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校園貸如何走向正規發展之路?

隨著學生們消費水準提高, 名目繁多的校園網貸日漸風靡。

一些具有高利貸性質的借貸平臺令不少學生陷入資金困局, “學生不堪重負自殺”、“裸條”、暴力催收等一系列惡性事件讓“校園貸”汙名化, 校園貸似乎逐漸成為人人唾駡的過街老鼠。

即使這樣, 為什麼校園貸業務不但沒有被叫停, 反而發展得如火如荼呢?因為這一業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學生作為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之一, 自然與社會的發展保持步調一致。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 可供大眾消費的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 日漸豐富, 從非生活必須品占重點的消費模式逐漸轉換成享受消費為主。 同時, 超前消費的生活模式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 受互聯網影響較深的學生自然也受到人們消費習慣和行為的影響。

學生由於社會歷練較缺乏, 心智還不夠成熟, 很容易出現衝動消費、炫耀和攀比消費行為;而他們又是一個還不能實現經濟獨立的群裡,

在資金缺乏的時候, 他們通過互聯網手段瞭解到貸款的便利性, 自然第一選擇就是“校園貸”。

但是, 學生們經濟上尚不獨立, 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 其償還能力不能保證;再者國內信用體系不完善、信用教育不到位,

學生的信用意識淡薄, 對貸款違約帶來的惡劣影響認識不到位, 校園貸的風險並不比社會貸款風險低。

某銀行的教育助學貸款不良率高達4.01%, 這一資料高出了整體零售貸款不良率的4倍之多, 更何況學生在校期間助學貸款的利息都是由國家財政承擔的。 作為公益性質的貸款, 不良率尚且這麼高, 更可況針對學生的商業貸款呢?肯定是不良率會更高。

由中國校園市場聯盟聯合調研的《2016中國校園市場發展報告》顯示, 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市場總規模達到6850億元。 如此大規模而且在持續增長的消費市場背後, 可挖掘的貸款機會自然不會小。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消費金融市場研究報告》預計,

2017年學生消費金融市場將突破1000億元交易規模。

巨大的市場規模和發展空間, 吸引了各類機構開展相關業務, 但是該行業規模瘋狂增長的同時, 各方面的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 比如, 各種變相高利貸犯罪、各種欺詐行為等等, 校園貸如何才能走向正規發展之路呢?自然離不開多個機構部門的配合以及學生自我反省。

校園貸領域發展至今, 未曾有明確的法律法規, 來限制相關機構的行為, 導致企業在利益的驅使狀態下, 肆意而為, 亂象叢生。

所以, 要想校園貸業務的發展走向正軌, 必須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規來約束行業的發展, 充分發揮行政市場的雙重作用, 明確處罰辦法。 另外, 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相關教育, 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理念, 再配合相關部門將學生的信用記錄納入到社會體系中來, 就可以規範校園貸的發展。

在行業的發展過程中, 出現問題是在所難免的, 只要各部門提起注意, 從內外因兩個維度考慮並解決問題, 一定能在規範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