統意義上人文學科的研究方法也越來越多引入了數理模型。

請注意, 科學的本質是對自然界真相的客觀描述, 所以數理化生電腦等學科才能稱為科學,

而像經濟學這種用研究自然科學的方法論來解釋並預測人類社會現象的學科, 是否可稱為科學一直有爭議。

今天沒有物理學家會對牛頓力學或量子力學的觀點爭論不休, 但無數經濟學家卻整天為各種經濟學觀點吵來吵去。

但文史哲等人文學科哪怕引入再多的理工科思維, 也不能稱為科學, 因為始終是感性思維占主導。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 我信耶穌從理性上可以找出千萬個理由, 但歸根到底是我被耶穌的人(神)格魅力徹底征服, 看《耶穌受難記》時, 我情不自禁為耶穌嚎啕大哭, 這才是根本原因。 哪怕我的理性思維再強大, 在決定信或不信的那一刻, 決定權屬於我的感性思維。

由此可見, 我們在學校學習數理化等理科知識是為習得“工具理性”, 這些知識就像工具,只會告訴你能不能做到。工具理性越強大,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可怕。

而我們在學校學習文史哲等文科知識是為了習得“價值理性”,價值理性看起來沒有實用性,但它能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人類掌握的工具理性越強大,就越需要配以相應的價值理性相約束。通俗的說,良心、節操、道德、法律、信仰都是價值理性的具體表現。

比如工具理性幫人類掌握了核能,但工具理性不會告訴我們到底要不要按下發射核彈頭的按鈕,這需要價值理性來決定。如果沒有價值理性,人類早已把自己創造的文明毀滅千萬次,工具理性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展。

對待人工智慧也一樣,工具理性只能解決人工智慧能做什麼,比如下圍棋能把最強人類棋手打敗,但到底應該讓它做什麼,不讓它做什麼,人類未來應該如何與人工智慧相處,人類和人工智慧能不能談戀愛,能不能做愛,能不能結婚……這些則需要價值理性來解答。

別以為這是天方夜譚,未來100年內,這些問題可能都會成為像今天是否該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樣的重大現實議題。

我們學理財也一樣。

價值理性是“道”,比如資產配置,三性合一、量入為出、節制欲望、持之以恆……

力哥說理財為什麼一定要把看起來像“乾貨”的“技”和看起來像“水貨”的“道”穿插在一起講,為什麼要反復輸出價值觀(價值理性),就是因為沒有“道”(價值理性),“技”(工具理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人類如果只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還是顯得太乏味,配不上“萬物之靈”的稱號。

人類在還沒有創造複雜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前,就先創造了不需要左腦理性介入,完全由右腦感情所決定的藝術。

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的智人祖先外出打獵,滿載而歸,晚上圍繞著火堆飽餐一頓後,心情大好,於是他們閑來無聊,就繞著火堆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嘴裡還念叨著各種有節奏的音節,興致更強的,會隨手沾點野獸的鮮血在睡覺的山洞裡把白天追捕野獸的情景畫出來。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

這便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形態——音樂、舞蹈、繪畫。

隨著人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不斷升級,人類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形態:雕塑、建築、詩歌、戲劇、電影和電子遊戲——沒錯,電子遊戲今天已被公認為人類在IT技術革命後創造的第九藝術,朱俊的“第九城市”名稱就來源於此。關於這個話題,請看《為什麼長期沉迷網遊的人都是弱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學校不但要學語文數學,還要學音樂美術。因為人類幾千年文明史所積累下來的知識分成三大塊:工具理性、價值理性、非理性。

一個認知完整、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理應基本掌握這三大塊知識。

認知世界的中間地帶

正如純粹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還存在中間地帶,也就是經濟學、社會學等用認識世界的理工科思維來説明認識人類自己的社會科學。

純粹的價值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同樣存在著中間地帶,那就是詩歌和戲劇。

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這些古老藝術是純粹的藝術,和價值理性沒有太大關係,而電影和電子遊戲完全是120年前第二次工業革命和40年前IT革命帶來的產物,雖然也承載了豐富的價值理性,但受科技進步(工具理性)的影響更大,而VR/AR技術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則正在打破電影和電子遊戲之間的界限,而且越來越從有人文內涵的藝術變成純粹的娛樂。

所以對這兩個歷史不夠久遠且眼下還在劇烈變動中的藝術(娛樂)載體,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強制孩子學習,因為社會環境決定了他一定會無師自通。

而詩歌和戲劇都有數千年歷史積澱傳承,這是年輕的電影和電子遊戲望塵莫及的。

同時又是唯二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藝術,這是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更古老的藝術門類不具備的。

相比而言,戲劇比詩歌複雜得多,學習成本也高得多,對孩子來說,詩歌更適合入門學習。

換個角度看,文字的發明被公認為文明的起源。

如果沒有文字,人類過往積攢的存量知識就無法跨時空傳遞,人類的認知就無法持續升級,永遠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原地踏步。

不管人類文明如何進步,人類傳承知識的基本工具永遠不會變,那就是文字。只有文字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形象的東西抽象化,混亂的東西條理化。

所以語文是百科之母,所有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非理性知識,最終都需要靠語文來傳承。

文學則是語文的升級。文學四大體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中,散文和小說基本屬於價值理性(人文)範疇,而詩歌和戲劇則跨越了價值理性和非理性,介於人文和藝術之間。

當然,人文和藝術都源自人的感性思維,經常無法分得那麼清,“人文藝術”這兩個概念也經常合併成“文藝”出現。但從概念上我們要明白,詩歌一頭和電影音樂有一腿,一頭和文學哲學也有一腿。

健全人格

為了鼓勵孩子全面發展,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是一個有深厚人文藝術底蘊的理工科大牛,就像我的老校長錢偉長那樣。

錢偉長是國學泰斗錢穆的侄子,從小深受家族文化氣息薰陶,當年考清華數理化都只有幾分,但中文和歷史都拿了100分而被破格錄取。但入學沒幾天遭遇九一八事變,歷史學再好對救亡然並卵,愛國心切的錢偉長馬上棄文從理,轉攻物理,最後居然成為中國力學之父,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大牛。

由於學生時代深受魯迅文章“毒害”,我們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梗,到底是寫文章還是做醫生或造導彈更有助於救中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牛人都能輕鬆完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切換。

而我最喜歡的音樂人之一羅大佑出生醫生世家,畢業於臺灣最好的醫科學院中國醫藥大學,結果卻搖身一變成了偉大的音樂人,在工具理性和非理性之間也能切換自如。

另一個我很喜愛的雜家矮大緊則是清華電子工程系肄業(原因不是學習不用功, 而是你懂的),文史功底厚到令人髮指,但主業卻是做音樂,輕鬆跨越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非理性……

所以不要太早給孩子的人生畫路線圖,也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和專業強加給孩子。作為靠碼字為生的文科生,我反而會鼓勵我的孩子多對理工科感興趣,同時我也會努力培養他各種人文藝術方面的興趣素養,但不會強求。

所以我不會強迫孩子學眼下最熱門的那些玩樣兒,比如奧數、圍棋、鋼琴或空手道(跆拳道)。我不想把自己折騰得累死,還毀了孩子美好的童年。

中國古典詩詞的地位

但有一項知識我會強迫他學習,就是中國古典詩詞。

介於人文和藝術之間的詩歌發展了數千年,古今中外各種詩歌典籍汗牛充棟,但惟獨中國古典詩詞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一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而我們這門語言文字在3500年文明史上留下的最精華的文學遺產就是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和宋詞。

二是因為中文是今天全世界唯一還在被廣泛使用的象形文字,它當年的好基友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等都已化為歷史塵埃,今天的世界是字母文字的天下,因為音形一體,會說就會寫,連跟中國混了2000年的日韓兩國也通過假名、訓讀和諺文實現了文字的直接拼讀,從而大大降低了老百姓學習文字和知識的門檻,有助於國民素質整體提高。

100年前,中國一直被按在地上揍,中國知識份子的文化自信心也倍受打擊,漢字拉丁化呼聲很高,但直到今天漢字也沒有被廢除。

如果站在500年後的後人視角看,中國人今天還在用難學難讀的象形文字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真不好說,但站在當下中國人的立場看,雖然我們的孩子學習母語的知識負擔是美國孩子的2-2.5倍,但方塊字之間無窮的排列組合所暗藏的語言文字之美也是只能用vocabulary組成sentence的美國孩子永遠無法體會的。

沒錯,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形式美、典雅美、規範美是英語或其他字母語言的詩歌難以望其項背的。

限於篇幅,就不再舉例給大家上詩詞鑒賞課了。

三是因為中國古典詩詞不但有極高的藝術造詣,而且從價值理性角度看,它會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繼續向前和向上的給養和動力。

過年時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好似忽如一夜春風來,把早已乏人問津的中國古典詩詞帶火了!網上相關評論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比較有名的叫《詩詞教育不過是老虎嘴上的鬍子,沒有也不礙事》。

文中提到,華東師大哲學系鐘錦副教授是著名古典詩詞研究大師葉嘉瑩先生的弟子,6歲開始被父親教著背詩,但他主張“太精妙的古詩詞,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

鐘教授引用葉先生的話說:“人的心靈大概也和肉體一樣,是可以因日久摩擦而起繭的。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還沒有完全自主的時候向他們教授詩詞,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

這個觀點在學界引起很大爭議,有位知名語文老師以自己二十多年教學經歷說明,絕大多數高中生甚至成年人,就是因為從小讀的好東西太少,長大了才會把俗濫當成至寶!

本文作者楊早站在鐘教授和葉先生這邊。

不過力哥卻要力挺那位語文老師。

從這篇文章的思路和文風上看,楊早作為北大文學博士並常年在社科院從事文學研究工作,是典型的文科思維模式者,文章缺乏明顯的邏輯性。我雖然也是文科出身,但常年在理財這個文理交叉邊緣學科工作,不會像一個習慣感性思維的文科生那樣在乎“個體經驗”,而更在乎有普遍性的邏輯推理,加上我日常接觸的都是沒有那麼高文學素養的普羅大眾,自然容易和戰鬥在育人第一線的語文老師達成共識。

當我讀到“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段話時,腦中瞬間浮現了稼軒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有趣的是,我文章沒讀幾行,居然發現楊早也引用了這句詩。

這說明什麼?

並非我和楊早先生心有靈犀一點通,而是我和楊早先生在學生時代背的詩詞都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在我們人生中需要其助力時,隨時可以跳出來幫到我們!

在《這五條學習理財的金律,一定能幫你擺脫窮人宿命》一文中,我引用了羅胖的觀點“知識本身現在越來越成為一個具體的利益。”

羅胖在節目裡舉例說,同樣出去旅行,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到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在旅行中收穫的價值就大,另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你為這趟旅行花的錢就不如前者值。

另一個例子是有人在書桌上擺一束菊花,目的是烘托心境,嚮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因為工作所迫,只能借菊花體現“大隱隱於市”的意境。也有人看到菊花會想到黃巢“我花開後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蕭殺之氣和帝王氣概。而沒知識的人可能看到“菊花”聯想到的就是一個器官。

你發現了嗎?羅胖舉的例子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知識。

無用乃大用

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常會教導說“無用乃大用”,心浮氣躁的年輕人總覺得這是老先生裝逼,就像66歲的王石在《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上,人人都翹首以盼他講萬科寶能撕逼好戲,他卻講什麼健身吃飯睡覺,裝,你就裝吧。

但人生最關鍵的節骨眼上,無用的詩詞知識可能真會起到大作用。

1

比如我18歲剛進大學第一次嘗到失戀苦果,那一晚我走在馬路上,一邊哭一邊笑。哭是因為十多歲的孩子,他眼裡能看到的世界那麼小,他把這段感情看得那麼重,突然間失去了,不難受才見鬼了。

但我為啥笑呢?

因為當時我已通過中學時代的文學薰陶,把蘇軾當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所以我努力讓自己去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去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想到這些痛苦經歷是每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這種領悟雖然很痛,但不痛又怎能真正領悟呢?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但這就是愛的代價啊!等到若干年後,驀然回首,莞爾一笑,此情可待成追憶,一切盡在不言中……

對,我還想到李宗盛。

都說“少年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但我未及弱冠就開始聽李宗盛。

有些當時聽不懂,有些當時自以為聽懂了,實際上沒聽懂,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聽了,記住了,融入了我的血液,今後我人生每一次成長,都會對這些歌有新的領悟——這是一種多美妙的人生體驗!

就好像我最近夜跑時迷上了聽《山丘》,越聽越感動,越聽越想哭……但這歌放20年前聽,我完全聽不懂,放10年前聽,我也只能似懂非懂。

所以遇到失戀這種事,我的療傷期很短,往往很快就能重新笑對明天。而有些年輕人,可能會很長時間走不出失戀的陰霾,甚至酗酒自殘,玩物喪志。

2

詩詞的力量第二次把我從絕望陰穀中托起,是我父親去世前後。

這段就不細說了。

只不過父親走後,每到清明,我腦中都會不自覺浮現出蘇軾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詩詞並不總是給我們提供生活正能量,人心不是鐵打的,當我們需要脆弱的時候,它也會張開溫暖寬厚的臂膀,讓我們的心靈軟弱一會兒。

為什麼說唐詩和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永遠無法逾越的絕代雙壁?

唐代是中國古典文明發展的最高峰,華夏民族昂揚向上,激情澎湃,相容並包的恢弘氣度和豪情壯志在開元盛世達到頂點,同樣是去西域闖天下,王維對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高適卻對董大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樂觀與悲觀,激昂與落寞,法度與混亂,黃金美酒與戰死沙場混合在一起,這就是大唐氣度!

這和今天汪峰唱的《北京!北京!》是一個調性,這和力哥一邊鼓勵年輕人敢於去深圳挑戰自我,一邊又感歎“深圳居不易”是一個調性。

而宋代則是中國近代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發展的最高峰,一直有不少歷史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自由度最高的時期,兩宋300年爆發的農民起義數量和規模遠低於漢唐明清,如果不是蒙古入侵,中國有可能會率先走向資本主義社會。

宋代失去了唐代的恢弘氣魄,轉而更注重精緻的人文主義關懷,所以詞這種既能吟誦又能演唱的更適合表達複雜情感的藝術形式就達到了高峰。

詩以言志,詞以抒情。想要獲得鬥志昂揚的正能量,多讀唐詩,想要找個溫情脈脈的避風港,多讀宋詞。這兩種力量我們的生命裡都需要。

多說兩句題外話。我在大學裡選修過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吳語研究專家錢乃榮教授開設的《詩詞創作》課程, 大致瞭解了古典詩詞創作對平仄韻律的複雜要求,錢老師說現代漢語的四聲和古漢語有不少出入,很難完美押韻了。所以等財務自由後,我希望能去廣州住一段時間,向廣州人學說地道的粵語。

原因之一是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以北京話為基礎的現代漢語,吳方言(蘇杭滬)和粵方言是眾多方言體系中最精華的兩支,我從小生長在吳語環境中,所以很希望學習粵語文化。

更重要的原因粵語是中國中古文明(隋唐宋)語言的活化石,發音甚至語法都大量保留了唐宋遺韻(比如“你走先”就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介詞結構後置語法),很多古詩詞只有用粵語朗讀或演唱才能押韻。而現代漢語是經過蒙古人和滿人兩次異族統治後胡化的產物,就算你普通話發音再標準,也讀不出唐詩宋詞最美的韻味了。

3

詩詞的力量再一次把我從絕望陰穀中托起是2015年的股災中。

由於突如其來的股災史無前例,超出了所有中國股民的認知範圍,也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而當時我已招募第一批荔枝匯會員,正處於初創事業的急速上升期,而我對股市牛熊轉換的判斷失誤讓我背負了很大的駡名。

當時我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沒做過網紅沒被惡毒語言詛咒過十八代祖宗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理解。

但我再次想到了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從高三起,這首《定風波》就成了我的座右銘。告訴我,無論人生中遭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笑臉相迎。中國500年一遇的才華橫溢的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命運波折,人家尚且能盡人事,聽天命,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又有什麼好放不下的呢?

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所以我咬牙堅持了下來。

年少遭遇失戀、父親突然離世、創業突遭重挫,人生中最重要的不就是愛情(家庭)、事業、生死這些事嗎?

詩詞真的沒用嗎?

就像上文提到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十幾歲讀的時候,和楊早一個感覺,認為這是辛棄疾裝逼,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愁,我們孩子整天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也有我們的愁啊,你憑啥說我們就不識愁滋味呢?

但現在30多歲再看這首詞,雖然我沒參軍打仗,沒經歷過山河破碎是什麼感覺,不敢說完全理解稼軒創作時的心境,但肯定和我十多歲時讀的心境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對詩詞的感受和葉嘉瑩先生恰恰相反,我並沒因為過早接觸無法領悟駕馭的詩詞而在成年後降低感悟力,反而在我記憶力最好的年紀因為老師要求或自身興趣背了大量經典古詩詞,長大了才有機會在這個匆忙的碎片化時代還能在不經意間感悟到詩詞的力量。

否則,每天工作已忙成狗,哪還有閒工夫裝逼讀詩?我不就成了看到美景只會“我靠,真好看”的人了嗎?不就成了因為從小讀的好東西太少,長大了把俗濫當成至寶的人了嗎?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識儲備。

它的確不能馬上換成真金白銀,但它所蘊含的人文力量(價值理性)和藝術魅力(非理性)能超越時空局限,不管人類社會如何進步,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名利權貴、山川美景、豪情壯志、失意落魄、絕處逢生、沉冤昭雪、葉落歸根、生離死別、生老病死……這種種情感體驗,我們和1000年前的人沒任何兩樣,1000年後的人也和我們沒任何兩樣。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地球上,月亮永遠在我們頭頂,每逢中秋我們就會不禁聯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中國古代文人描寫月亮和中秋的詩詞汗牛充棟,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千年前,蘇子瞻已把中秋詞寫到極致,你不把它背出來欣賞吟誦,只會在中秋節傻傻看著月亮說“哇,真圓”,那實在太可惜了。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和你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老婆,口袋裡有多少錢無關,甚至和你是不是自由都無關。就像盧梭說:“即使把我一個人關在巴士底獄裡,一樣可以幻想。”

希望這篇長文能幫你真正理解矮大緊那句倍受批判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從絕望中raise me up的,除了詩詞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不過這就是十篇這樣的文章也寫不清的另一個宏大話題了。

PS,昨天力哥在老號上推送了一篇我16歲時寫的習作《幾何人生》,算是對本文宣導“詩意人生”的呼應吧。有興趣看的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歡迎批評指正。

版權聲明:

這些知識就像工具,只會告訴你能不能做到。工具理性越強大,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可怕。

而我們在學校學習文史哲等文科知識是為了習得“價值理性”,價值理性看起來沒有實用性,但它能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人類掌握的工具理性越強大,就越需要配以相應的價值理性相約束。通俗的說,良心、節操、道德、法律、信仰都是價值理性的具體表現。

比如工具理性幫人類掌握了核能,但工具理性不會告訴我們到底要不要按下發射核彈頭的按鈕,這需要價值理性來決定。如果沒有價值理性,人類早已把自己創造的文明毀滅千萬次,工具理性也根本不可能得以發展。

對待人工智慧也一樣,工具理性只能解決人工智慧能做什麼,比如下圍棋能把最強人類棋手打敗,但到底應該讓它做什麼,不讓它做什麼,人類未來應該如何與人工智慧相處,人類和人工智慧能不能談戀愛,能不能做愛,能不能結婚……這些則需要價值理性來解答。

別以為這是天方夜譚,未來100年內,這些問題可能都會成為像今天是否該允許同性婚姻合法化一樣的重大現實議題。

我們學理財也一樣。

價值理性是“道”,比如資產配置,三性合一、量入為出、節制欲望、持之以恆……

力哥說理財為什麼一定要把看起來像“乾貨”的“技”和看起來像“水貨”的“道”穿插在一起講,為什麼要反復輸出價值觀(價值理性),就是因為沒有“道”(價值理性),“技”(工具理性)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但人類如果只有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還是顯得太乏味,配不上“萬物之靈”的稱號。

人類在還沒有創造複雜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前,就先創造了不需要左腦理性介入,完全由右腦感情所決定的藝術。

想像一下,有一天,我們的智人祖先外出打獵,滿載而歸,晚上圍繞著火堆飽餐一頓後,心情大好,於是他們閑來無聊,就繞著火堆手舞足蹈,蹦蹦跳跳,嘴裡還念叨著各種有節奏的音節,興致更強的,會隨手沾點野獸的鮮血在睡覺的山洞裡把白天追捕野獸的情景畫出來。

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

這便是人類最早創造的藝術形態——音樂、舞蹈、繪畫。

隨著人類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不斷升級,人類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藝術形態:雕塑、建築、詩歌、戲劇、電影和電子遊戲——沒錯,電子遊戲今天已被公認為人類在IT技術革命後創造的第九藝術,朱俊的“第九城市”名稱就來源於此。關於這個話題,請看《為什麼長期沉迷網遊的人都是弱者?》。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學校不但要學語文數學,還要學音樂美術。因為人類幾千年文明史所積累下來的知識分成三大塊:工具理性、價值理性、非理性。

一個認知完整、人格健全的高素質人才,理應基本掌握這三大塊知識。

認知世界的中間地帶

正如純粹的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還存在中間地帶,也就是經濟學、社會學等用認識世界的理工科思維來説明認識人類自己的社會科學。

純粹的價值理性和非理性之間同樣存在著中間地帶,那就是詩歌和戲劇。

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這些古老藝術是純粹的藝術,和價值理性沒有太大關係,而電影和電子遊戲完全是120年前第二次工業革命和40年前IT革命帶來的產物,雖然也承載了豐富的價值理性,但受科技進步(工具理性)的影響更大,而VR/AR技術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則正在打破電影和電子遊戲之間的界限,而且越來越從有人文內涵的藝術變成純粹的娛樂。

所以對這兩個歷史不夠久遠且眼下還在劇烈變動中的藝術(娛樂)載體,我認為也沒有必要強制孩子學習,因為社會環境決定了他一定會無師自通。

而詩歌和戲劇都有數千年歷史積澱傳承,這是年輕的電影和電子遊戲望塵莫及的。

同時又是唯二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藝術,這是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等更古老的藝術門類不具備的。

相比而言,戲劇比詩歌複雜得多,學習成本也高得多,對孩子來說,詩歌更適合入門學習。

換個角度看,文字的發明被公認為文明的起源。

如果沒有文字,人類過往積攢的存量知識就無法跨時空傳遞,人類的認知就無法持續升級,永遠在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原地踏步。

不管人類文明如何進步,人類傳承知識的基本工具永遠不會變,那就是文字。只有文字能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形象的東西抽象化,混亂的東西條理化。

所以語文是百科之母,所有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非理性知識,最終都需要靠語文來傳承。

文學則是語文的升級。文學四大體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中,散文和小說基本屬於價值理性(人文)範疇,而詩歌和戲劇則跨越了價值理性和非理性,介於人文和藝術之間。

當然,人文和藝術都源自人的感性思維,經常無法分得那麼清,“人文藝術”這兩個概念也經常合併成“文藝”出現。但從概念上我們要明白,詩歌一頭和電影音樂有一腿,一頭和文學哲學也有一腿。

健全人格

為了鼓勵孩子全面發展,我希望我的孩子未來是一個有深厚人文藝術底蘊的理工科大牛,就像我的老校長錢偉長那樣。

錢偉長是國學泰斗錢穆的侄子,從小深受家族文化氣息薰陶,當年考清華數理化都只有幾分,但中文和歷史都拿了100分而被破格錄取。但入學沒幾天遭遇九一八事變,歷史學再好對救亡然並卵,愛國心切的錢偉長馬上棄文從理,轉攻物理,最後居然成為中國力學之父,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大牛。

由於學生時代深受魯迅文章“毒害”,我們都知道魯迅棄醫從文的梗,到底是寫文章還是做醫生或造導彈更有助於救中國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牛人都能輕鬆完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切換。

而我最喜歡的音樂人之一羅大佑出生醫生世家,畢業於臺灣最好的醫科學院中國醫藥大學,結果卻搖身一變成了偉大的音樂人,在工具理性和非理性之間也能切換自如。

另一個我很喜愛的雜家矮大緊則是清華電子工程系肄業(原因不是學習不用功, 而是你懂的),文史功底厚到令人髮指,但主業卻是做音樂,輕鬆跨越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非理性……

所以不要太早給孩子的人生畫路線圖,也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和專業強加給孩子。作為靠碼字為生的文科生,我反而會鼓勵我的孩子多對理工科感興趣,同時我也會努力培養他各種人文藝術方面的興趣素養,但不會強求。

所以我不會強迫孩子學眼下最熱門的那些玩樣兒,比如奧數、圍棋、鋼琴或空手道(跆拳道)。我不想把自己折騰得累死,還毀了孩子美好的童年。

中國古典詩詞的地位

但有一項知識我會強迫他學習,就是中國古典詩詞。

介於人文和藝術之間的詩歌發展了數千年,古今中外各種詩歌典籍汗牛充棟,但惟獨中國古典詩詞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一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而我們這門語言文字在3500年文明史上留下的最精華的文學遺產就是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和宋詞。

二是因為中文是今天全世界唯一還在被廣泛使用的象形文字,它當年的好基友埃及聖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等都已化為歷史塵埃,今天的世界是字母文字的天下,因為音形一體,會說就會寫,連跟中國混了2000年的日韓兩國也通過假名、訓讀和諺文實現了文字的直接拼讀,從而大大降低了老百姓學習文字和知識的門檻,有助於國民素質整體提高。

100年前,中國一直被按在地上揍,中國知識份子的文化自信心也倍受打擊,漢字拉丁化呼聲很高,但直到今天漢字也沒有被廢除。

如果站在500年後的後人視角看,中國人今天還在用難學難讀的象形文字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真不好說,但站在當下中國人的立場看,雖然我們的孩子學習母語的知識負擔是美國孩子的2-2.5倍,但方塊字之間無窮的排列組合所暗藏的語言文字之美也是只能用vocabulary組成sentence的美國孩子永遠無法體會的。

沒錯,中國古典詩詞的韻律美、節奏美、形式美、典雅美、規範美是英語或其他字母語言的詩歌難以望其項背的。

限於篇幅,就不再舉例給大家上詩詞鑒賞課了。

三是因為中國古典詩詞不但有極高的藝術造詣,而且從價值理性角度看,它會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給我們提供豐富的繼續向前和向上的給養和動力。

過年時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好似忽如一夜春風來,把早已乏人問津的中國古典詩詞帶火了!網上相關評論文章很多,其中有一篇比較有名的叫《詩詞教育不過是老虎嘴上的鬍子,沒有也不礙事》。

文中提到,華東師大哲學系鐘錦副教授是著名古典詩詞研究大師葉嘉瑩先生的弟子,6歲開始被父親教著背詩,但他主張“太精妙的古詩詞,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

鐘教授引用葉先生的話說:“人的心靈大概也和肉體一樣,是可以因日久摩擦而起繭的。如若在孩子的感悟力還沒有完全自主的時候向他們教授詩詞,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

這個觀點在學界引起很大爭議,有位知名語文老師以自己二十多年教學經歷說明,絕大多數高中生甚至成年人,就是因為從小讀的好東西太少,長大了才會把俗濫當成至寶!

本文作者楊早站在鐘教授和葉先生這邊。

不過力哥卻要力挺那位語文老師。

從這篇文章的思路和文風上看,楊早作為北大文學博士並常年在社科院從事文學研究工作,是典型的文科思維模式者,文章缺乏明顯的邏輯性。我雖然也是文科出身,但常年在理財這個文理交叉邊緣學科工作,不會像一個習慣感性思維的文科生那樣在乎“個體經驗”,而更在乎有普遍性的邏輯推理,加上我日常接觸的都是沒有那麼高文學素養的普羅大眾,自然容易和戰鬥在育人第一線的語文老師達成共識。

當我讀到“即使之後感悟力日趨成熟,孩子也會因對作品太過熟悉,再無法敏銳地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段話時,腦中瞬間浮現了稼軒的“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有趣的是,我文章沒讀幾行,居然發現楊早也引用了這句詩。

這說明什麼?

並非我和楊早先生心有靈犀一點通,而是我和楊早先生在學生時代背的詩詞都已融入我們的血液,在我們人生中需要其助力時,隨時可以跳出來幫到我們!

在《這五條學習理財的金律,一定能幫你擺脫窮人宿命》一文中,我引用了羅胖的觀點“知識本身現在越來越成為一個具體的利益。”

羅胖在節目裡舉例說,同樣出去旅行,一個人知識比較好,看到美景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在旅行中收穫的價值就大,另一個人沒知識,只能說“我靠,真好看!”你為這趟旅行花的錢就不如前者值。

另一個例子是有人在書桌上擺一束菊花,目的是烘托心境,嚮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但因為工作所迫,只能借菊花體現“大隱隱於市”的意境。也有人看到菊花會想到黃巢“我花開後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蕭殺之氣和帝王氣概。而沒知識的人可能看到“菊花”聯想到的就是一個器官。

你發現了嗎?羅胖舉的例子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知識。

無用乃大用

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常會教導說“無用乃大用”,心浮氣躁的年輕人總覺得這是老先生裝逼,就像66歲的王石在《羅輯思維》跨年演講上,人人都翹首以盼他講萬科寶能撕逼好戲,他卻講什麼健身吃飯睡覺,裝,你就裝吧。

但人生最關鍵的節骨眼上,無用的詩詞知識可能真會起到大作用。

1

比如我18歲剛進大學第一次嘗到失戀苦果,那一晚我走在馬路上,一邊哭一邊笑。哭是因為十多歲的孩子,他眼裡能看到的世界那麼小,他把這段感情看得那麼重,突然間失去了,不難受才見鬼了。

但我為啥笑呢?

因為當時我已通過中學時代的文學薰陶,把蘇軾當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所以我努力讓自己去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去想“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想到這些痛苦經歷是每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這種領悟雖然很痛,但不痛又怎能真正領悟呢?也曾傷心流淚,也曾黯然心碎,但這就是愛的代價啊!等到若干年後,驀然回首,莞爾一笑,此情可待成追憶,一切盡在不言中……

對,我還想到李宗盛。

都說“少年不聽李宗盛,聽懂已是不惑年”,但我未及弱冠就開始聽李宗盛。

有些當時聽不懂,有些當時自以為聽懂了,實際上沒聽懂,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聽了,記住了,融入了我的血液,今後我人生每一次成長,都會對這些歌有新的領悟——這是一種多美妙的人生體驗!

就好像我最近夜跑時迷上了聽《山丘》,越聽越感動,越聽越想哭……但這歌放20年前聽,我完全聽不懂,放10年前聽,我也只能似懂非懂。

所以遇到失戀這種事,我的療傷期很短,往往很快就能重新笑對明天。而有些年輕人,可能會很長時間走不出失戀的陰霾,甚至酗酒自殘,玩物喪志。

2

詩詞的力量第二次把我從絕望陰穀中托起,是我父親去世前後。

這段就不細說了。

只不過父親走後,每到清明,我腦中都會不自覺浮現出蘇軾那句“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詩詞並不總是給我們提供生活正能量,人心不是鐵打的,當我們需要脆弱的時候,它也會張開溫暖寬厚的臂膀,讓我們的心靈軟弱一會兒。

為什麼說唐詩和宋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永遠無法逾越的絕代雙壁?

唐代是中國古典文明發展的最高峰,華夏民族昂揚向上,激情澎湃,相容並包的恢弘氣度和豪情壯志在開元盛世達到頂點,同樣是去西域闖天下,王維對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但高適卻對董大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樂觀與悲觀,激昂與落寞,法度與混亂,黃金美酒與戰死沙場混合在一起,這就是大唐氣度!

這和今天汪峰唱的《北京!北京!》是一個調性,這和力哥一邊鼓勵年輕人敢於去深圳挑戰自我,一邊又感歎“深圳居不易”是一個調性。

而宋代則是中國近代商業文明和市民文化發展的最高峰,一直有不少歷史學者認為,宋代是中國古代自由度最高的時期,兩宋300年爆發的農民起義數量和規模遠低於漢唐明清,如果不是蒙古入侵,中國有可能會率先走向資本主義社會。

宋代失去了唐代的恢弘氣魄,轉而更注重精緻的人文主義關懷,所以詞這種既能吟誦又能演唱的更適合表達複雜情感的藝術形式就達到了高峰。

詩以言志,詞以抒情。想要獲得鬥志昂揚的正能量,多讀唐詩,想要找個溫情脈脈的避風港,多讀宋詞。這兩種力量我們的生命裡都需要。

多說兩句題外話。我在大學裡選修過中國著名語言學家、吳語研究專家錢乃榮教授開設的《詩詞創作》課程, 大致瞭解了古典詩詞創作對平仄韻律的複雜要求,錢老師說現代漢語的四聲和古漢語有不少出入,很難完美押韻了。所以等財務自由後,我希望能去廣州住一段時間,向廣州人學說地道的粵語。

原因之一是中國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以北京話為基礎的現代漢語,吳方言(蘇杭滬)和粵方言是眾多方言體系中最精華的兩支,我從小生長在吳語環境中,所以很希望學習粵語文化。

更重要的原因粵語是中國中古文明(隋唐宋)語言的活化石,發音甚至語法都大量保留了唐宋遺韻(比如“你走先”就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介詞結構後置語法),很多古詩詞只有用粵語朗讀或演唱才能押韻。而現代漢語是經過蒙古人和滿人兩次異族統治後胡化的產物,就算你普通話發音再標準,也讀不出唐詩宋詞最美的韻味了。

3

詩詞的力量再一次把我從絕望陰穀中托起是2015年的股災中。

由於突如其來的股災史無前例,超出了所有中國股民的認知範圍,也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而當時我已招募第一批荔枝匯會員,正處於初創事業的急速上升期,而我對股市牛熊轉換的判斷失誤讓我背負了很大的駡名。

當時我的心理壓力有多大,沒做過網紅沒被惡毒語言詛咒過十八代祖宗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理解。

但我再次想到了蘇軾。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從高三起,這首《定風波》就成了我的座右銘。告訴我,無論人生中遭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笑臉相迎。中國500年一遇的才華橫溢的蘇軾一生仕途多舛,命運波折,人家尚且能盡人事,聽天命,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又有什麼好放不下的呢?

東坡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所以我咬牙堅持了下來。

年少遭遇失戀、父親突然離世、創業突遭重挫,人生中最重要的不就是愛情(家庭)、事業、生死這些事嗎?

詩詞真的沒用嗎?

就像上文提到的“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十幾歲讀的時候,和楊早一個感覺,認為這是辛棄疾裝逼,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愁,我們孩子整天被應試教育壓得喘不過氣,也有我們的愁啊,你憑啥說我們就不識愁滋味呢?

但現在30多歲再看這首詞,雖然我沒參軍打仗,沒經歷過山河破碎是什麼感覺,不敢說完全理解稼軒創作時的心境,但肯定和我十多歲時讀的心境完全不同了。

所以我對詩詞的感受和葉嘉瑩先生恰恰相反,我並沒因為過早接觸無法領悟駕馭的詩詞而在成年後降低感悟力,反而在我記憶力最好的年紀因為老師要求或自身興趣背了大量經典古詩詞,長大了才有機會在這個匆忙的碎片化時代還能在不經意間感悟到詩詞的力量。

否則,每天工作已忙成狗,哪還有閒工夫裝逼讀詩?我不就成了看到美景只會“我靠,真好看”的人了嗎?不就成了因為從小讀的好東西太少,長大了把俗濫當成至寶的人了嗎?

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們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識儲備。

它的確不能馬上換成真金白銀,但它所蘊含的人文力量(價值理性)和藝術魅力(非理性)能超越時空局限,不管人類社會如何進步,金榜題名、洞房花燭、名利權貴、山川美景、豪情壯志、失意落魄、絕處逢生、沉冤昭雪、葉落歸根、生離死別、生老病死……這種種情感體驗,我們和1000年前的人沒任何兩樣,1000年後的人也和我們沒任何兩樣。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只要我們還生活在地球上,月亮永遠在我們頭頂,每逢中秋我們就會不禁聯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月”是詩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中國古代文人描寫月亮和中秋的詩詞汗牛充棟,但“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千年前,蘇子瞻已把中秋詞寫到極致,你不把它背出來欣賞吟誦,只會在中秋節傻傻看著月亮說“哇,真圓”,那實在太可惜了。

王小波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這和你有沒有房子,有沒有老婆,口袋裡有多少錢無關,甚至和你是不是自由都無關。就像盧梭說:“即使把我一個人關在巴士底獄裡,一樣可以幻想。”

希望這篇長文能幫你真正理解矮大緊那句倍受批判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是詩和遠方”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從絕望中raise me up的,除了詩詞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信仰的力量,不過這就是十篇這樣的文章也寫不清的另一個宏大話題了。

PS,昨天力哥在老號上推送了一篇我16歲時寫的習作《幾何人生》,算是對本文宣導“詩意人生”的呼應吧。有興趣看的可以點擊“閱讀原文”,歡迎批評指正。

版權聲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