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貴州官書局:嚴修提議,效法津局(下)韋力撰

為了能夠讓官書局得以長久經營, 嚴修提出籌備一筆經費, 一半用來經營, 另一半對外放貸, 通過所得利息來補貼官書局的費用。 而對於書籍的銷路, 嚴修也有成熟的想法:“省城雖設書局, 而全省之中, 地方遼遠, 未能一律流通, 謹擬一法, 將現刻各局書目, 每州縣各寄一本, 與之函商, 虧本地舊有書院, 或別有公款關涉學校者, 因此制宜, 抽撥一款, 不拘成數, 視所寄書目中願購某書, 即開列清單, 派人到局運取;或本局無此書, 亦設法代為運購, 仍約定日期, 派人來取, 其腳價由公款內開銷。 ”

看來, 他的方式是給各地先寄樣本,

由當地選購後再運過去。 而對於銷售的價格, 嚴修則稱:“資善堂現存之書, 銷售盛暢, 惟照原價酌加三成, 寒士仍不免觀望, 擬略加變通, 於減價之中, 仍寓顧本之意。 ”

傳統的砌牆方式

當時資善堂所存之書的銷售情況較好, 而其毛利則為30%,

嚴修覺得有些家庭困難的人買不起這樣的高價書, 所以他提出了三種降低售價的方式, 以便讓窮學生們僅加一成的毛利來購書。 可見, 他對書局的經營做出了切合實際的謀劃。 而後嚴修把自己的計畫報告給了貴州巡撫嵩昆, 嵩昆將此事又轉告給了朝廷, 而後得到了批准。 這就是貴州官書局的創辦本末。

官書局被批准之後, 嚴修開始張羅本局的籌辦事宜, 但他的身份是貴州學政, 他當然不能具體操辦這件事, 於是他就物色了一位當地著名的學人, 此人叫雷廷珍。 這位雷廷珍是貴州綏陽人, 他對經學有著很深的研究, 嚴修聽到了他的名氣, 於是來請他做貴州官書局經營者。 封培定所編《貴州名賢錄》中有“出版名人雷廷珍”一節,

該文中寫道:

清光緒二十年(1894), 天津嚴修提督貴州學政, 以講學術, 振興貴州教育為己任, 對雷廷珍的學識十分賞識, 在其創辦貴州官書局時, 即邀請雷擔任官書局董事, 全盤負責, 總理其事, 經營管理書局刻印、進貨、門市銷售一應事宜。 這是貴州最早的書肆, 雷廷珍即最早的書店經理人。 當時, 曾刻印出版《提要總序》、《書目答問》、《先正讀書訣》、《演算法須知》、《書算》等書籍。

嚴修對雷廷珍頗為重視, 他在創辦貴陽新式學堂時, 仍然請雷去任山長。 光緒二十九年, 湖廣總督張之洞也聽聞雷廷珍是個難得的人才, 曾派專人來貴州聘請雷到自己的管轄之地去做山長。 可惜的是, 雷廷珍病逝於前往的途中, 終年僅49歲。

對於貴州官書局的開辦地點,

劉泳唐在其文中稱:“貴州官書局或稱貴州書局, 與資善堂書肆合併後, 習稱資善堂書局或稱資善堂。 局址位於貴陽市北, 今中華北路慈善巷內, 現為市政協辦公地址。 清光緒二十年貴州學政嚴修首創。 ”

而我正是看到此文後, 將官書局的尋訪地點定在了貴陽市慈善巷內的市政協辦公處。 本程的尋訪得到了陳琳老師的大力協助, 我在到貴陽之前, 先把自己的尋訪單發給了她。 她看後告訴我, 這兩個地點不在一處, 因為慈善巷仍然存在, 但市政協卻在另外一個地方辦公。 我向陳老師提到了劉泳唐文章中的說法, 陳老師說, 她也看到過此文,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不相符, 她也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兩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官書局

陳老師先把我帶到了貴陽市政協附近。 眼前所見, 這裡全部是現代化的辦公大樓, 而陳老師原本就是貴陽人, 她說慈善巷從來不在這一帶。 而後我們來到了另一片鬧市區, 下車之處正是貴州省文化館。 沿路前行不遠, 看到了一處鬧市區中的寺院, 其匾額上寫著“覺園禪院”。陳老師說,這裡是尼姑庵,她認識此院的方丈。

轉到這裡仍然找不到突破口

我站在門口向內張望,看到了一些女居士正在用膳。陳老師說,這位方丈很能幹,已經在其他地方建起了更大的寺院。近些年,我在尋訪途中看到了不少恢復起的寺院,這些寺院建造得大多很漂亮,以之與我的尋訪目標相比,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而這個反差也只能讓我無奈地感喟幾句,希望今天的尋訪不要再讓我發出這樣的歎息。

陳琳說,她只記得慈善巷就在這一帶。我們先來到了民權路,站在街邊打問一番,似乎走過了,於是又回到那個寺院的門前,從其側旁穿入了勇烈路。陳琳說,這裡原本是貴陽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場,三十年前的“萬元戶”大多誕生於此地,而今這個市場已經搬離。眼前所見的招牌,大多是“木桶溫泉浴”、“傳奇保健城”,這種有著鮮明時代特徵的業態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刮過這股風。

穿過此路來到另一條大街,這裡顯然是購物中心區域,在街邊看到了成片的紅唇,這真是活色生香的紅塵。

烈焰紅唇

從這個現代化大廈的側旁轉入了一條很窄的小巷,沿著小巷前行20余米,見到了一座仿古的門樓。陳琳說,這條小巷就是慈善巷。

旁邊即是慈善巷

從外觀看,仿古門樓的側旁是該巷唯一留存的一片古建築,門樓用桐油重新刷過,而砌牆的手法也是傳統的立磚。從磚縫的色澤看,這座仿古牆此前不久進行過翻蓋。該院落大門緊閉,難以看到裡面的情形,於是我沿著外牆接著向前走。

上著鎖的仿古門樓

門樓的結構

剛走不遠就看到了一塊文保牌,可惜上面的字跡不是我想看到的官書局,上面寫著“《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舊址”。原來,這個遺址的保留竟然是拜《新華日報》所賜。

跟出版有關的文保牌

細想之下,慈善巷內成為了報紙的分銷處,至少說明此巷原本就跟出版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貴州版史研究》中也說到了這樣一段話:“嚴修在百忙當中,擬定奏稿,申報朝廷;並親自到資善堂(現名慈善巷)選定位址,前後廳堂三楹,十分寬敞明亮。前廳原為貴陽知府辦的一個書鋪。嚴修捐出俸銀一千兩,用300兩將書鋪頂了過來。一方面將原有書籍作為書局門市基礎;一方面將自己從北京帶來的幾箱書籍清點、造冊,存放到書局,開闢閱覽室,供學子、生童閱讀。撫台還撥款支援,派人從外省購買刊刻活字印版一套,供書局印刷使用。”看來,慈善巷的名稱來由應當是本自資善堂。

慈善巷的另一端

如此推論起來,這乃是諧音之轉,因為“慈善”與“資善”的讀音太相近了。而嚴修在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九的日記中寫道:“午後,赴資善堂看新到局書,仲瀛約也。堂在此門內車家巷,北向而入東。廳事三楹,極閎敞。”這一天,嚴修來到了資善堂,他說此堂在車家巷內,正如陳老師所說,這車家巷正是當今的慈善巷。因為車家巷內的資善堂太有名了,這個堂號就漸漸成為了此巷的名稱,而該名又因諧音之故轉為了“慈善巷”。可惜的是,在這條小巷之內,我完全沒能看到跟官書局有關的字樣,甚至連慈善巷的牌子也未曾見到。

站在高處下望

這個結果當然讓我不死心,於是沿著此巷一路上行。慈善巷處在一片坡地上,從下往上走,坡度至少在30度以上。此巷的長度約在100多米,除了這處三建築,眼前所見全部都是現代化的大樓,而以貴陽協和醫院占地面積最大。當年嚴修說資善堂內較為敝闊,而今我站在高處向下望去,這處舊房子占地面積很小,以此推論起來,舊居後方的協和醫院所占之地,也有可能都在資善堂的範圍之內。

後方的協和醫院

而協和醫院側旁的位置則是一片頗顯陳舊的居民樓,不知什麼原因,這裡的環衛工人卻用灑水車清理著這條小巷的表面,污水沿著坡道流了下來,這讓我的雙腳無處回避。在坡道上灑水,顯然有滑倒的危險,我忍不住跟那位操作者說:“你能不能等我走過之後再刷地?”顯然,我的話沒什麼威力,他瞥了我一眼,繼續著自己的所為。

不管不顧地洗路面

但無論如何,嚴修創辦的官書局對於貴州一地的風氣轉變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李濟深主編的《戊戌風雲錄》中也講到了嚴修,該書認為“嚴修在貴州做的有利於推動貴州乃至全國維新變法運動的大事有三”,此處所說的三件大事,其第一件就是:

一、創設貴州官書局。為了改變貴州“士無恆產,家鮮藏書,聞見不宏,志局亦陋”的士風。1895年夏秋間,嚴修與貴州撫藩合議,附片請旨,並捐廉千金,于8月建立貴州官書局,集圖書的購運、刊刻、印刷、銷售於一體,並兼具圖書館的職能,局中所藏圖書和發往各府州縣學的圖書,均向士子借閱。這是李端棻上疏設藏書樓在貴州的具體回應。1896年初,清政府始將北京的強學書局改為官書局。貴州官書局“實開都中強學會改官書局之先”。

可見,當年嚴修的所為在社會上產生過何等重要的影響。可惜,這樣影響我卻在慈善巷的尋訪中未曾看到應有的表彰。

其匾額上寫著“覺園禪院”。陳老師說,這裡是尼姑庵,她認識此院的方丈。

轉到這裡仍然找不到突破口

我站在門口向內張望,看到了一些女居士正在用膳。陳老師說,這位方丈很能幹,已經在其他地方建起了更大的寺院。近些年,我在尋訪途中看到了不少恢復起的寺院,這些寺院建造得大多很漂亮,以之與我的尋訪目標相比,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而這個反差也只能讓我無奈地感喟幾句,希望今天的尋訪不要再讓我發出這樣的歎息。

陳琳說,她只記得慈善巷就在這一帶。我們先來到了民權路,站在街邊打問一番,似乎走過了,於是又回到那個寺院的門前,從其側旁穿入了勇烈路。陳琳說,這裡原本是貴陽最有名的小商品市場,三十年前的“萬元戶”大多誕生於此地,而今這個市場已經搬離。眼前所見的招牌,大多是“木桶溫泉浴”、“傳奇保健城”,這種有著鮮明時代特徵的業態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刮過這股風。

穿過此路來到另一條大街,這裡顯然是購物中心區域,在街邊看到了成片的紅唇,這真是活色生香的紅塵。

烈焰紅唇

從這個現代化大廈的側旁轉入了一條很窄的小巷,沿著小巷前行20余米,見到了一座仿古的門樓。陳琳說,這條小巷就是慈善巷。

旁邊即是慈善巷

從外觀看,仿古門樓的側旁是該巷唯一留存的一片古建築,門樓用桐油重新刷過,而砌牆的手法也是傳統的立磚。從磚縫的色澤看,這座仿古牆此前不久進行過翻蓋。該院落大門緊閉,難以看到裡面的情形,於是我沿著外牆接著向前走。

上著鎖的仿古門樓

門樓的結構

剛走不遠就看到了一塊文保牌,可惜上面的字跡不是我想看到的官書局,上面寫著“《新華日報》貴陽分銷處舊址”。原來,這個遺址的保留竟然是拜《新華日報》所賜。

跟出版有關的文保牌

細想之下,慈善巷內成為了報紙的分銷處,至少說明此巷原本就跟出版有著密切的關係,而《貴州版史研究》中也說到了這樣一段話:“嚴修在百忙當中,擬定奏稿,申報朝廷;並親自到資善堂(現名慈善巷)選定位址,前後廳堂三楹,十分寬敞明亮。前廳原為貴陽知府辦的一個書鋪。嚴修捐出俸銀一千兩,用300兩將書鋪頂了過來。一方面將原有書籍作為書局門市基礎;一方面將自己從北京帶來的幾箱書籍清點、造冊,存放到書局,開闢閱覽室,供學子、生童閱讀。撫台還撥款支援,派人從外省購買刊刻活字印版一套,供書局印刷使用。”看來,慈善巷的名稱來由應當是本自資善堂。

慈善巷的另一端

如此推論起來,這乃是諧音之轉,因為“慈善”與“資善”的讀音太相近了。而嚴修在光緒二十一年七月初九的日記中寫道:“午後,赴資善堂看新到局書,仲瀛約也。堂在此門內車家巷,北向而入東。廳事三楹,極閎敞。”這一天,嚴修來到了資善堂,他說此堂在車家巷內,正如陳老師所說,這車家巷正是當今的慈善巷。因為車家巷內的資善堂太有名了,這個堂號就漸漸成為了此巷的名稱,而該名又因諧音之故轉為了“慈善巷”。可惜的是,在這條小巷之內,我完全沒能看到跟官書局有關的字樣,甚至連慈善巷的牌子也未曾見到。

站在高處下望

這個結果當然讓我不死心,於是沿著此巷一路上行。慈善巷處在一片坡地上,從下往上走,坡度至少在30度以上。此巷的長度約在100多米,除了這處三建築,眼前所見全部都是現代化的大樓,而以貴陽協和醫院占地面積最大。當年嚴修說資善堂內較為敝闊,而今我站在高處向下望去,這處舊房子占地面積很小,以此推論起來,舊居後方的協和醫院所占之地,也有可能都在資善堂的範圍之內。

後方的協和醫院

而協和醫院側旁的位置則是一片頗顯陳舊的居民樓,不知什麼原因,這裡的環衛工人卻用灑水車清理著這條小巷的表面,污水沿著坡道流了下來,這讓我的雙腳無處回避。在坡道上灑水,顯然有滑倒的危險,我忍不住跟那位操作者說:“你能不能等我走過之後再刷地?”顯然,我的話沒什麼威力,他瞥了我一眼,繼續著自己的所為。

不管不顧地洗路面

但無論如何,嚴修創辦的官書局對於貴州一地的風氣轉變起到了較大的作用,李濟深主編的《戊戌風雲錄》中也講到了嚴修,該書認為“嚴修在貴州做的有利於推動貴州乃至全國維新變法運動的大事有三”,此處所說的三件大事,其第一件就是:

一、創設貴州官書局。為了改變貴州“士無恆產,家鮮藏書,聞見不宏,志局亦陋”的士風。1895年夏秋間,嚴修與貴州撫藩合議,附片請旨,並捐廉千金,于8月建立貴州官書局,集圖書的購運、刊刻、印刷、銷售於一體,並兼具圖書館的職能,局中所藏圖書和發往各府州縣學的圖書,均向士子借閱。這是李端棻上疏設藏書樓在貴州的具體回應。1896年初,清政府始將北京的強學書局改為官書局。貴州官書局“實開都中強學會改官書局之先”。

可見,當年嚴修的所為在社會上產生過何等重要的影響。可惜,這樣影響我卻在慈善巷的尋訪中未曾看到應有的表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