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聯合會杯複盤:用慣了穿雲箭,勒夫的中場何時才能正面迎敵?

帶隊11年, 150場國際比賽, 取得100場勝利, 打進252粒進球……在戰勝喀麥隆之後, 勒夫的百勝里程碑成為一項前無古人的成就。 這樣一場大勝固然可喜, 但目前這支德國二隊的現實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 在小組賽第一輪的複盤中, 劉教練曾經對德國隊中場的艱難現狀進行過簡單的描述, 從本場比賽德國隊一次次由中後場向兩個邊路不斷送出穿雲箭一般的長傳來看, 相信這些問題也一直縈繞在勒夫的腦海裡。 既然勒夫此次帶隊參加聯合會杯是以鍛煉隊伍、發掘新人為己任, 那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這位百勝主教練是如何激發德國隊中場活性的吧。

首發:三中衛的德意志戰車vs三前鋒的喀麥隆雄獅

(圖)德國隊首發陣型

德國隊以3-4-2-1陣型首發, 門將位置沒有選擇此前出現失誤的萊諾, 而是22號特爾施特根, 小獅子面前是由17號聚勒、16號呂迪格和4號金特爾搭檔的三中衛組合,

中場方面21和魯迪與14號埃姆雷-詹一攻一守, 18號基米希和5號普拉滕哈特鎮守德國隊的兩翼, 7號德拉克斯勒和10號德米爾拜隱藏在以速度見長的前鋒11號維爾納身後。

(圖)喀麥隆隊首發陣型

老帥布羅斯的首發陣型則是4-3-3:門將是1號安多阿,

後衛線由19號法伊、5號恩加德烏、4號泰克烏和2號馬布卡組成, 中場三將分別是15號夏尼、17號朱姆和3號安古伊薩, 鋒線上則有衝擊力十足的13號巴索戈和經驗老道的8號穆坎喬和10號阿布巴卡爾。

喀麥隆隊戰術方案一:犀利反擊, 邊路強推

喀麥隆的戰術打法就像球隊的首發陣容一樣, 備選方案不多, 但特點鮮明。 常看中超的懂球帝們對喀麥隆的13號球員巴索戈一定不會陌生, 本場比賽他的表現也足夠引起對手的重視。

比賽第34分鐘, 喀麥隆斷球後發動快速反擊, 夏尼中圈附近拿球後斜傳給高速前插的巴索戈, 後者持球強行殺入禁區, 試圖一個人挑戰魯迪普拉滕哈特的防守, 最終被小獅子將球沒收, 雖然沒有形成實際的威脅, 但也讓德國隊的後防眾將驚出一身冷汗。

比賽第44分鐘, 又是夏尼在中圈附近拿球, 一腳長傳直接找到插上的右邊後衛馬布卡, 馬布卡拿球後一邊推進一邊等待隊友包抄, 隨後半高球傳中, 皮球越過穆坎喬所在的前點後, 又來到了安古伊薩所在的後點, 安古伊薩輕巧的吊射充分考驗了特爾施特根的柔韌性和彈跳力, 好在特爾施特根發揮穩健, 德國隊再次逃過一劫。 整場比賽中, 布羅斯為喀麥隆設計的快速反擊方式雖然單一, 但穩紮穩打, 充分發揮了隊內球員的技術特點, 也避開了球隊整體配合不好、球員傳球能力偏弱等弊端, 雖說是無奈之選,但也給德國隊的後防線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喀麥隆隊戰術方案二:局部配合,短傳滲透

比賽第8分鐘,喀麥隆通過長傳反擊將球皮球打到了德國隊右側的角旗區附近,安古伊薩面對兩名防守球員,從容地將球傳給前來接應的穆坎喬,再經過穆坎喬和夏尼的傳導,皮球來到朱姆的腳下,朱姆閃轉騰挪最終選擇自己打門。雖然這一球沒有形成威脅,但非洲雄獅在世界盃冠軍面前展現出的沉著冷靜和細膩戰術,令劉教練眼前一亮,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一套精心設計過的戰術。

比賽第59分鐘,巴索戈搶斷普拉滕哈特後,球權在馬布卡、安古伊薩、尼亞馬雷烏腳下快速傳遞,隨後由阿布巴卡爾完成射門。五名喀麥隆球員在德國隊大禁區邊緣的精彩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

少一人應戰的喀麥隆隊正是通過快速的地面滲透撕破了德國隊的防線並取得了進球。比賽第77分鐘,巴索戈中路拿球與阿布巴卡爾做撞牆式配合,隨後分球給右翼插上的尼亞馬雷烏,尼亞馬雷烏突然提速下底並向禁區內傳出半高球,前點包抄的阿布巴內卡輕輕一蹭,導致特爾施特根撲球脫手,喀麥隆扳回一城。

德國隊戰術方案一:邊中結合,直傳斜插

第33分鐘,右翼衛基米希中場得球挑傳中鋒維爾納,維爾納雖然以速度著稱,但沒有在與法伊的對抗中占到任何便宜。同時可以看到,中後衛恩加德烏也已經回防到位,而皮球也被法伊的大長腿捅出底線。如果說這個進攻回合看不出德國隊邊中結合的戰術話,第80分鐘的兩次嘗試就在清晰不過了。

第80分鐘,布蘭特中路得球,斜傳給左路剛剛登場的尤尼斯,尤尼斯向前推進至禁區內之後立刻倒三角回傳佈蘭特,後者形成射門。

30秒之後,中後衛金特爾分球給右路的亨裡希斯,亨裡希斯與布蘭特在右邊路配合後向禁區完成倒三角回傳,維爾納迎球怒射,幫助德國隊擴大比分。

德國隊戰術特點二:終極目標,中路突破

比賽第35分鐘的一次中路突破是德國隊上半場唯一一次完整地打出戰術配合。金特爾將球送到前場之後,德拉克斯勒和埃姆雷-詹連續兩次撞牆式配合,隨著維爾納和基米希的移動,喀麥隆的整條後防線都向本隊左側平移,隨後埃姆雷-詹將球交給中路的德米爾拜。面前只有一名防守球員的德米爾拜隨即選擇遠射攻門。

與上半場那次進攻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下半場一開始德國隊的進球。比賽第47分鐘,埃姆雷-詹在中路將球分給回撤的德米爾拜,後者傳給德拉克斯勒之後順勢前插,小德拿球後吸引了三名喀麥隆球員的注意,並用腳後跟將球傳給了無人盯防的德米爾拜,德米爾拜突施冷箭,打破了場上的僵局。

(圖)比賽第35分鐘,德米爾拜的射門位置

(圖)比賽第47分鐘,德米爾拜的射門位置

這兩次中路的傳切配合如同鏡像一般,唯一的區別就是下半場的配合中德米爾拜主動進行了一次反跑,使得他自己後面射門的距離短了近10米。這10米對於一名在最近一個賽季射門35次、射正18次、打進6球的攻擊型中場來說實在是彌足珍貴。

德國隊戰術特點三:越過中場,兩翼齊飛

第52分鐘,落後一球的喀麥隆隊大舉壓上,在德國隊半場連續幾次球權易主之後,皮球來到了中場,德米爾拜爭得頭球交給了德拉克斯勒,小德直接從線附近一記斜傳交給前鋒維爾納,維爾納帶球殺向禁區完成射門。

比賽第65分鐘,中後衛聚勒從後場直接長傳交給插上的基米希,基米希得球後長傳找到禁區裡的維爾納,維爾納附身沖頂破門。德國面對著中路推進的艱難困苦,選了揚長避短的戰術打法,左路內鋒小德時不時地拉邊與普拉滕哈特配合,右路基米希也看准機會前插至對手邊後衛的身後,兩個翼衛大範圍前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場的危機,特別是在對手罰下一人之後,兩個邊路徹底被德國隊收為進攻通道,一度起到了壓制效果。

綜述:用慣了穿雲箭,勒夫的中場何時才能正面迎敵?

出於演練陣法、磨合隊伍的考量,德國隊主教練勒夫在每場比賽都會做出人員調整。後衛線、前鋒線、中場線,勒夫以三後衛為基本框架,在三場小組賽裡搭配出了三套相似而又相異的首發陣容。三中衛裡誰居中,誰盯人;單箭頭用高大壯,還是用小快靈;內鋒是突前主攻,還是拉邊策應。勒夫的戰術實驗可謂是覆蓋了球場的方方面面,仔細研判三場比賽,的確會有很大的收穫。

但三場比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德國隊過於依賴長傳。中後衛和後腰球員在本方半場拿球之後,一次次向兩個邊路尋找插上的隊友。一記記長傳,就如同一支支穿雲箭,瞄著對手的肋部飛來。凡事都有兩面性,這樣的戰術習慣,一方面展現了中後場球員精湛的出球技能,另一方面也遮掩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勒夫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德國隊的中場困局。

從本場比賽的對手來看,老帥布羅斯的戰術設計簡單粗暴:利用局部的高密度圍搶限制了德國隊的推進,並借助夏馬的調度、巴索戈的速度和阿布巴卡爾的硬度不斷衝擊德國隊的後防線。雖然個人技術和團隊配合上都有著顯著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喀麥隆的防守反擊、陣地進攻都打得虎虎生風。開場三十分鐘裡,非洲冠軍一度讓世界盃冠軍無球可拿,只能被動挨打。這樣的局面並不是說喀麥隆的戰術佈置起到了多麼巨大的作用,布羅斯只是放大了德國隊中場的問題。回看全場比賽,不難看出勒夫還是希望球員們盡可能多地嘗試中場的控制,但迫於中場控制力的羸弱,不得以設計了邊路突破、邊中結合之類的備用戰術,但是基米希在自己熟悉的區域裡打得風生水起,反倒使得備用戰術成了主要武器。再反觀中場,魯迪穩穩拖後,身邊德米爾拜酷愛前插,小德過於黏球,理論上應該串聯前後場的埃姆雷-詹無球可控,只能在這幾名球員身後遊走,與不遠處在邊路遊蕩的普拉滕哈特遙相呼應。

其實,從紙面上看,這支德國二隊並非如此尷尬。單看剛剛結束的16/17賽季,魯迪和德米爾拜在霍芬海姆聯手貢獻120次關鍵傳球,梳理中場不成問題,德拉克斯勒在大巴黎和狼堡出場平均且都有斬獲,埃姆雷-詹在利物浦貢獻的犯規次數聯賽排名第二,倒也是個能在防守端吃苦耐勞的藍領悍將,亨裡希斯在歐冠比賽中貢獻25次搶斷,聯賽中貢獻97次攔截,在勒沃庫森一線隊站穩了腳跟,格雷茨卡更是在今夏成為各大豪門的引援重點目標。

這樣的准豪華中場,卻在上半場遲遲找不到比賽感覺,一度被非洲雄獅牽著鼻子走。想來原因有二:一是隊內組織核心尚未明確。從年齡上看,此次對陣喀麥隆,首發名單中年紀最長得魯迪也只有27歲,其餘都是23歲上下的“同齡人”,在國家隊比賽的舞臺上登場甚少,主教練的一番部署只在開場能夠牢記於心,這一絲理性很可能在十分鐘之後就被一股“為國爭光”的熱血淹沒,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總在上下半場開始時進球,丟球後自然很快能清醒了;二是勒夫有意讓他們各式所長,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把一群年輕人組建成“無領導小組”,通過外界既有的大賽壓力,觀察各個球員的特點並加以適當點化,這樣的理解雖然充滿了玄學的味道,但面對著“人才過剩,難以取捨”的幸福之煩惱,這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大思路。

再回到技戰術層面看,中場推進遲滯,甚至被逼搶本方角旗區,這樣的場面著實搓火。因此,不管勒夫的用人意圖如何,解決現實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避開中場,任由基米希和德拉克斯勒撐開兩翼,帶著德國二隊飛一會兒或許是權宜之計;中場突破形成拳頭力量擊打要害,才是核心奧義。

但是,經歷了整整45分鐘的漫長預熱期間,這批年輕才俊們才真正地打出了一套切實有效的中路傳切配合,德米爾拜的反跑,維爾納、基米希的空切,相信都是勒夫在中場休息時詳細的佈置。但整場比賽長傳成功率低下、短傳多為橫向、進攻只靠遠射的被動局面裡,是否真的能夠為德國一隊選拔出合適的替補人才,劉教練要在這個地方畫下一個問號。誠然,這只是這支青年近衛軍的第三次亮相,未來還有很多變數,不過既然已經出線,那麼在剩下的兩場比賽裡,主教練勒夫的勝場次數能否連續增加值得期待。但是,讓劉教練更期待的,是勒夫如何幫助這支德國隊梳理中場,一個用慣了穿雲箭的弓手終歸會與敵人短兵相接,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勒夫的青年近衛軍,你們準備好了嗎?

雖說是無奈之選,但也給德國隊的後防線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喀麥隆隊戰術方案二:局部配合,短傳滲透

比賽第8分鐘,喀麥隆通過長傳反擊將球皮球打到了德國隊右側的角旗區附近,安古伊薩面對兩名防守球員,從容地將球傳給前來接應的穆坎喬,再經過穆坎喬和夏尼的傳導,皮球來到朱姆的腳下,朱姆閃轉騰挪最終選擇自己打門。雖然這一球沒有形成威脅,但非洲雄獅在世界盃冠軍面前展現出的沉著冷靜和細膩戰術,令劉教練眼前一亮,甚至不敢相信這是一套精心設計過的戰術。

比賽第59分鐘,巴索戈搶斷普拉滕哈特後,球權在馬布卡、安古伊薩、尼亞馬雷烏腳下快速傳遞,隨後由阿布巴卡爾完成射門。五名喀麥隆球員在德國隊大禁區邊緣的精彩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

少一人應戰的喀麥隆隊正是通過快速的地面滲透撕破了德國隊的防線並取得了進球。比賽第77分鐘,巴索戈中路拿球與阿布巴卡爾做撞牆式配合,隨後分球給右翼插上的尼亞馬雷烏,尼亞馬雷烏突然提速下底並向禁區內傳出半高球,前點包抄的阿布巴內卡輕輕一蹭,導致特爾施特根撲球脫手,喀麥隆扳回一城。

德國隊戰術方案一:邊中結合,直傳斜插

第33分鐘,右翼衛基米希中場得球挑傳中鋒維爾納,維爾納雖然以速度著稱,但沒有在與法伊的對抗中占到任何便宜。同時可以看到,中後衛恩加德烏也已經回防到位,而皮球也被法伊的大長腿捅出底線。如果說這個進攻回合看不出德國隊邊中結合的戰術話,第80分鐘的兩次嘗試就在清晰不過了。

第80分鐘,布蘭特中路得球,斜傳給左路剛剛登場的尤尼斯,尤尼斯向前推進至禁區內之後立刻倒三角回傳佈蘭特,後者形成射門。

30秒之後,中後衛金特爾分球給右路的亨裡希斯,亨裡希斯與布蘭特在右邊路配合後向禁區完成倒三角回傳,維爾納迎球怒射,幫助德國隊擴大比分。

德國隊戰術特點二:終極目標,中路突破

比賽第35分鐘的一次中路突破是德國隊上半場唯一一次完整地打出戰術配合。金特爾將球送到前場之後,德拉克斯勒和埃姆雷-詹連續兩次撞牆式配合,隨著維爾納和基米希的移動,喀麥隆的整條後防線都向本隊左側平移,隨後埃姆雷-詹將球交給中路的德米爾拜。面前只有一名防守球員的德米爾拜隨即選擇遠射攻門。

與上半場那次進攻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下半場一開始德國隊的進球。比賽第47分鐘,埃姆雷-詹在中路將球分給回撤的德米爾拜,後者傳給德拉克斯勒之後順勢前插,小德拿球後吸引了三名喀麥隆球員的注意,並用腳後跟將球傳給了無人盯防的德米爾拜,德米爾拜突施冷箭,打破了場上的僵局。

(圖)比賽第35分鐘,德米爾拜的射門位置

(圖)比賽第47分鐘,德米爾拜的射門位置

這兩次中路的傳切配合如同鏡像一般,唯一的區別就是下半場的配合中德米爾拜主動進行了一次反跑,使得他自己後面射門的距離短了近10米。這10米對於一名在最近一個賽季射門35次、射正18次、打進6球的攻擊型中場來說實在是彌足珍貴。

德國隊戰術特點三:越過中場,兩翼齊飛

第52分鐘,落後一球的喀麥隆隊大舉壓上,在德國隊半場連續幾次球權易主之後,皮球來到了中場,德米爾拜爭得頭球交給了德拉克斯勒,小德直接從線附近一記斜傳交給前鋒維爾納,維爾納帶球殺向禁區完成射門。

比賽第65分鐘,中後衛聚勒從後場直接長傳交給插上的基米希,基米希得球後長傳找到禁區裡的維爾納,維爾納附身沖頂破門。德國面對著中路推進的艱難困苦,選了揚長避短的戰術打法,左路內鋒小德時不時地拉邊與普拉滕哈特配合,右路基米希也看准機會前插至對手邊後衛的身後,兩個翼衛大範圍前壓,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場的危機,特別是在對手罰下一人之後,兩個邊路徹底被德國隊收為進攻通道,一度起到了壓制效果。

綜述:用慣了穿雲箭,勒夫的中場何時才能正面迎敵?

出於演練陣法、磨合隊伍的考量,德國隊主教練勒夫在每場比賽都會做出人員調整。後衛線、前鋒線、中場線,勒夫以三後衛為基本框架,在三場小組賽裡搭配出了三套相似而又相異的首發陣容。三中衛裡誰居中,誰盯人;單箭頭用高大壯,還是用小快靈;內鋒是突前主攻,還是拉邊策應。勒夫的戰術實驗可謂是覆蓋了球場的方方面面,仔細研判三場比賽,的確會有很大的收穫。

但三場比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德國隊過於依賴長傳。中後衛和後腰球員在本方半場拿球之後,一次次向兩個邊路尋找插上的隊友。一記記長傳,就如同一支支穿雲箭,瞄著對手的肋部飛來。凡事都有兩面性,這樣的戰術習慣,一方面展現了中後場球員精湛的出球技能,另一方面也遮掩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勒夫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德國隊的中場困局。

從本場比賽的對手來看,老帥布羅斯的戰術設計簡單粗暴:利用局部的高密度圍搶限制了德國隊的推進,並借助夏馬的調度、巴索戈的速度和阿布巴卡爾的硬度不斷衝擊德國隊的後防線。雖然個人技術和團隊配合上都有著顯著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喀麥隆的防守反擊、陣地進攻都打得虎虎生風。開場三十分鐘裡,非洲冠軍一度讓世界盃冠軍無球可拿,只能被動挨打。這樣的局面並不是說喀麥隆的戰術佈置起到了多麼巨大的作用,布羅斯只是放大了德國隊中場的問題。回看全場比賽,不難看出勒夫還是希望球員們盡可能多地嘗試中場的控制,但迫於中場控制力的羸弱,不得以設計了邊路突破、邊中結合之類的備用戰術,但是基米希在自己熟悉的區域裡打得風生水起,反倒使得備用戰術成了主要武器。再反觀中場,魯迪穩穩拖後,身邊德米爾拜酷愛前插,小德過於黏球,理論上應該串聯前後場的埃姆雷-詹無球可控,只能在這幾名球員身後遊走,與不遠處在邊路遊蕩的普拉滕哈特遙相呼應。

其實,從紙面上看,這支德國二隊並非如此尷尬。單看剛剛結束的16/17賽季,魯迪和德米爾拜在霍芬海姆聯手貢獻120次關鍵傳球,梳理中場不成問題,德拉克斯勒在大巴黎和狼堡出場平均且都有斬獲,埃姆雷-詹在利物浦貢獻的犯規次數聯賽排名第二,倒也是個能在防守端吃苦耐勞的藍領悍將,亨裡希斯在歐冠比賽中貢獻25次搶斷,聯賽中貢獻97次攔截,在勒沃庫森一線隊站穩了腳跟,格雷茨卡更是在今夏成為各大豪門的引援重點目標。

這樣的准豪華中場,卻在上半場遲遲找不到比賽感覺,一度被非洲雄獅牽著鼻子走。想來原因有二:一是隊內組織核心尚未明確。從年齡上看,此次對陣喀麥隆,首發名單中年紀最長得魯迪也只有27歲,其餘都是23歲上下的“同齡人”,在國家隊比賽的舞臺上登場甚少,主教練的一番部署只在開場能夠牢記於心,這一絲理性很可能在十分鐘之後就被一股“為國爭光”的熱血淹沒,這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總在上下半場開始時進球,丟球後自然很快能清醒了;二是勒夫有意讓他們各式所長,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把一群年輕人組建成“無領導小組”,通過外界既有的大賽壓力,觀察各個球員的特點並加以適當點化,這樣的理解雖然充滿了玄學的味道,但面對著“人才過剩,難以取捨”的幸福之煩惱,這也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大思路。

再回到技戰術層面看,中場推進遲滯,甚至被逼搶本方角旗區,這樣的場面著實搓火。因此,不管勒夫的用人意圖如何,解決現實的問題才是當務之急。避開中場,任由基米希和德拉克斯勒撐開兩翼,帶著德國二隊飛一會兒或許是權宜之計;中場突破形成拳頭力量擊打要害,才是核心奧義。

但是,經歷了整整45分鐘的漫長預熱期間,這批年輕才俊們才真正地打出了一套切實有效的中路傳切配合,德米爾拜的反跑,維爾納、基米希的空切,相信都是勒夫在中場休息時詳細的佈置。但整場比賽長傳成功率低下、短傳多為橫向、進攻只靠遠射的被動局面裡,是否真的能夠為德國一隊選拔出合適的替補人才,劉教練要在這個地方畫下一個問號。誠然,這只是這支青年近衛軍的第三次亮相,未來還有很多變數,不過既然已經出線,那麼在剩下的兩場比賽裡,主教練勒夫的勝場次數能否連續增加值得期待。但是,讓劉教練更期待的,是勒夫如何幫助這支德國隊梳理中場,一個用慣了穿雲箭的弓手終歸會與敵人短兵相接,當那一天真的來臨,勒夫的青年近衛軍,你們準備好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