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許廣盛「漢水悠悠」流金洞的傳說

流金洞的傳說

許廣盛

從鋪鎮向南渡過漢江, 再向下游不到10裡, 有一條南北流向的南沙河。 南沙河是漢江中上游的一條支流, 屬於地理學上叫做“季節河”的那種小河。 每年春夏二季, 乾枯的河床上舀不上一勺水來, 河道兩邊坡地的高粱、包穀、蕎麥渴得沮喪地垂著頭。 而一到秋洪暴發, 這條小河立即變成一頭兇猛的怪獸, 連石帶沙的渾濁河水直沖而下, 很快就卷走了大片的莊稼和房屋。 有時, 砍柴或挖野菜的山民走在龜裂的河床上, 說不準突然會有一股叫做“竹筒筒水”的洪流把人沖走。 年年旱哪歲歲災,

千百年來, 南沙河流域一直以旱地為主, 廣種薄收, 民不聊生。

相傳在南沙河邊五郎關山頂上住著一個白鬍子老漢, 他家房屋旁邊有個石洞, 洞壁有個地方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著“神水”, 據說這“神水”裡含有砂金, 可以淘出金子。 老漢就日夜用竹桶接著這水, 等桶接滿了, 再慢慢地沉澱下一丁點兒砂子, 砂子集多了, 就拿到水裡去淘, 一年可以淘出黃豆那麼大一點點砂金, 這點金子正好養活老漢一家人。 因此, 這洞就叫“流金洞”, 老漢就叫“淘金人”。 時間長了, 老漢有了貪心, 想讓洞中的水流快一點, 金子淘得多一些, 就用柴刀把流水的地方剜大了。 這一剜可就糟了, “神水”反而一滴也不流了。 接著連續三年旱災, 淘金老人和同村許多村民都餓死了。

從此, 人們以淘金老人為戒, 再也不去期望改變命運了, 祖祖輩輩服服帖帖地忍受著南沙河的肆虐。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 大躍進的戰鼓把南沙河兩岸的農民集合了起來, 就在當年淘金老人居住的五郎關下, 修成了有80多米高的攔河壩的南沙河水庫。 從此, 南沙河真的成了“金水”, 水庫下游的幹渠、支渠像蜘蛛網一樣縱橫交錯, 使方圓100多萬畝旱地變成了良田。 水庫修好後, 又在大壩下面建起了水力發電站, 解決了這一帶群眾的用電問題。 從此, 這方百姓生活逐年富裕起來, 幸福日子有了指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 “農業學大寨”的紅旗插滿了南沙河兩岸的山坡, 當地農民在政府的號召下又開墾了更多的耕地。

為了發展糧食生產, 落實“以糧為綱”的戰略決策, 人們不惜砍伐樹木, 毀林造田。 在58年大煉鋼鐵已經砍伐了不少樹木的情況下, 南沙河周邊山坡上更加光禿無物, 綠色慢慢褪去, 黃褐色的山體逐漸顯露了出來。 南沙河水庫的蓄水本來有限, 它的乳汁只能養育有限的山民, 隨著山林生態的破壞, 水庫的水源越來越少, 長年缺水。 毀林造田並沒有促進糧食的發展, 反而造成了“竭澤而漁”的不良後果, 這方百姓更加貧窮。

改革開發以後, 當地政府貫徹了中央退耕還林的政策, 在快要荒蕪的坡上植樹造林, 國家有關部門還用飛機向這一帶山地實施空中造林。 由於大巴山區氣候濕潤, 土地肥沃, 十分適宜植物生長, 不到10年,

周圍群山又恢復了原來墨綠的顏色, 植被變得越來越好, 整個大巴山到處樹木成林, 一年四季都是鬱鬱蔥蔥的景象。

由於生態環境的改善, 這裡的氣候條件、水文狀況日益優化, 不但農副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而且給南沙河旅遊事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基礎。

現在, 南沙河水庫已經是漢中地區一處風景宜人的旅遊觀光景區。 近年來, 南沙河水域開闢了遊艇等多項水上遊覽設施, 水庫中央的無名小島上還養了陝南珍稀動物供遊人觀賞。 加之現在交通的便利, 四面八方的客人雲集這裡度假休閒, 景區旅遊事業變得紅紅火火, 興旺發達。 當地人民依靠旅遊服務收入, 再加上養魚養蝦、發展山貨等迴圈經濟協同發展,

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

現在, 當你站在當年淘金老人居住過的五郎關山頂, 極目遠眺, 南沙河的山光水色, 盡收眼底。 當我們俯瞰腳下波光粼粼的水面, 遠望周圍群山的綠色海洋, 這方百姓理想之夢正在那彌漫在煙海之中的大巴山連綿的峰濤之中。

作者簡介:許廣盛, 男, 生於1949年4月16日, 祖籍漢中。 大學本科文學專業, 1982年畢業後先後擔任漢師院黨委宣傳部長, 陝理工藝術學院黨總支書記, 教授。 曾從事藝術學, 人文科學, 思想教育學的教學和研究, 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出版專著5部。 退休後開始寫作並發表散文多篇。

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傳播三線文化 增強國際交流

【期刊526】

本期責編:田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