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顧麗梅:資訊化為城市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馳名商標、新型黨建、高校思政、民族政策、科學家精神等話題, 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茅:馳名商標不是榮譽而是商標保護】

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指出, 馳名商標是商標保護的法律概念, 不是一種榮譽和商業宣傳概念。 目前, 社會上對馳名商標的理解還有認識上的誤區。 馳名商標是國際通用的法律概念, 目的是對相關公眾熟知的商標進行法律保護。 國際上, 對馳名商標的保護, 遵循市場規則, 實行“個案認定、被動保護”的原則, 即通過對涉案商標進行馳名商標的認定來加以保護。

上世紀80年代, 我國引入馳名商標制度時, 市場經濟尚不健全, 對馳名商標的認識還不清晰。 在實踐上, 強調政府主導, 採取“批量認定、主動保護”的方式, 即通過政府部門事先認定一批馳名商標, 再予以法律保護, 形成“馳名商標就是一種信譽、一種品牌”的概念和社會影響。 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 我們對馳名商標的認識逐步深化, 將馳名商標的內涵回歸到法律保護的本源, 將馳名商標的認定回歸到國際慣例。 從2003年, 我國將馳名商標認定修改為“個案認定、被動保護”原則, 2013年新修訂的《商標法》又增加“禁止宣傳”原則, 使我國馳名商標的實踐真正與市場經濟接軌、與國際規則接軌。

摘編自《人民日報》

【顧麗梅:資訊化為城市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顧麗梅認為, 在一個高速資訊化的大資料時代, 基層黨組織的網站上如果還是幾年前的陳舊資訊, 就不免會被時代所淘汰。 因此, 充分利用大資料技術平臺開展黨組織建設, 加強大資料服務職能, 是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的客觀要求。 以基層治理資訊化為基礎的服務型政黨建設, 可以為城市基層黨建提質增效。 這也是大資料時代党建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 打造大資料管理平臺。 對基層居民、各類組織資訊實行資料化管理, 並做到街區兩級資訊互聯互通, 電腦、手機等資訊終端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 依靠大資料技術有針對性地獲知黨員個人或特定黨員群體的個性特徵,

分析他們的個性、習慣、興趣點等。 通過這些分析, 瞭解當前階段的需求以及在未來可能產生的需求, 判斷其中哪些需求是合理且利於黨員或黨員群體發展的。 對於這些需求, 黨組織需要創造條件先予以滿足。

摘編自《解放日報》

【劉群英:落實“四大責任”做好高校思政工作】

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群英建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需要認真落實“四大責任”。 一是落實黨委“主體責任”。 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導權和意識形態主動權, 高校黨委要克服突出問題, 強化黨委主體責任, 充分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 二是落實職能部門“執行責任”。

構建高校大思政工作機制, 建立部門協作常態機制,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門牽頭協調、党政工團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思政格局。 三是落實思政理論課“主管道責任”。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授形式, 把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鮮活的實踐結合起來, 回應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讓學生能真正地“親其師”“信其道”;四是落實思政管理隊伍“一線責任”。 輔導員、班主任應密切配合, 既要深入學生當中, 扎實做好大學生學業指導、心理輔導、就業指引、扶貧幫困等工作和學生關心的難點問題;又要進行思想引領,
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大學生頭腦。

摘編自《安徽日報》

【紮洛:民族區域自治是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紮洛表示, 中國實施民族識別, 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並非照搬蘇聯政策, 而是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正確抉擇。 民族識別並非人為創造民族, 而是對客觀國情的承認, 是為了將族際政治建立在科學分類基礎之上。 國家認同本質上是政治認同, 民族認同是次一級的認同, 並不必然對國家認同造成瓦解。 有的國家不標示民族身份, 但民族矛盾依然存在。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吸收中國古代治國理政的有益智慧, 借鑒近代以來有關“中華民族”建構的各種探索,針對中國的多民族國情而制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年的實踐證明了其合理性、科學性,當代中國的民族關係表現出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龍多: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弘揚科學家精神】

吉林省軟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改革研究院專家組成員龍多指出,科學家精神表現為一種主動創新意識。科研人員只有具備了主動創新意識,才敢去突破前人不曾突破過的科學問題。因此,必須優化創新載體,給科研人員以尊嚴和榮譽,樹立他們的創新自信。只有讓科研人員有了激情、動力,科技創新才會充滿活力,才會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質的飛越。優化科技創新載體的關鍵在於:一是要突出區域要素優勢引導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工作中一定要參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優勢產業佈局來引導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工作,讓國家取得的進步與自身的辛勤耕耘息息相關。二是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促進科技成果的價值發現。只有建立科研成果與金融體系的聯繫,才能便於採用政府貼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和對科技擔保機構進行政策扶持等方式來促進科研創新工作。三是要營造科技創新友好環境。體現在政府層面上主要是“放管服”的創新。如對科研創新工作涉及的政務審批、核准、備案等工作實行“最多跑一趟”的貼心服務等。

摘編自《吉林日報》

借鑒近代以來有關“中華民族”建構的各種探索,針對中國的多民族國情而制定的基本政治制度。多年的實踐證明了其合理性、科學性,當代中國的民族關係表現出的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是歷史上任何時期都無法比擬的。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網

【龍多:推動科技創新必須弘揚科學家精神】

吉林省軟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改革研究院專家組成員龍多指出,科學家精神表現為一種主動創新意識。科研人員只有具備了主動創新意識,才敢去突破前人不曾突破過的科學問題。因此,必須優化創新載體,給科研人員以尊嚴和榮譽,樹立他們的創新自信。只有讓科研人員有了激情、動力,科技創新才會充滿活力,才會實現我國科技創新質的飛越。優化科技創新載體的關鍵在於:一是要突出區域要素優勢引導科技創新。在科技創新工作中一定要參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優勢產業佈局來引導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工作,讓國家取得的進步與自身的辛勤耕耘息息相關。二是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促進科技成果的價值發現。只有建立科研成果與金融體系的聯繫,才能便於採用政府貼息、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和對科技擔保機構進行政策扶持等方式來促進科研創新工作。三是要營造科技創新友好環境。體現在政府層面上主要是“放管服”的創新。如對科研創新工作涉及的政務審批、核准、備案等工作實行“最多跑一趟”的貼心服務等。

摘編自《吉林日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