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讀書郎》:周恩來點贊的兒歌

小嘛小兒郎, 背著書包上學堂。

不怕太陽曬, 也不怕風雨狂。

只怕先生罵我懶,

沒有學問, 無臉見爹娘。

小嘛小二郎, 背著書包上學堂。

不是為做官, 也不是為面子光。

只為窮人要翻身,

不受人欺負, 不做牛和羊。

這首由音樂家宋揚(1918~2004, 湖北漢川人, 曾任《歌曲》副主編)作詞作曲的優秀兒歌《讀書郎》, 從其誕生至今已有70餘年, 但仍為人們, 尤其是少年兒童所鍾愛。 究其原因, 除了其旋律優美、歌詞通俗易懂之外, 還在於它十分接地氣, 真正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之作。

據《安順市志》記載:該兒歌原取材於貴州安順縣苗寨蘆笙音調的一首山歌,

後經詞曲作者再加工創作而成。 其時代背景是:1944年年底, 中國的抗日戰爭正在湘桂黔與日軍進行最後的決戰。 日軍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 在佔領了湘桂大片領土之後, 又發動了向貴州的攻城掠地。

這時, 由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抗敵演劇隊第四隊(簡稱演劇四隊)40余名隊員, 不得不與幾十萬難民一起, 從桂林、柳州等地轉移到貴州省西南部的安順縣(今安順市西秀區)汪家山, 一面休整訓練, 一面創作和演出, 大力進行人人守土有責的宣傳。 安順一帶是我國苗族的聚居區之一, 苗族同胞能歌善舞, 熱情好客。 演劇四隊的到來, 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可這時卻發生了一起意外事故:演劇四隊隊員宋揚,

一次外出時因車禍腿部受傷, 不得不住進當地醫院治療, 暫時離開了演劇四隊的統一活動。 待宋揚傷好出院後, 演劇四隊已轉移到外地, 他只好暫時住進附近一所小學校裡。 在與師生們朝夕相處中, 彼此感情越來越融洽:宋揚白天教孩子們唱抗戰歌曲, 晚上則由老師陪同, 到汪家山附近苗寨采風, 瞭解當地的民風民俗, 汲取文藝創作素材。 有一次他們聽說當地有一位會唱山歌的村民, 剛從外地做生意回來, 大家十分高興, 便邀請這位苗族歌手用漢語演唱蘆笙音調的山歌。 此人便演唱了山歌《小嘛小二郎》:小嘛小二郎/騎馬上學堂/先生嫌我小/肚裡有文章……

宋揚聽後突然來了靈感, 產生了創作兒歌《讀書郎》的欲望, 他連夜將原歌詞進行改寫,

加進了更符合小孩子心理(“只怕先生罵我懶”, “沒有學問, 無臉見爹娘”)和進學堂讀書的目的及渴望自由、平等等新思想內容。 然後在蘆笙特有的基本音符的基礎上, 將漢、苗兩個民族的音樂風格融合在一起, 譜寫出了新的即我們現今所熟知的優秀兒歌《讀書郎》。

創作之後, 為檢驗是否為大家所接受, 宋揚便在其居住地汪家山苗寨小學給學生們教唱, 結果得到了師生們的一致好評。 不久, 演劇四隊又回到安順, 在縣城舉辦的一場文藝晚會上, 由宋揚用蘆笙伴奏, 女隊員陳峰深情地演唱了這首兒歌。

很快, 《讀書郎》迅速傳遍安順縣城的大街小巷和學校機關, 並成為演劇四隊的保留節目。 未過多久, 當時的陪都重慶幼稚園和小學校園裡也都傳唱開了。

1946年年底, 在重慶舉辦的進步文化人春節晚會上, 當周恩來再次聽到這首熟悉的兒歌時, 很高興地對身邊人員說:“應該多寫這樣的好歌!”

70多年來, 《讀書郎》由於其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貼近生活, 貼近兒童, 十分接地氣, 而一直為人們、尤其是少年兒童所喜愛, 不僅在祖國內地一直傳唱不衰, 而且也為港、澳、台同胞所接受和認可, 尤其是經過已故臺灣著名歌星鄧麗君深情演唱之後, 其影響更加廣泛。 而當它被選為我國中小學的音樂教材之後, 更成了一首經典的兒童歌曲。 (據《文史博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