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第三屆丨畢業季設計創意大PK——南京藝術學院

由中國珠寶行業網策劃、組織的第一屆畢業季設計創意大PK活動2015年夏天在各大高校中產生強烈反響, 同時“發現原創 鼓勵原創 推動原創 保護原創”的主旨, 也得到學校、行業企業、社會消費的廣泛認同與參與, 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力。

特別通道

所有進入“畢業季設計創意大PK”全國PK的選手作品, 將直接選送第九屆中國珠寶首飾設計與製作大賽——新銳設計組終評環節。

南京藝術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的設計學科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於1920年代創辦的工藝圖案科,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1940年代創辦的中國最早的印刷製版專業與第一個動畫專業。 上海美專、蘇州美專與山東大學藝術學於1952年合併為華東藝術專科學校, 1957年設置了本科學制的裝飾設計與染織美術專業。 南京藝術學院于1981年成立了獨立建制的工藝美術系,

1996年更名為設計系, 1999年改建為設計學院。 中國著名工藝美術教育家陳之佛先生、張道一先生為南藝設計學科建構了教育理念與學科規範, 保彬、馮健親、吳山、奚傳績等教授為學院的專業發展及教學形態的完善與改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戴剛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材料:銅、銀、鋯石

設計說明:魯班鎖, 傳統文化, 卯合結構, 各個部分進行自我剖析, 形成新的結構, 並用現代的形式表達, 也是一種團隊精神的表達。

范珍利

指導老師:王克震

作品名稱:《記憶珊瑚》

作品材料:銀、綜合材料

設計說明:在自然中汲取靈感, 將海洋生物元素和豐富的綜合材料用首飾來詮釋, 讓作品更具有生命力。

劉天元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名稱:《輪回》

作品材料:925銀、木紋金

設計說明:伴隨著汽車生活的到來, 汽車加快了人們生活的節奏, 一些因汽車輪胎的隱患爆發的安全事故令人深思。 關注輪胎的變化就是關注生命的一種體現。 輪胎由新到舊, 由厚變薄, 由安全到隱患到爆裂, 形態萬千, 以此為切入點進行設計的整合, 整與破、開與合、有與無都是在不斷的變幻當中找到設計的節奏, 將生命做一種另一種形式的解讀, 視為輪回。

馬金秀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潺水流花》

作品材料:銀,珍珠,烤漆

設計說明:主體同時採用傳統鉤織手法,其他元素進行修飾,大膽的高飽和度亮色點綴,使其更加美豔,靈動。鉤織藝術是一個年代特定人群的鍾愛之物,多用於情愫的表達傳遞,此套作品對於傳統與現代交織藝術的研究,意為流年似水,而我取其最美好的河段。

彭星星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重生》

作品材料:銀,樹脂

設計說明:描述自身的生病歷程,增加針管,體溫計,藥片,等醫用相關器具為元素,賦予作品二次新生命。最終的材料選擇樹脂和金屬兩種不同屬性材料的研究,二者結合產生的實驗性首飾。

譚怡斐琳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虛實》

作品材料:銀、光敏樹脂、鋯石

設計說明:《虛實》

虛擬,現實。

靈感來自白朗寧寫的長詩《哈梅林的花衣吹笛人》小時候讀的時候並未察覺,而今再看,帶走小孩的吹笛人其實暗藏著黑死病,瘟疫其實離我們並不遠,而生命的脆弱和寶貴,死亡解釋了很多哲學思想,比如無常與失去,鳥嘴醫生便攜帶著這樣的精神,在繪製一套首飾的初期,時逢親人離世使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蹶不振,首飾於我而言,更多的是我對情感的表達,這套首飾藏著我的緬懷。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身體美在於各部分之間的 比例、對稱。柏拉圖認為身體的優美與心靈的優美諧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中世紀崇拜神,貶抑人和人體美。歐洲文藝復興後,人體美重新受到重視,義大利塔索認為人體美在於四肢五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適當的身材的美好悅目的色澤。至19世紀,德國叔本華把人體美視為人類理式在可視形式上的最充分表現

我去逛了動物園,選取了很多,在五官後面有特點的動物。抽取他們的五官線條,比如說豬的拱嘴,狐狸的鼻子,這些用線條來構造,而在抽取人的鼻子嘴巴和耳朵的時候,直接選用澆鑄的方式對他們進行一個實體的澆築。然後將這二者進行一個合理的焊接。這樣使得二者之間有一個虛實,節奏的對比,3d實體化的。

王智芳

指導老師:王潮

作品名稱:《雕蟲小技》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我的作品設計靈感來源於自然界的昆蟲外形,昆蟲是自然界給予設計師的一個特別的禮物。他們外形各不相同,都有著自己獨特又美麗的外形,是一種根據不同的生存環境而產生的美,在這個繁華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是世界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雖然渺小,但是無人可代替。

魏釋然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名稱:《光影故事》

作品材料:銀、琺瑯、珍珠、日本七股剛、硫酸紙

設計說明:我所設計的靈感來源於皮影戲與裝置互動藝術。皮影戲中投射的人物影子和人物動作具有很強的故事表現力和感染力。一開始學習手工藝這個專業就是因為對這種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特別是對這種不同的人控制不同的皮影角色會有不一樣的故事情節。在作品設計中加入與受眾互動的設計會更有趣味性,所以我最終決定做一個既可以展現光影效果又可轉動的作品。在我的設計中,我選取了四種對我這大學四年來說比較具有代表性且故事性的影子表現。第一種是小人像,通過不同的小人動作來展現童趣;第二種是愛情題材,通過對男女剪影來表達愛情故事;第三種是貓咪的剪影,我養了一隻貓,它在陪伴我生活中留下了許多影子,可動可靜;第四種是有關這個專業我學習之初最吸引我的是各種寶石、鋯石的光彩,熠熠生輝,我想用不同的鑲鑽手法在我的畢設中來代表我這四年中對這個專業的喜愛。

魏振懷

指導老師:王克震

作品名稱:《連結——日用杯具的橋樑延伸》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設計靈感來源於橋樑的連接結構,將日用杯具用品作為載體,傳達兩者在共同使用及佩戴中的溝通及心靈交流的過程。

許雨晴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名稱:《群——群之境》

作品材料:銀、紫銅、珍珠

設計說明:這次我的主題是《群——群之境》主要表現出不同的情境的感覺,就像是一種意境表達。每種情境都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由四種不同的主題元素組成的一系列情境,這四種主題分別是海漾狂想曲,山亦山,已消失的,不存在的,以此來向大家展現我對這些情境的感受不管大家對我做的東西是否會有相同的感觸,但卻是我表達自己獨特想法的一個方式。我的作品主要主體作品是以不同元素的一層層重複疊加組成的一種立體構成,以不同的片狀剪影一層層中間架空以焊接方式構成的,之前打算以鉚接的方式組成可以活動的,可在做海漾狂想曲的時候全都鉚接完成打磨後放進磁拋機器裡拋光,之前鉚接的很結實的就會全部鬆散開不夠固定,所以最後決定全部都焊接固定住。在現代社會愈發注重我們的個人感受,而每個人也都有表達自我感受的權利,所以我就做了一組抒發自我情懷的作品。

尹唐菲

指導老師:王潮

作品名稱:《“變”》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美國金屬工藝家Mary Lee hu, 多以金屬編織為主線,將傳統的編織手法加以作用並一定程度上創新。工藝與首飾設計相結合,這也是美國工藝家的創意之處。我的設計在此基礎上想通過運用不同編織手法,將其展示在一件作品上,並加以其他方式的組合排列。軟線條與硬線條的組合,編織工藝與首飾設計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和創新是我的最終想法。

俞君佩

指導老師:王克震

作品名稱:《Saw/所見》

作品材料:銀、綜合材料

設計說明:在飛速發展的現代,世界資訊的飛亂使得感官混淆。各物質交錯的光怪陸離同時也影響著人類最重要的感官—視覺。我的作品《Saw/所見》站在佩戴者與觀察者兩個角度,通過半透明材料與多面材料的遮擋與折射,在兩者面前呈現多彩、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鄭迪生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交互與首飾》

作品材料:手機元器件與純銀

設計說明:發揮首飾的交互特性。而我認為交互性最強的東西,就是人的手機。因為人的手機屬於封閉性的東西,在形式感上面,很難把握,所以我打算對手機進行拆解,而我認為手機的元器件本來就是很美的東西於是我將它拆解之後裸露在外面這恰巧也是對首飾裝飾性的滿足。

視為輪回。

馬金秀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潺水流花》

作品材料:銀,珍珠,烤漆

設計說明:主體同時採用傳統鉤織手法,其他元素進行修飾,大膽的高飽和度亮色點綴,使其更加美豔,靈動。鉤織藝術是一個年代特定人群的鍾愛之物,多用於情愫的表達傳遞,此套作品對於傳統與現代交織藝術的研究,意為流年似水,而我取其最美好的河段。

彭星星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重生》

作品材料:銀,樹脂

設計說明:描述自身的生病歷程,增加針管,體溫計,藥片,等醫用相關器具為元素,賦予作品二次新生命。最終的材料選擇樹脂和金屬兩種不同屬性材料的研究,二者結合產生的實驗性首飾。

譚怡斐琳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虛實》

作品材料:銀、光敏樹脂、鋯石

設計說明:《虛實》

虛擬,現實。

靈感來自白朗寧寫的長詩《哈梅林的花衣吹笛人》小時候讀的時候並未察覺,而今再看,帶走小孩的吹笛人其實暗藏著黑死病,瘟疫其實離我們並不遠,而生命的脆弱和寶貴,死亡解釋了很多哲學思想,比如無常與失去,鳥嘴醫生便攜帶著這樣的精神,在繪製一套首飾的初期,時逢親人離世使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蹶不振,首飾於我而言,更多的是我對情感的表達,這套首飾藏著我的緬懷。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身體美在於各部分之間的 比例、對稱。柏拉圖認為身體的優美與心靈的優美諧和一致是最美的境界。中世紀崇拜神,貶抑人和人體美。歐洲文藝復興後,人體美重新受到重視,義大利塔索認為人體美在於四肢五官具有一定的比例,加上適當的身材的美好悅目的色澤。至19世紀,德國叔本華把人體美視為人類理式在可視形式上的最充分表現

我去逛了動物園,選取了很多,在五官後面有特點的動物。抽取他們的五官線條,比如說豬的拱嘴,狐狸的鼻子,這些用線條來構造,而在抽取人的鼻子嘴巴和耳朵的時候,直接選用澆鑄的方式對他們進行一個實體的澆築。然後將這二者進行一個合理的焊接。這樣使得二者之間有一個虛實,節奏的對比,3d實體化的。

王智芳

指導老師:王潮

作品名稱:《雕蟲小技》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我的作品設計靈感來源於自然界的昆蟲外形,昆蟲是自然界給予設計師的一個特別的禮物。他們外形各不相同,都有著自己獨特又美麗的外形,是一種根據不同的生存環境而產生的美,在這個繁華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是世界中的一道獨特的風景;雖然渺小,但是無人可代替。

魏釋然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名稱:《光影故事》

作品材料:銀、琺瑯、珍珠、日本七股剛、硫酸紙

設計說明:我所設計的靈感來源於皮影戲與裝置互動藝術。皮影戲中投射的人物影子和人物動作具有很強的故事表現力和感染力。一開始學習手工藝這個專業就是因為對這種傳統文化有著強烈的興趣。特別是對這種不同的人控制不同的皮影角色會有不一樣的故事情節。在作品設計中加入與受眾互動的設計會更有趣味性,所以我最終決定做一個既可以展現光影效果又可轉動的作品。在我的設計中,我選取了四種對我這大學四年來說比較具有代表性且故事性的影子表現。第一種是小人像,通過不同的小人動作來展現童趣;第二種是愛情題材,通過對男女剪影來表達愛情故事;第三種是貓咪的剪影,我養了一隻貓,它在陪伴我生活中留下了許多影子,可動可靜;第四種是有關這個專業我學習之初最吸引我的是各種寶石、鋯石的光彩,熠熠生輝,我想用不同的鑲鑽手法在我的畢設中來代表我這四年中對這個專業的喜愛。

魏振懷

指導老師:王克震

作品名稱:《連結——日用杯具的橋樑延伸》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設計靈感來源於橋樑的連接結構,將日用杯具用品作為載體,傳達兩者在共同使用及佩戴中的溝通及心靈交流的過程。

許雨晴

指導老師:樊進

作品名稱:《群——群之境》

作品材料:銀、紫銅、珍珠

設計說明:這次我的主題是《群——群之境》主要表現出不同的情境的感覺,就像是一種意境表達。每種情境都由不同的元素組成,由四種不同的主題元素組成的一系列情境,這四種主題分別是海漾狂想曲,山亦山,已消失的,不存在的,以此來向大家展現我對這些情境的感受不管大家對我做的東西是否會有相同的感觸,但卻是我表達自己獨特想法的一個方式。我的作品主要主體作品是以不同元素的一層層重複疊加組成的一種立體構成,以不同的片狀剪影一層層中間架空以焊接方式構成的,之前打算以鉚接的方式組成可以活動的,可在做海漾狂想曲的時候全都鉚接完成打磨後放進磁拋機器裡拋光,之前鉚接的很結實的就會全部鬆散開不夠固定,所以最後決定全部都焊接固定住。在現代社會愈發注重我們的個人感受,而每個人也都有表達自我感受的權利,所以我就做了一組抒發自我情懷的作品。

尹唐菲

指導老師:王潮

作品名稱:《“變”》

作品材料:銀

設計說明:我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美國金屬工藝家Mary Lee hu, 多以金屬編織為主線,將傳統的編織手法加以作用並一定程度上創新。工藝與首飾設計相結合,這也是美國工藝家的創意之處。我的設計在此基礎上想通過運用不同編織手法,將其展示在一件作品上,並加以其他方式的組合排列。軟線條與硬線條的組合,編織工藝與首飾設計的結合,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和創新是我的最終想法。

俞君佩

指導老師:王克震

作品名稱:《Saw/所見》

作品材料:銀、綜合材料

設計說明:在飛速發展的現代,世界資訊的飛亂使得感官混淆。各物質交錯的光怪陸離同時也影響著人類最重要的感官—視覺。我的作品《Saw/所見》站在佩戴者與觀察者兩個角度,通過半透明材料與多面材料的遮擋與折射,在兩者面前呈現多彩、不一樣的視覺體驗。

鄭迪生

指導老師:鄭靜

作品名稱:《交互與首飾》

作品材料:手機元器件與純銀

設計說明:發揮首飾的交互特性。而我認為交互性最強的東西,就是人的手機。因為人的手機屬於封閉性的東西,在形式感上面,很難把握,所以我打算對手機進行拆解,而我認為手機的元器件本來就是很美的東西於是我將它拆解之後裸露在外面這恰巧也是對首飾裝飾性的滿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