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中國最奇葩的城市名,知道五個算我輸

一、雙鴨山市, 隸屬於黑龍江省, 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 與俄羅斯隔烏蘇里江相望, 與佳木斯、七台河、雞西等城市相毗鄰。 歷史上的雙鴨山市,
曾經是挹婁王國古都, 距今約7000年歷史。

截至2014年, 雙鴨山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 面積22483平方公里, 人口151萬(2010年)。

雙鴨山是中國重要的煤礦基地, 雙鴨山煤礦是中國十個特大煤礦之一, 煤炭儲量位居黑龍江省第一位。 2013年國民生產總值570億元。

二、雞西市

雞西市,

黑龍江省省轄市, 東北老工業基地主要城市之一, 東北地區最大煤城、黑龍江省“四大煤城”之首, 是一座百年歷史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 省境東部完達山麓穆棱河畔, 三面環山, 南與穆棱市接壤, 北與七台河市、寶清縣相連, 西與林口縣毗鄰。 雞西是是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及石墨的生產地, 是以煤炭為主體, 兼有機械、裝備製造、冶金、電力、化工、建材等門類的工業城市。

2014年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雞西市人民政府探礦權招商引資推介會在哈爾濱市舉行, 雞西市正式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石墨之都”礦業名城的稱號, 成為建國以來被授予礦業名城稱號的第11個城市, 是黑龍江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我是大腳不是大足

三、大足縣。

重慶市大足縣地處四川盆地東南, 重 慶市西郊, 位於北緯 29° 23′至 29° 52′, 東 經 105° 28′至 106° 2′之間。 西元758年, 唐肅宗頒令設置大足縣。 2011年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雙橋區、大足縣, 設立大足區。

境內出露地層為中生界 三疊系、侏羅系, 總厚度 374 ~ 1750 米, 其外有新生界第四系河岸堆積物。

地質構造屬新華夏 系第三沉積帶四川沉降褶帶。 境內地勢西北和東 南高, 中部及東北部低緩, 分低山、丘陵、平壩 及河谷 4 種地貌類型, 成“六丘三山一分壩”之 勢。 有西山、南山、北山等低山, 城東、城西、 龍水、高升大壩等平壩。 最高點在巴岳山南段雲 台寺山峰, 海拔 934.7 米, 最低點在雍溪鎮玉峽 河堤, 海拔 267.5 米。

大足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心, 是重慶一小時經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 發展生機無限, 已成為國內外投資者青睞的沃土。 雙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原系國內三大重型汽車生產基地之一, 被譽為中國重型汽車工業的“搖籃”, 汽車、鑄造、迴圈經濟、高新技術研發、物流等產業基礎雄厚。 “五金之鄉”美名千年不衰, 形成業界公認的“東有永康、南有陽江、西有大足”的五金三足鼎立;鍶礦資源得天獨厚,

有“亞洲鍶都”之美譽。

最喜歡用小清新的壁紙了

四、清新縣

清新縣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 地處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過渡地帶, 距離廣州新國際機場40公里, 半小時車程可達廣州, 是全省最近省會城市的山區縣。縱貫全境的107國道是內陸各省連接珠三角的重要物流通道。

清新縣始建於1988年,前身為清遠撤縣建市時設立的清郊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區建縣。全縣轄9個鎮,1個林場,總面積2729平方公里,總人口69.7萬人。

清新縣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努力改善環境,隆低門檻,完善服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盡力為投資者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已初步建成了太和工業園、太平工業園、升平開發區、禾雲工業園、珠坑工業區、浸石潭建材化工工業園、山塘研磨拋光材料工業園、石坎電瓷工業園等八大工業園區、形成了以竹筍、鰻魚、肉類加工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生產國際名牌耐克、阿迪達達斯運動鞋為主的制鞋業:以百頁窗簾為主的塑膠製品業:以水泥、花崗岩為主的建材業;以石灰石、鉀長石、方解石為主要原料的化工業;以高領為主要才料的陶瓷業以及服裝製造、電子、五金工藝等行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

行政區劃 清新縣轄9個鎮(太和、飛來峽、山塘、三坑、太平、龍頸、禾雲、浸潭、石潭)。

什麼?英國和德國合併成了中國的一個市?

五、英德市

英德,素稱嶺南古邑,又稱英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重鎮。由清遠市代管。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連佛岡縣、清新區;西與陽山縣接壤;北與乳源縣、曲江區相連。地理座標:北緯23°50′31″-24°33′11″,東經112°45′15″-113°55′38″。東起青塘鎮,西至黃花鎮,跨度約119公里。北自沙口鎮、南至黎溪鎮,跨度約7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5671平方公里(850.65萬畝)。

英德南距廣州138公里(京廣鐵路英德站與廣州站之間的距離),到廣州白雲機場89公里 ;北距韶關90公里 。全市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3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英德市林地總面積22.47萬公頃,林木總蓄量6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1.8%,野生動物種類多、分佈廣。農業形成了優質米、油料、甘蔗、蠶桑、茶葉、蔬菜、水果、筍竹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筍竹種植面積達2135公頃 。英德是國家茶葉、優質米、甘蔗生產基地,並被農業部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市(縣)之一。享有廣東水泥之鄉、廣東石灰岩溶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紅茶、綠茶之鄉"、"中國麻竹筍之鄉"的美譽。

西天靈山原來在廣西

六、靈山縣

靈山縣是中國廣西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貴港市15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玉林市100公里,距廣州市500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荔枝之鄉,中國養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此外靈山縣也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水產之鄉和魚米之鄉。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灣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核心工業城市--欽州市的東北部,北臨南寧市橫縣、邕甯區,南接北海市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西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全縣轄18個鎮,行政區域面積3550平方公里,總人口160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2012年底,靈山縣城鎮化水準33.6%,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縣城人口21萬,城市規模邁入中等城市行列。縣內交通十分便利,欽州至陸屋一級公路,209國道、308和310省道、邕浦二級公路、武利至合浦二級公路、黎欽鐵路和在建的六景至欽州港高速公路等貫穿縣境;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地緣優勢。

我姓福不姓馬

七、瑪律康市

瑪律康市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級市,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

瑪律康市是以原嘉絨18土司中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土司屬地為雛形建立起來的,亦稱“四土地區”。市區瑪律康鎮系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駐地,是阿壩州政治、文化、金融、資訊中心。

2015年10月,瑪律康縣撤縣建市已獲國務院通過。

相信我,這裡的姑娘都很美

八、美姑縣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地理座標為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

美姑縣名來源於這裡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但美姑縣的少女確實出名的美麗。美姑縣下轄1個鎮,35個鄉。

九、尼瑪縣

尼瑪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日喀則市交界,東與雙湖縣、申紮縣相連,西與改則縣相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性氣候和高原寒帶乾旱氣候。空氣稀薄,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150毫米。總面積72499.41平方千米,人口31161人(2014年底),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尼瑪鎮。尼瑪藏語語意為"太陽"。

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是純牧業縣。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48286萬元。

我是斑馬線,不是班瑪縣

十。班瑪縣

班瑪縣位於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縣府駐莫巴鄉,距州府駐地315公里。人口2.7萬人(2007),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376平方公里,轄8鄉1鎮。班瑪縣年平均氣溫為-1.0~2.8℃,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氣溫遞減。在氣溫的年班瑪縣變化上,各地都是7月最高,月平均氣溫11℃,1月最底,月平均氣溫為-9.8℃,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升溫快、降溫急,且降溫幅度大於升溫幅度。班瑪縣土地總面積6138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8.03%。草場面積39.67萬公頃,占班瑪縣總面積的62.07%,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3.60公頃,耕地面積1248.47公頃,占總面積的0.2%。班瑪縣人均土地佔有量為全州人均佔有量的近4倍。班瑪縣班瑪藏族碉樓群、瑪柯河林區等旅遊景點。

是全省最近省會城市的山區縣。縱貫全境的107國道是內陸各省連接珠三角的重要物流通道。

清新縣始建於1988年,前身為清遠撤縣建市時設立的清郊區,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區建縣。全縣轄9個鎮,1個林場,總面積2729平方公里,總人口69.7萬人。

清新縣積極實施“工業立縣”戰略,努力改善環境,隆低門檻,完善服務,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民營經濟,盡力為投資者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已初步建成了太和工業園、太平工業園、升平開發區、禾雲工業園、珠坑工業區、浸石潭建材化工工業園、山塘研磨拋光材料工業園、石坎電瓷工業園等八大工業園區、形成了以竹筍、鰻魚、肉類加工為主的食品加工業:以生產國際名牌耐克、阿迪達達斯運動鞋為主的制鞋業:以百頁窗簾為主的塑膠製品業:以水泥、花崗岩為主的建材業;以石灰石、鉀長石、方解石為主要原料的化工業;以高領為主要才料的陶瓷業以及服裝製造、電子、五金工藝等行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主導地位。

行政區劃 清新縣轄9個鎮(太和、飛來峽、山塘、三坑、太平、龍頸、禾雲、浸潭、石潭)。

什麼?英國和德國合併成了中國的一個市?

五、英德市

英德,素稱嶺南古邑,又稱英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旅遊重鎮。由清遠市代管。位於南嶺山脈東南部,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珠江三角洲與粵北山區的結合部。東鄰翁源縣、新豐縣;南連佛岡縣、清新區;西與陽山縣接壤;北與乳源縣、曲江區相連。地理座標:北緯23°50′31″-24°33′11″,東經112°45′15″-113°55′38″。東起青塘鎮,西至黃花鎮,跨度約119公里。北自沙口鎮、南至黎溪鎮,跨度約78公里。全市土地面積5671平方公里(850.65萬畝)。

英德南距廣州138公里(京廣鐵路英德站與廣州站之間的距離),到廣州白雲機場89公里 ;北距韶關90公里 。全市總面積5671平方公里,城區面積23平方公里,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縣級行政區。

英德市林地總面積22.47萬公頃,林木總蓄量61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1.8%,野生動物種類多、分佈廣。農業形成了優質米、油料、甘蔗、蠶桑、茶葉、蔬菜、水果、筍竹等商品生產基地,其中筍竹種植面積達2135公頃 。英德是國家茶葉、優質米、甘蔗生產基地,並被農業部定為全國農業產業化試點市(縣)之一。享有廣東水泥之鄉、廣東石灰岩溶洞之鄉、中國英石之鄉。"中國紅茶、綠茶之鄉"、"中國麻竹筍之鄉"的美譽。

西天靈山原來在廣西

六、靈山縣

靈山縣是中國廣西欽州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市東北部。縣城距南寧市150公里,距貴港市150公里,距北海市150公里,距欽州市100公里,距玉林市100公里,距廣州市500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奶水牛之鄉,中國荔枝之鄉,中國養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此外靈山縣也是久負盛名的水果之鄉,水產之鄉和魚米之鄉。

靈山縣位於廣西南部欽州灣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沿海核心工業城市--欽州市的東北部,北臨南寧市橫縣、邕甯區,南接北海市合浦縣,東鄰浦北縣,西連欽南、欽北區。靈山縣歷史悠久,隋開皇十八年(西元598年)始置南賓縣,唐貞元十年(西元794年)易名靈山縣,因縣治有西靈山(今稱六峰山)而得名。原屬廣東省,1965年劃入廣西至今,現屬欽州市。全縣轄18個鎮,行政區域面積3550平方公里,總人口160萬,為廣西第三人口大縣。2012年底,靈山縣城鎮化水準33.6%,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縣城人口21萬,城市規模邁入中等城市行列。縣內交通十分便利,欽州至陸屋一級公路,209國道、308和310省道、邕浦二級公路、武利至合浦二級公路、黎欽鐵路和在建的六景至欽州港高速公路等貫穿縣境;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地緣優勢。

我姓福不姓馬

七、瑪律康市

瑪律康市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下轄縣級市,藏語意為“火苗旺盛的地方”,引申為“興旺發達之地”。

瑪律康市是以原嘉絨18土司中卓克基、松崗、黨壩、梭磨四個土司屬地為雛形建立起來的,亦稱“四土地區”。市區瑪律康鎮系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駐地,是阿壩州政治、文化、金融、資訊中心。

2015年10月,瑪律康縣撤縣建市已獲國務院通過。

相信我,這裡的姑娘都很美

八、美姑縣

美姑縣位於四川省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北部,地處大涼山黃茅埂西麓。地理座標為東經102°53′-103°21′,北緯28°02′-28°54′之間。縣境東鄰雷波縣,西接越西縣,南連昭覺縣,北毗峨邊彝族自治縣,西北與甘洛縣連界,東北同馬邊彝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納龍風景區,龍頭山等景點。

美姑縣名來源於這裡有很多"美麗的姑娘"。但美姑縣的少女確實出名的美麗。美姑縣下轄1個鎮,35個鄉。

九、尼瑪縣

尼瑪縣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下轄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北部、那曲地區西北部,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接壤,南與日喀則市交界,東與雙湖縣、申紮縣相連,西與改則縣相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屬高原亞寒帶半乾旱季風性氣候和高原寒帶乾旱氣候。空氣稀薄,多風雪,年平均氣溫-4℃,年降水量150毫米。總面積72499.41平方千米,人口31161人(2014年底),下轄1個鎮、13個鄉,77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尼瑪鎮。尼瑪藏語語意為"太陽"。

尼瑪縣經濟以牧業為主,是純牧業縣。2014年全縣生產總值48286萬元。

我是斑馬線,不是班瑪縣

十。班瑪縣

班瑪縣位於州境東南部,東、南部與四川省接壤。縣府駐莫巴鄉,距州府駐地315公里。人口2.7萬人(2007),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以上,還有漢、回、土等民族。面積6376平方公里,轄8鄉1鎮。班瑪縣年平均氣溫為-1.0~2.8℃,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氣溫遞減。在氣溫的年班瑪縣變化上,各地都是7月最高,月平均氣溫11℃,1月最底,月平均氣溫為-9.8℃,但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升溫快、降溫急,且降溫幅度大於升溫幅度。班瑪縣土地總面積6138平方公里,占全州總面積8.03%。草場面積39.67萬公頃,占班瑪縣總面積的62.07%,其中可利用面積為33.60公頃,耕地面積1248.47公頃,占總面積的0.2%。班瑪縣人均土地佔有量為全州人均佔有量的近4倍。班瑪縣班瑪藏族碉樓群、瑪柯河林區等旅遊景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