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廣東特色小鎮之江門市開平市赤坎鎮

今天繼續為大家介紹廣東省特色小鎮——江門市開平市赤坎鎮。 赤坎沿潭江而建, 南岸是鄉村, 北岸則是城市, 清一色的騎樓, 遠比開平老街龐大的洋樓群。 沿江的堤東堤西路, 裡面與之平行的中華路, 夾在兩條大路間還有一條叫“二馬路”的小路, 這是與江平行的三橫, 還有許多縱馬路與它們交叉形成城區的路網。 赤坎鎮有一番中西合璧的古樸味道。 因此有“中國第五名古鎮”之稱

赤坎鎮

2016年10月14日, 廣東省江門市開平市赤坎鎮被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認定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赤坎鎮地圖

小鎮概況

地理位置:赤坎鎮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經濟開發區內, 開平市中部的潭江之濱, 毗鄰市區三埠, 距開平中心城區12公里, 上接恩平、陽江, 下通江門, 廣州, 北連鶴山、高明、新興, 南往臺山, 325國道和珠江一級支流——潭江橫貫全鎮, 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地理座標:北緯N22°19′ 東經E112°34′

面 積: 61.4平方公里

人 口:赤坎鎮有常住人口4.6萬人, 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達9萬多人。

氣 候: 亞熱帶季風氣候

資源:礦產資源:主要有石英砂、葉岩、磚瓦粘土等用於化工建材原料的非金屬礦。 植物資源:主要有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

植被以崗松、大葉桉、細葉桉、木麻王、果樹、落羽杉、水松、濕地松、馬尾松為主。 動物資源:主要有鳥、魚、蟲、獸, 較多的野生動物有石蛤、鱉、蛇、鷓鴣、坑螺等。

旅遊景點

南樓

南樓

南樓南樓高五層, 外面佈滿彈孔。 司徒氏七烈士于1945年日本投降前25日憑此樓抗擊日軍, 堅守7天7夜的英雄事蹟, 南樓也因而成為僑鄉人民堅貞不屈、為國捐軀的不朽歷史見證, 開平民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景輝樓

景輝樓

景輝樓置身在赤坎鎮的歐陸風情街, 與赤坎影視樓僅一牆之隔, 是了前往參觀瞭解赤坎古鎮百年歷史的唯一場所, 景輝樓是嶺南水鄉的騎樓, 以民國時期名醫張景輝而命名。 樓高三層, 建築長45米, 寬5米, 樓高三層。 每層都有雙客廳、雙寢室、雙開放式樓梯, 垂直天窗, 橋式天井, 屬典型的嶺南古鎮騎樓民居。

歐陸風情街

歐陸風情街

赤坎鎮的堤西路被譽為歐陸風情街, 沿路商鋪建築風格保存良好, 充滿1920年代的味道。 早年旅美、歐的本地華僑帶回國外建築圖紙再融合本地傳統建築風格, 建造出一批中西合璧的樓房。 其特色主要體現在樓頂建築。

圖書館

赤坎鎮劃分為兩大家族的地盤。 河東區是司徒族人, 河西則是關族。 其聚居區內也有外姓人居住, 但他們互相之間絕不混住。 關氏族人來自福建, 始祖關景器於五代後晉開寶七年(974年)因官場失意來到廣東, 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裡(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司徒族人則來自河北邯鄲。由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遷至南粵。定居赤坎的則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隨著地區發展,兩家也在各方面開始明爭暗鬥。最初在赤坎設墟的是司徒氏,選定的趕集日期是逢三、八日。後來關族人也將原設於他處的市墟遷至赤坎。兩墟一開始便一東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鎮仍分上埠下埠。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司徒氏圖書館

司徒氏圖書館

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1923年,動工圖書館,1925年,司徒氏圖書館大樓在東堤潭江之濱落成,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當地司徒氏共籌得4萬多銀圓,建築風格為歐式,建成後館內藏書逾萬冊,館內陳列本族名人事蹟,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后題字等。1926年,再置美國機械鐘,上鏈一次大鐘可以運轉一周。

關族圖書館

關族圖書館

1925年,關族人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圖書館,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首相望,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廿四史》三部作品和選購了德國大鐘。

迎龍樓

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的迎龍樓,東距開平市6千米,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關氏家族立村之初,這裡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窪之地。為防洪澇,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龍樓。它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52m2,磚木結構,樓高11.4m,為全村制高點。樓頂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非常傳統,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保存完好。

影視城

影視城

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視城。該城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人民幣。早在1939年,就有電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攝抗日電影《保衛大四邑》。此後陸續有《三家巷》、《香江風雲》、《六兩金》、《南線大追殲》、《香港的故事》、《阮愛國在香港》等影視作品。從早期紅線女表演的粵劇《山鄉風雲》、1983年拍攝的《廖仲愷》,以及分別於1989年和1994年拍攝由許冠傑主演的香港電影《半斤八兩》和成龍、梅豔芳主演的《醉拳Ⅱ》,還有電視劇《敵營十八年》、《暗香》、《東山飄雨西關晴》和電影《秋喜》、《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

加拿大村

四豪樓

加拿大村位於325國道赤坎鎮路段旁,是蝦村下屬的一個村,“加拿大村”具有濃厚的歐陸風情。樓房底層正面飾以羅馬柱,二樓、三樓正面多為3個圓拱,下為圓柱,檔房內的神台也建成圓拱形並飾有羅馬柱。在門楣、窗臺、陽臺多處都刻有精美的歐陸式雕花,但許多地方仍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因為全村樓房均為旅居加拿大僑胞所建,故被稱為“加拿大村”。村口還有一座碉樓——四豪樓。有濃郁的南洋風格的“春如”廬,門前兩棵檳榔樹已有80年樹齡。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里、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幾乎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巴羅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黃、暗紅的外牆。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在小鎮中夾道林立,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冊內的騎樓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寬5米計,騎樓街的總長度也接近3公里。騎樓通常有四五十米長、3層樓高。沿堤西路向內,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而到了內街牛圩路,騎樓幾乎都降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是草草了事。在騎樓街的精華區堤邊街道,偶爾有防守的堡壘——碉樓和西式風格的鐘樓夾雜騎樓群間 。

赤坎古渡口

第1古渡口:現址位於現晨光小學校門(民主路北)

1至4號碼頭西起晨光小學至大通街與平安街交接處,全長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碼頭,故稱古老渡街。該段碼頭包括晨光小學大門、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狹窄彎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級;5至10號碼頭則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級、染房街、東興街、水仙街、南興街(舊稱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級,盡處有一井(已棄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為完整的渡頭遺址,甚至當年船隻系纜的石墩尚在。

赤坎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後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古祠廟

赤坎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特色小吃

豆腐角

豆腐角

豆腐角是嫩豆腐在平底上稍微煎到半嫩半黃,伴著打爛的魚肉糜到一塊,既有豆腐味又有魚肉味。

煲仔飯

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城鄉隨處可見的食品,但赤坎款式最多,味道最濃,制法最巧妙,風味最獨特,是廣式煲仔飯中最地道的。吃煲仔飯,要到赤坎,到赤坎,不可不吃煲仔飯。赤坎的開平巷煲仔飯店又多又集中,經營各種煲仔飯的餐館沿巷一字排開,有臘腸飯、臘肉飯、臘鴨飯、黃鱔飯、塘虱飯、鰍魚飯、滑雞飯、田雞飯、牛肉飯、海鮮飯等,每到開飯時間,檔檔各出奇招招徠食客,吆喝聲、招呼聲不斷,場面非常熱鬧,經常是座無虛席。這些飯店門前均擺開十幾個爐火熊熊的爐子,各種餡料擺在門口檯子上,任人選擇,即點即煮,當面烹調,絕無虛假。看煮煲仔飯,等於看藝術表演,師傅在幾十個爐前左右騰挪,雙手上下翻飛,不停翻動煲蓋,下米、放水、放肉類、放蔥花芫荽,操作有條不紊,快而不亂,令人歎為觀止。

馬岡瀨粉

馬岡瀨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瀨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瀨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瀨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赤坎鴨粥

赤坎鴨粥

烹製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適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製時將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將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還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我們沒曬出來嗎?歡迎赤坎鎮的鄉里鄉親參與討論互動,並為我們提供素材線索。

(本文內容參考網路,如果文內內容有任何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後定居於新會縣石牌都談雅裡(今稱司前鎮)。其第六世祖關興義遷入赤坎鎮,年代不詳,估計為北宋的中後期。司徒族人則來自河北邯鄲。由於北宋末年靖康之變,金兵入侵汴梁,司徒族人的先祖南遷至南粵。定居赤坎的則是其第七世祖司徒新唐(1324年—1392年)。隨著地區發展,兩家也在各方面開始明爭暗鬥。最初在赤坎設墟的是司徒氏,選定的趕集日期是逢三、八日。後來關族人也將原設於他處的市墟遷至赤坎。兩墟一開始便一東一西,直至如今赤坎鎮仍分上埠下埠。潭江上有上埠和下埠兩座橋,下埠橋是一道分水嶺,也就是形成堤東堤西路的分界線,堤東一塊全部姓司徒,堤西一塊全部姓關。

司徒氏圖書館

司徒氏圖書館

1920年,司徒族人開設閱覽室。1923年,動工圖書館,1925年,司徒氏圖書館大樓在東堤潭江之濱落成,旅居海外的司徒氏和當地司徒氏共籌得4萬多銀圓,建築風格為歐式,建成後館內藏書逾萬冊,館內陳列本族名人事蹟,藏品還包括慈禧太后題字等。1926年,再置美國機械鐘,上鏈一次大鐘可以運轉一周。

關族圖書館

關族圖書館

1925年,關族人組成家族圖書館組委會。1927年動工圖書館,1929年建成關族圖書館,矗立在赤坎上埠堤西河畔,與堤東的司徒氏圖書館遙首相望,購買了《四庫全書》、《萬有文庫》、《廿四史》三部作品和選購了德國大鐘。

迎龍樓

迎龍樓

迎龍樓坐落在開平市赤坎鎮三門裡村的迎龍樓,東距開平市6千米,是開平市現存最早的碉樓,為關氏家族所建。明朝正統年間(1436-1449),關氏家族立村之初,這裡是一片蘆葦叢生,水鳥群集的低窪之地。為防洪澇,關氏十七世祖關聖徒夫婦獻出家庭積蓄,於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起了迎龍樓。它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152m2,磚木結構,樓高11.4m,為全村制高點。樓頂的建築形體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非常傳統,是開平碉樓最原始的模式,代表了開平碉樓的早期形態,保存完好。

影視城

影視城

2005年建成了赤坎影視城。該城占地6萬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人民幣。早在1939年,就有電影人司徒慧敏在本地拍攝抗日電影《保衛大四邑》。此後陸續有《三家巷》、《香江風雲》、《六兩金》、《南線大追殲》、《香港的故事》、《阮愛國在香港》等影視作品。從早期紅線女表演的粵劇《山鄉風雲》、1983年拍攝的《廖仲愷》,以及分別於1989年和1994年拍攝由許冠傑主演的香港電影《半斤八兩》和成龍、梅豔芳主演的《醉拳Ⅱ》,還有電視劇《敵營十八年》、《暗香》、《東山飄雨西關晴》和電影《秋喜》、《讓子彈飛》、《一代宗師》等影視作品。

加拿大村

四豪樓

加拿大村位於325國道赤坎鎮路段旁,是蝦村下屬的一個村,“加拿大村”具有濃厚的歐陸風情。樓房底層正面飾以羅馬柱,二樓、三樓正面多為3個圓拱,下為圓柱,檔房內的神台也建成圓拱形並飾有羅馬柱。在門楣、窗臺、陽臺多處都刻有精美的歐陸式雕花,但許多地方仍保留了中國傳統特色,可謂中西合璧。因為全村樓房均為旅居加拿大僑胞所建,故被稱為“加拿大村”。村口還有一座碉樓——四豪樓。有濃郁的南洋風格的“春如”廬,門前兩棵檳榔樹已有80年樹齡。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

騎樓建築是赤坎鎮的一大特色,全鎮共有三公里、約六百座騎樓,當中尤以堤西路一帶最壯觀,構造也極講究,幾乎一樓一頂,各式的西洋屋頂壁面後是傳統中式“金”字型瓦頂,巴羅克風格的屋頂裝飾,鑲嵌了彩玻璃木窗,石雕精美的小台,淡黃、暗紅的外牆。

赤坎鎮的騎樓連綿成一片,在小鎮中夾道林立,堤西路、堤東路、中華路、牛圩路等幾個路段幾乎都由騎樓組成。冊內的騎樓有近600座,即便以每座寬5米計,騎樓街的總長度也接近3公里。騎樓通常有四五十米長、3層樓高。沿堤西路向內,中華路等路段的騎樓樓頂裝飾逐漸簡單,而到了內街牛圩路,騎樓幾乎都降為兩層,樓頂的裝飾也是草草了事。在騎樓街的精華區堤邊街道,偶爾有防守的堡壘——碉樓和西式風格的鐘樓夾雜騎樓群間 。

赤坎古渡口

第1古渡口:現址位於現晨光小學校門(民主路北)

1至4號碼頭西起晨光小學至大通街與平安街交接處,全長180米,是赤坎埠最古老的渡口碼頭,故稱古老渡街。該段碼頭包括晨光小學大門、大通街西北端斜坡出口、大通街西北段中部(此巷因狹窄彎曲,已堵塞)和平安街通民主路的三段踏級;5至10號碼頭則由大通街中段至井街口,包括大通街中段步級、染房街、東興街、水仙街、南興街(舊稱米行街)和泥水街。而大通街中段步級,盡處有一井(已棄用),是目前青石踏跺保存最為完整的渡頭遺址,甚至當年船隻系纜的石墩尚在。

赤坎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後,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後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古祠廟

赤坎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特色小吃

豆腐角

豆腐角

豆腐角是嫩豆腐在平底上稍微煎到半嫩半黃,伴著打爛的魚肉糜到一塊,既有豆腐味又有魚肉味。

煲仔飯

煲仔飯

煲仔飯是廣東城鄉隨處可見的食品,但赤坎款式最多,味道最濃,制法最巧妙,風味最獨特,是廣式煲仔飯中最地道的。吃煲仔飯,要到赤坎,到赤坎,不可不吃煲仔飯。赤坎的開平巷煲仔飯店又多又集中,經營各種煲仔飯的餐館沿巷一字排開,有臘腸飯、臘肉飯、臘鴨飯、黃鱔飯、塘虱飯、鰍魚飯、滑雞飯、田雞飯、牛肉飯、海鮮飯等,每到開飯時間,檔檔各出奇招招徠食客,吆喝聲、招呼聲不斷,場面非常熱鬧,經常是座無虛席。這些飯店門前均擺開十幾個爐火熊熊的爐子,各種餡料擺在門口檯子上,任人選擇,即點即煮,當面烹調,絕無虛假。看煮煲仔飯,等於看藝術表演,師傅在幾十個爐前左右騰挪,雙手上下翻飛,不停翻動煲蓋,下米、放水、放肉類、放蔥花芫荽,操作有條不紊,快而不亂,令人歎為觀止。

馬岡瀨粉

馬岡瀨粉

中秋佳節,馬岡、龍勝各家各戶都有吃瀨粉的風俗習慣,因其地方做的瀨粉風味獨特而傳至周邊鄉鎮。馬岡瀨粉呈圓絲狀,潔白,直徑3—4毫米,鮮美可口,口感韌滑、較爽。食法是用冷水浸2—3小時後煮食,可加入各種湯水或醬油、花生油拌勻。

赤坎鴨粥

赤坎鴨粥

烹製鴨粥要選用上等精米外,在鴨的選用上考究鴨齡、肥瘦均應適中,以保證肉質鮮嫩。烹製時將精米放入水中熬煮,待將熟時再把半熟的鴨肉放入同煮,直至全熟。此粥保持了鴨肉原有的香味,口感清爽,老少皆宜。

還有哪些有特色的地方我們沒曬出來嗎?歡迎赤坎鎮的鄉里鄉親參與討論互動,並為我們提供素材線索。

(本文內容參考網路,如果文內內容有任何不妥之處,歡迎大家指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