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幹 農業部盯住這些事兒

2017年6月25日, 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 圖為農業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葉貞琴。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去年以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良好開局, 農業部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葉貞琴6月25日在“科技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與決策高層論壇上表示, “調減了‘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籽粒玉米3000萬畝, 優質飼草和青貯玉米增加600萬畝, 大豆增加900萬畝;農藥使用量繼續零增長, 化肥使用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接近零增長, 一些地方還實現了負增長;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到65%, 尤其是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成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新亮點。 ”

四推進、一穩定

葉貞琴指出, 今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年, 農業部繼續圍繞這個主線, 在工作著力點上聚焦“四推進、一穩定”:

一是推進結構調整。 順應市場需求, 指導地方發展優質綠色生態農產品。 繼續調減“鐮刀彎”地區玉米1000萬畝, 優化生豬區域佈局, 振興民族奶業;推進漁業減量增收和資源養護, 轉變養殖方式;抓好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創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打造一批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

二是推進綠色發展。 在繼續抓好耕地輪作休耕、化肥農藥零增長的同時, 今年農業部啟動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 即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行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東北地區秸稈處理行動、農膜回收行動和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 研究制定關於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 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政策體系。

三是推進創新驅動。 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 著力在節本增效、優質安全、綠色發展等方面下功夫。 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加快全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 以重點行業、關鍵領域為重點, 加快佈局一批區域性農業技術創新中心。

四是推進農村改革。 重點是落實好中央三個檔:落實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 加快推進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落實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 進一步擴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落實關於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 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健康發展。 同時, 繼續深化農墾改革以及玉米收儲制度改革。

五是穩定糧食生產。 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於技戰略, 啟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

農業科技創新三個轉變三件事

葉貞琴表示, 科技創新是創新驅動的重要一環, 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動力之一, 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支撐和拉動作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取得積極進展,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和轉化應用能力不強, 不能完全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

他認為, 在農業科技創新方向上要加快三個轉變:一是從注重數量為主, 向數量品質效益並重轉變, 統籌提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 促進農業綠色發展;二是從注重糧食生產為主,

向糧經飼統籌和大農業轉變, 實現農林牧漁結合, 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從注重農業種養為主, 向種養加、資源環境等全過程全要素轉變, 協同促進糧食安全、品質安全和生態安全。 在創新機制上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創新基層農技推廣機制;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加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