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果有一天 奮鬥的中產階層跑不動了怎麼辦?

最近, 大家可能都聽到了裁員或變相裁員的消息, 有的單位元搞競爭上崗, 15%的淘汰率, 情況是一樣的。

人們今年切實感到了新常態的寒意, 先是從國家到企業, 現在蔓延到個人層面了。

每天都在擔心我今天從事的工作, 明天會不會被辭?今天身體很健康, 明天會不會因為一場大病而致貧?中產變“中慘”或“中殘”。

怎麼辦?還有懸在頭上的房子。 前段時間, 一位深圳中產的帖子引爆網絡, “兩房兩娃被勸退、月供1.6萬、稅後月入2萬才夠花”, 引發吐槽。 在深圳, 我的一位中產朋友因為賣不出去房耽誤了移民。

“節節敗退的中國中產階層”

調查顯示, 中國中產薪酬大幅上漲的年頭已經過去。 對於2017年收入的預期, 63%的人預計全年薪酬上漲不超過10%。 更令人心慌的是, 年齡越大, 面臨的經濟壓力越大, 而職業競爭力下降。 調查還表明, 35歲以上“新中產”的收入增速普遍下降, 甚至遭遇職業動蕩期而導致收入負增長。

媒體熱衷於贊美“新中產”的消費潛力, 用消費主義的種種說辭煽動他們提高消費水準, 那不過是與商家的合謀。 未來二三年, “新中產”會打回原形。

新常態來了, L型經濟增長階段來了, 未來會怎樣, 誰也不知道。 中國中產階級的現狀, 他們好像都得了一種叫“財富焦慮癥”的病。 《經濟學人》封面稱他們為“節節敗退的中國中產階層”。

有人建議說, 對沖泡沫最好的辦法就是綁定一個泡沫比如房子。

是啊, 當初有沒有買房, 如今成了劃分同班同學不同階層的指標。

綁定泡沫往前沖的前提有兩個, 一個是大環境還不錯, 還可以泡沫化運行;第二, 個人條件還允許加杠桿, 中途不掉鏈子, 不辭職, 不斷糧。 上述那位“兩房兩娃被勸退、月供1.6萬”的深圳中產就屬於這種情況。 他應該說加了兩次杠桿, 第一是兩套房, 第二是生二孩。 多買房等於多背房貸, 一但經濟調整、國家嚴控就把你的如意算盤擱淺了。 生孩子這事, 跟國家政策有關, 西方是社會管, 從奶粉到上學, 大可無憂, 還有獎金。 中國是家庭自己擔著。

在我看來, 深圳就是個加杠桿的城市, 我們不能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深圳買房好比買了一隻市盈率60倍的股票,

意味著60年回本。 你只能祈禱下一個瘋牛市了!沒有進行投資回報計算, 一味幻想“國家托底”, 欠缺了起碼的理性常識。

熊市剛剛蔓延, 怎麼能加杠桿呢?好自為之。

怎麼辦, 只有去杠桿, 只有補短板

中國中產現在要懂點風險知識了, 要明白點國情了。 想提高抗風險能力只有去杠桿, 只有補短板。

在經濟新常態下, 我不主張加杠桿買房。 當然, 如果只是一套房, 丈母娘又逼得緊, 另當別論。

甚至個人要謹慎炒股, 只要中國股市還沒改變“賭市”的特徵, 炒股就是加杠桿。

在不具備條件, 雙親不支持、不給看孩子的狀況下, 生二孩就是加杠桿。

年輕人創業的, 向老媽圈錢就是加杠桿。 創業應該自己掙種子基金,

然後圈錢, 就當是上另一所社會大學, 贏了錦上添花, 輸了就當是交了學費。 創業潮弄不好就是下一個巨大的泡沫, 把一個家庭的積蓄都圈進去。

網傳的調查數據說, 六成美國人存款不足1000美元, 有人懷疑這個的真實性。 其實美國人真的沒有多少存款, 倒不是美國人窮的沒有錢存, 而是美國存銀行基本等於沒有利息, 哪個把錢存銀行。 美國家庭財富大多數都買了國債或是企業債券, 或搞個定投, 更有錢的還搞個信託。

美國中產也焦慮, 但至少不用愁醫療、教育、養老。 即使個人投資失敗, 還有社會保障托底, 所以美國個人創業的前提是羨慕不來的。

補短板, 就是上次我說的要有T型知識結構, 多元知識結構, 一專多能, 要爭取定期培訓或輪崗。

經濟不景氣時要投資自己, 包括投資自己的健康——所以, 不要嘲笑中產跑步潮, 那是當下他們最好的投資。

科技不斷升級, 機器取代人工, 新世代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中產們只有自己不斷自我升級, 這就是中國中產的宿命吧。

編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