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手機廠商不敢對中移動說“不”的情況還能持續多久?

運營商與手機廠商之間雖說是一種合作共贏的關係, 但同時也暗藏洶湧。 這兩天, 河南中國移動要求下屬的營業廳和供貨管道“賣出一部OPPO手機罰款500元”的事件在圈內鬧得沸沸揚揚。

事件的源頭是一則短信:“接省公司通知, 即日起全省所有管道和所有營業廳, 清理下架OPPO所有機型(包括4G+), 而政策方面, 停止所有的OPPO補貼政策和激勵。 從即時起, 從前臺和後臺資料同步進行檢查, 發現仍有銷售OPPO手機的, 一部處罰500元, 對管道經理進行處罰, 對縣區分公司進行通報批評。 出現多部銷售的, 移動公司直接與管道解除合作關係。

管道現在庫存的OPPO機型, 要求OPPO進行退庫處理, 不予處理的回饋省公司進行處罰。 ”

而OPPO對此事的公開回應是:之前是有一些和移動4G+相關的問題, 但OPPO目前在河南正常銷售。

業內人士分析稱, 此次OPPO與河南移動發生衝突, 主要是今年OPPO最重要的產品R11率先推出的是全網通版本,

R11首銷日也沒有移動4G+定制產品。

OPPOR11只不過是移動爭奪流量的一顆不聽話的棋子?

三大運營商的流量爭奪戰從未停止, 當前正是佈局5G的關鍵階段, 三者之間的競爭更是到了白熱化狀態, 本次河南移動下架OPPO手機事件很明顯就是為了流量的爭奪, 而本次衝突的主角OPPOR11成為移動抵制的對象, 只不過是這顆棋子不聽指揮的一個結果。

回顧歷史, 運營商之間的流量之爭與手機有著密切的關係, 運營商強大的管道銷售能力以及高額的補貼對於手機廠商來講有巨大作用, 尤其是3G時代, 運營商更是造就出了“中華酷聯”四大天王。 也正因如此, 手機廠商對運營商提出的各項要求幾乎是無條件服從。

但這種狀況在2014年迎來了一個分水嶺,

按照有關政府部門通知要求, 三家運營商大幅降低行銷費用, 這帶來兩個顯著影響:一是社會管道將成為手機銷售主管道, 二是運營商定制手機的比例將大幅降低。 到了2017年, 長途漫遊費逐漸取消, 運營商多是通過新套餐政策拉攏更多的2G、3G老用戶向4G過渡, 流量收入逐漸成為運營商主要來源, 因此以後運營商在流量方面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智能手機在運營商的流量爭奪戰中到底充當了什麼角色?

當前的手機大部分已經是雙卡雙待手機, 而目前中國移動已經與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分為移動4G+與全網通兩大陣營。 移動4G+手機同樣可以插兩張卡, 但是第二卡槽是不能走流量的, 移動這麼做就是為了保護自家的資料業務。 “4G+網路其實是4G和5G的過渡, 之所以出現‘移動4G+’定制機型, 是移動為了繼續爭奪4G用戶提前佔領5G所採用的過渡性手段。 ”有業內人士表示。

但聯通和電信提的六模全網通就不一樣, 六模全網通手機可實現一部手機、兩個卡槽、三網通用、4G隨意切換,

用戶可以不再受手機制式的束縛而自主選擇運營商, 終端支援第二卡槽的4G資料流程量。

當前, 為了搶佔第二卡槽, 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爭相推出一批流量資費卡。 例如聯通相繼推出騰訊“大王卡”“小王卡”, 螞蟻“大寶卡”“小寶卡”;電信推出“超牛卡”;移動推出“天王卡”……

智慧手機在流量爭奪戰中到底充當了什麼角色就不言而喻了, 移動定製版手機確實能夠在移動的流量爭奪戰中起到巨大作用, 例如據公開資料顯示, 中國移動2016年1月至10月4G手機累計銷量達到2.56億部, 如果移動4G+手機能夠延續這個銷量, 其對於中國移動進行流量爭奪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對於移動4G+手機, 用戶怎麼想?手機廠商又怎麼想?

一個事實是,從去年開始,大的手機廠商推出的旗艦機都已經開始宣導全網通版本,而中高端的移動4G+機型銷量並不好。2017年4月20日中國移動發佈2017年首季運營資料也顯示,一季度終端銷售收入較2016年同期減少10.7%,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下滑幅度。移動一季度終端銷售收入的下滑從側面反映出,移動4G+定製版手機並不受用戶歡迎。

很明顯,運營商打造定製版手機的目的就是發展自家使用者,並不是打造手機品牌。當年運營商補貼很高的時候,手機廠商為了獲得運營商的訂單,獲得較高的銷量,採取的往往是低價的方法,這樣的結果就是犧牲產品體驗。這對於手機廠商長期品牌形象的塑造是極為有害的,也並不能為手機廠商帶來長期的盈利能力。尤其是發展到現在,打造品牌已經成為手機發展的一大趨勢,而同時,用戶對於手機使用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運營商定制模式已經過時,當前運營商也僅僅是手機廠商的一個管道而已。

但既然作為眾多管道中的一個,手機廠商自然並不會完全拋棄這個管道,只不過,恐怕再也不會為其所威脅了。

運營商管道還是手機廠商的全部嗎?

4G政策一出來時,中國移動確實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移動4G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3%,但漫遊費的取消,進入流量爭奪時代後,聯通與電信的逐漸追上,移動深感危機。競爭是必要的,但是移動因為自己有管道優勢就強行要求手機廠商服從自己這點確實有些令人反感。而且在套餐價格、以及信號這些消費者能夠最直觀感受到的方面,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信相比,優勢正在進一步縮小。更何況,當前全網通幾乎已經成為大趨勢,消費者越來越需要全網通手機,中移動再用移動定製版手機已經很難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當前的自建管道已經越來越成熟。以OPPO、vivo、華為等品牌為例,過去一年,OPPO、vivo無論是在產品還是行銷方面的表現確實令人咂舌,線下管道更是強大到沒有對手,在三、四線城市乃至鄉鎮,基本被OPPO、vivo的門店壟斷了,早在2015年底,OPPO線下門店已經有20多萬家。IDC發佈的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統計報告顯示,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有三家來自中國,分別為華為、OPPO、vivo,僅次於三星、蘋果。線上下管道的建設上,華為也早已經開始加入爭奪,余承東曾表示,預計2017年華為將會覆蓋到中國將近2000個縣。

現在其實已經不是中移動可以隨意強硬的時代了,當年,中移動在G網方面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這樣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中移動的強大後盾和基礎,如果手機廠商漠視TD的終端研發,中移動是有能力給這些廠商一些教訓的。但是現在,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信已經給了移動很大壓力,中國移動如果繼續對手機廠商採取強硬態度,只會與手機廠商的關係越來越不好,最後傷害的是自己。滄海桑田,運營商與手機廠商,二者到底誰更需要誰,到現在已經是需要再重新考量的一個問題了。

一個事實是,從去年開始,大的手機廠商推出的旗艦機都已經開始宣導全網通版本,而中高端的移動4G+機型銷量並不好。2017年4月20日中國移動發佈2017年首季運營資料也顯示,一季度終端銷售收入較2016年同期減少10.7%,這確實是一個不小的下滑幅度。移動一季度終端銷售收入的下滑從側面反映出,移動4G+定製版手機並不受用戶歡迎。

很明顯,運營商打造定製版手機的目的就是發展自家使用者,並不是打造手機品牌。當年運營商補貼很高的時候,手機廠商為了獲得運營商的訂單,獲得較高的銷量,採取的往往是低價的方法,這樣的結果就是犧牲產品體驗。這對於手機廠商長期品牌形象的塑造是極為有害的,也並不能為手機廠商帶來長期的盈利能力。尤其是發展到現在,打造品牌已經成為手機發展的一大趨勢,而同時,用戶對於手機使用體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運營商定制模式已經過時,當前運營商也僅僅是手機廠商的一個管道而已。

但既然作為眾多管道中的一個,手機廠商自然並不會完全拋棄這個管道,只不過,恐怕再也不會為其所威脅了。

運營商管道還是手機廠商的全部嗎?

4G政策一出來時,中國移動確實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2016年移動4G的市場佔有率達到73%,但漫遊費的取消,進入流量爭奪時代後,聯通與電信的逐漸追上,移動深感危機。競爭是必要的,但是移動因為自己有管道優勢就強行要求手機廠商服從自己這點確實有些令人反感。而且在套餐價格、以及信號這些消費者能夠最直觀感受到的方面,中國移動與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信相比,優勢正在進一步縮小。更何況,當前全網通幾乎已經成為大趨勢,消費者越來越需要全網通手機,中移動再用移動定製版手機已經很難再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另一方面,手機廠商當前的自建管道已經越來越成熟。以OPPO、vivo、華為等品牌為例,過去一年,OPPO、vivo無論是在產品還是行銷方面的表現確實令人咂舌,線下管道更是強大到沒有對手,在三、四線城市乃至鄉鎮,基本被OPPO、vivo的門店壟斷了,早在2015年底,OPPO線下門店已經有20多萬家。IDC發佈的2016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統計報告顯示,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有三家來自中國,分別為華為、OPPO、vivo,僅次於三星、蘋果。線上下管道的建設上,華為也早已經開始加入爭奪,余承東曾表示,預計2017年華為將會覆蓋到中國將近2000個縣。

現在其實已經不是中移動可以隨意強硬的時代了,當年,中移動在G網方面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這樣龐大的用戶基礎是中移動的強大後盾和基礎,如果手機廠商漠視TD的終端研發,中移動是有能力給這些廠商一些教訓的。但是現在,中國聯通以及中國電信已經給了移動很大壓力,中國移動如果繼續對手機廠商採取強硬態度,只會與手機廠商的關係越來越不好,最後傷害的是自己。滄海桑田,運營商與手機廠商,二者到底誰更需要誰,到現在已經是需要再重新考量的一個問題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