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香港新征程|再造新優勢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陳惟杉 | 北京-香港連線報導

責編:徐豪

中被首次提出, 當時試行的範圍僅為東莞、中山、江門三市。

CEPA不僅為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打開“大門”, 更被認為為內地與香港的合作打開了政策上的“大門”。

2001年11月, 時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致信中央, 提出兩地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一個月後, 董建華赴京述職, 得到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的承諾, 內地與香港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時間會比與東盟的“10+1”自由貿易區早。

2002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 董建華提出, 希望兩地CEPA的磋商速度越快越好,

內容成熟一項即實施一項, 以增強港人信心, 促進香港經濟的早日復蘇。

對於CEPA的磋商, 董建華的急切多半因為當時正值香港的“多事之秋”。 在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 香港曾連續兩年遭遇-5.3%與-2%的負增長, 2003年再遇SARS, 當年經濟再度負增長3.3%。 人均GDP則是從1997年超過2.7萬美元, 下降到2003年的不足2.35萬美元。

經過5次高層會議, 20輪高官級磋商, 2003年6月底, 香港CEPA正式簽署。 此後, 雙方又簽署了6份附件、10份補充協定, 以及關於服務貿易的兩份協定成為內地迄今為止商簽的內容最全面、開放幅度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之一。

CEPA帶來的優惠力度有多大?以香港常見的飲料維他奶為例, 深圳維他試點和“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 進一步鞏固了香港作為首要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地位。

在處理人民幣的全球支付方面, 香港穩居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處理71%的人民幣支付業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