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顙魚品種分佈及生物學特性是什麼?

答:黃顙魚屬鯰形目, 鯰科, 黃顙魚屬, 又名:黃臘丁、嘎牙子、黃姑魚等。 在我國各大水系都有分佈, 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的湖泊、池塘、溪流中廣泛分佈。 該魚氨基酸含量豐富, 肉質細嫩, 味道鮮美, 營養價值高, 無肌間刺, 且具有滋補作用和藥用價值, 迅速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 身價倍增, 已成為高檔緊俏水產品, 具有較高的養殖價值。

1、形態特徵

黃顙魚體型略側扁, 較短粗, 腹部平坦, 體裸無鱗, 有明顯的背棱;頭大寬平, 眼小, 位於頭的前部側上位, 口裂大;有須4對, 上頜須最長, 下頜須有2對, 外側須長於內側須;背鰭硬刺後緣粗糙,

鋸齒不明顯;脂鰭較短;胸鰭呈扇形, 硬刺粗狀, 前後緣均具鋸齒, 後緣發達, 前緣細小;臀鰭條21~25;尾鰭呈深叉形, 尾柄較短。 黃顙魚整體觀為黃色, 體側有不規則黑斑, 背部黃褐色, 腹部淡黃色或乳白色, 各鰭均為灰黑色。

2、生活習性與食性

黃顙魚多棲息於溪流、湖泊、池塘底層的暗處、石縫、植物叢中, 晝伏夜出, 白天活動不頻繁, 夜晚四處活動覓食。 剛孵出的幼苗, 天氣好時, 在水體中上層集群活動覓食, 水泥池培育幼苗時, 一般貼附于池壁四周。

黃顙魚是偏肉食性的雜食性魚類。 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 魚苗階段主要以浮游動物為食(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 成魚階段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型魚蝦、螺蚌等為食,

也吞食植物碎屑。 人工飼養條件下, 魚苗培育可投喂蛋黃、絞碎的魚肉、動物下腳料等, 經馴化後可很好地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3、生態習性

(1)溫度適應性

黃顙魚屬於溫水性魚類, 其生存水溫為1℃~38℃, 生長水溫為16℃~34℃, 最佳生長水溫為22℃~28℃。

(2)溶氧需求

黃顙魚較耐低氧, 溶氧2 mg/L以上時能正常生存, 低於2 mg/L時出現浮頭現象, 1mg/L出現窒息死亡。

(3)pH值的適應性

黃顙魚適於偏鹼性的水域, 最適範圍7.0~8.5, 耐受範圍6.0~9.0之間。

(4)生長特性

黃顙魚屬小型魚類, 生長速度較慢, 常見個體體重多在70g~200g 之間。 在自然條件下, 黃顙魚1齡魚可長到25g~50g, 2齡魚則可長到50 g~120g;而在人工飼養條件下, 1齡魚即可長至100g~150g, 完全可達商品規格。

(5)繁殖習性

黃顙魚為1年1次產卵型魚類, 性成熟年齡一般為3齡(雌魚比雄魚早),

在自然條件下有集群繁殖的習性。 黃顙魚的絕對懷卵量一般每尾在3500粒~6500粒, 產出的卵為粘性卵, 雄魚的精巢呈花瓣狀, 在人工授精時很難擠出精液。 黃顙魚適宜的繁殖水溫在20℃~28℃, 受精卵在水溫25℃~27℃時, 需要2.5d~3d才能孵出仔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