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周恩來為何給侄兒吃“金銀飯”?

《黨史文匯》曾刊發孟素署名文章《周恩來教育晚輩克己奉公》,其中提到,周恩來請當飛行員的侄兒爾萃吃“金銀飯”,讓爾萃體驗一下家裡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教育其即使生活水準提高了,也不能忘記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 現將原文摘編如下:

周恩來把艱苦奮鬥同實現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結合起來,從世界觀這個根本問題上,教導晚輩認識艱苦奮鬥的作風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的辯證關係。 他指出,我們共產黨人不信奉苦行僧主義,我們現在艱苦奮鬥,是為將來進入人類最美好的共產主義作精神的和物質上的準備。

周恩來對晚輩“要艱苦奮鬥一輩子”的具體要求是過好“生活關”。 他指出:“生活關有兩種: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要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 ”為了培養晚輩艱苦奮鬥的品格,周恩來鼓勵、動員侄子、侄女們到農村去、到邊疆去,讓晚輩在艱苦的環境中,在實際勞動中,提高思想境界。

1963 年,周恩來在家裡舉行晚餐會,後到的賀龍元帥一進入餐廳,就看到每張桌子上仍擺著國務院的傳統飯菜,賀老總手指著餐桌,風趣地對周恩來說:“總理呀,國家經濟好轉了,你家的飯桌上怎麼還沒體現出大好形勢來呀?”

周恩來笑著回答:“大好形勢是靠大家奮鬥得來的。 將來,國家富強了,也不能丟掉艱苦樸素的傳統啊。

像這樣時時處處保持共產黨人艱苦樸素、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的言行舉止,周恩來自始至終貫穿於日常生活中,率先垂范,給晚輩以良好的言傳身教。

在周恩來的家常便飯裡,幾乎頓頓可以體驗到艱苦樸素的傳統。

1961 年春節前後的一天,周恩來夫婦請幾個侄兒來家裡吃飯。 飯桌上只有三個菜:兩個素菜,一個有少量肉絲的葷菜,一碗菜湯。 其中少見的那一盤葷菜,還是為了第一次來看望兩位老人的侄兒周保章才特地加的。 吃飯時,又端上來四個雜糧做的窩窩頭。 保章想:自己是年輕人,理應吃粗糧,就伸手去拿。 而鄧穎超卻用筷子將他的手撥開,慈祥地說:“這是你伯伯和我的,你是客人,吃米飯吧!”周恩來和鄧穎超微笑著拿起窩窩頭便啃起來。

事後,保章才瞭解到,伯父、伯母在困難時期一直帶頭嚴格執行糧食定量供應制度,經常以粗糧為食。

也有一次例外。 那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一天,當飛行員的侄兒爾萃去拜見周恩來。 周恩來問到空軍的生活標準時,爾萃說:“我們每天有半斤肉供應。 ”周恩來認為,既然是空軍對飛行員的特殊優待,作為總理也只好照辦。 他說:“那可不能叫你這個飛行員在我這兒受委屈,明天叫炊事員把我們的肉票集中一下,打個‘殲滅戰’,保證你的健康。 ”爾萃當時並不知道“殲滅戰”的含義,事後他才明白這是伯伯對自己的關愛。 而在當時,一國總理的肉食供應也每月只有二兩,這種“殲滅戰”也只能偶爾打一兩次,大多數時候爾萃到周恩來家裡,也只能與伯父、伯母一起過艱苦樸素的緊日子。

1959 年,爾萃在北京治病,經常去周恩來伯伯家。 有一天,周恩來對爾萃說:“今天請你這個飛行員吃一頓‘金銀飯’。 ”爾萃聽了,心想:伯伯一向吃得很儉省,今天是要請我吃什麼好飯呢?臨吃飯時,才看見端上來的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成的粥。 周恩來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飛行員,是吃不到這種飯的。 過去我們在延安,常吃這種飯,叫做‘革命飯’。 今天生活好了,不能忘記過去……”

爾萃馬上就明白了,這不僅是伯伯讓自己體驗一下家裡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教育自己,即使生活水準提高了,也不能忘記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

周恩來和鄧穎超經常提醒自己的親屬和身邊的工作人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雖然生活越過越好,但是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艱苦樸素。

有一年除夕的晚上,周恩來和鄧穎超請身邊的工作人員和幾個晚輩吃飯,特意在餐桌上放上了一盤熱氣騰騰的肉包子和一盆黃澄澄的小米粥。 鄧穎超點明了吃這兩樣食物的意義:“今天是除夕,請大家吃小米稀飯和肉包子。 為什麼呢?因為中國革命是小米加步槍打出來的,不能忘掉小米。 為什麼吃肉包子?因為共產黨、毛主席領導我們推翻三座大山,得到解放,生活好了,才有肉包子吃。 ”

周恩來表示贊同地頻頻點頭,並帶頭為這話鼓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