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如論:每次都像在賭,但每次他都贏

“眼見他起高樓, 眼見他宴賓客, 眼見他樓塌了。 ”幾年來, 孔尚任《桃花扇》書中這段戲文, 成了某些倒下的“神”一句精彩的唱詞。

6月22日,

某些地產大佬令人傷感的一天, 王石退幕, 黃如論“樓塌”, 成了最“爆點”新聞。 王石退幕內情可去公號“一波說”瞭解。

黃如論曾是福建首富, 因熱衷慈善, 還被稱為“中國卡納基”。 2016年10月發佈的“2016胡潤百富榜”中, 黃如論以230 億人民幣財富排名第81位。 同年, 他又連續13年名列中國慈善榜單前6位。

2016胡潤百富榜, 黃如論名列81

不過, 近年來黃如論被各種傳聞纏身, 真是有點煩!有點煩!有點煩!!!

今年2月份, 北京被查的三家俱樂部中, 由於藍黛俱樂部就開在世紀金源酒店內, 坊間傳聞黃如論被帶走調查。 不過, 世紀金源方面很快就闢謠, 說人家老闆黃如論現在人在菲律賓。 “春節前他在大陸時我還去拜年了, 現在他在菲律賓。 ”

據公開資料顯示, 黃如論1951年9月出生,

福州連江縣人, 旅菲華僑。 他1986年隻身到菲律賓淘金, 曾在多個國家從事貿易, 1991年返回福州辦房地產公司, 任世紀金源集團董事局主席。

身材高瘦、低調的地產大老黃如論到底何許人也?不妨扒一扒他的發家史。

1、最愛顯露的故事:“偷”地瓜

與很多鉅賈一樣,

出身于福建省連江馬鼻鎮辰山村一戶貧寒農戶的黃如論, 創業之前也是“一窮二白”。 爺爺、父親都是靠種田為生目不識丁的農民。

黃家長子長孫的黃如論, 小時候身體非常弱, 經常小病不斷, 從小就受到長輩的疼愛。 小時很淘氣的黃如論, 常常把書包掛在樹上, 不去學校上學。 “公嫲疼大孫”, 憂心忡忡的祖母, 總會不厭其煩地開導他, 人要有志氣, 要對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 不過, 讀到小學六年級, 黃如論就輟學回家。 是家境貧寒, 還是突如其來的“文革”, 或者什麼原因, 反正黃如論中斷了學業。

“文革”時, 一些老幹部、老革命下鄉, 機緣巧合, 有一天, 黃如論和他們走到了一起, 路過一片地瓜田時, 又累又餓。 一名老革命掏出身上僅有的幾毛錢,

讓他去買幾個地瓜來。

走進地瓜地, 黃如論發現空無一人, 怎麼辦?自己挖唄!挖走地瓜後, 就學電影裡看到的紅軍的樣子, 把錢放在地瓜葉下麵。

可還沒走出地瓜地, 背後就有人喊著追上來, 近前就問:“你是不是偷地瓜啦?”黃如論連忙告訴那人,

說錢已經壓在地瓜葉下面。 兩人回頭走, 一看, 果然在地瓜葉下麵壓著幾毛錢, 也就放他走了。

這段“偷”地瓜的故事, 常被後來事業有成的黃如論提起, 名曰:“地瓜葉下的誠信觀”。

2、雞屎下地也要三分氣

黃如論家鄉有句福州方言俗語:“雞屎落地三分熱(氣)”, 說的是人要爭氣。

扒富豪發家史, 免不了要說“第一桶金”。 家境本身就不好的黃如論, 孩童時看見幹部家庭兒子兩天換1套衣服, 而至總共就2套衣服, 當然也想改變現狀。

江馬鼻辰山村

黃如論出身農民,在當地村民中,主要有三個出路,一是留在村裡種田或去海上打漁,連江這地方靠海。二是出國發財,不過要有海外門路。(當然,也有少數靠偷渡出去的。)第三條出路,就是搞建築,幫人蓋房子。臨近連江的福清,號稱“建築之鄉”,而黃如論的老家馬鼻,也是福州以對外承包建築出名的地方。

黃如論是羅源人的女婿,夫人是羅源人。連江羅源兩縣相鄰,黃如論老家辰山村,緊鄰羅源,他自己年輕時,曾在羅源生活和工作過,三個孩子也都是在羅源生的長的,對羅源,黃如論有一份割捨不斷的特殊感情。

要說黃如論來之不易的“第一桶金”,與羅源有關係,是他羅源朋友介紹的一個建築工程。他找人借錢,與人合夥把工程接下來後,對於自己年輕時從事的第一項工程,黃如論自然倍加珍惜,將所有精力都撲在上面。就在即將完工時,他卻接到老家發來一紙“速回”電報。

雖然覺得蹊蹺,他還是回去了,等他回到羅源,工程款已經被合夥人全部拿走了。黃如論找到合夥人,結果對方不僅拒絕給錢,還說這是此前工程產生的債務。幾次討要無果,此前借的錢變成“有去無回”,要自己來償還。後來,黃如論心想,做事情萬事開頭難,口碑第一,也不再跟他計較。

一段時間以後,這件事就在圈內傳開,不少人為黃如論抱不平,唏噓不已。有一個看重黃如論為人的朋友,為他介紹了一個新工程。正是這項工程,黃如論不但還上此前的債務,還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作為農民的兒子,沒有別的依靠,要出人頭地,除了用勤勞來換取收穫外,也要懂得張羅關係。黃如論搞建築,不是科班出身,沒有技術在身,做大一點的建築工程,肯定很吃力。

為提高建築方面的造詣,黃如論一邊蓋房子,一邊拿出賺到的錢作為學費,到專業院校做一個“旁聽生”。為了讓老師真傳,當碰到老師的孩子結婚時,他就想辦法弄來當時十分緊俏的木材、電視機等送給老師。這樣搞關係,老師豈不傾囊相授,再說,今後工程上碰到什麼技術難題,也就有一個專業好參謀。

3、每次都像在賭,但每次他都贏

相對于世紀金源的擴張速度,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金源地產王國的每一個項目運作都是大手筆。位於北京的金源購物中心,號稱亞洲最大的shopping mall,總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商業面積68萬平方米,僅僅是地下的停車場就可以停放一萬輛車。

難怪有人說黃如論:“每次都像在賭,但每次他都贏”。對此說法,黃如論不置可否,他說:“我還是願意跟著感覺走,眼見為實。”

在黃如論的商業生涯中,有兩個重要年份:一個是1986年,那一年,35歲的黃如論去了北京,另一個是1991年,他回國在家鄉福州創辦房地產公司,從此開創世紀金源的商業王國。

當年,過海關英文看不懂、又不會閩南話的黃如論,為何選擇去菲律賓,我至今仍然不解。至於在菲律賓發了點財,倒是有資料可查,作家王朝柱在《我心目中的黃如論》一書中,就有所披露。

書裡面說,菲律賓有個“高幹子弟”告訴黃如論,原美國海軍基地附近有塊地皮準備公開拍賣,可以搞下來開發。後來,在這位“高幹子弟”牽線搭橋下,資金有限的黃如論,遊說一位在菲的華人巨富,最終拍得那塊地皮,然後分割下來轉手賣給他人,從中賺了不少錢。

從1986年去菲律賓,到1991年回國創業,不到5年間,黃如論積累了多少財富,按他的說法是不超過千萬。如今,黃如論通過世紀金源直接或間接擁有9個區域集團,3個行業集團,其中,子公司就有近百家。

“跟著感覺走”,乃黃如論為商之道。在個人興趣方面,黃如論似乎很在意“儒商”這個稱號。黃如論喜好書法,寫了一手飄逸的字,還在北京舉辦過一場“黃如論書法藝術研討會”,也出版過《黃如論書法集》、《為人處世與企業管理》等專著。

黃如論還酷愛易經,自稱懂命理。據說,他投資拿地就頗有玄幻味道。拿下在北京開發的世紀城專案之前,他開車先在北京轉了幾圈後,再根據《易經》乾坤八卦方位,才挑定下來的。

開發貴陽世紀城時,起用“龍之城”的創意,就是來自老闆黃如論。“甲水庚出”福瑞之地,蟠龍地脈、龍形河道、龍泉村、神龍吐水,一連串勾畫在一起,在黃如論眼裡,簡直拍案叫絕。

每次有大專案開張,黃如論都會請來有名的佛界方丈做一場大型佛事,從董事長到集團中層經理,都必須參加活動,任何員工不能中途退場,大家要一起祈禱富貴吉祥。

出生農家,只有小學學歷的黃如論,卻喜歡專研古老的易經,希望在易經裡找到成功密碼。他從不相信那些諮詢公司所謂的戰略管理設計,更願意“跟著感覺走”, 凡事親力親為,以風水選地,還創造了樓盤銷售神話。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如論過去的成功,還是有其個性的一面。

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篤信佛法,喜歡別人稱之為“佛商”。 曹家四代信佛,不僅曹德旺,連曹德旺的妻子,每年都會去靈石寺上香、拜佛。與曹德旺同屬福州系閩商的金源集團老闆黃如論,也和曹德旺一樣信佛,也喜歡做公益慈善。

黃如論從小是祖母帶大的,老太太信佛,對黃如論的個人成長影響很大。在事業上,黃如論辦事乾脆俐落,從不拖遝,在慈善事業、捐資興教等上面,他舉善億金也是眨眨眼的事。

黃如論曾多年進入中國慈善榜,在公益時報社主辦的“2017年第十四屆中國慈善榜”上,黃如論以4.54億元人民幣的捐贈位列慈善家榜單首位。

與許多巨富相比,金源集團更像家族企業,除了自己四個孩子安排在公司主要管理崗位,另外集團旗下許多重要崗位,也分佈著黃家大大小小的親戚,實實在在的一個家族式的公司結構。在企業管理上,難免也會有家族式管理“跟著感覺走”種種弊端。

有人這麼統計,若按黃如論在大陸投資項目總額計算,起碼有2200多億元,開發各類商品房7000萬平方米,可富豪榜單上的財富僅有230億元(胡潤榜)。黃如論曾對媒體說自己開發的樓盤極少從銀行貸款,更多時候是用自己的錢;照這樣看來,不上市的金源帝國,手握近百家公司,要麼資料太過“寒磣”,要麼就是資產“深不見底”。

在地產行業,借助“紅頂”來“鯉魚躍龍門”,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因為這是“賭徒”心態。跳不過龍門的“鯉魚”,一旦摔下來,肯定是鼻青臉腫。

如今黃如論案靴子落地,“紅頂商人”的跌宕人生,至此是該掛個“;”,還是“。”呢?

江馬鼻辰山村

黃如論出身農民,在當地村民中,主要有三個出路,一是留在村裡種田或去海上打漁,連江這地方靠海。二是出國發財,不過要有海外門路。(當然,也有少數靠偷渡出去的。)第三條出路,就是搞建築,幫人蓋房子。臨近連江的福清,號稱“建築之鄉”,而黃如論的老家馬鼻,也是福州以對外承包建築出名的地方。

黃如論是羅源人的女婿,夫人是羅源人。連江羅源兩縣相鄰,黃如論老家辰山村,緊鄰羅源,他自己年輕時,曾在羅源生活和工作過,三個孩子也都是在羅源生的長的,對羅源,黃如論有一份割捨不斷的特殊感情。

要說黃如論來之不易的“第一桶金”,與羅源有關係,是他羅源朋友介紹的一個建築工程。他找人借錢,與人合夥把工程接下來後,對於自己年輕時從事的第一項工程,黃如論自然倍加珍惜,將所有精力都撲在上面。就在即將完工時,他卻接到老家發來一紙“速回”電報。

雖然覺得蹊蹺,他還是回去了,等他回到羅源,工程款已經被合夥人全部拿走了。黃如論找到合夥人,結果對方不僅拒絕給錢,還說這是此前工程產生的債務。幾次討要無果,此前借的錢變成“有去無回”,要自己來償還。後來,黃如論心想,做事情萬事開頭難,口碑第一,也不再跟他計較。

一段時間以後,這件事就在圈內傳開,不少人為黃如論抱不平,唏噓不已。有一個看重黃如論為人的朋友,為他介紹了一個新工程。正是這項工程,黃如論不但還上此前的債務,還賺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作為農民的兒子,沒有別的依靠,要出人頭地,除了用勤勞來換取收穫外,也要懂得張羅關係。黃如論搞建築,不是科班出身,沒有技術在身,做大一點的建築工程,肯定很吃力。

為提高建築方面的造詣,黃如論一邊蓋房子,一邊拿出賺到的錢作為學費,到專業院校做一個“旁聽生”。為了讓老師真傳,當碰到老師的孩子結婚時,他就想辦法弄來當時十分緊俏的木材、電視機等送給老師。這樣搞關係,老師豈不傾囊相授,再說,今後工程上碰到什麼技術難題,也就有一個專業好參謀。

3、每次都像在賭,但每次他都贏

相對于世紀金源的擴張速度,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金源地產王國的每一個項目運作都是大手筆。位於北京的金源購物中心,號稱亞洲最大的shopping mall,總建築面積87萬平方米、商業面積68萬平方米,僅僅是地下的停車場就可以停放一萬輛車。

難怪有人說黃如論:“每次都像在賭,但每次他都贏”。對此說法,黃如論不置可否,他說:“我還是願意跟著感覺走,眼見為實。”

在黃如論的商業生涯中,有兩個重要年份:一個是1986年,那一年,35歲的黃如論去了北京,另一個是1991年,他回國在家鄉福州創辦房地產公司,從此開創世紀金源的商業王國。

當年,過海關英文看不懂、又不會閩南話的黃如論,為何選擇去菲律賓,我至今仍然不解。至於在菲律賓發了點財,倒是有資料可查,作家王朝柱在《我心目中的黃如論》一書中,就有所披露。

書裡面說,菲律賓有個“高幹子弟”告訴黃如論,原美國海軍基地附近有塊地皮準備公開拍賣,可以搞下來開發。後來,在這位“高幹子弟”牽線搭橋下,資金有限的黃如論,遊說一位在菲的華人巨富,最終拍得那塊地皮,然後分割下來轉手賣給他人,從中賺了不少錢。

從1986年去菲律賓,到1991年回國創業,不到5年間,黃如論積累了多少財富,按他的說法是不超過千萬。如今,黃如論通過世紀金源直接或間接擁有9個區域集團,3個行業集團,其中,子公司就有近百家。

“跟著感覺走”,乃黃如論為商之道。在個人興趣方面,黃如論似乎很在意“儒商”這個稱號。黃如論喜好書法,寫了一手飄逸的字,還在北京舉辦過一場“黃如論書法藝術研討會”,也出版過《黃如論書法集》、《為人處世與企業管理》等專著。

黃如論還酷愛易經,自稱懂命理。據說,他投資拿地就頗有玄幻味道。拿下在北京開發的世紀城專案之前,他開車先在北京轉了幾圈後,再根據《易經》乾坤八卦方位,才挑定下來的。

開發貴陽世紀城時,起用“龍之城”的創意,就是來自老闆黃如論。“甲水庚出”福瑞之地,蟠龍地脈、龍形河道、龍泉村、神龍吐水,一連串勾畫在一起,在黃如論眼裡,簡直拍案叫絕。

每次有大專案開張,黃如論都會請來有名的佛界方丈做一場大型佛事,從董事長到集團中層經理,都必須參加活動,任何員工不能中途退場,大家要一起祈禱富貴吉祥。

出生農家,只有小學學歷的黃如論,卻喜歡專研古老的易經,希望在易經裡找到成功密碼。他從不相信那些諮詢公司所謂的戰略管理設計,更願意“跟著感覺走”, 凡事親力親為,以風水選地,還創造了樓盤銷售神話。從這個角度來看,黃如論過去的成功,還是有其個性的一面。

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篤信佛法,喜歡別人稱之為“佛商”。 曹家四代信佛,不僅曹德旺,連曹德旺的妻子,每年都會去靈石寺上香、拜佛。與曹德旺同屬福州系閩商的金源集團老闆黃如論,也和曹德旺一樣信佛,也喜歡做公益慈善。

黃如論從小是祖母帶大的,老太太信佛,對黃如論的個人成長影響很大。在事業上,黃如論辦事乾脆俐落,從不拖遝,在慈善事業、捐資興教等上面,他舉善億金也是眨眨眼的事。

黃如論曾多年進入中國慈善榜,在公益時報社主辦的“2017年第十四屆中國慈善榜”上,黃如論以4.54億元人民幣的捐贈位列慈善家榜單首位。

與許多巨富相比,金源集團更像家族企業,除了自己四個孩子安排在公司主要管理崗位,另外集團旗下許多重要崗位,也分佈著黃家大大小小的親戚,實實在在的一個家族式的公司結構。在企業管理上,難免也會有家族式管理“跟著感覺走”種種弊端。

有人這麼統計,若按黃如論在大陸投資項目總額計算,起碼有2200多億元,開發各類商品房7000萬平方米,可富豪榜單上的財富僅有230億元(胡潤榜)。黃如論曾對媒體說自己開發的樓盤極少從銀行貸款,更多時候是用自己的錢;照這樣看來,不上市的金源帝國,手握近百家公司,要麼資料太過“寒磣”,要麼就是資產“深不見底”。

在地產行業,借助“紅頂”來“鯉魚躍龍門”,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因為這是“賭徒”心態。跳不過龍門的“鯉魚”,一旦摔下來,肯定是鼻青臉腫。

如今黃如論案靴子落地,“紅頂商人”的跌宕人生,至此是該掛個“;”,還是“。”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