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至愛梵古》:當人們追慕梵古時,人們在追慕什麼

▲《至愛梵古》摘得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

這個夏天, 讓梵古畫作以動畫電影形式“活起來”的《至愛梵古》摘得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最佳動畫片獎。 而此前展映開票期間, 這部影片就相當搶手, 開票不到一分鐘, 5個場次的電影票全部售罄。

與此同時, 另一部以梵古人生歷程為藍本的電影《不朽的大門》也開拍在即。 美國導演朱利安·施納貝爾本人是畫家出身, 梵古一角則由以令人不安的緊張感表演見長的演員威廉·達福飾演。

梵古傳奇的一生被歐美多個國家搬上銀幕、螢幕, 不下十餘次。

數十年間, 又曾有過多少人以傳記、詩篇、音樂、戲劇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向梵古投以敬意。 就連沒有一幅梵古原作的梵古映射展也照樣引得人趨之若鶩。 為何梵古會成為世界各地文藝創作的大IP?又為何人人都愛梵古?

大半個世紀, 人們仍在探索梵古故事的影視轉碼

一生潦倒、懷才不遇、英年早逝、死後成名、瘋子、神經質、割耳、自殺……關於後印象派藝術大師梵古人生歷程的這些關鍵字, 聽起來個個富於戲劇張力, 可謂文藝創作的經典母題。

早在1948年, 法國導演阿侖·雷乃就拍過一部17分鐘的紀錄片《梵古》, 斬獲威尼斯影展兩個獎項以及奧斯卡短片金像獎。 作品用梵古的畫作拼湊其一生的起起伏伏, 探索“繪畫作品中的形象和事物能否在電影敘事中取代現實生活中的形象和事物,

以及觀眾能否接受這些形象並順利進入畫家的內心世界”。 1956年, 也有美國導演把梵古的故事搬上電影銀幕。 儘管編年史般順序的敘述方式有些中規中矩, 可畢竟以影像的方式完整地還原了關於梵古的很多事實, 在片中飾演高更的演員還為奧斯卡貢獻了最佳男配角。 1987年, 澳大利亞出品的紀錄片《梵古的生與死》則別出心裁地以梵古寫給弟弟提奧的書信作為線索, 通過畫外音的敘述方式, 向人們呈現天才畫家的心靈自述。 影片中不見梵古的形象, 而攝像鏡頭則試圖闡述藝術家的靈魂, 所拍攝的每一幀畫面都仿佛在類比他當時心境下的視野, 比如面對夕陽解讀生命,
面對田野訴說樹葉的色彩。 1990年, 荷蘭、英國、法國合拍了一部《梵古與提奧》, 對於梵古與弟弟提奧之間故事的講述, 更多地帶有俗世溫情。 “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也飾演過梵古, 在英國2010年的電視電影《梵古:畫語人生》中。

動畫電影《至愛梵古》是對梵古一生、尤其是他那充滿爭議的死亡的一次探索, 通過重構可能導致他死亡的那些事件, 謎底慢慢揭曉。 不過, 這部電影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它的藝術表現形式。 影片導演Dorota Kobiela出於對梵古的熱愛, 力邀曾獲奧斯卡獎的Breakthru Films團隊, 以一個驚人的計畫為梵古獻上熱切也純粹的“告白”——讓梵古筆下在阿爾勒的臥室、羅納河上的星夜、麥田裡的烏鴉統統動起來, 讓影片中的每一個鏡頭都像梵古親自畫下的。

為此, 這個團隊在全世界招募了近百位畫技精湛的藝術家。 他們在經過為期三周的梵古藝術風格培訓之後, 根據120幅梵古原作, 創作出總計56800幅油畫用以製成電影。

關於梵古更多的深意, 值得細細體味

有人將時下的“梵古熱”歸功於現代傳播學。 你可以不懂藝術, 但梵古生前身後形成強烈反差的傳奇故事不可能不讓你聽得心生憐憫。 正因如此, 很多人對於梵古的愛不過是一種“從眾崇拜”, 止於表面。 他們可能更多地看到梵古在麥田裡那悲情的一槍、作品中絢爛得刺目的色彩, 而梵古畫中深藏的那些發自內心的聲音、屬於自己的孤獨, 又有多少人懂?

理解梵古, 沒法繞過烙有他生命印記的畫作與書信。 且看梵古在信中描述的靈感湧現時的那種狀態:“感情有時非常強烈, 使人簡直不知道自己是在工作……筆劃接續連慣而來……”他簡直是在玩命畫畫, 透支活著, 在畫中把自己的靈魂全部燃燒殆盡。 誠如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在《藝術的故事》中所說, 梵古幾乎不再指望別人注意自己的畫,他要畫下去,只是因為他不能不畫。理解梵古,也還是要回到藝術史本身。在梵古所處的時代,講求的已不是“像鏡子一樣畫一幅理所當然的畫”。當時拋棄“模仿自然”這一繪畫目標的,不是只有梵古,還包括塞尚、高更等人。

關於梵古更多的深意,人們不妨從銀幕中抽身,以更多的知識儲備來細細體味。

梵古幾乎不再指望別人注意自己的畫,他要畫下去,只是因為他不能不畫。理解梵古,也還是要回到藝術史本身。在梵古所處的時代,講求的已不是“像鏡子一樣畫一幅理所當然的畫”。當時拋棄“模仿自然”這一繪畫目標的,不是只有梵古,還包括塞尚、高更等人。

關於梵古更多的深意,人們不妨從銀幕中抽身,以更多的知識儲備來細細體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