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規·文化地理】陶都宜興城 千年周王廟

宜興古稱陽羨、義興。 東漢末年, 廬江周賓入仕東吳, 定居于陽羨國山, 為宜興周氏始遷祖。

龍背靈氣漫荊溪

宜興是典型的江南水城, 河網密佈, 山青水秀, 景色宜人, 構築了“山水交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的城市景觀。 蘇東坡曾四次到過宜興, 飽覽了宜興佳山秀水, 寫下了“買田陽羨吾將老, 從初隻為溪山好”的詞句。

竹海深處有人家

宜興底蘊深厚、人文薈萃, 在其厚重的歷史文脈中, 蘊含著以崇文重教、尚德倡廉為主旨的內在追求, 它融宜興陶都竹韻的自然稟賦與弘學養德的人文積澱於一體,

歷經千年而不衰。

千百年來, 被譽為“陽羨第一人物”的周處以其知錯即改、忠烈果毅的事蹟成為宜興人代代傳頌的楷模。 他的形象也早已突破一時一地的限制, 成為歷代士人學習的典範。

“陽羨第一人物”周處畫像

周氏族人更是以先祖為榜樣, 砥礪奮進。 周處之子周玘率族人三起義兵, 助司馬氏安定江南, 奠定東晉基石。 為表彰周氏義舉, 晉室特設“義興郡”, 下轄義鄉、國山、臨津、陽羨四縣, 這也是後世“宜興”名稱的由來。

周王廟

歷經歲月, 宜興仍然保留了不少周處的遺跡。 周王廟, 是西晉時為祭祀平西將軍周處而建的專祠, 又稱“周將軍廟”, 舊稱“周侯古祠”。 周王廟坐南朝北, 共三進, 殿宇建築雕花彩格, 殿角參差, 裝飾雅致。

周王廟戲樓

第一進為戲樓, 周處的事蹟被改編為戲劇,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 周處生日, 演戲祭供, 名曰“烏飯戲”。

周王廟正殿

第二進為大殿, 大殿上懸掛著清人周家楣書寫的“陽羨第一人物”橫匾, 兩邊有清代宜興縣令齊彥槐撰寫的長聯:“朝有奸黨, 詎能成將帥之功, 若教仗鉞專征, 蛟虎猶非對手敵;世無聖人, 不當在弟子之列, 誰信讀書折節, 機雲曾作亢顏師。 ”正中供奉周處塑像, 戎裝紫袍, 豹頭環眼, 甚是雄壯。

世澤堂

第三進是世澤堂, 為明代建築, 正中供奉周處塑像, 西側塑像是其祖父周賓和父親周魴, 東側塑像是其長子周玘和三子周劄。

蘇東坡手跡《楚頌碑》

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寫的雙龍穿孔碑《平西將軍周府君碑》

周王廟內陳列著唐至清代碑刻一百余方,

其中不乏名家手筆。 如《貞義女碑》, 由李白撰文, 唐代著名書法家李陽冰書寫, 記載了伍子胥奔吳遭遇貞義女救援的故事;《楚頌碑》, 為大文豪蘇東坡的手跡, 寄託了他想定居宜興的情愫。 其中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寫的雙龍穿孔碑《平西將軍周府君碑》尤為珍貴。 此碑重樹于唐元和六年(811年), 史稱“麻碑”。 明清之際, 曾引起國內學者的考證熱, 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曾親自到宜興周王廟考察此碑。

孝侯殿

周王廟歷經1700多年風雨滄桑, 古韻依舊, 祭掃、參觀者絡繹不絕, 人們聽著周處射虎斬蛟的故事, 追思其忠心為國的事蹟, 靜靜表達著對先賢的崇敬, 也在駐足間反躬自省、見賢思齊。 (江蘇省宜興市紀委 陳菊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