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人好臉面:皇帝為美白撲粉 王安石臉黑不在乎

自古以來人們對臉就很重視。 重視到什麼程度呢?說了可能好多人不相信, 明朝皇族見人, 也是要化妝的。 《茶香室續鈔》援引明朝文獻說:原以為皇帝的帽子, 都用珠寶, 但不用翠。 可是也見過藩王家裡有喜事, 王爺頭上簪花兩枝的, 還都是翠做的, 所謂翠花。 一問內侍, 才知道皇帝在後宮中也簪花。 《萬曆野獲編》的作者沈德符說, 他到都城, 和太監們聊天, 談到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臉和脖子上撲粉, 這樣顯得更加嚴肅。 撲粉和嚴肅沾得上邊嗎?人家沒解釋。 也許, 是因為朱元璋長得不好看, 子孫們試圖洗白,

也未可知。

不過也真有不在乎自己臉黑的。 這位是名人, 王安石。 有一天他哥們兒呂惠卿跟他說:“你臉上長黑斑了啊, 告訴你個偏方, 用芫荽洗洗, 就能洗掉。 ”王安石說:“我臉長得黑而已, 不是黑斑。 ”呂惠卿道:“芫荽也能把黑洗掉。 ”王安石笑了:“我黑是天生的啊, 芫荽有啥用呢?”

網路配圖

男人臉黑點兒不是大問題, 要是坑坑窪窪就有點兒麻煩。 古人把出了水痘在臉上留下的疤痕叫“痘疤”, 文雅一點的名字叫“天黥”。 明朝有個文人叫徐渭, 給一幅人物畫像寫贊, 畫上這位是天黥。 臉長成了這樣還得誇, 真夠難為徐渭的。 徐渭還真有轍, 直接寫道:瓜啊瓠子啊又白又肥, 只能做醃菜;松柏樹幹多鱗片, 卻是棟樑。 看您的長相, 必須得不是瓜瓠, 是松柏……有這麼誇人的嗎?

黥是一種刑罰, 在犯人臉上刺字。 尤其是在宋朝, 運用得比較普遍, 《水滸傳》裡的宋江、林沖等人, 都刺過。 魏泰《東軒筆錄》講了個臉上刺字的段子:有個叫陸東的, 通判蘇州, 並且代理知府行事。 他判了一個罪犯, 需要流放, 就在人家臉上刺了幾個字:“特刺配某州牢城”。

字刺完了, 手下人提出不同意見:“領導啊, 不對啊。 這個‘特’字, 意思是本不該這麼幹, 但因為某種原因, 破例這麼幹。 你這不是說, 他罪不至此, 但迫於朝廷規矩只好發配嗎?這不是事實啊。 這人本來就該發配, 又來個‘特’, 講不通, 回頭上面該追究了。 ”

陸東一聽, 嚇壞了, 立刻把犯人叫來, 重新刺字, 把“特刺”二字, 給改成“條准”了。 倒楣的犯人, 受了二茬罪。

後來, 有人向上級推薦陸東升官,

上級一聽他的名字, 就說:“陸東啊, 知道知道, 是不是蘇州那位在犯人臉上打草稿的?”

網路配圖

關於臉, 還有一個挺有名的寓言。 這個寓言的原創是唐朝人顧況。 《唐語林》說, 顧況這個人總是和同事鬧彆扭。 有一次和領導吵完架, 氣哼哼地講:“我做夢夢見嘴和鼻子爭功, 嘴說:‘我談論古今是非, 你個鼻子不出聲, 為啥在我之上?’鼻子說:‘咋了?飲食非我不能辨!’眼睛對鼻子說:‘我近能看毫端, 遠能看天際, 唯我當先, 必須在更上面。 ’接著問眉毛:‘你有啥用啊, 還在我上面?’眉毛道:‘怎麼了?我是沒用, 就好比主人養的賓客。 可沒有賓客, 就不體現實力, 沒有眉毛, 以何面目見人啊?’”

顧況說這話, 是擠對那些高高在上的、毫無用處的傢伙,

跟眉毛一樣, 純屬撐門面。 有個群口相聲叫《五官爭功》, 最早的出處, 也許就是這個。

還好, 顧況一番話讓領導覺得有道理, 對他又好起來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