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崔顥的《黃鶴樓》為啥讓李白一度擱筆

作者:中國出版集團編審、文史學者 張立華

《鳳凰台》解析

花草喻嬪妃 衣冠指官宦

唐玄宗天寶三年三月, 李白結束了供奉翰林的生活, 離開京城, 雲遊四方。 天寶六年, 李白來到金陵(今江蘇南京)遊覽鳳凰台, 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這首有名的七言律詩: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詩的首聯開篇點題:古老的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來遊, 而如今上面空空如也, 鳳凰早已飛去, 只有台下的江水仍然自由自在地奔流。

頷聯轉為懷古:當年東吳和東晉宮廷中的“花草”“衣冠”都已經成了古墓荒丘, 埋沒在小徑的幽深之處。 不少譯注鑒賞本都把這兩句分開訓釋, 這樣一來, “晉代衣冠成古丘”還勉強可以講得通, 而“吳宮花草埋幽徑”就講不通了。 由此, 各本或避而不談, 或籠而統之地只講個大概意思。 例如, 只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 可“花草”就是“繁華”嗎?“埋幽徑”怎麼解釋呢?其實, 這兩句似乎可以看作互文見義, 分開訓釋。 另外, 詩中的“花草”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花草, 而是喻指嬪妃;詩中的“衣冠”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衣冠, 而是借指官宦。

頸聯回到眼前:遠處的“三山”時隱時現, 有一半時間落入青天之外而不見蹤影;一條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道。

“三山”是山名, 不是三座山。 據《景定建康志》記載:其山積石森郁, 濱于大江, 三峰並列, 南北相連, 故號三山。 明初朱元璋築城時, 將城南的“三山”圍在城中。 由於“三山”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 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 於是趁機將“三山”填入燕雀湖。 “三山”挖平後, 在山基上修了一條街道, 取名為三山街。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白詩選注》說:“半落, 形容三山有一半被雲遮住, 看不清楚。 ”在我看來, “三山半落青天外”的“半”, 不是空間的“半”, 也就是說不是指山體的一半, 而是指時間的一半。 宋代陸遊《入蜀記》卷二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台望之, 杳杳有無中耳。 及過其下, 則距金陵財(同“才”)五十餘裡。 ”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就是時有時無、若隱若現的意思。

可見, 這“青天”也似乎並不指“雲”。

“白鷺洲”是古代長江中的小洲, 因多有白鷺聚集而得名。 後來江流西移, 洲與陸地相連接, “白鷺洲”也就不成之為洲了。 明朝初年, “白鷺洲”成為開國元勳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業, 稱為徐太傅園或徐中山園。 徐達的後裔徐天賜又將其擴建為東園, 成為金陵諸園中“最大而雄爽者”。 入清以後, 東園漸遭破壞, 致成廢墟。 1929年, 該處建“白鷺洲公園”, 現為南京城南地區最大的公園。

尾聯卒章顯志, 揭示題旨:總是因為浮雲能遮蔽太陽, 登高見不到帝京而使人發愁。 在這裡, “浮雲蔽日”比喻奸臣惑君, 障蔽賢良。

詩仙的淬煉

兩個十三年 打磨兩首詩

《登金陵鳳凰台》是一首七律,

七律是字數句數、平仄押韻、黏合對仗等限制較多的一種詩體。 這對於天才有餘而學問稍遜的李白來說無疑是一種桎梏, 因此他很少寫律詩。 那這回怎麼想起寫律詩, 而且還是七律呢?此中大有文章。

10多年前的開元二十二年暮春, 李白來到江夏(今湖北武漢江夏區), 一直漫遊到秋天。 一天, 李白與好友韋冰同游黃鶴樓。 詩仙覽名勝, 焉有無詩之理?可是, 當他正準備揮毫賦詩的時候, 卻抬頭發現崔顥的《黃鶴樓》赫然題在上面。 李白讀後大吃一驚——真是好詩啊!

當時的李白才三十四歲, 正是年輕氣盛之時, 非要寫出一首超越崔顥的詩不可。 李白平時寫詩多是一揮而就, 文不加點, 但當天無論怎樣搜索枯腸, 靈感就是不來。

於是, 只得攥緊拳頭, 把個黃鶴樓捶得個咚咚咚咚的山響。 最終, 李白無奈地歎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題詩在上頭。

到了鸚鵡洲, 李白心中的鬱悶還是發不出來, 竟然在鸚鵡洲上連踢帶踹。 韋冰把李白往旁邊一推說:李君暫且歇會兒, 我替你踹這鸚鵡洲!說罷就跳著高踹了起來, 逗得李白大笑。

唐肅宗上元元年的春天, 60歲的李白自湖南零陵回到江夏, 與時任南陵(今安徽南陵)縣令的韋冰重遊鸚鵡洲, 寫下了一首《鸚鵡洲》七律, 仍然是仿擬崔顥的《黃鶴樓》。

晚上, 韋冰設宴款待李白, 席間談起當年“槌碎黃鶴樓、倒卻鸚鵡洲”的佳話, 兩人不禁開懷大笑。 李白醉中賦詩《江夏贈韋南陵冰》, 詩的結尾寫道: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 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赤壁爭雄如夢裡,且須歌舞寬離憂。

從鎩羽黃鶴樓,到13年後寫出《登金陵鳳凰台》,再到13年後寫出 《鸚鵡洲》,“赤壁爭雄”的往事恍如夢中。為了探究七律的真髓,為了臻達崔顥《黃鶴樓》的妙境,詩仙李白,這位從小受過“鐵杵磨針”教育的大唐詩壇頭號種子選手,孜孜求索了26年!

《黃鶴樓》商榷

“黃鶴”非禽類 實乃得道仙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能令詩仙李白擱筆呢?它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究竟如何?我們就來做一番平章吧。

詩雲: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很多版本都作“昔人已乘黃鶴去”,這是很值得商榷的。因為如此一來,第四句“白雲千載空悠悠”就沒有著落了,也就是說前三句與第四句毫無關係。昔人已經乘著黃鶴升天而去了,此地只剩下這座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返回,白雲千載以來便空自悠悠。黃鶴升天而去與白雲無關,黃鶴不是龍——“龍欲升天須浮雲”,黃鶴升天無須借助白雲,為什麼要說“白雲千載空悠悠”呢?再說,不論是在昔人已乘黃鶴去之後,還是在昔人未乘黃鶴去之前,白雲都是同樣的悠悠。為什麼非要說昔人已乘黃鶴去之後,白雲就空悠悠了呢?難道它以前就不悠悠嗎?個人看來,這是不合情理的。

其實,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黃鶴是一位傳說中的得道仙人,也就是首句的“昔人”。前四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昔日那位傳說中名叫黃鶴的得道仙人已經乘著白雲升天而去了,此地只剩下這座因其人而取名的黃鶴樓了。得道仙人黃鶴一去之後不再返回,因而也就再沒有人乘白雲升天了,故從那之後千載以來的白雲就沒有用了,只能空自悠悠了。這樣解釋,是不是更合情合理合邏輯?

首句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其實也是有版本依據的。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蹯編選的 《河岳英靈集》、唐人韋莊編選的 《又玄集》,都選了崔顥的《黃鶴樓》,首句均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宋人周弼編選的《三體唐詩》、元人楊士弘(一作宏)編選的《唐音》,首句亦作“昔人已乘白雲去”。

從現存的版本來看,將“昔人已乘白雲去”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始于金代元好問編選的《唐詩鼓吹》。之後,明代高棅編選的《唐詩品匯》、明代唐汝詢編選的《唐詩解》,以至清代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集》、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等,均作“昔人已乘黃鶴去”。《唐詩解》還在首句下注“黃鶴,諸本多作白雲,非”,卻沒有說為什麼“非”?

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不僅認為作“白雲”大謬,而且還闡述了大謬的原因:“使昔人若乘白雲,則此樓何故乃名黃鶴?”假使首句作“昔人已乘白雲去”,那這樓為什麼取名叫黃鶴樓呢?它應該取名叫白雲樓才是啊。如果首句不改,次句就得改為“此地空余白雲樓”,而改次句顯然不對,於是就得把首句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金聖歎還反問道:且“白雲”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見“悠悠”,世則豈有千載白雲耶?是啊,既然“白雲”已經被“昔人”乘去了,那為什麼千載以來世上還有悠悠白雲呢?

其實不然,“昔人”雖然“已乘白雲去”,但他只乘去了一朵白雲,並非把所有的白雲都乘去了。因此,千載以來,世上仍然可以有“白雲千載空悠悠”。金聖歎雖然錯了,但很可敬,因為他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說得清清楚楚,而不是籠而統之、大而擴之,含糊其辭。

由此可見,之所以有人把“昔人已乘白雲去”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是因為不知道“黃鶴”是人名,而以為“黃鶴”是一般意義上的禽名。這樣一來,“昔人已乘白雲去”和“此地空余黃鶴樓”就毫無關係、兩不搭界了。

說“黃鶴”是人名,還有什麼進一步根據?唐代韋莊編選的《又玄集》注曰:“黃鶴乃人名也。”這個注釋非常重要,它提醒讀者不要把這裡的“黃鶴”當成一般意義上的禽名。

元代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進一步指出,“黃鶴乃人名也”,這是作者崔顥在詩題下的自注。而且,黃鶴樓之得名,並非緣于費文褘登仙駕鶴於此,亦非緣于子安乘黃鶴過此。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黃鶴樓是因為黃鶴山而得名,其實黃鶴山或許是因黃鶴這個仙人而得名的。吳師道還引用資料佐證,李邕的《嶽麓寺碑》落款為“江夏黃仙鶴刻”,李邕喜歡自己書寫自己刻碑,“黃仙鶴”這個名字很可能是李邕自己假託的,但從中可以看出黃鶴仙人的傳說由來已久。

之所以要花費這麼大的氣力來考證版本,是因為文本正確乃閱讀經典之前提。有人也許要問,把正確的文本列出來不就行了麼?為什麼還要進行一番較真呢?這是因為,錯誤文本的影響已經很大很普遍,不少人已經以非為是了。如果不加以辯證闡釋,讀者難免會以為是我們的文本錯了。

《黃鶴樓》的前四句是憑今吊古,第五句第六句則是瞻視眼前:“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許多譯注鑒賞本都把這兩句分開解釋,其實這兩句也是互文見義,應當合起來解說:晴朗的天空下,江天一色,漢陽和鸚鵡洲上茂盛的樹木和春草都清晰可見。

“晴川”就是晴朗天空下的江面;“歷歷”是清晰分明的意思;“漢陽”在武昌西北,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至於“春草萋萋”,唐代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作“春草青青”,其他唐宋選本多作“春草萋萋”,從金代元好問編選的《唐詩鼓吹》以後,大多改為“芳草萋萋”。“芳”即香草,多有雅美之義,而此處沒有這種意義,故當以“春草萋萋”為正。“春”有點明時令的作用,春天是草木生長最快最旺盛的時候。“鸚鵡洲”在黃鶴樓東北的長江江流之中,傳說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葬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洲因此而得名。

如果把這兩句分開解釋,那看得清晰分明的就只有“漢陽樹”而沒有“鸚鵡洲”了。其實,二者都看得分明。而且,漢陽不能只有樹沒有草,鸚鵡洲也不能只有草而沒有樹。鸚鵡洲上的春草茂盛,漢陽的樹同樣茂盛。

再來看該詩的最後兩句話:“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說:時間漸漸推移,不知不覺之間太陽已經下山,夜幕已經降臨了,剛才晴朗天空下的江面已是暮靄沉沉,遠近一片迷茫。可是,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呢?看著江上彌漫的煙波,真是使人愁緒難遣。

“深刻”與“渺小”

崔詩排第一,李白仿古人?

那麼,崔顥《黃鶴樓》與李白的《鳳凰台》相比,究竟如何呢?前人評述夥矣,然大多語焉不詳。例如,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只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卻沒有解釋為什麼“第一”。清代詩人沈德潛贊其“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卻沒有講如何“意得象先,神行語外”。清代著名文學家紀曉嵐也只是說“此詩不可及者,在意境寬然有餘”,卻沒有說什麼意境,如何“寬然有餘”?

明代瞿佑的闡述還算清楚:崔顥題黃鶴樓,太白過之不更作。時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譏。及登鳳凰台作詩,可謂十倍曹丕矣。蓋顥結句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結句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愛君憂國之意,遠過鄉關之念,善占地步矣!然太白別有“捶研討會黃鶴樓”之句,其於顥未嘗不耿耿也。

深究瞿佑的觀點可以發現,他認為李白的《鳳凰台》遠遠超過崔顥的《黃鶴樓》,簡直就像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樣。其中的關鍵在結尾兩句,李白結尾的“愛君憂國之意”,遠勝過崔顥結尾的“鄉關之念”。這個論點,對後世影響很大。

其實,崔顥詩的結尾並非簡單的“鄉關之念”,更不是“為一身一己的歸宿而愁”。崔顥是以“鄉關”比喻人生的歸宿——生活的歸宿,思想的歸宿;政治的歸宿,信仰的歸宿;形骸的歸宿,靈魂的歸宿。這是人生最大的哲學問題,是詩人在為整個人類的終極歸宿而愁。這樣的作品難道不夠深刻嗎?相比之下,李白的愁就顯得渺小了,他更多的是在為自己的“不得見用而愁”。

另外,崔顥全詩都在探討人生的歸宿問題。前四句是說:昔人黃鶴修仙得道、乘雲升天並非人生的歸宿,那只不過是虛無的傳說而已。因為如果黃鶴真的成仙了,他怎麼會一去不復返呢?詩人分明是在告訴後人,請不要迷信乘雲升天的黃鶴哥,哥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如果後人可以效法,為什麼千載以來再也沒有人像黃鶴那樣乘雲而去,致使“白雲千載空悠悠”呢?

既然得道升天不行,那人類能否像漢陽和鸚鵡洲上的草木那樣萋萋生長、自生自滅呢?當然也不行,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不能像草木那樣無憂無慮、無情無義。正如法國思想家巴斯卡所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類肉身的生命雖然像蘆葦一樣脆弱,似乎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但人類自信自己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都高貴得多,因為人有能思想的靈魂。

探索人生歸宿的兩條路都行不通,這才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疑問,才有了“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歎。這裡的“日暮”,既是自然的“日暮”,也是人生的“日暮”。從“晴川”到“日暮”,詩人探索的結果猶如“江上”“煙波”,不知“鄉關何處”。人生不再,歸宿不知,此情此景,愁何以堪?這也是古今哲人共同的悲愁,正所謂“萬古到今同此恨”。

創新是衡量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標準,因襲的東西往往價值受限,哪怕是“陽貨無心,貌類孔子”。崔顥的《黃鶴樓》不僅主題深刻、立意高遠、通篇渾成,而且結尾兩句的比興都是獨創的、全新的、前無古人的。

嚴格來看,李白《鳳凰台》的結尾兩句卻是因襲的。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宣導者奧斯卡·王爾德說:第一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蠢才。我們來看看李白《鳳凰台》結尾兩句的比喻是什麼“才”呢?

在戰國屈原、戰國宋玉、西漢陸賈、西漢劉安、東漢孔融等人的作品中,類似“雲容容兮而在下,日窈冥兮羌晝晦”“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的詩詞比比皆是。可見,以浮雲蔽日來比喻奸臣當道,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比喻了。套用王爾德的話來說,李白不知道是第幾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什麼“才”了……

綜上所述,崔顥的《黃鶴樓》是不是算得上七律中的“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是否可稱為仿擬之作呢?(張立華)

赤壁爭雄如夢裡,且須歌舞寬離憂。

從鎩羽黃鶴樓,到13年後寫出《登金陵鳳凰台》,再到13年後寫出 《鸚鵡洲》,“赤壁爭雄”的往事恍如夢中。為了探究七律的真髓,為了臻達崔顥《黃鶴樓》的妙境,詩仙李白,這位從小受過“鐵杵磨針”教育的大唐詩壇頭號種子選手,孜孜求索了26年!

《黃鶴樓》商榷

“黃鶴”非禽類 實乃得道仙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能令詩仙李白擱筆呢?它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究竟如何?我們就來做一番平章吧。

詩雲: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很多版本都作“昔人已乘黃鶴去”,這是很值得商榷的。因為如此一來,第四句“白雲千載空悠悠”就沒有著落了,也就是說前三句與第四句毫無關係。昔人已經乘著黃鶴升天而去了,此地只剩下這座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再返回,白雲千載以來便空自悠悠。黃鶴升天而去與白雲無關,黃鶴不是龍——“龍欲升天須浮雲”,黃鶴升天無須借助白雲,為什麼要說“白雲千載空悠悠”呢?再說,不論是在昔人已乘黃鶴去之後,還是在昔人未乘黃鶴去之前,白雲都是同樣的悠悠。為什麼非要說昔人已乘黃鶴去之後,白雲就空悠悠了呢?難道它以前就不悠悠嗎?個人看來,這是不合情理的。

其實,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的黃鶴是一位傳說中的得道仙人,也就是首句的“昔人”。前四句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昔日那位傳說中名叫黃鶴的得道仙人已經乘著白雲升天而去了,此地只剩下這座因其人而取名的黃鶴樓了。得道仙人黃鶴一去之後不再返回,因而也就再沒有人乘白雲升天了,故從那之後千載以來的白雲就沒有用了,只能空自悠悠了。這樣解釋,是不是更合情合理合邏輯?

首句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其實也是有版本依據的。唐人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唐人殷蹯編選的 《河岳英靈集》、唐人韋莊編選的 《又玄集》,都選了崔顥的《黃鶴樓》,首句均作“昔人已乘白雲去”。宋人計有功的《唐詩紀事》、宋人周弼編選的《三體唐詩》、元人楊士弘(一作宏)編選的《唐音》,首句亦作“昔人已乘白雲去”。

從現存的版本來看,將“昔人已乘白雲去”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始于金代元好問編選的《唐詩鼓吹》。之後,明代高棅編選的《唐詩品匯》、明代唐汝詢編選的《唐詩解》,以至清代沈德潛編選的《唐詩別裁集》、清代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等,均作“昔人已乘黃鶴去”。《唐詩解》還在首句下注“黃鶴,諸本多作白雲,非”,卻沒有說為什麼“非”?

文學批評家金聖歎不僅認為作“白雲”大謬,而且還闡述了大謬的原因:“使昔人若乘白雲,則此樓何故乃名黃鶴?”假使首句作“昔人已乘白雲去”,那這樓為什麼取名叫黃鶴樓呢?它應該取名叫白雲樓才是啊。如果首句不改,次句就得改為“此地空余白雲樓”,而改次句顯然不對,於是就得把首句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金聖歎還反問道:且“白雲”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見“悠悠”,世則豈有千載白雲耶?是啊,既然“白雲”已經被“昔人”乘去了,那為什麼千載以來世上還有悠悠白雲呢?

其實不然,“昔人”雖然“已乘白雲去”,但他只乘去了一朵白雲,並非把所有的白雲都乘去了。因此,千載以來,世上仍然可以有“白雲千載空悠悠”。金聖歎雖然錯了,但很可敬,因為他把自己的觀點和理由說得清清楚楚,而不是籠而統之、大而擴之,含糊其辭。

由此可見,之所以有人把“昔人已乘白雲去”改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是因為不知道“黃鶴”是人名,而以為“黃鶴”是一般意義上的禽名。這樣一來,“昔人已乘白雲去”和“此地空余黃鶴樓”就毫無關係、兩不搭界了。

說“黃鶴”是人名,還有什麼進一步根據?唐代韋莊編選的《又玄集》注曰:“黃鶴乃人名也。”這個注釋非常重要,它提醒讀者不要把這裡的“黃鶴”當成一般意義上的禽名。

元代吳師道在《吳禮部詩話》中進一步指出,“黃鶴乃人名也”,這是作者崔顥在詩題下的自注。而且,黃鶴樓之得名,並非緣于費文褘登仙駕鶴於此,亦非緣于子安乘黃鶴過此。南宋理學家張栻認為黃鶴樓是因為黃鶴山而得名,其實黃鶴山或許是因黃鶴這個仙人而得名的。吳師道還引用資料佐證,李邕的《嶽麓寺碑》落款為“江夏黃仙鶴刻”,李邕喜歡自己書寫自己刻碑,“黃仙鶴”這個名字很可能是李邕自己假託的,但從中可以看出黃鶴仙人的傳說由來已久。

之所以要花費這麼大的氣力來考證版本,是因為文本正確乃閱讀經典之前提。有人也許要問,把正確的文本列出來不就行了麼?為什麼還要進行一番較真呢?這是因為,錯誤文本的影響已經很大很普遍,不少人已經以非為是了。如果不加以辯證闡釋,讀者難免會以為是我們的文本錯了。

《黃鶴樓》的前四句是憑今吊古,第五句第六句則是瞻視眼前:“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許多譯注鑒賞本都把這兩句分開解釋,其實這兩句也是互文見義,應當合起來解說:晴朗的天空下,江天一色,漢陽和鸚鵡洲上茂盛的樹木和春草都清晰可見。

“晴川”就是晴朗天空下的江面;“歷歷”是清晰分明的意思;“漢陽”在武昌西北,與黃鶴樓隔江相望。至於“春草萋萋”,唐代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作“春草青青”,其他唐宋選本多作“春草萋萋”,從金代元好問編選的《唐詩鼓吹》以後,大多改為“芳草萋萋”。“芳”即香草,多有雅美之義,而此處沒有這種意義,故當以“春草萋萋”為正。“春”有點明時令的作用,春天是草木生長最快最旺盛的時候。“鸚鵡洲”在黃鶴樓東北的長江江流之中,傳說東漢末年,黃祖殺禰衡,葬於洲上,禰衡曾作過《鸚鵡賦》,洲因此而得名。

如果把這兩句分開解釋,那看得清晰分明的就只有“漢陽樹”而沒有“鸚鵡洲”了。其實,二者都看得分明。而且,漢陽不能只有樹沒有草,鸚鵡洲也不能只有草而沒有樹。鸚鵡洲上的春草茂盛,漢陽的樹同樣茂盛。

再來看該詩的最後兩句話:“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說:時間漸漸推移,不知不覺之間太陽已經下山,夜幕已經降臨了,剛才晴朗天空下的江面已是暮靄沉沉,遠近一片迷茫。可是,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呢?看著江上彌漫的煙波,真是使人愁緒難遣。

“深刻”與“渺小”

崔詩排第一,李白仿古人?

那麼,崔顥《黃鶴樓》與李白的《鳳凰台》相比,究竟如何呢?前人評述夥矣,然大多語焉不詳。例如,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只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卻沒有解釋為什麼“第一”。清代詩人沈德潛贊其“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卻沒有講如何“意得象先,神行語外”。清代著名文學家紀曉嵐也只是說“此詩不可及者,在意境寬然有餘”,卻沒有說什麼意境,如何“寬然有餘”?

明代瞿佑的闡述還算清楚:崔顥題黃鶴樓,太白過之不更作。時人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譏。及登鳳凰台作詩,可謂十倍曹丕矣。蓋顥結句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而太白結句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愛君憂國之意,遠過鄉關之念,善占地步矣!然太白別有“捶研討會黃鶴樓”之句,其於顥未嘗不耿耿也。

深究瞿佑的觀點可以發現,他認為李白的《鳳凰台》遠遠超過崔顥的《黃鶴樓》,簡直就像諸葛亮的才能十倍于曹丕一樣。其中的關鍵在結尾兩句,李白結尾的“愛君憂國之意”,遠勝過崔顥結尾的“鄉關之念”。這個論點,對後世影響很大。

其實,崔顥詩的結尾並非簡單的“鄉關之念”,更不是“為一身一己的歸宿而愁”。崔顥是以“鄉關”比喻人生的歸宿——生活的歸宿,思想的歸宿;政治的歸宿,信仰的歸宿;形骸的歸宿,靈魂的歸宿。這是人生最大的哲學問題,是詩人在為整個人類的終極歸宿而愁。這樣的作品難道不夠深刻嗎?相比之下,李白的愁就顯得渺小了,他更多的是在為自己的“不得見用而愁”。

另外,崔顥全詩都在探討人生的歸宿問題。前四句是說:昔人黃鶴修仙得道、乘雲升天並非人生的歸宿,那只不過是虛無的傳說而已。因為如果黃鶴真的成仙了,他怎麼會一去不復返呢?詩人分明是在告訴後人,請不要迷信乘雲升天的黃鶴哥,哥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如果後人可以效法,為什麼千載以來再也沒有人像黃鶴那樣乘雲而去,致使“白雲千載空悠悠”呢?

既然得道升天不行,那人類能否像漢陽和鸚鵡洲上的草木那樣萋萋生長、自生自滅呢?當然也不行,因為人是有思想的,不能像草木那樣無憂無慮、無情無義。正如法國思想家巴斯卡所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類肉身的生命雖然像蘆葦一樣脆弱,似乎宇宙間任何東西都能置人於死地,但人類自信自己比宇宙間任何東西都高貴得多,因為人有能思想的靈魂。

探索人生歸宿的兩條路都行不通,這才發出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疑問,才有了“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慨歎。這裡的“日暮”,既是自然的“日暮”,也是人生的“日暮”。從“晴川”到“日暮”,詩人探索的結果猶如“江上”“煙波”,不知“鄉關何處”。人生不再,歸宿不知,此情此景,愁何以堪?這也是古今哲人共同的悲愁,正所謂“萬古到今同此恨”。

創新是衡量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標準,因襲的東西往往價值受限,哪怕是“陽貨無心,貌類孔子”。崔顥的《黃鶴樓》不僅主題深刻、立意高遠、通篇渾成,而且結尾兩句的比興都是獨創的、全新的、前無古人的。

嚴格來看,李白《鳳凰台》的結尾兩句卻是因襲的。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宣導者奧斯卡·王爾德說:第一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是蠢才。我們來看看李白《鳳凰台》結尾兩句的比喻是什麼“才”呢?

在戰國屈原、戰國宋玉、西漢陸賈、西漢劉安、東漢孔融等人的作品中,類似“雲容容兮而在下,日窈冥兮羌晝晦”“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的詩詞比比皆是。可見,以浮雲蔽日來比喻奸臣當道,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比喻了。套用王爾德的話來說,李白不知道是第幾個“用花來比喻女人的”什麼“才”了……

綜上所述,崔顥的《黃鶴樓》是不是算得上七律中的“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是否可稱為仿擬之作呢?(張立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