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他在監獄、醫院、曠野、沙漠演奏大提琴,終於找到音樂的意義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大提琴家朱亦兵

人生走過半程, 朱亦兵仍然沒有弄明白, 他這個對數字、宇宙、歷史和神秘空間感興趣的人,

為什麼最後就成了大提琴家。

“我從小就反復做一個夢, 幾塊大鋼板在天上撞來撞去。 ”從小數學拔尖的朱亦兵, 最癡迷凡爾納三部曲裡的科幻世界。 他一直不明白夢境對自己的未來有何啟示, 身為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教授的父親朱永甯容不得他思索, 直接塞給他一把大提琴。

“40歲之前, 我從沒喜歡過音樂。 ”面對第一財經, 朱亦兵坦言, 他跟中國數千萬琴童一樣, 從小就被逼迫走上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 “我一直是我爸的學生, 他是暴君, 很嚴厲。 ”朱亦兵的母親王耀玲是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 走上音樂之路, 似乎是生命的必然。

但他卻說, “如果不學音樂, 我會是數學家。 我家是出醫學家和數學家的家庭。 我們家有一個科學院院士,

一個工程院院士, 還有很多的醫生。 ”

51歲的朱亦兵身上有股任性、嬉皮、滿不在乎的勁兒。 個子不高, 輪廓分明的五官透露出四分之一的瑞士血統。 他是中央音樂學院講課最有趣的教授, 也是中國古典音樂圈裡最特立獨行的演奏家。

十年前, 朱亦兵離開居住了20多年的瑞士, 放棄樂團百萬年薪, 回到中國, 一邊教學一邊組建朱亦兵大提琴樂團, 帶著樂團在各種簡陋、雜亂或是不可思議的場所做免費音樂演出。 他形容自己是小遊擊隊, “我們在校園, 在工廠車間, 在醫院, 在機場調度塔樓, 在監獄, 在會議室, 在一些像紙殼子一樣的場合演奏音樂。 沒有體制一分錢的支持, 我們做了五百場。 ”

他拒絕高雅音樂進校園的口號,

“為什麼要說我的音樂是高雅的?普及?我最討厭別人來普及我, 我也拒絕普及別人。 ”

2015年, 朱亦兵帶著樂團重走絲綢之路

在青海湖面對大自然奏響琴音

在嘉峪關夕陽下演奏大提琴, 朱亦兵說, “我們向先人致敬, 向歷史鞠躬, 向文明膜拜”。

音樂就是遊樂場

4月28日至5月1日才開幕的音樂會, 能把大麥等幾大購票網站弄崩潰, 讓朱亦兵很意外, “古典音樂在中國能火成這樣, 讓人心裡有那麼一點點安慰。 ”

這場音樂會有點古怪, 沒有座位之分, 300元就能買一張通票聽一整天。 連續四天的音樂會, 囊括了來自14個國家的21位中外大提琴演奏家, 從獨奏、重奏到室內樂, 你只要拿著一張通票走進國圖藝術中心的大門, 想去哪兒就去哪兒。 穿插在13場音樂會之間的, 還有12場大師班, 以及講座、展覽等。 用朱亦兵的話說, “就是一個遊樂園, (拿著票)出去還能再進來。 你聽一場不感興趣沒關係, 我只認票不認人,賣給黃牛還能接著用。你愛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來,愛幹嘛幹嘛。”

這種帶有廟會、遊樂場性質的音樂會,是對古典音樂一貫嚴謹風格的全盤顛覆。

“為什麼做通票?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是一個價格,就是音樂麥當勞。大家進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所有人得到的都是公平的、開心的。”朱亦兵說。

這並非朱亦兵第一次“瘋玩”古典。去年,他就自掏腰包辦過一屆“超級大提琴”,這場以“慶祝朱亦兵50歲生日”為名的音樂聚會,來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大提琴家朋友,因為慶生,出場費幾乎沒有,讓朱亦兵能夠從容地給以自己的名義帶給大眾音樂狂歡。

那場“超級大提琴”本來沒有任何盈利的考慮,結果蜂擁而來的觀眾讓朱亦兵詫異,6場大師班,6場音樂會,以及講座和兒童形體課,每天都是人,而且越來越多,“到了晚上,音樂會都結束了,觀眾還不走,留在大廳裡,跟大師合影聊天。”也因如此,下個月即將開幕的“超級大提琴”令各地的大提琴迷蜂擁而動,最終導致購票網站一度癱瘓。

2014年聖誕夜,樂團為五百位在京打工子弟演出

從天堂瑞士到霧霾北京

朱亦兵總覺得,他活過兩次人生。

前半生,他是“音樂神童”,是人們最豔羨的一類人。12歲錄製第一張唱片,連續五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獲得全優生。1983年,他成了第一個考上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的中國人。

“去巴黎,沒我爸管了。沒電話,寫封信十天半月才到。人一下兒就斷線了。”朱亦兵說,入學那天,他直接在初學試上把畢業考的內容都全部通過了,這意味著他今後可以不再練琴。“每天都在遊戲機廳裡泡著,一個歐元能打通關,可以玩兩三個小時。”他成了有名的街機王,直到現在,他還津津有味地回憶遊戲的難度,以及家中收藏的第一代X Box遊戲機。

不喜歡音樂的朱亦兵發現,中國人是個神奇的民族,“你不用心,還是能做到非常優秀。”不練琴,但每次回考都第一名,老師完全不知道他在外面玩得昏天黑地。

1989年,朱亦兵考上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成為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23歲的他,第一年拿到的薪水折合人民幣就有150萬元。

瑞士天堂般的環境、高薪、體面的職業,無一不是人生巔峰的標誌。但朱亦兵享受不到快樂。不用動腦子就能拉好琴,日復一日在世界各地演出交響樂和歌劇。即便舒適,也意味著無挑戰的乏味。

2004年,中央音樂學院邀請朱亦兵回來辦講座,他看到國內的巨變,思前想後,決定回國赴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授。200多個箱子,20噸重的家當,兩把大提琴,伴隨著朱亦兵一家四口回到中國。

這個“一時衝動”的舉動,即便在今天看來,朱亦兵也沒能明白其中的緣由。相比瑞士生活的安逸富足,北京的霧霾、糟糕的交通,乃至最初回國面臨的艱難的音樂理念,都讓他更深刻地明白生存之不易。

或許是有痛感的狀態,更讓朱亦兵體會到生命的愉悅,“我認定一個在這個世界上每一條小魚兒都明白的道理:逆流而上才是生命之本。”他失去很多,承受很多,但收穫也很多。

“也許中央音樂學院和我的學生們並不真的需要我,但我真的需要音樂。”他說,正是回國之後,他才真正的明白音樂對自己意義,真正愛上音樂。

“辛酸、煎熬”,是朱亦兵這十年在國內做大提琴重奏教學與演奏的感受,“中國這個環境,十年前沒人玩兒室內樂,也不相信大提琴重奏的意義。”

他想改變這一切,自己組建朱亦兵大提琴樂團,自費到處演出。他聽過太多諷刺、不解、排斥與嘲笑,卻更加有動力,“逆風前行是充實生命的常態。”他相信真正的文化是一種民生行為,而不是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他倔強又任性地把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帶到各種不可思議的場所,為那些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免費演出。他相信這才是音樂存在的意義。

2010年,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大提琴藝術節,攝影師在音樂廳餐廳後廚捕捉的這張照片,恰是樂團多年不分場合演奏音樂的寫照。

“這麼多年了,我們做了五百多場演出。”說起這些年樂團的變化,朱亦兵忽然笑起來,用略帶誇張的語氣說,“終於有人肯給我們出路費啦,有人管飯啦。”

今天,國內一些企業開始贊助朱亦兵大提琴樂團的公益演出,雖然仍然杯水車薪,比過去好了很多。

“體制的支持依然不存在,但是沒關係,不反對就已經是最大的支持。”朱亦兵說,全國各地大提琴重奏烽火四起,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最好狀態。

2015年國慶,朱亦兵又做了一件瘋狂的事,帶著樂團做西域“樂”野之遊。六個人,六把大提琴,開著五輛車,穿行於荒漠與戈壁之間。一路從西寧、嘉峪關、月牙泉、張掖、青海湖開到敦煌,在沙漠田間城堡荒野中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走到哪兒,音樂就響到哪兒,不管聽音樂的是人是獸,是風還是水。”玩得興起時,他們在一片金色的胡楊林裡停下車,看到一片淺湖,挽起褲腿就踩進水裡,對著曠野拉起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

在朋友圈裡,朱亦兵寫過一段煽情的話,“舞臺不是琴房不是考場,不光是音樂廳和歌劇院,而是社會,在這個大舞臺上我們才能真正履行我們作為音樂家的使命,傳播人性藝術之美。霧霾不可抗拒,但我們可以把心靈淨化器送到我們同胞那裡。我愛大提琴,我愛音樂,我愛生命。”

我只認票不認人,賣給黃牛還能接著用。你愛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來,愛幹嘛幹嘛。”

這種帶有廟會、遊樂場性質的音樂會,是對古典音樂一貫嚴謹風格的全盤顛覆。

“為什麼做通票?我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是一個價格,就是音樂麥當勞。大家進來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所有人得到的都是公平的、開心的。”朱亦兵說。

這並非朱亦兵第一次“瘋玩”古典。去年,他就自掏腰包辦過一屆“超級大提琴”,這場以“慶祝朱亦兵50歲生日”為名的音樂聚會,來的都是世界各地的大提琴家朋友,因為慶生,出場費幾乎沒有,讓朱亦兵能夠從容地給以自己的名義帶給大眾音樂狂歡。

那場“超級大提琴”本來沒有任何盈利的考慮,結果蜂擁而來的觀眾讓朱亦兵詫異,6場大師班,6場音樂會,以及講座和兒童形體課,每天都是人,而且越來越多,“到了晚上,音樂會都結束了,觀眾還不走,留在大廳裡,跟大師合影聊天。”也因如此,下個月即將開幕的“超級大提琴”令各地的大提琴迷蜂擁而動,最終導致購票網站一度癱瘓。

2014年聖誕夜,樂團為五百位在京打工子弟演出

從天堂瑞士到霧霾北京

朱亦兵總覺得,他活過兩次人生。

前半生,他是“音樂神童”,是人們最豔羨的一類人。12歲錄製第一張唱片,連續五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獲得全優生。1983年,他成了第一個考上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的中國人。

“去巴黎,沒我爸管了。沒電話,寫封信十天半月才到。人一下兒就斷線了。”朱亦兵說,入學那天,他直接在初學試上把畢業考的內容都全部通過了,這意味著他今後可以不再練琴。“每天都在遊戲機廳裡泡著,一個歐元能打通關,可以玩兩三個小時。”他成了有名的街機王,直到現在,他還津津有味地回憶遊戲的難度,以及家中收藏的第一代X Box遊戲機。

不喜歡音樂的朱亦兵發現,中國人是個神奇的民族,“你不用心,還是能做到非常優秀。”不練琴,但每次回考都第一名,老師完全不知道他在外面玩得昏天黑地。

1989年,朱亦兵考上瑞士巴塞爾交響樂團,成為最年輕的大提琴首席。23歲的他,第一年拿到的薪水折合人民幣就有150萬元。

瑞士天堂般的環境、高薪、體面的職業,無一不是人生巔峰的標誌。但朱亦兵享受不到快樂。不用動腦子就能拉好琴,日復一日在世界各地演出交響樂和歌劇。即便舒適,也意味著無挑戰的乏味。

2004年,中央音樂學院邀請朱亦兵回來辦講座,他看到國內的巨變,思前想後,決定回國赴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授。200多個箱子,20噸重的家當,兩把大提琴,伴隨著朱亦兵一家四口回到中國。

這個“一時衝動”的舉動,即便在今天看來,朱亦兵也沒能明白其中的緣由。相比瑞士生活的安逸富足,北京的霧霾、糟糕的交通,乃至最初回國面臨的艱難的音樂理念,都讓他更深刻地明白生存之不易。

或許是有痛感的狀態,更讓朱亦兵體會到生命的愉悅,“我認定一個在這個世界上每一條小魚兒都明白的道理:逆流而上才是生命之本。”他失去很多,承受很多,但收穫也很多。

“也許中央音樂學院和我的學生們並不真的需要我,但我真的需要音樂。”他說,正是回國之後,他才真正的明白音樂對自己意義,真正愛上音樂。

“辛酸、煎熬”,是朱亦兵這十年在國內做大提琴重奏教學與演奏的感受,“中國這個環境,十年前沒人玩兒室內樂,也不相信大提琴重奏的意義。”

他想改變這一切,自己組建朱亦兵大提琴樂團,自費到處演出。他聽過太多諷刺、不解、排斥與嘲笑,卻更加有動力,“逆風前行是充實生命的常態。”他相信真正的文化是一種民生行為,而不是曲高和寡、高山流水。他倔強又任性地把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帶到各種不可思議的場所,為那些對音樂一無所知的人免費演出。他相信這才是音樂存在的意義。

2010年,朱亦兵大提琴樂團參加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大提琴藝術節,攝影師在音樂廳餐廳後廚捕捉的這張照片,恰是樂團多年不分場合演奏音樂的寫照。

“這麼多年了,我們做了五百多場演出。”說起這些年樂團的變化,朱亦兵忽然笑起來,用略帶誇張的語氣說,“終於有人肯給我們出路費啦,有人管飯啦。”

今天,國內一些企業開始贊助朱亦兵大提琴樂團的公益演出,雖然仍然杯水車薪,比過去好了很多。

“體制的支持依然不存在,但是沒關係,不反對就已經是最大的支持。”朱亦兵說,全國各地大提琴重奏烽火四起,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最好狀態。

2015年國慶,朱亦兵又做了一件瘋狂的事,帶著樂團做西域“樂”野之遊。六個人,六把大提琴,開著五輛車,穿行於荒漠與戈壁之間。一路從西寧、嘉峪關、月牙泉、張掖、青海湖開到敦煌,在沙漠田間城堡荒野中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走到哪兒,音樂就響到哪兒,不管聽音樂的是人是獸,是風還是水。”玩得興起時,他們在一片金色的胡楊林裡停下車,看到一片淺湖,挽起褲腿就踩進水裡,對著曠野拉起巴赫的《G弦上的詠歎調》。

在朋友圈裡,朱亦兵寫過一段煽情的話,“舞臺不是琴房不是考場,不光是音樂廳和歌劇院,而是社會,在這個大舞臺上我們才能真正履行我們作為音樂家的使命,傳播人性藝術之美。霧霾不可抗拒,但我們可以把心靈淨化器送到我們同胞那裡。我愛大提琴,我愛音樂,我愛生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