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在探知遊學,瞭解大英博物館“全球化”故事

6月中旬, 在由探知遊學主辦,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大隱精舍、中歐校友上海文創協會和中歐校友會上海分會(長寧)共同協辦的探知公益講座上, 中國國家博物館資深策展人王抒以“大英展”文物的視角為我們講述了文明的“全球化”故事。 兩天, 三場講座, 專業的解讀, 滿滿的收穫。 探知遊學連接社會精英和頂尖學者做文化的傳播者, 共同探知與世界的對話之道。

從“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覽(以下簡稱“大英展”)的視角望去, 在人類打制出第一塊石器時, 就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的遠方。 經歷了無數次零和博弈的失敗之後, 人們發現了合作的價值。 城市、國家應運而生, 卻又在更高層次上設置了鴻溝。 資源、技術、文化、思想, 在重重障礙中穿行, 隨著人類的進取而誕生和傳播。

楔形文字泥板

全球性事件的蝴蝶效應, 伴隨著文明的第一聲啼哭輻射開來, 延續至今。 因此當我們回望歷史的時候, 才會發現遙遠的過去並不陌生, “全球化”的故事時刻在我們身邊上演……

通過探知遊學講座可得知“大英展”是世界上唯一的通史展覽。 “大英展”精選的100件文物從渺茫的遠古一直觸摸到今天的脈搏, 以全球史觀的詮釋體系講述人類共同體的歷史, 在表達文明間“特性”的同時, 更強調“共性”。 展覽本身不僅彰顯了“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 而且啟迪我們思考自身與人類創造物之間微妙的關係。 正如保羅·利科(Paul Ricoeur)說的:“我們創作歷史, 我們沉浸其間, 我們也是如此的歷史生成物”。

“大英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 試圖通過一件件文物來說明人類文明的相互交融和影響, 整個展覽共分為八個單元。 包含開端(西元前2,000,000-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西元前3,000-前700年);權力與哲學(西元前700-100年);儀式與信仰(西元1-800年);貿易與侵略(西元300-1100 年);變革與適應(西元900-1550 年);邂逅與連結(西元1500-1800 年);我們製造的世界(西元1800 年至今)八個單元。

總結了隨著時代變化而改變著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每個巡展國家需要提供一件獨特的展品, 要代表巡展國家或者地區未來發展前景, 也是接續這個展覽的敘事。

我們都知道世貿組織是一個致力於突破貿易壁壘, 實現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一個國際組織,它所做出的貢獻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件事情,本身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也表明中國要為整個的世界一體化以及經濟全球化作出應有貢獻的決心。

本次探知遊學講座結束後,引人深思的是,如何才能在維持世界性網路體系的同時,又為各種維繫生活的基本共同體提供生存的空間呢?正如William.H.McNeill所說,一個最為可能的選項就是,目前存在的這個網路體系將發生徹底的崩潰,導致世界陷入徹底貧困的滅頂之災之中,倘若人類能夠得以倖存下來,也可能在這個破碎的世界網路的基礎上開始新的歷史進程。我斷定我們現在就正處於這種破碎的邊緣。幸運的是,智慧和那種令人尷尬的寬容或許可以使這個世界性網路免於破碎之災。

實現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的一個國際組織,它所做出的貢獻對全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件事情,本身對於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具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也表明中國要為整個的世界一體化以及經濟全球化作出應有貢獻的決心。

本次探知遊學講座結束後,引人深思的是,如何才能在維持世界性網路體系的同時,又為各種維繫生活的基本共同體提供生存的空間呢?正如William.H.McNeill所說,一個最為可能的選項就是,目前存在的這個網路體系將發生徹底的崩潰,導致世界陷入徹底貧困的滅頂之災之中,倘若人類能夠得以倖存下來,也可能在這個破碎的世界網路的基礎上開始新的歷史進程。我斷定我們現在就正處於這種破碎的邊緣。幸運的是,智慧和那種令人尷尬的寬容或許可以使這個世界性網路免於破碎之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