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艾灸70症,四季皆常用!

灸前須知

一、用灸, 審病症, 取穴道, 量准寸分, 以墨點其穴, 候灸。

二、灸法, 懸灸(手持灸)每個穴位30分鐘, 灸至微出汗為佳。

三、艾灸注意事項:

1、宜密室、溫和無風。 孕婦不宜用。

2、慎風節食、保精養神。

3、宜審輕重。 上體及當骨處, 灸宜少。 下體及肉濃處, 灸多無害。

應灸七十症

1.中風

中風者, 卒然中倒, 人事無知, 口眼 斜是也。 方書有中經、中絡、中髒、中腑之分。 醫之乏效者, 必須用灸。 或未經療治者, 急灸無妨。 當其國中之時, 先灸百會, 或灸尺澤。 如口噤者, 灸風池。 左癱右瘓者, 灸風市。 如兩額暴痛, 口眼歪斜, 牙關緊閉, 失音不語, 灸客主人。

如因痰而中者, 灸環跳穴可也。

百會穴(從鼻直上入髮際五令, 旋毛陷中, 可容指處。 《醫宗金鑒》雲∶直上耳尖頂陷中是也。 )

尺澤穴(肘中動脈處, 即肘彎內橫紋當中, 屈肘紋見, 《金鑒》雲∶屈肘橫紋筋骨罅中。 )

風市穴(端立, 垂手於股外, 中指尖到處。 )

客主人(兩耳前骨工宛中間, 開口即穴處。 )

環跳穴(在髀樞中, 側臥, 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大腿曰股, 股上曰髀, 楗骨之下、大腿之上、兩骨合縫之所曰髀樞, 當環跳穴處。 )

風池穴(在耳後陷中, 按之引耳內。 )

2.屍厥

《金鑒》雲∶屍厥者, 類中風之稱也。 謂其形厥而氣不厥, 口鼻無氣, 狀類死屍, 而脈自動也。 延醫不及, 急宜灸大敦穴。 倘有四肢厥冷, 宜灸內庭, 又灸行間, 不可誤也。

大敦穴(足大指端, 去爪韭菜許毛中《金鑒》雲∶外側聚毛中。 )

內庭穴(足大指內, 次指本節前歧骨外間陷中。 )

行間(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 )

3.偏風

偏風者, 或左肢不遂, 或右肢不遂。 在左者為癱, 血虛也。 右者為瘓, 氣虛也。 左癱右瘓者, 氣血兩虛也。 總宜先灸百會, 次灸合穀。 如一偏疼痛, 手臂不仁, 拘攣難伸,

灸手之裡, 兼灸腕骨。 倘痛甚不能提物, 灸肩。 兩手攣痛, 臂細無力, 灸曲池。 半身不遂, 灸環跳。 按穴灸之, 自然卻病。

合穀(大指次指歧骨間陷中, 即虎口, 兩叉骨縫中。 )

手三裡(曲池下二寸銳骨端, 按之肉起。 )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 即小指直上處。 )

肩井(肩端兩骨間。 )

曲池(屈手按胸, 肘彎橫紋尖盡處)

4.眩暈

眩, 目花也。 暈, 頭昏也。 其病之因有五∶一曰無痰不眩, 一曰無火不暈, 一曰木動生風, 一曰水不涵木, 一曰土虛木搖是也。 醫者莫分, 藥多罔效, 灸神庭穴, 自獲安全。 若未中機, 再灸肝俞必驗。

神庭(從鼻上直入髮際五分, 即眉心上三寸五分。 )

肝俞(八節下, 各開二寸。 )

5.痿症

經曰∶肺熱葉焦發為痿 , 痿 者, 足軟而不能步也。 其症有五, 不可不明。 蓋痿 屬肺,

脈痿屬心, 筋痿屬肝, 肉痿屬脾, 骨痿屬腎也。 總當先灸足三裡, 甚則灸三陰。 灸法得宜, 較湯散為勝也。

足三裡(膝下三寸, 外廉, 以手掌按膝頭中指到處, 股外旁也。 膝蓋骨下三寸, 在骨外廉兩筋肉分宛宛中, 平坐垂足, 取之在背, 《金鑒》作大筋肉。 )

三陰(足內踝上三寸, 大骨下陷中。 )

6.痹症

痹者, 即俗稱為風氣也, 症由風寒濕之氣雜合為病。 益風勝為行痹, 寒勝為痛痹, 濕勝為著痹, 往往蔓延不愈。 倘三氣痹痛, 灸環跳, 兼灸脾俞、腎俞。 足痹不仁, 灸腰俞。 如手臂作痛, 不能提舉, 灸尺澤。 兩腿麻木, 不能步履, 灸風市。 按圖而灸, 庶乎肢體自若耳。

脾俞(十脊骨下, 各開二寸。 )

腎俞(十三脊下, 各開二寸, 亦有一寸半。 《金鑒》雲∶與臍平。 )

腰俞(尾尻骨節上 間。 )

7.勞傷

五勞者, 煩冗勞心,

謀慮勞肝, 過思勞脾, 過憂勞肺, 色欲勞損。 七傷者, 久視傷血, 久行傷筋, 久坐傷肉, 久臥傷氣, 久立傷骨, 房勞思慮傷心腎也。 至於骨蒸勞熱, 藥石乏效者, 先灸大椎, 並灸膽俞。 久嗽勞熱者, 灸肺俞。 久虛不食者, 灸上脘。 真氣虛弱者, 灸氣海。 男子血損者, 灸天樞。 女子陰虛, 灸足三裡。 凡有一切虛損勞瘵, 及至形神大憊, 惟灸膏肓穴, 可冀挽回, 否則無救矣。

大椎(三節頸項下, 第一脊骨上間。 )

膽俞(第九脊下, 各開二寸。 《金鑒》雲∶各俞皆去脊中二寸, 故不從寸半之說。 )

肺俞(三椎骨下, 兩旁各開一寸五分。 《金鑒》雲∶以手搭肩, 左取右, 右取左, 當中指末處。 )

上脘(臍上五寸。 )

氣海(臍下一寸五分。 )

天樞(臍兩旁, 各開二寸許陷中。 )

膏肓(四椎骨下, 兩旁各開三寸五分, 《金鑒》雲∶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 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8.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裡。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中。)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灸靈台。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靈台(六節骨下中。)

10.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鬥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11.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勳。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絲,形容枯槁

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髒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14.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15.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

16.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17.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18.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

餘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裡。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下脘(臍上二寸。)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19.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穀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濃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20.瘕

症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征也,有塊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21.癖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裡。

22.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 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中極(臍下四寸。)

23.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25.香港腳

香港腳者,兩腳浮腫而重,濕香港腳也。不紅不腫而痛,幹香港腳也。不拘幹濕,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裡。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裡為要。

28.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雲∶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

29.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30.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雲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沖心痛,灸天樞。

32.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

33.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

34.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35.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37.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

38.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裡,齒齲須灸內庭也。

39.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穀穴一壯。

40.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42.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43.濁症

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總之腎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44.淋痛

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澀,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極。

45.溺血

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灸關元數忙。

46.遺溺

遺溺者,由於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

47.便血

便血之症,有腸風,有髒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髒毒。髒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48.脫肛

肺與大腸相為表裡,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49.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50.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為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52.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為結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晝則明瞭,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餘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

53.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54.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裡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55.黃膽

黃膽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穀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56.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癡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57.癇症

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58.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穀、環跳。

60.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營運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幹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62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雲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63.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64.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65

不孕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

66.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67.產後

產後之 ,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災害並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69.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70.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 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瞭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金鑒》雲∶正坐曲脊,從髀骨上角,摸索至髀骨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 按其中一間空處,是其穴也。)

8.咳嗽

先賢論咳嗽,以有聲為咳,有痰為嗽,有聲有痰為咳嗽。其初起多因於風寒,延久多成於虛損。若咳甚欲吐,灸身柱。因痰而嗽,灸足三裡。氣促咳逆,覺從左升,易於動怒者,灸肝俞。咳嗽見血者,灸肺俞,或灸行間。吐膿者,灸期門。日久成勞者,灸膏肓弗誤。[久嗽肺虛,而成肺痿。痿者萎也,猶枝葉之萎落也。時吐涎沫,聲音不揚,或嗽]

身柱(大椎穴下三節骨下間,按其中。)

期門(兩乳下,第二肋骨端。)

9.喘症

喘病之因有四∶有因寒邪入肺而喘者,有因病阻肺氣而喘者,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有因腎不納氣而喘者。統宜先灸天突,次灸中脘,甚則兼灸肺俞。所有哮喘不得臥者,須灸靈台。行動遂喘急者,須灸氣海。得能按穴灸之,去沉猶拔刺耳。

天突(結喉下二寸陷中。)

中脘(臍上四寸。)

靈台(六節骨下中。)

10.血症

書謂∶吐血成升鬥者屬胃血也,其餘咯血屬心,嘔血屬肝,咳血屬肺,唾血屬腎。凡有一概血症,總當先灸膽俞。

血痰灸其上脘。咯血喉中有聲,灸其天突。如五勞七傷,諸虛百損而患血者,灸其膏肓,弗可緩也。據(管見),暴患之血症,實火為多,不宜輒灸;灸患之血症,虛火不少,用灸無妨,切須辨之。

11.汗症

汗有自盜之分,不可以不知也。蓋自汗為陽虛,不因勞動而自出也。盜汗為陰虛,睡而汗出,醒而收也。灸其尺澤,可以奏勳。設未效者,膈俞灸之,必然全愈。

膈俞(七脊下,各開二寸,正坐取之。)

12.肺痿絲,形容枯槁

斯症屬虛者多,非肺癰屬實之可比。當先灸其肺俞,兼灸膏肓可也。

13.肺癰

久咳不已,胸中隱隱而疼,吐痰腥臭,或吐血膿,是為肺癰。癰者,壅也。良由風寒內郁,郁久成火,火刑金髒而成。法當灸其天突,兼服清肺之方,庶幾有效。

14.驚悸怔忡

《正傳》曰∶驚悸者,忽然若有驚,惕惕然心中不寧,其動也有時;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動搖不靜,其作也無時。醫家雖有辨別,總灸上脘穴為宜。

15.健忘

忘前失後,曰健忘也。良由精神短少、神志不交所致,亦有因思慮過度者,或因所願不遂者,或因痰溷心者包。病因雖異,皆當灸百

16.陽痿

陽痿者,陽物痿軟而不舉也。年老之人,則常有之。若少壯之人,是為真火衰憊,法當灸其氣海。

17.陰痿

陽物收縮,卵陰入腹,皆為陰症也。法宜先灸氣海,再灸大椎。

18.臌脹

倪氏論臌,有氣、血、蟲、水、單是也,論脹,有寒、熱、虛、實、濕、食、瘀、積、肝、腎是也。方家必分五臌若何?十脹若何?

餘謂∶臌脹在上,灸於上脘,在中;灸於中脘;在下,灸於下脘,或灸氣海。至若脹及兩脅者,灸於期門。脹及背腰者,灸于胃俞。脹至兩腿者,灸足三裡。脹至兩足者,灸行間可也。

下脘(臍上二寸。)

胃俞(十一節下,各開二寸。)

19.腫滿

先聖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蓋脾主水穀,虛而失運,水穀停留,故成腫滿也。後賢分而為四∶一曰水腫,皮薄色嫩,按之成凹也,一曰氣腫,皮濃色蒼,按之即起也;一曰風腫,走注腫疼,皮膚麻木也;一曰瘀腫,腫而紅亮,有血縷痕也。以上諸腫,宜灸內庭。如罔驗者,行間、大敦皆可灸之。

20.瘕

症有七,蚊、蛇、鱉、虱、肉、米,發也。瘕有八,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也。其實症者,征也,有塊可征。瘕者,假也,假物成形。總之不外乎氣血交滯。倘因氣滯而成者,灸氣海。因血凝而致者,灸天樞可耳。

21.癖

癖者,弦也,有若弓弦,腹有一條扛起,現於肌肉之外。癖者,僻也,隱僻於膂脊腸胃之後。皆宜灸下脘,或灸足三裡。

22.疝氣

疝有七,寒、水、氣、血、筋、狐、 是也。時俗統稱為小腸氣。張子和謂疝氣雖有七種,總不離乎肝病也。七疝之症,先宜灸氣海,繼宜灸中極,或灸三陰。若陰囊偏腫者,灸大敦有效。

中極(臍下四寸。)

23.伏梁

伏梁者,心積也,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則令人煩心。當灸上脘,或灸中脘可安。

24.奔豚

奔豚者,腎積也,發於少腹,上至於心,如豚奔走狀,上下無時,久則喘逆,骨痿少氣。先灸氣海,兼灸中極為是。

25.香港腳

香港腳者,兩腳浮腫而重,濕香港腳也。不紅不腫而痛,幹香港腳也。不拘幹濕,皆宜灸風市灸。倘或紅腫,行步艱難,灸大敦穴可愈。

26.腹鳴

腹鳴者,腹中鳴響也。其因痰飲者,灸上脘。因胃寒而腸鳴者,灸胃俞穴,或灸足三裡。

27.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氣滯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積者。雖分五種,總屬七情之變。凡藥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裡為要。

28.反胃

反胃者,飲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陽虛,營運失職,不能熟腐水穀,變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僕雲∶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法當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

29.霍亂

霍亂症,猝然心腹作痛,上吐下瀉,謂之濕霍亂也。欲吐不吐,欲瀉不瀉,謂之乾霍亂也。急灸期門可愈。

30.頭痛

頭痛者,有外感、內傷之分。如痛無休息者為外感,時痛時止者屬內傷。若因頭風而痛,宜灸百會,並灸神庭,合谷、膽俞皆可灸之。若頭痛如破,或因內傷,宜灸命門自痊。

31.心腹痛

真心痛者不可治。今雲心痛者,皆胸中胃脘痛也。若胸腹痛者灸上脘,痛而不已灸行間,並灸膈俞。臍下冷痛,灸氣海、關元。少腹寒痛,灸中極。夾臍而痛,上沖心痛,灸天樞。

32.背痛

太陽之脈行身之背,忽被風濕所侵,則背膂強痛,宜灸身柱則瘳。

33.脅痛

脅痛在左,肝經受邪;在右,肝邪入肺。宜灸臨泣可愈。

臨泣(從兩目中直上,入髮際五分陷中。)

34.腰痛

腰痛有四,當分灸之。如因房勞過度,則腎虛,灸腎俞穴。偶然欲跌則閃挫,灸氣海穴。負重損傷,不能轉側,灸環跳穴。濕氣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連腹而引痛者,灸命門穴則安。

35.耳聾耳鳴

《繩墨》曰∶腎氣充盛則耳聰,腎氣虛敗則耳聾,腎氣不足則耳鳴,腎氣結熱則耳聾。經謂耳為腎竅,腎虛耳聾宜灸腎俞,耳鳴宜灸風池。初患者先灸百會為是。

36.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輪之分∶兩屬心,曰血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白精屬肺,曰氣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其實肝開竅於目,總病實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會、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內障起翳者,當灸臨注。目睛而不了者,必須灸腎俞也。

上星(從髮際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

37.咽喉

咽乃飲食之道,喉乃呼吸之區,不容纖邪所容,否則遂成喉症矣。咽喉疼痛者,當灸內庭。喉瘡、喉風者,當灸天突為亟。

38.齒痛

齒乃骨之餘,腎主病也。然則因陽明火熾而痛者,有因風、因蟲而痛者,亦有因虛而痛者,方藥莫能奏捷,必當用灸。倘頰腫牙痛灸風池,紅腫牙痛灸手三裡,齒齲須灸內庭也。

39.鼻血

鼻血者,因於肺肝有火也。肺竅在鼻,肝臟藏血,二經有火內熾則血沸騰,乘肺竅而出者也。急宜灸合穀穴一壯。

40.腦漏

膽移熱於腦,腦漏黃濁之水,由鼻而出,甚則腥穢。亦有鼻塞不聞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41.脫頦

頦者,口之下唇至末之處,俗名下巴也。有因氣虛而脫者,有因呵欠而脫者,皆可灸風池穴。

42.遺精

書謂有夢精出為夢遺,無夢自遺為精滑。大凡夢遺者,由於相火之強。精滑者,由於心腎之損。擬方當分虛實,灸法統宜於關元、中極及之陰交。設未瘥者,再灸腎俞可耳。

43.濁症

丹溪曰∶濁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總之腎虛之質,下焦空豁則濕熱阻於精竅,而成赤白濁也。當灸關元,兼灸行間自痊。

44.淋痛

滴瀝澀痛謂之淋,急滿不通謂之閉。五淋之別,雖有氣、砂、血、膏、勞之異,然皆腎虛而膀胱生熱也。若小便赤澀,灸其下脘。小便痛瀝,灸其關元。五淋之症,皆宜灸其中極。

45.溺血

經謂胞移熱於膀胱則溺血,是症未有不本於熱者。當灸關元數忙。

46.遺溺

遺溺者,由於中氣虛衰,不能攝固所致。老年下元不足,孩提脬氣未固多有之。總當灸其三陰。若小便頻數者灸大敦,小兒遺尿者灸氣海。

47.便血

便血之症,有腸風,有髒毒。如下鮮血,大便燥結,名曰腸風。血色黯濁,大便溏瀉,名曰髒毒。髒毒者灸腎俞,腸風者灸會陽。

會陽(尾尻骨兩旁,各開二寸,尻骨節上兩旁,各開寸半亦可。)

48.脫肛

肺與大腸相為表裡,故肺熱則肛藏,肺虛則肛脫。或因腸風痔漏,或因久痢久瀉,或因產婦用力太早,或因小兒叫啼傷氣。總須上灸百會,下灸會陽。

49.痔瘡

古人論痔,有牝、牡、蟲、血之分。其實皆大腸積熱所致。當灸會陽幾壯,庶冀而安。

50.泄瀉

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51.痢疾

古人以赤痢為濕熱,傷於血分;白痢為濕寒,傷於氣分。凡初患赤白痢積者,法當灸其天樞,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腎兩傷者,當灸脾俞,兼之會陽也。

52.傷寒

傷寒者,由冬令傷於寒邪,法當辛散。其誤治也,變為結胸,宜灸期門。若婦人經水適來,邪熱入於血室,晝則明瞭,夜則譫語,亦灸期門之穴。若飲水過多腹脹者,灸其中脘。餘熱解不盡者,當灸曲池可也。

53.熱病

經曰∶冬傷於寒,春必病溫,至夏為熱病。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當用辛涼之劑。設未效者,當灸上脘。若煩悶者,須灸行間。

54.瘧疾

瘧疾之病,由夏令先受暑邪,至秋時發為瘧疾。秋風欲入,伏暑欲出,表裡交爭,寒熱成矣。連日發者則淺,隔日發者則深,隔兩日發者則更深矣。諸般瘧疾,法當先灸大椎。痰盛之體,灸其尺澤。日久不已,灸其內庭。按穴灸之,則瘧自遁。

55.黃膽

黃膽有五,曰陽黃、陰黃、酒疸、穀疸及女勞疸。其病本皆不離乎濕也。應灸之穴有四,即上脘、肝俞、膽俞、脾俞是也。

56.癲病

經謂重陰者癲,癲則多喜,若癡若呆,或笑或泣,緣於所謀不遂而致也。當灸身柱一穴。

57.癇症

癇症者,忽倒無知,神昏牙閉,角弓反張,抽搐流涎。古人分為五癇,有馬鳴、羊嘶、牛吼、犬吠、豬啼等語,究屬痰涎蓄於經絡也。灸家不須細別,當其初發之時,先灸百會,兼灸上脘。每發每灸,日漸自瘥。

58.癩病

癩病,癘風也,俗稱為大麻風。良由濕勝則生風,風勝則生蟲,所以皮膚脫落,肌肉浮紫,滿軀作癢,狀若蟲行。宜灸曲池可愈。

59.疹病

肌發紅點,有若蚊咬者為熱疹,細粒透顯者為風疹,不透出者為隱疹。隱疹宜灸曲池,風疹、熱疹宜乎合穀、環跳。

60.痰疾

痰屬濕,津液所化也。流則為津,行則為液,聚則為痰,上則為涎。其實百病兼痰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61.飲食

胃司納受,脾主消導,一納一消,營運不息。設脾胃衰弱,則失消納之權。若飲食不思,灸其上脘。飲食少減,灸其中脘。飲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樞。食不下、欲幹嘔者,宜灸膽俞穴也。

62

調經

月經者,一月一至也。超前退後,謂雲不調。女子經水不調者,當灸氣海,兼灸中極。婦人月水枯閉者,當灸腰俞可愈。

63.血崩

血崩之症,良由肝脾兩傷。蓋肝不能藏,脾不能統,所以經血忽崩。宜灸氣海、大敦二穴。

64.帶下

古人治帶,有五色之論,而分五臟之療。又以赤屬血、白屬氣之說。其實帶下之病,本在乎帶脈,以帶脈橫於腰間,如束帶然,故名也。法當灸關元數壯。

65

不孕

女子不孕之故,由傷其沖任也。若三因之邪傷其沖任之脈,則有月經不調、漏崩帶下。或因宿血積於胞中,或因胞寒、胞熱,或因體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當灸中極為要。

66.胎漏

懷胎數月,而經水偶下者,謂之胎漏也。由於勞力損傷,或由沖脈有熱,或由氣怒傷肝,皆能致之也。宜灸關元自止。

67.產後

產後之 ,莫能盡述,應灸之症,姑略詳之。惡露不行,宜灸中極。惡露不止,宜灸氣海,或灸關元。關元、中極只離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災害並至矣。

68.胞衣不下

胞衣停滯者,或因氣力疲敗,或因惡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諸藥罔效者,當灸中極立下。

69.驚風

驚風者,有急慢之分焉。急驚者,忽然搐搦,身體壯熱,面紅唇赤,牙閉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驚者,緩緩搐搦,身體溫和,面色淡黃,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澤。若閉目、搖頭、額汗、昏睡、面青、肢厥、頻吐清水,此慢脾風,不可救也。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處。)

70.疳勞

小兒疳勞之症,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後潮熱。皆因肥甘無節,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 串、無名腫毒,皆於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湖北蘄艾廠為您提供更多的健康知識。查經絡、查穴位在首頁的右下角有一個“艾灸學堂”的工具,可以學到更多穴位知識。還有“您哪裡不舒服”等常見疾病的艾灸方法。瞭解更多的艾灸知識。

小編推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