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回顧|九七年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歷險記,一群鐵血男兒的史詩

“人必須要經過苦難的歷程,

才能抵達自己的靈魂深處,

觸及一種由強烈震撼所帶來的巨大幸福”

——西部探險攝影家呂玲瓏

1997年5月, 西部探險攝影家呂玲瓏組織了一支8人的探險團隊, 雇傭50個民工, 深入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地球最後的秘境進行拍攝, 完成了50天全程徒步穿越大峽谷的探險。

這次深入大峽谷腹地的探險, 比1998年中科院和中央電視臺的科考隊穿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大拐彎早了一年。

當年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並不叫這個名字, 在國際上被稱為南迦巴瓦大峽谷。 因為南迦巴瓦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龍尾,

而雅江在南迦巴瓦峰處拐彎, 從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中穿行而過, 將兩座雪山沖切出一個深深的峽谷, 因此, 這個位於雅江幹流上的峽谷被稱為南迦巴瓦大峽谷。

1998年的探險隊出動了200個人, 用分段穿越的方式, 完成了對大峽谷的全程考察, 並在大拐彎處立碑, 聲稱這是“人類首次對南迦巴瓦大峽谷的徒步穿越”, 同年9月, 國務院正式批准, 將“南迦巴瓦大峽谷”正式更名為“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呂玲瓏/攝影

撇開“誰是人類首次對雅魯藏布江的徒步穿越”的爭議不談, 呂玲瓏的團隊早在97年就用對雅魯藏布江的穿越證明著早期中國人探索世界的勇氣和智慧。

他們用10000米35毫米的電影膠片和近萬張反轉片,

翔實地記錄了此次探險的艱辛歷程, 向世界展示了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真實面貌, 掀開了“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的神奇面紗。

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發現, 被科學界稱作是20世紀人類最重要的地理發現之一。

出發, 二十年前的雨季, 一天之內從熱帶到南極

早期中國人的探索啟發著前赴後繼的探險者, 一次次的挑戰世界第一大峽谷, 而成功的民間穿越卻屈指可數, 旅行作家楊柳松2007年孤身雨季挑戰大峽谷穿越之後, 在回憶錄中對雅江峽谷做出精彩的描述:

“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的雅江為了尋找生命的歸宿, 從西至東奔流了一千六百公里, 卻發現喜馬拉雅山脈東尾驀然北翹, 佇立起兩座七千米級的雪山:南迦巴瓦和加拉白壘。

呂玲瓏/攝影

故事在困境中發生, 無法回頭的雅江積蓄了所有力量, 悲壯的向兩座雪山沖去。 雅江成功了, 世界上沒有哪一條河流可以沖切七千米級的雪山。

然而它再次被連綿不絕的念青唐古喇山脈和橫斷山脈緊緊困厄, 傷痕累累的雅江掉頭繞過南迦巴瓦, 從世界兩大古老板塊的裂溝中奔襲而下, 從而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 ”

呂玲瓏/攝影

時間穿越到97年的雅江雨季, 呂玲瓏帶領著八人的探險團隊正艱難的跋涉在潮濕的原始森林中, 在50天的時間裡, 前20天都在雨中穿越, 他們沿著江畔狹窄的山路行走, 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無人區中穿行, 每天都要面對毒蟲的包圍、突如其來的洪水和暴雨,

一天之內要穿過好幾個垂直自然帶, 從炎熱潮濕的熱帶季雨林帶到酷似南北極的高山冰雪帶, 不過幾公里路程, 仿佛從夏天走到冬天。

團隊成員中有攝影師、旅遊局的工作人員和地質科考隊員, 包括50名負責背負裝備的當地民工, 他們從排龍鄉出發, 再到“蓮花秘境”墨脫, 然後翻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多雄拉山口冰川地帶, 最終抵達派鄉。

具體行程:從排龍鄉經白馬、岩旁到門仲;再去隆玉, 經各布拉山口去隆列、加熱薩、打秋登, 到旁辛鄉又去了冷多、馬迪抵達墨脫;從墨脫、亞讓去背崩鄉, 一直到邊遠的得翁, 再經背崩鄉走馬尼翁、汗密、柱格翻越五千多米的多雄拉山口抵達派鄉。

呂玲瓏/攝影

民工都來自雅江峽谷內門巴族和珞巴族的村落,

這些村落長期因為天險與世隔絕, 這批外來者的到訪給他們帶來的不止是經濟收入, 還有在他們眼中聞所未聞的高端裝備和外來文化。

探險隊到來時, 鄉里給每個村落裡下任務, 選出了第一批民工隊伍, 成員大都是各村的村幹部, 每個民工背負的重量都有限制, 必須在50斤以內, 每個村落負責其中的一段路程。

呂玲瓏/攝影

就這樣, 浩浩蕩蕩的探險隊伍從排龍鄉出發了, 這是一次史詩般的探險, 當年沒有專業的防水徒步鞋, 由於長期在洪水中行走, 鞋子完全失去了作用, 在鞋中沙子的磨礪下, 呂玲瓏的半個腳掌都變成了血紅色。 儘管過程驚濤駭浪, 最後除了一名旅遊局的人因為體力無法支撐臨時退出, 其他人都堅持到了最後。

拍攝之難,十餘本電影膠片都掉進江中

從空中俯瞰,雅魯藏布江就像一條巨大的繩子,圍繞南迦巴瓦勒出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形成一個u字形大拐彎,山高穀深,水流湍急。

呂玲瓏/攝影

呂玲瓏到訪大峽谷的主要目的是為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拍攝畫冊,為了完整拍攝到雅魯藏布江的拐彎,呂玲瓏需要從峽谷裡攀上高高的山頂,有時為了一張圖片,需要用1-2天的時間獨自爬到山頂。

而同時他也邀請了負責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洪楊,當呂玲瓏跟他提到進入南迦巴瓦大峽谷探險的計畫後,他決定參與探險隊並製作一部相關的影片。

“我對拍攝的難度估計不足,光是拍攝電影的設備就用了九個當地的民工來背,一開始民工還緊緊的跟隨著我們,到了後來他們疲勞不堪,全部都走散了,可是電影差一個設備都拍不了,所有的鏡頭都是搶拍的。”

為了尋找最好的拍攝角度,幾位攝影師常常不得不脫離隊伍,雖然是浩浩蕩蕩的一個探險隊,實際上很多時候攝影師都需要獨自在叢林中穿越。“害怕的時候,我會自己唱歌給自己聽,空曠的山谷,回音特別好聽”。

呂玲瓏/攝影

“只有經歷過雅魯藏布江的溜索,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命懸一線”,一條細細的鋼絲橫跨江面,通行者用滑輪吊滑到江岸,所有的裝備都放在背簍裡,用繩子綁好,跟人一起滑過去,最笨重的裝備包括發電機、三腳架…滑在江面的時候人的背脊都貼在江面上,一個浪頭打過來,常會渾身濕透,讓人心驚膽顫。

呂玲瓏/攝影

經過山澗的時候,當地民工幫忙把保護繩綁在堅硬的岩石上,探險隊員小心翼翼的滑過去,如果撞在石頭上就完蛋了。

“就在這樣湍急的激流之上,探險隊拍攝的膠片足足有十餘本,全都掉進了江中,背膠片的民工都差點被沖走了”,回憶往事,呂玲瓏說:“這樣的損失比斷炊斷糧都更加可怕”。

命懸螞蟥山,又陷滾石坡

呂玲瓏很難忘記身上留下的一百多處疤痕,那是大峽谷的螞蟥留下的“禮物”。當時,探險隊員正艱難地翻越一個雜樹叢生的山頭,民工負責拿著砍刀開路,可是走到兩千多米海拔的時候,開路的民工突然不走了。呂玲瓏上前一看,發現民工身上已經爬了上百條牙籤一樣細的螞蟥,這些螞蟥吸飽血後就會變得像大拇指一樣粗,據說成片饑餓螞蟥能將一個壯漢的血吸幹,讓他倒斃荒野。

呂玲瓏/攝影

弓著背的螞蟥在民工身上蠕動著,讓他驚恐不安。探險隊員都穿著連體衣服,但老百姓身上卻穿得並不嚴實,因此,有一名探險隊員自告奮勇去開路,但不一會兒功夫身上全都貼滿了螞蟥,民間有一個土法子,用尼泊爾人常抽的一種鼻煙趕走螞蟥,但貼在肉上的螞蟥一拔起來,血就跟著流。沒有辦法專門去醫院,處理傷口的方式就是用路邊的河水沖洗。螞蟥山中的這個小樹林,垂直高度不過200米,卻讓探險隊傷亡慘重。

當全部人員通過之後已經天黑了,大家只好隨便找了個懸崖邊的窩口休息,懸崖太狹窄,沒辦法撐起帳篷,睡覺的時候半隻腳都吊在懸崖上,用幾根木棍擋住,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人們嚇了一跳,身下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進去。

另一個讓人心跳加速的鬼門關叫做滾石山,比人還高的石頭一直堆砌到山頂,據說常有人在這裡被砸死,“就連說話的聲音都可能會讓石頭掉下來”,民工走到這裡說什麼都不願意再前行了,一定要繞道而行,可是呂玲瓏一看,民工說的較安全的路需要多繞三天,就堅決不幹了,有隊員自告奮勇做先鋒開路。於是在隊員的帶領下,一行人屏住呼吸,悄無聲息的排隊通過了這一個塌荒地段。

洪楊後來回憶道:“97年的那50天,我感覺幾乎走完了一生要走的路”。

初登南迦巴瓦,拍攝猛烈的雪崩

南迦巴瓦,被藏族人視為通天之路,神靈的居所,為他取了“直刺藍天的長矛”這樣的名字,傲然屹立在大峽谷之中,拒絕著百分之九十的旅行者一睹容顏,就連當地人,一年之中也難以見到他的真容。

呂玲瓏/攝影

為了拍攝南迦巴瓦的日出,呂玲瓏和洪楊讓隊員休整了一天,他們獨自登山,只帶了4匹馬,2個民工馱運裝備,一路上到海拔六千米左右的營地。但天氣惡劣,他們還是只拍到了雪崩,在山下他們發現了一條山溝,裡面堆滿了漂亮的石頭,由於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石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像一顆顆未經雕琢的寶石。

大峽谷內的“下毒”民族

從南迦巴瓦大峽谷進來,會經過四五個門巴族和珞巴族的村莊,散落在峽谷兩側,村莊裡面的建築大都是木結構,比較潮濕,屋頂是用樹皮蓋成的。當地人信仰原始宗教,還延續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他們堅持一種特別的生殖崇拜,在燒山之前,會在山腰處插上生殖崇拜的圖騰,村莊大都比較貧窮,餓的時候村民還會抓老鼠吃。

呂玲瓏/攝影

97年時,外來文明依然很難侵入到這些避世的村落,當時民間還盛行一夫多妻制,有一個從外面到山裡來當兵的,最後定居在山中,他在村莊裡開客棧和小賣部,前後娶了5個老婆。

探險隊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門巴族人的服裝自成一體,並沒有受到藏族的影響,以黑色和棕色為主,或許是由於大峽谷是由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而成,他們的配飾中有很多海中閃閃發光的貝殼。

呂玲瓏/攝影

峽谷內是蛇的王國,但老百姓們都很害怕蛇,探險隊中恰好有一個攝影助理很喜歡抓蛇,民工發現後,特別崇拜這個助理,他說的話都會唯命是從,但在以後的行程中,攝影助理反而要極為小心的面對民工們的崇拜。

因為聚居在西藏墨脫縣的門巴族有一種奇怪的風俗:下毒,探險隊聽說,“如果下毒者對你有好感的時候,你的死期就到了”,據說門巴族人認為,如果把強大的人毒死之後,死者的智慧會傳給自己,而且毒藥的配方是家族的秘密,外人不得而知。

當時有好心人提醒呂玲瓏和他的隊員們,一定不要輕易去當地人家中做客,一切都要靠自己。隊員們和民工也有一種莫名的隔閡,他們不跟民工一起吃飯,彼此有很清晰的界限劃分,都是自己吃自己帶的食物。

昔日的“蓮花秘境”墨脫如今已通了公路,通車後洪楊再次去墨脫時發現,小孩子喜歡把汽車的廢棄輪胎當作滑輪車來玩,而過去探險隊員艱難通過的索橋現在也變成了鋼筋水泥,現在當地的年輕人漸漸不會溜索了。

變化的不僅僅是交通方式,村落裡的珍貴手工產品也正在慢慢變成錢,比如,咯噔村裡家家都有一種祖傳的石鍋,做石鍋的材料是上億年的海底生物形成的化石,其中含了一百多種微量元素,摸上去手感不會特別硬,呂玲瓏當時去的時候這種石鍋還很便宜,但是墨脫的公路修通之後,村裡人把這種石鍋拿出來賣,流傳到魯朗等地,但是現在的石鍋已經不是過去的石鍋了。

呂玲瓏/攝影

對於大峽谷內少數民族村落的變化,呂玲瓏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門巴族和珞巴族雖然貧窮,但是他們愛護大自然,僅僅從環境中索取生存需要的資源,有著保護生態環境的天生人文理念。但是我們卻打著工業建設的旗號,砍伐森林,破壞當地的環境,現在最後的秘境正在被人類文明吞噬。

我們總是帶著利己主義的眼光去審視大自然,為什麼我們要在審美的同時,去挖掘它的經濟效益?為什麼人類總是這麼急功近利?”

神秘的野人傳說,動植物的諾亞方舟

在南迦巴瓦大峽谷一帶,傳說常有神秘的喜馬拉雅山野人出沒,呂玲瓏和隊員們曾經專門打聽過,村莊的嚮導聲稱自己曾經見過雅魯藏布江的野人,還清晰的描述出野人的形象,他們比人類高,有碩大的腳印,毛是紅色的。但是呂玲瓏在村民說的地點守了好幾天,也沒有發現野人的動靜。

最讓呂玲瓏感興趣的,卻是這裡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他說:“因為印度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進入西藏高原途中,大峽谷是最大的水汽通道,因此南迦巴瓦大峽谷還被稱為“高原上的西雙版納”,大峽谷具有豐富的自然帶譜,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帶,自上而下依山峽展開,堪稱世界上少有的自然博物館”。

呂玲瓏/攝影

在密閉的原始森林中,幾乎成為動植物的諾亞方舟,悄然生息著恐龍時代的動植物。“我們沿路走來,珍稀的金絲猴在樹冠上跳來跳去,而且多的要命,各種沒有見過的蝴蝶漫天飛舞,怪異的蟲子數也數不清”,洪楊說,“還有一種成雙成對掛在樹上的碎蛇,啪的一下掉在地上會摔成幾截,但沒過多久,蛇又會自己合起來。”

西部大荒的祭司,用快門摁下讚美詩

隊伍最後翻越的一個山頭是多雄拉山,多雄拉山口最高處是冰川地帶,海拔在五千米以上,他們需要從三百米上升到三千多米,沿途從熱帶雨林、溫帶,一直攀爬到寒帶。山路並不算艱險,但是氣候特別惡劣,多雄拉山位於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交匯處,一路都是暴風雪,翻過這個山頭,就能抵達最後的終點派鄉。

呂玲瓏/攝影

呂玲瓏製作的攝影畫冊《南迦巴瓦大峽谷》於98年問世,一系列精美的有關峽谷人居生活和自然景觀的圖片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大峽谷獨特的風情和魅力,為後期的科考探險和旅遊提供了意義深遠的借鑒。

作家馬麗華曾在她的《西部大荒呂玲瓏》中如此寫到:“他是西部大荒的祭司,快門摁下的是一篇篇大自然的讚美詩”,成功穿越後的第二年,呂玲瓏的攝影畫冊《南迦巴瓦大峽谷》問世,在當年的攝影展中,呂玲瓏的圖片首次向社會展示了大峽谷的風情,甚至影響了後來探索雅江峽谷的熱潮。

呂玲瓏/攝影

今年是呂玲瓏的探險隊穿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二十周年,回憶二十年前探險中的種種艱辛,呂玲瓏頗豪邁的說:“我從來不會在任何事物前崩潰,即便是面臨死亡,這才是男子漢的本色,沒有苦難就沒有創造力”。

呂玲瓏今年已經65歲了,他依然帶著自己的鏡頭,跋涉在高達六七千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地帶中,他說:“我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趕著自己的羊群走向遙遠的地平線,探險到了最高的層次,就是一種哲學思考,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探險去拓寬我們的認知,我是一個藝術家,我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審美去思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從而批判和超越當前的文明。”

撰文:葵子

攝影:呂玲瓏

其他人都堅持到了最後。

拍攝之難,十餘本電影膠片都掉進江中

從空中俯瞰,雅魯藏布江就像一條巨大的繩子,圍繞南迦巴瓦勒出世界上最深的峽谷,形成一個u字形大拐彎,山高穀深,水流湍急。

呂玲瓏/攝影

呂玲瓏到訪大峽谷的主要目的是為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拍攝畫冊,為了完整拍攝到雅魯藏布江的拐彎,呂玲瓏需要從峽谷裡攀上高高的山頂,有時為了一張圖片,需要用1-2天的時間獨自爬到山頂。

而同時他也邀請了負責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洪楊,當呂玲瓏跟他提到進入南迦巴瓦大峽谷探險的計畫後,他決定參與探險隊並製作一部相關的影片。

“我對拍攝的難度估計不足,光是拍攝電影的設備就用了九個當地的民工來背,一開始民工還緊緊的跟隨著我們,到了後來他們疲勞不堪,全部都走散了,可是電影差一個設備都拍不了,所有的鏡頭都是搶拍的。”

為了尋找最好的拍攝角度,幾位攝影師常常不得不脫離隊伍,雖然是浩浩蕩蕩的一個探險隊,實際上很多時候攝影師都需要獨自在叢林中穿越。“害怕的時候,我會自己唱歌給自己聽,空曠的山谷,回音特別好聽”。

呂玲瓏/攝影

“只有經歷過雅魯藏布江的溜索,你才會知道,什麼叫做命懸一線”,一條細細的鋼絲橫跨江面,通行者用滑輪吊滑到江岸,所有的裝備都放在背簍裡,用繩子綁好,跟人一起滑過去,最笨重的裝備包括發電機、三腳架…滑在江面的時候人的背脊都貼在江面上,一個浪頭打過來,常會渾身濕透,讓人心驚膽顫。

呂玲瓏/攝影

經過山澗的時候,當地民工幫忙把保護繩綁在堅硬的岩石上,探險隊員小心翼翼的滑過去,如果撞在石頭上就完蛋了。

“就在這樣湍急的激流之上,探險隊拍攝的膠片足足有十餘本,全都掉進了江中,背膠片的民工都差點被沖走了”,回憶往事,呂玲瓏說:“這樣的損失比斷炊斷糧都更加可怕”。

命懸螞蟥山,又陷滾石坡

呂玲瓏很難忘記身上留下的一百多處疤痕,那是大峽谷的螞蟥留下的“禮物”。當時,探險隊員正艱難地翻越一個雜樹叢生的山頭,民工負責拿著砍刀開路,可是走到兩千多米海拔的時候,開路的民工突然不走了。呂玲瓏上前一看,發現民工身上已經爬了上百條牙籤一樣細的螞蟥,這些螞蟥吸飽血後就會變得像大拇指一樣粗,據說成片饑餓螞蟥能將一個壯漢的血吸幹,讓他倒斃荒野。

呂玲瓏/攝影

弓著背的螞蟥在民工身上蠕動著,讓他驚恐不安。探險隊員都穿著連體衣服,但老百姓身上卻穿得並不嚴實,因此,有一名探險隊員自告奮勇去開路,但不一會兒功夫身上全都貼滿了螞蟥,民間有一個土法子,用尼泊爾人常抽的一種鼻煙趕走螞蟥,但貼在肉上的螞蟥一拔起來,血就跟著流。沒有辦法專門去醫院,處理傷口的方式就是用路邊的河水沖洗。螞蟥山中的這個小樹林,垂直高度不過200米,卻讓探險隊傷亡慘重。

當全部人員通過之後已經天黑了,大家只好隨便找了個懸崖邊的窩口休息,懸崖太狹窄,沒辦法撐起帳篷,睡覺的時候半隻腳都吊在懸崖上,用幾根木棍擋住,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人們嚇了一跳,身下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進去。

另一個讓人心跳加速的鬼門關叫做滾石山,比人還高的石頭一直堆砌到山頂,據說常有人在這裡被砸死,“就連說話的聲音都可能會讓石頭掉下來”,民工走到這裡說什麼都不願意再前行了,一定要繞道而行,可是呂玲瓏一看,民工說的較安全的路需要多繞三天,就堅決不幹了,有隊員自告奮勇做先鋒開路。於是在隊員的帶領下,一行人屏住呼吸,悄無聲息的排隊通過了這一個塌荒地段。

洪楊後來回憶道:“97年的那50天,我感覺幾乎走完了一生要走的路”。

初登南迦巴瓦,拍攝猛烈的雪崩

南迦巴瓦,被藏族人視為通天之路,神靈的居所,為他取了“直刺藍天的長矛”這樣的名字,傲然屹立在大峽谷之中,拒絕著百分之九十的旅行者一睹容顏,就連當地人,一年之中也難以見到他的真容。

呂玲瓏/攝影

為了拍攝南迦巴瓦的日出,呂玲瓏和洪楊讓隊員休整了一天,他們獨自登山,只帶了4匹馬,2個民工馱運裝備,一路上到海拔六千米左右的營地。但天氣惡劣,他們還是只拍到了雪崩,在山下他們發現了一條山溝,裡面堆滿了漂亮的石頭,由於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石頭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像一顆顆未經雕琢的寶石。

大峽谷內的“下毒”民族

從南迦巴瓦大峽谷進來,會經過四五個門巴族和珞巴族的村莊,散落在峽谷兩側,村莊裡面的建築大都是木結構,比較潮濕,屋頂是用樹皮蓋成的。當地人信仰原始宗教,還延續著刀耕火種的生活方式,他們堅持一種特別的生殖崇拜,在燒山之前,會在山腰處插上生殖崇拜的圖騰,村莊大都比較貧窮,餓的時候村民還會抓老鼠吃。

呂玲瓏/攝影

97年時,外來文明依然很難侵入到這些避世的村落,當時民間還盛行一夫多妻制,有一個從外面到山裡來當兵的,最後定居在山中,他在村莊裡開客棧和小賣部,前後娶了5個老婆。

探險隊還有一個有趣的發現,門巴族人的服裝自成一體,並沒有受到藏族的影響,以黑色和棕色為主,或許是由於大峽谷是由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而成,他們的配飾中有很多海中閃閃發光的貝殼。

呂玲瓏/攝影

峽谷內是蛇的王國,但老百姓們都很害怕蛇,探險隊中恰好有一個攝影助理很喜歡抓蛇,民工發現後,特別崇拜這個助理,他說的話都會唯命是從,但在以後的行程中,攝影助理反而要極為小心的面對民工們的崇拜。

因為聚居在西藏墨脫縣的門巴族有一種奇怪的風俗:下毒,探險隊聽說,“如果下毒者對你有好感的時候,你的死期就到了”,據說門巴族人認為,如果把強大的人毒死之後,死者的智慧會傳給自己,而且毒藥的配方是家族的秘密,外人不得而知。

當時有好心人提醒呂玲瓏和他的隊員們,一定不要輕易去當地人家中做客,一切都要靠自己。隊員們和民工也有一種莫名的隔閡,他們不跟民工一起吃飯,彼此有很清晰的界限劃分,都是自己吃自己帶的食物。

昔日的“蓮花秘境”墨脫如今已通了公路,通車後洪楊再次去墨脫時發現,小孩子喜歡把汽車的廢棄輪胎當作滑輪車來玩,而過去探險隊員艱難通過的索橋現在也變成了鋼筋水泥,現在當地的年輕人漸漸不會溜索了。

變化的不僅僅是交通方式,村落裡的珍貴手工產品也正在慢慢變成錢,比如,咯噔村裡家家都有一種祖傳的石鍋,做石鍋的材料是上億年的海底生物形成的化石,其中含了一百多種微量元素,摸上去手感不會特別硬,呂玲瓏當時去的時候這種石鍋還很便宜,但是墨脫的公路修通之後,村裡人把這種石鍋拿出來賣,流傳到魯朗等地,但是現在的石鍋已經不是過去的石鍋了。

呂玲瓏/攝影

對於大峽谷內少數民族村落的變化,呂玲瓏卻有著不同的看法:

“門巴族和珞巴族雖然貧窮,但是他們愛護大自然,僅僅從環境中索取生存需要的資源,有著保護生態環境的天生人文理念。但是我們卻打著工業建設的旗號,砍伐森林,破壞當地的環境,現在最後的秘境正在被人類文明吞噬。

我們總是帶著利己主義的眼光去審視大自然,為什麼我們要在審美的同時,去挖掘它的經濟效益?為什麼人類總是這麼急功近利?”

神秘的野人傳說,動植物的諾亞方舟

在南迦巴瓦大峽谷一帶,傳說常有神秘的喜馬拉雅山野人出沒,呂玲瓏和隊員們曾經專門打聽過,村莊的嚮導聲稱自己曾經見過雅魯藏布江的野人,還清晰的描述出野人的形象,他們比人類高,有碩大的腳印,毛是紅色的。但是呂玲瓏在村民說的地點守了好幾天,也沒有發現野人的動靜。

最讓呂玲瓏感興趣的,卻是這裡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他說:“因為印度洋上吹來的暖濕氣流進入西藏高原途中,大峽谷是最大的水汽通道,因此南迦巴瓦大峽谷還被稱為“高原上的西雙版納”,大峽谷具有豐富的自然帶譜,從高山冰雪帶到低河谷熱帶季雨林帶,自上而下依山峽展開,堪稱世界上少有的自然博物館”。

呂玲瓏/攝影

在密閉的原始森林中,幾乎成為動植物的諾亞方舟,悄然生息著恐龍時代的動植物。“我們沿路走來,珍稀的金絲猴在樹冠上跳來跳去,而且多的要命,各種沒有見過的蝴蝶漫天飛舞,怪異的蟲子數也數不清”,洪楊說,“還有一種成雙成對掛在樹上的碎蛇,啪的一下掉在地上會摔成幾截,但沒過多久,蛇又會自己合起來。”

西部大荒的祭司,用快門摁下讚美詩

隊伍最後翻越的一個山頭是多雄拉山,多雄拉山口最高處是冰川地帶,海拔在五千米以上,他們需要從三百米上升到三千多米,沿途從熱帶雨林、溫帶,一直攀爬到寒帶。山路並不算艱險,但是氣候特別惡劣,多雄拉山位於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交匯處,一路都是暴風雪,翻過這個山頭,就能抵達最後的終點派鄉。

呂玲瓏/攝影

呂玲瓏製作的攝影畫冊《南迦巴瓦大峽谷》於98年問世,一系列精美的有關峽谷人居生活和自然景觀的圖片首次向外界展示了大峽谷獨特的風情和魅力,為後期的科考探險和旅遊提供了意義深遠的借鑒。

作家馬麗華曾在她的《西部大荒呂玲瓏》中如此寫到:“他是西部大荒的祭司,快門摁下的是一篇篇大自然的讚美詩”,成功穿越後的第二年,呂玲瓏的攝影畫冊《南迦巴瓦大峽谷》問世,在當年的攝影展中,呂玲瓏的圖片首次向社會展示了大峽谷的風情,甚至影響了後來探索雅江峽谷的熱潮。

呂玲瓏/攝影

今年是呂玲瓏的探險隊穿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二十周年,回憶二十年前探險中的種種艱辛,呂玲瓏頗豪邁的說:“我從來不會在任何事物前崩潰,即便是面臨死亡,這才是男子漢的本色,沒有苦難就沒有創造力”。

呂玲瓏今年已經65歲了,他依然帶著自己的鏡頭,跋涉在高達六七千米的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地帶中,他說:“我是一個孤獨的牧羊人,趕著自己的羊群走向遙遠的地平線,探險到了最高的層次,就是一種哲學思考,我們應該通過不斷的探險去拓寬我們的認知,我是一個藝術家,我的使命就是要通過審美去思考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從而批判和超越當前的文明。”

撰文:葵子

攝影:呂玲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