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年被11所美國名校拒絕的北京市高考狀元李泰伯,七年過去他怎麼樣了?

2010年高考結束以後, 我就記住了李泰伯這個名字。

他簡直擁有一個高三考生夢想的一切。 北京市高考狀元, 清華北大招生辦的殷切問候, 港大全額獎學金, 還有, 被美國11所大學拒絕的黑歷史。

是的, 這個黑歷史也是榮耀, 它並沒有諷刺到李泰伯, 相反, 它諷刺到了美國這11所著名高校。 反而把這個人托的更像神話了。

也許所有的英雄放到你面前, 都不過是凡人。

初見李泰伯, 他很內斂, 很低調, 只有說到自己以後要做的事情的時候, 才會變得健談起來。

聽他的經歷, 他的變化, 即使不像幻想中的英雄那樣跌宕起伏,

也無愧於北京市狀元的這個頭銜。 大一因為港大的政策在清華代培了一年, 大二到港大, 之後因為不喜歡香港的環境, 申請轉學到了麻省理工學院, 為此多讀一年。 來了MIT還不消停, 又去英國劍橋大學交換。 本科經歷過的學校簡直豐富。

畢業又在MIT讀了碩士, 恰巧跟我這個建築5年本科的落後生一年畢業。 但最令我驚訝的是, 這個電子專業的高材生, 現在要轉行去學醫了。 馬上就要去美國最好的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醫學與哲學雙博士學位。

這可是一個至少8年的學位啊!

而我卻因此更尊敬他了。 要知道, 我們這種高材生“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轉行去金融啊、諮詢啊、碼農啊, 這種來錢快的行業的數不勝數, 不管你曾經學的什麼方向。

能抵抗金錢的誘惑、社會的壓力, 去選擇一個勞神勞力又前途未蔔的行業, 我想, 一定是出於熱愛吧。

或者, 就像紮克伯格在今年哈佛畢業典禮上說的, 個人的使命感。

不然, 就像庫克在今年MIT畢業典禮上說的, 為人類服務。

李泰伯將要研究的方向,

是用電腦技術解碼基因組, 搞清楚人類的每一段DNA到底搭載了什麼資訊, 或者組合表達了什麼資訊, 至少作為一個學術渣, 我是這樣理解的。

也許以後我們可以控制基因, 不要得癌症, 不要殘疾, 不要邪惡, 不要醜陋。

我不知道李泰伯具體為什麼想要做這件事, 但是我能理解這件事情的意義與價值。

哈佛商學院有一個理論, 說每個人都有一個“甜蜜點”(Sweet Spot), 想要找到它, 你需要找到三件東西的交集。 這三件東西, 分別是:你的強項(Strength), 你的外在驅動力(External Motivation), 和內在驅動力(Internal Motivation)。

外在驅動力很簡單, 金錢、地位、聲望、別人的尊重等等, 不一而足, 但是比較明確。

強項也能夠找到, 只要你結合周邊各個不同領域但瞭解你的人, 對你比較中肯的評價, 以及你對自己比較深入的認知, 都能總結出來。

難的是內在驅動力。 你是誰?你到底想要什麼?什麼事情你堅持做一輩子, 就可以讓你安然的面對死亡?這個冥冥之中的個人的使命感, 來源與你, 又高於你。 你窮盡一生, 都無法達到, 但追尋的過程,

就能帶給你任何外界的事物都無法帶給你的滿足。

我相信愛因斯坦有, 馬丁路德金有, 特蕾莎修女也有。 它們各不相同, 但是都接近於偉大。

內在驅動力——這個非常個人、非常內化的使命感, 很多時候需要窮盡一生去探索。 除非你是幸運兒, 不然即使你有意的探索它, 它大概也會在各個階段改變。 在這條探索的路上, , 李泰伯應該走得較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