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馬家裡”的故事之八——打年貨

“馬家裡”的人在我們當地是一直以來都把自己當作“望族”的, 他們總是以大戶人家自居。 為了在“平民”中顯示出其“望族”的特色, 就要搞出些花樣來, 譬如“打年貨”就是他們非常熱衷的一件事。

每到農曆臘月初幾裡的時候, “馬家裡”的女人們就開始在全村上下奔走、呼號;“‘俺屋裡’的要去打年貨了, 你們是麼時節去呢?”再過幾天, “馬家裡”的男人們就把“雞公車”(我們當地的一種人力運輸工具, 即“獨輪車”)從屋裡推出來, 擺放在太陽底下, 大聲地呵斥著女人們, 很誇張地洗啊、抹啊, 把車子上上下下打理得乾乾淨淨,

換上嶄新的“扁擔繩”, 提著很大的一個油桶, 給車軸重重地點上幾滴油, 將本來就不多的幾個部件再重新檢修一次。 總之, 他們在盡力地渲染自己要去“打年貨”這件事, 努力地告訴人們:一切準備都做好了, 只等日子一到, 就出發打年貨去!

於是, 我們就在急切中一天天地計算著、期盼著、等待著, 看距過年到底還有幾天, 互相猜測著大人們會給我們“打”些什麼年貨。

隨著此起彼伏的殺年豬的鞭炮聲響起, 年終於馬上就要來了!“馬家裡”的男人們也很大度地開始到各家收集誰家要搭他們“打年貨”的資訊。 不是家家都去“打年貨”的, 我們村裡能夠去的只有他們一家, 因為這需要具備一些基本條件:一是首先要有交通工具, 而我們全村也才馬家有一輛車子;二要具備集團採購能力,

他們一大家子, 在一起開個會, 就可以定下來各家所需, 不需要象我們各家各戶去拼湊。

他們要去“打年貨”的地點叫作“新橋河”, 在益陽縣, 離我們村有四十多裡山路, 需要早早出發, 才可以在上午到達那裡, 也才能夠確保打到年貨後天黑前回到家。 往往是3-4個人, 和著這輛肩負著全村人使命的車子, 意氣風發地啟程。 我在剛剛學會走路的時候, 就知道有個“新橋河”----因為只要有人從“新橋河”回來, 我就可以吃到很多新奇的東西, 玩到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玩具。 新橋河是什麼樣子呢?到底繁華到什麼程度呢?我一直有個願望, 那就是等長大了、有能力了, 一定要去“新橋河”看一看!有些事情也真是很奇怪,

社會如此發達, 交通工具如此多, 我的這個夢還是到了40多年後才圓!在一天午飯後, 老夫聊發少年狂, 自己開車去了:原來這裡是一個風景非常美麗的小鎮, 資江從鎮子面前蜿蜒流過, 站在任何一處放眼一望, 都是一幅絕妙的山水畫。 但是, 她的市場經濟狀況卻實在不敢恭維, 只有幾個要死不活的小攤, 主人在那裡有氣無力地打著小牌混日子。 偶有一台突突作響的農用車從攤位邊駛過, 卷起一陣飛揚的塵土, 把幾棵蔫不拉嘰的蔬菜重新“粉飾”一番。 這當然是後話。

從“馬家裡”的“雞公車”出發的那一刻起, 大人小孩都在期待著年貨早早到來。 傍晚時分, 隨著夕陽西下, 美妙的“吱嘎”聲終於響起在村子南面的小樹林裡。

隨著一團黑影從山間小路出現, 慢慢就可以看到車子前面有一個人影在躬著背, 賣力地拉著牽繩, 車子兩旁各有一人扶著高高隆起的貨物, 推車人雙手撐著車把, 兩條腿戰戰巍巍一左一右地快速點地, 踉踉蹌蹌地向村子裡奔來。 “馬家裡”的那條大白狗一會兒前一會兒後歡快地跑著, 或躍上土坎、或跳到溝裡、或伸出一條腿對著某一棵小樹撒泡尿。 我們再也忍耐不住了, 飛奔到車子前面, 就要拿回屬於自家的年貨。 推車人往往是一頓怒喝, 把我們趕開了。 於是, 這輛承載著全村人希望的年貨採購車在我們的簇擁下, 象班師的戰車一樣回到了村裡, 停在了類似於我們村裡的凱旋門的那棵要10多人才能合抱的大楓樹下。
各家心滿意足地領回了屬於自己的年貨:有的是一捆大蒜, 有的是幾斤白蘿蔔, 有的是一條近一斤重的鯉魚, 還有的是半斤餅乾……到最後, 剩下的一個碩大的化肥袋子則是“馬家裡”一大家族打的全部年貨了:等人們都走了以後, 我看到裡面很誇張地裝著幾小把大蒜、幾棵白菜、幾塊香乾子、十來個花炮。 一般而言, 他們各家置辦的年貨與我們一樣, 基本上不會比我們多什麼, 最多是多買了幾兩豆腐而已。 他們的“打年貨”, 打貨並不是目的, 打的是那種氣氛, 打的是那種氣派, 打的是那份面子! 這也就是一個真實的“馬家裡”。 (袁劍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