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戎利民:奔跑吧,中山三院

↑ 攝影/肖雄

2015年12月, 從醫20多年的戎利民被任命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院長。 半年多後, “健康中國”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

在粵北山區衛生計生系統工作的徐敏如曾是中山三院的護士, 參與過幾次戎利民主刀的手術。 “他是我的‘男神’!”徐敏如說, 戎利民在生活中謙和、在手術臺上嚴謹、在管理中幹練, 幾乎每一個和他共過事的醫護人員都會被他的儒雅幹練所折服, “戎教授做院長實至名歸!”

戎利民本人很謙遜, 他認為是命運、是歷史賦予了自己這一使命, 也是中山三院全體職工的信任、是中山大學校領導的重托, 面對這份信任和重托, 他不敢懈怠。 一年多以來, 帶著年收入近30億的中山三院高速有效地運轉, 自己也在醫院管理和治病救人之間兩不耽誤、遊刃有餘, “一閑下來, 我滿腦子都在想, 未來三院要怎麼走, 我們要怎麼做。 我感覺有幾點是關鍵:講規矩, 公平公正;要廉潔, 不取私利;重規範, 講究流程;要上心, 著眼長遠。 ”

一名開拓耕耘的墾荒牛

父親會為戎利民的成就感到滿意。 做教師的他曾想培養戎利民做老師。 但看到兒子的猶豫後, 他鼓勵兒子可以追隨自我的想法, “讀書救國, 治病救人。 既然不選擇教書,

可以做醫生。 ”這是老一輩“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情懷的延續。

高二起同學們就都知道戎利民將來要做一名醫生。 填報志願時, 他填的全是醫學類院校, 在第一志願寫下“中山醫學院”(1985年改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後與中山大學合併)五個字後, 戎利民的人生從此交給了杏林。

時光回到1971年的夏天, 廣州石牌地區的學校和工廠進入建設爆發期, 人口飛漲。 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的問題, 廣東省革委會批准成立中山大學石牌門診部。 但是, 那時石牌的工廠都是典型的“要裡子不要面子”, 廠外無一例外是荒草叢生的農田, 老廣街坊都笑稱石牌橋附近是“廣州的西伯利亞”。 新建的石牌門診部需要派遣一批醫生去墾荒, 這也成了許多青年醫生猶豫不定的大難題。

畢業後的戎利民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但他最終選擇了去還處於起步階段的石牌門診部——這時已經升級為中山三院, 加入了開荒者的隊伍。 他全程見證了當時醫院“奮戰三年, 創建三級甲等醫院”口號實現的過程, 也見證了三院慢慢成為具有1500多張病床、職工近3000人的有專科特色的現代化綜合性醫院, 還見證了三院躋身全國50強、許多專科甚至成為全國領頭羊。 而中山三院繁華的外部環境, 早已沒有人再提起“西伯利亞”的笑稱。

目標實現不代表終點。 和習慣於衝刺拼搏的三院人一樣, 戎利民沒有止步不前。 脊柱外科便是三院的新衝擊方向之一。 2000年, 中山三院開始涉足新興的脊柱微創領域,

它極其需要技術, 操作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回憶起人生的第一台微創手術, 一般醫生初次接觸微創都需要四到五個小時, 戎利民卻只花了大概一個小時, 順利得令他自己都吃驚——從此, 微創脊柱外科成為戎利民新的主攻方向, 他給自己規劃的圖景, 是一個能被國內公認的, 致力於脊柱微創技術的臨床治療中心。

2003年, 像父親當年說的那樣, “追隨自我”找到新目標的戎利民被公派到德國脊柱外科中心進修。 2009年, 三院正式成立脊柱外科, 並由學成歸來的戎利民出任主任, 搭建起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 6個高級職稱、4個中級職稱, 住院醫師7名, 所有醫生均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 短短5年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部級課題近20項, 拿下技術科研經費近700萬元,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有了朝氣蓬勃的團隊只是個開始,戎利民一直思考和探索如何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一次,他碰巧看到泌尿外科的同事在做手術,一個個都戴著黑色眼鏡。“猶如科幻電影的場景,”戎利民說,這是3D內鏡,泌尿外科同事邀請他試戴,倍感視覺衝擊的他就想,如果把這個3D內鏡引入脊柱外科會是什麼效果?

於是,在戎利民的建議下,三院引入了椎間盤鏡設備。在很多人眼裡,這個設備只是吸引患者的炫目噱頭,畢竟3D內鏡有小手指粗,而脊柱外科要求比較細的內鏡——椎間盤鏡只有3mm,椎間孔鏡是6mm,所以在脊柱外科微創術中實現3D非常困難。戎利民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他認為3D內鏡可以讓醫生做脊柱手術時的圖像清晰許多,“可以為未來做一點事情,更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多可能的手術,幫助他們擺脫病痛。”

2014年4月29日,經過細緻的前期攻關,戎利民和他的團隊成功施行了全球首例3D內鏡輔助下極外側腰椎體間融合術。多家媒體紛紛報導戎利民的這一成績,將手術過程完整展示:患者是中年女性,術前診斷為L3滑脫(I度)合併L3-4椎管狹窄症。在可透視的脊柱手術床上,患者90°右側臥,採用擴張通道系統常規建立XLIF手術工作通道,通過連接裝置將3D內鏡頭固定於擴張通道內,連接光源清晰顯示術野,術者佩戴3D眼鏡在3D監視器引導下完成XLIF術,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術後第3日即戴支具下地行走,術後1周便出院了。

對親手打響的第一炮,戎利民的笑容裡還是有些遺憾,因為這台手術並不能說是真正將3D內鏡運用到脊柱外科,“目前我們正在與企業合作,嘗試研製足夠小的適合脊柱外科的內鏡,比如椎間盤鏡如果做到4~5mm,則可真正實現3D內鏡在脊柱外科的廣泛運用。”

“脊柱外科疾病很多,大多是退行性病變。從發展的大方向來說,是向微創化、智慧化、修復和康復方面發展。”說起專業現狀,戎利民認為脊柱疾病中,脊柱畸形、脊柱微創兩方面技術含量較高,中山三院脊柱外科在這兩方面均有涉獵,而以後者見長,“脊柱微創關鍵還是技術操作,這是新興的技術,中山三院脊柱外科較早地把握了這一方向,2000年就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十幾年來,我們保持著技術的全省領先,在全國也處於領先的地位。”

從2013年起,每年9月,中山三院脊柱外科都會舉辦一次“廣州國際微創脊柱外科論壇”,今年11月份,三院脊柱外科將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學術會議——國際脊柱內鏡協會成立暨第一次國際脊柱內鏡學術會議。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業界國際大會,負責協會籌建及發展會員工作的執委會由包括美、德、日、中、韓、土耳其等10個國家和臺灣地區的20位元專家組成。

能邀請到如此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既是因為脊柱外科水準所至,也離不開戎利民的學術影響力,如今他的諸多身份在業內都是重量級的: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微創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脊柱內鏡外科學會(ISESS)執行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微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脊柱內鏡專家委員會副組長;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副會長、骨科管理分會主任委員……而就在當選院長後不久,他還入選了第二屆中山大學名醫榜。

↑中山大學名醫戎利民教授在為患者診治。

從服務病人到服務醫院

由於脊柱位置很深,毗鄰複雜的神經、血管結構,一旦有閃失,造成的癱瘓等後果是災難性的,但一旦成功為病患解除脊柱相關病痛,其成就感又是無與倫比的,你在病人眼中就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

戎利民已經是許多患者心目中的英雄。數年的德國進修之行,洗刷了戎利民的從醫觀念。嚴謹認真的德國人做手術規範程度堪比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同醫生手術縫合的角度居然可以實現一致。“別人都問我為什麼能那麼快完成手術且效果很好,其實很簡單,手術之前我已經在腦中演練過很多次操作流程和思考可能發生情況的處理措施,上了手術臺自然得心應手了。”戎院長笑得雲淡風輕,他的團隊正是憑藉這樣的嚴謹,才能攻克一項又一項難關,填補了國內醫療行業在微創技術領域的空白。

採訪的過程中,戎利民的手機幾乎沒有停過,有一些說的是醫院管理方面的事,其餘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脊柱外科團隊或病人打來討論病情。他可能不能每個電話都接聽,但只要是接到的,無一不細心解答。“其實大多數病人的要求並不高,可能醫生一個微笑,一句關心的話就滿足了。這種面對面真誠的交流有時候甚至比吃藥打針都來得有效。只是多花一兩分鐘,何樂而不為呢?真誠、關懷是心靈的安慰,雖然不像是藥物治療那般有證可循,但有誰能否認仁慈之心的療效。”

出任院長之前,戎利民已擔任了多年業務副院長,所以對他來說,職務上的提升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從強調“讓病人滿意”走向“讓病人滿意,讓醫護人員滿意,讓醫院管理者滿意”——從醫生的身份來說,他一以貫之的目標是讓每台手術都成為精品,因而必須靜下來鑽研;從院長的新身份來說,他又必須動起來,多思考、多謀劃、多奔走。

“院長,說起來是領導,但是撇開頭銜,總體來講,院長的職責是把握方向,做好服務。”戎利民說,許多老朋友感到詫異,你當院長了,還要做服務?每次他都是淡淡一笑:醫療行業不要老想著自己能走多高,應該思考你的服務能夠為病人帶來多少益處,這是必須堅守的“初心”。當了領導後,更應該建立平臺,建立機制,為能堅守初心想做事的人搭舞臺,讓想搞事的人沒市場。

“醫德至上,博積精勤。”戎利民說,這是中山三院的院訓,幾乎所有中山三院的醫護人員都在默默踐行這八個字。當輾轉難眠痛不欲生的脊柱疾病患者通過微創手術幾天之內可以挺直腰杆;當一個建院46年的年輕醫院建起一體兩翼、三城四院區的格局,且特色學科建設穩立全國前沿,都是因此而來。

話題離開脊柱外科,戎利民認為醫院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學科發展和內涵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家醫院人才都最為關鍵,在各科室人才引進方面我們將不遺餘力,比如圍繞五個主打學科,資助五位專家每年500萬的科研投入,給予十位青年才俊每年300萬的科研投入等等。”

醫院較早就推出了“五個五”“十個五”的人才建設工程,希望藉此大力促成領軍人才的培養、引進及團隊建設。依託人才,三院得以制訂出一個“1+3+4”的學科建設和平臺打造總體方案: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肝臟疾病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大平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臨床轉化平臺、基於分子診斷的精准醫學平臺、臨床免疫學研究轉化平臺)、4個區域特色疾病診治中心(肝臟疾病診治中心、代謝性疾病診治中心、精神心理與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免疫性疾病診治中心)。

為什麼一家只有46年歷史的醫院能夠躋身全國前50強、廣東前5強?戎利民覺得,三院良好的醫院文化是很關鍵的一方面。“醫德至上,博積精勤”的院訓;“救死扶傷、求真務實、爭創一流、緊密協作”的醫院精神;“愛心、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醫院行為識別系統、醫院資訊傳播系統等醫院文化系統,以及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系統,都有助於提升全體三院人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 戎利民院長在中山三院2016年度醫院發展工作會議上講話。

主動支援基層建設

2006年,蘿崗區政府在當地建設了一家1200張床位的醫院,託管給中山三院,由後者取名為嶺南醫院。2008年,梅州梅縣政府也投資10億余元,興建了一家1200張床位的醫院,同樣託管給中山三院,被命名為粵東醫院。這就是前文提到的縱向垂直延伸式管理下的一體兩翼格局,也是三院慢慢走出的步伐。戎利民說,未來在廣東肇慶,三院還將以同樣的模式託管一家1500張床位的醫院。

大型公立醫院的規模擴張是一個歷史問題,國家日前出臺相關政策遏制大型公立醫院本部的大規模擴張趨勢使不少院長舉棋不定。一邊是人頭攢動的門診大廳,一邊是醫院規模擴張的禁令,當前中國公立醫院院長在提高服務能力和抑制醫院規模之間,艱難地尋找著平衡點。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戎利民的回答是,大型公立醫院正好趁機轉向內涵建設,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比如三院目前託管兩家區縣醫院,並不是單純的規模擴張,而是將三院同質的醫療服務輸送到粵東粵西兩地,醫務人員與患者的流轉相當於醫院內部流轉,既避免了患者輾轉省城求醫的辛苦,又妥善解決了醫保問題,還充分激發了中山三院的醫療服務潛力,“一舉多得”。

除了參與到強基層建設,中山三院還有不少自選動作,比如設置高檔醫療衛生服務機構。2016年3月19日,中山三院愛博恩國際婦產中心開診,據悉這是華南首家“民辦公助”模式的專業婦產醫院,也是中山系首家高端婦產醫院。“愛博恩婦產中心的合作,是服務于患者多層次的醫療健康需求而作出的探索,”戎利民說,未來此類合作還將拓展到其他專科。

2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前不久,在三院綜合樓20樓的報告廳,誕生了華南地區首家醫療聯盟——所謂“醫療聯盟”,是醫院之間根據“醫聯體”形式而自願結成的一種新型醫療服務方式,縱向包含了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實際上是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和其他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首批共有廣東省內21家醫院加入。如今這種模式被稱為醫聯體,是國家衛生計生部門正在力推的一種醫療模式。

過去在大型三甲醫院預約CT、核磁等檢查,到出結果往往要花費十天半個月,患者往返醫院數次不說,家住偏遠農村地區的患者往返奔波還可能加劇或延誤病情。在戎利民的規劃中,所有中山三院觸及到的地區,這種情形將不再出現:三院將成立雙向轉診中心,不但可對院內床位進行統一調配,還將在醫療聯盟內部開闢綠色通道,利用資訊化系統,積極探索建立遠端會診平臺,包括影像診斷、病理診斷、臨床診斷等方面,讓患者遇到疑難雜症能順利往上級醫院如三院轉,到康復期後還可順利往下轉回基層醫院。

“看病最後就是要看口碑,在老百姓間的口碑。”戎利民說,中山三院的影響力和輻射範圍迅速擴大,“我們三院為什麼做聯盟醫院比較合適?因為三院特色比較明顯。肝病、心理、精神、神經、康復……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優勢,來把聯盟醫院的某一點帶起來,同時帶動各級醫院的服務能力,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我們的聯盟沒有門檻,也沒有什麼准入機制,”戎利民介紹,三院只是在區域的佈局上作了一定的規劃,因此建立了一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縣級醫院和民營醫院的華南最大的醫療聯盟,有利於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進一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在未來,三院還將帶動聯盟醫院之間在醫生端開發使用APP,實現醫療資訊和醫療資源如影像學、病理學等方面的應用。

和戎利民搭檔的中山三院黨委書記丘國新也是醫療聯盟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這將會不斷提高聯盟內成員單位醫療技術服務水準,為廣東建設“衛生強省”貢獻力量。

如今三院走在前面的還包括互聯網健康科普,通過互聯網把健康科普內容與整個社區連結起來,比如天河區48所社區衛生站可以同時收看。戎利民計畫把它推向更多的人群,“通過網路科普健康知識,既能讓百姓對自身疾病有所瞭解,有助於做到早查早治,更能避免因對疾病的無知而產生誤解,促進醫患間的溝通,這是醫患和諧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希望最後可以在全中國乃至全球,都能夠普及收看。”

↑ 2016年8月5日,中山三院聯手廣東地區20家醫院組建華南地區首家醫療聯盟。圖中右三為中山三院院長戎利民,右二為黨委書記丘國新。

公立醫院改革的對策

建立醫療聯盟,推動資源下沉和分級診療之外,對三院和戎利民來說,還有一個真正的挑戰橫亙在眼前,那就是公立醫院改革——2017年7月1日廣東省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我支持政府醫改,因為能夠減輕百姓負擔。”戎利民旗幟鮮明地說。

“我必須要給段宇飛主任點贊,尤其是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做了一件有智慧又有勇氣的事情,那就是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實行醫事服務費。”取消藥品加成後,醫院醫療收入會直接減少,戎利民說,目前中山三院藥費占比在45%到 47%,受到的影響顯然會很大,但是他並不太擔心醫院運營會受影響,“我們已經做好準備,從節流、科學化管理和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下功夫。作為公立醫院,更關注的不是經濟效益。患者的滿意度、醫療品質、技術水準才是最主要的考量指標,做好這幾個方面,業務量自然會不斷上升。”

“你們剛過來一樓門診大廳,看到人多不多?”戎利民問來訪者,見眾人搖頭,他笑了,“現在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我覺得門診人還是多,有很多人是不需要來這裡看病的,可以去社區醫院,我們的醫生就可以省出時間來攻克疑難問題,”戎利民說,醫改最終目的,就是小病不上大醫院,所以應該把公立醫院改革看成一個機會,要發揮大型三甲醫院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醫院體量已經很大,不能再大了,而是要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把它做精,醫院學科建設、科研要加強,要打造科研型的、特色型的醫院。技術上去了,一些有疑難病症的病人才會來。”

中山三院黨委書記丘國新補充說,中山三院已經有很多特色的專科,比如普通外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腎病內科、耳鼻咽喉科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內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中醫肝病科、感染病科、風濕免疫科、臨床護理等7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專案,以及25個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肝臟病學科是醫院的龍頭學科,目前已形成涵蓋肝臟內科、肝臟外科、重症監護、肝臟影像與介入治療、肝病實驗室等多學科綜合診療和臨床科研的強勢學科群,“這其中,不少專科在廣東省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是的,我們的前輩同仁給中山三院打下了很好的發展基礎,我必須全力以赴,奔跑起來。”戎利民說,中山三院的目標是綜合實力排位元躋身全國前20名,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止自己要跑,他還要帶著中山三院一起跑,“我最近在看《人類簡史》,書裡提到為什麼人類在眾多動物中是最牛的,最關鍵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合作,也就是說‘獨行可快,眾行則遠’。”

戎利民解釋說,作為醫生,在手術臺上、實驗室裡可以獨行求快;在院長的職責面前,乃至健康中國工程面前,就必須深挖眾行的價值,著眼於遠,善於激發共鳴、形成共識、凝聚力量。“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戎利民說,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但他仍精神抖擻,志在千里。

拿下技術科研經費近700萬元,技術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有了朝氣蓬勃的團隊只是個開始,戎利民一直思考和探索如何在技術上有所突破。一次,他碰巧看到泌尿外科的同事在做手術,一個個都戴著黑色眼鏡。“猶如科幻電影的場景,”戎利民說,這是3D內鏡,泌尿外科同事邀請他試戴,倍感視覺衝擊的他就想,如果把這個3D內鏡引入脊柱外科會是什麼效果?

於是,在戎利民的建議下,三院引入了椎間盤鏡設備。在很多人眼裡,這個設備只是吸引患者的炫目噱頭,畢竟3D內鏡有小手指粗,而脊柱外科要求比較細的內鏡——椎間盤鏡只有3mm,椎間孔鏡是6mm,所以在脊柱外科微創術中實現3D非常困難。戎利民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他認為3D內鏡可以讓醫生做脊柱手術時的圖像清晰許多,“可以為未來做一點事情,更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更多可能的手術,幫助他們擺脫病痛。”

2014年4月29日,經過細緻的前期攻關,戎利民和他的團隊成功施行了全球首例3D內鏡輔助下極外側腰椎體間融合術。多家媒體紛紛報導戎利民的這一成績,將手術過程完整展示:患者是中年女性,術前診斷為L3滑脫(I度)合併L3-4椎管狹窄症。在可透視的脊柱手術床上,患者90°右側臥,採用擴張通道系統常規建立XLIF手術工作通道,通過連接裝置將3D內鏡頭固定於擴張通道內,連接光源清晰顯示術野,術者佩戴3D眼鏡在3D監視器引導下完成XLIF術,術後患者症狀明顯改善,術後第3日即戴支具下地行走,術後1周便出院了。

對親手打響的第一炮,戎利民的笑容裡還是有些遺憾,因為這台手術並不能說是真正將3D內鏡運用到脊柱外科,“目前我們正在與企業合作,嘗試研製足夠小的適合脊柱外科的內鏡,比如椎間盤鏡如果做到4~5mm,則可真正實現3D內鏡在脊柱外科的廣泛運用。”

“脊柱外科疾病很多,大多是退行性病變。從發展的大方向來說,是向微創化、智慧化、修復和康復方面發展。”說起專業現狀,戎利民認為脊柱疾病中,脊柱畸形、脊柱微創兩方面技術含量較高,中山三院脊柱外科在這兩方面均有涉獵,而以後者見長,“脊柱微創關鍵還是技術操作,這是新興的技術,中山三院脊柱外科較早地把握了這一方向,2000年就開始涉足這一領域,十幾年來,我們保持著技術的全省領先,在全國也處於領先的地位。”

從2013年起,每年9月,中山三院脊柱外科都會舉辦一次“廣州國際微創脊柱外科論壇”,今年11月份,三院脊柱外科將迎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學術會議——國際脊柱內鏡協會成立暨第一次國際脊柱內鏡學術會議。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業界國際大會,負責協會籌建及發展會員工作的執委會由包括美、德、日、中、韓、土耳其等10個國家和臺灣地區的20位元專家組成。

能邀請到如此多國家和地區的專家,既是因為脊柱外科水準所至,也離不開戎利民的學術影響力,如今他的諸多身份在業內都是重量級的:國際矯形與創傷外科學會(SICOT)中國部微創外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脊柱內鏡外科學會(ISESS)執行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微創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脊柱內鏡專家委員會副組長;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副會長、骨科管理分會主任委員……而就在當選院長後不久,他還入選了第二屆中山大學名醫榜。

↑中山大學名醫戎利民教授在為患者診治。

從服務病人到服務醫院

由於脊柱位置很深,毗鄰複雜的神經、血管結構,一旦有閃失,造成的癱瘓等後果是災難性的,但一旦成功為病患解除脊柱相關病痛,其成就感又是無與倫比的,你在病人眼中就是一個拯救世界的英雄。

戎利民已經是許多患者心目中的英雄。數年的德國進修之行,洗刷了戎利民的從醫觀念。嚴謹認真的德國人做手術規範程度堪比流水線上的產品,不同醫生手術縫合的角度居然可以實現一致。“別人都問我為什麼能那麼快完成手術且效果很好,其實很簡單,手術之前我已經在腦中演練過很多次操作流程和思考可能發生情況的處理措施,上了手術臺自然得心應手了。”戎院長笑得雲淡風輕,他的團隊正是憑藉這樣的嚴謹,才能攻克一項又一項難關,填補了國內醫療行業在微創技術領域的空白。

採訪的過程中,戎利民的手機幾乎沒有停過,有一些說的是醫院管理方面的事,其餘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脊柱外科團隊或病人打來討論病情。他可能不能每個電話都接聽,但只要是接到的,無一不細心解答。“其實大多數病人的要求並不高,可能醫生一個微笑,一句關心的話就滿足了。這種面對面真誠的交流有時候甚至比吃藥打針都來得有效。只是多花一兩分鐘,何樂而不為呢?真誠、關懷是心靈的安慰,雖然不像是藥物治療那般有證可循,但有誰能否認仁慈之心的療效。”

出任院長之前,戎利民已擔任了多年業務副院長,所以對他來說,職務上的提升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從強調“讓病人滿意”走向“讓病人滿意,讓醫護人員滿意,讓醫院管理者滿意”——從醫生的身份來說,他一以貫之的目標是讓每台手術都成為精品,因而必須靜下來鑽研;從院長的新身份來說,他又必須動起來,多思考、多謀劃、多奔走。

“院長,說起來是領導,但是撇開頭銜,總體來講,院長的職責是把握方向,做好服務。”戎利民說,許多老朋友感到詫異,你當院長了,還要做服務?每次他都是淡淡一笑:醫療行業不要老想著自己能走多高,應該思考你的服務能夠為病人帶來多少益處,這是必須堅守的“初心”。當了領導後,更應該建立平臺,建立機制,為能堅守初心想做事的人搭舞臺,讓想搞事的人沒市場。

“醫德至上,博積精勤。”戎利民說,這是中山三院的院訓,幾乎所有中山三院的醫護人員都在默默踐行這八個字。當輾轉難眠痛不欲生的脊柱疾病患者通過微創手術幾天之內可以挺直腰杆;當一個建院46年的年輕醫院建起一體兩翼、三城四院區的格局,且特色學科建設穩立全國前沿,都是因此而來。

話題離開脊柱外科,戎利民認為醫院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學科發展和內涵建設。“人才是最重要的,任何一家醫院人才都最為關鍵,在各科室人才引進方面我們將不遺餘力,比如圍繞五個主打學科,資助五位專家每年500萬的科研投入,給予十位青年才俊每年300萬的科研投入等等。”

醫院較早就推出了“五個五”“十個五”的人才建設工程,希望藉此大力促成領軍人才的培養、引進及團隊建設。依託人才,三院得以制訂出一個“1+3+4”的學科建設和平臺打造總體方案: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肝臟疾病重點實驗室)、3個重點大平臺(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臨床轉化平臺、基於分子診斷的精准醫學平臺、臨床免疫學研究轉化平臺)、4個區域特色疾病診治中心(肝臟疾病診治中心、代謝性疾病診治中心、精神心理與兒童發育行為中心、免疫性疾病診治中心)。

為什麼一家只有46年歷史的醫院能夠躋身全國前50強、廣東前5強?戎利民覺得,三院良好的醫院文化是很關鍵的一方面。“醫德至上,博積精勤”的院訓;“救死扶傷、求真務實、爭創一流、緊密協作”的醫院精神;“愛心、細心、耐心”的工作作風;醫院行為識別系統、醫院資訊傳播系統等醫院文化系統,以及行之有效的績效考核系統,都有助於提升全體三院人對醫院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形成共同的價值觀。

↑ 戎利民院長在中山三院2016年度醫院發展工作會議上講話。

主動支援基層建設

2006年,蘿崗區政府在當地建設了一家1200張床位的醫院,託管給中山三院,由後者取名為嶺南醫院。2008年,梅州梅縣政府也投資10億余元,興建了一家1200張床位的醫院,同樣託管給中山三院,被命名為粵東醫院。這就是前文提到的縱向垂直延伸式管理下的一體兩翼格局,也是三院慢慢走出的步伐。戎利民說,未來在廣東肇慶,三院還將以同樣的模式託管一家1500張床位的醫院。

大型公立醫院的規模擴張是一個歷史問題,國家日前出臺相關政策遏制大型公立醫院本部的大規模擴張趨勢使不少院長舉棋不定。一邊是人頭攢動的門診大廳,一邊是醫院規模擴張的禁令,當前中國公立醫院院長在提高服務能力和抑制醫院規模之間,艱難地尋找著平衡點。

“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做法。”戎利民的回答是,大型公立醫院正好趁機轉向內涵建設,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比如三院目前託管兩家區縣醫院,並不是單純的規模擴張,而是將三院同質的醫療服務輸送到粵東粵西兩地,醫務人員與患者的流轉相當於醫院內部流轉,既避免了患者輾轉省城求醫的辛苦,又妥善解決了醫保問題,還充分激發了中山三院的醫療服務潛力,“一舉多得”。

除了參與到強基層建設,中山三院還有不少自選動作,比如設置高檔醫療衛生服務機構。2016年3月19日,中山三院愛博恩國際婦產中心開診,據悉這是華南首家“民辦公助”模式的專業婦產醫院,也是中山系首家高端婦產醫院。“愛博恩婦產中心的合作,是服務于患者多層次的醫療健康需求而作出的探索,”戎利民說,未來此類合作還將拓展到其他專科。

2016年8月,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前不久,在三院綜合樓20樓的報告廳,誕生了華南地區首家醫療聯盟——所謂“醫療聯盟”,是醫院之間根據“醫聯體”形式而自願結成的一種新型醫療服務方式,縱向包含了三級醫院、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實際上是將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和其他的醫療資源整合在一起,首批共有廣東省內21家醫院加入。如今這種模式被稱為醫聯體,是國家衛生計生部門正在力推的一種醫療模式。

過去在大型三甲醫院預約CT、核磁等檢查,到出結果往往要花費十天半個月,患者往返醫院數次不說,家住偏遠農村地區的患者往返奔波還可能加劇或延誤病情。在戎利民的規劃中,所有中山三院觸及到的地區,這種情形將不再出現:三院將成立雙向轉診中心,不但可對院內床位進行統一調配,還將在醫療聯盟內部開闢綠色通道,利用資訊化系統,積極探索建立遠端會診平臺,包括影像診斷、病理診斷、臨床診斷等方面,讓患者遇到疑難雜症能順利往上級醫院如三院轉,到康復期後還可順利往下轉回基層醫院。

“看病最後就是要看口碑,在老百姓間的口碑。”戎利民說,中山三院的影響力和輻射範圍迅速擴大,“我們三院為什麼做聯盟醫院比較合適?因為三院特色比較明顯。肝病、心理、精神、神經、康復……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優勢,來把聯盟醫院的某一點帶起來,同時帶動各級醫院的服務能力,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

“我們的聯盟沒有門檻,也沒有什麼准入機制,”戎利民介紹,三院只是在區域的佈局上作了一定的規劃,因此建立了一個包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縣級醫院和民營醫院的華南最大的醫療聯盟,有利於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有效下沉,進一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在未來,三院還將帶動聯盟醫院之間在醫生端開發使用APP,實現醫療資訊和醫療資源如影像學、病理學等方面的應用。

和戎利民搭檔的中山三院黨委書記丘國新也是醫療聯盟的堅定支持者,他認為,這將會不斷提高聯盟內成員單位醫療技術服務水準,為廣東建設“衛生強省”貢獻力量。

如今三院走在前面的還包括互聯網健康科普,通過互聯網把健康科普內容與整個社區連結起來,比如天河區48所社區衛生站可以同時收看。戎利民計畫把它推向更多的人群,“通過網路科普健康知識,既能讓百姓對自身疾病有所瞭解,有助於做到早查早治,更能避免因對疾病的無知而產生誤解,促進醫患間的溝通,這是醫患和諧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希望最後可以在全中國乃至全球,都能夠普及收看。”

↑ 2016年8月5日,中山三院聯手廣東地區20家醫院組建華南地區首家醫療聯盟。圖中右三為中山三院院長戎利民,右二為黨委書記丘國新。

公立醫院改革的對策

建立醫療聯盟,推動資源下沉和分級診療之外,對三院和戎利民來說,還有一個真正的挑戰橫亙在眼前,那就是公立醫院改革——2017年7月1日廣東省城市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是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我支持政府醫改,因為能夠減輕百姓負擔。”戎利民旗幟鮮明地說。

“我必須要給段宇飛主任點贊,尤其是廣東省衛生計生委做了一件有智慧又有勇氣的事情,那就是取消掛號費、診療費,實行醫事服務費。”取消藥品加成後,醫院醫療收入會直接減少,戎利民說,目前中山三院藥費占比在45%到 47%,受到的影響顯然會很大,但是他並不太擔心醫院運營會受影響,“我們已經做好準備,從節流、科學化管理和提高運營效率等方面下功夫。作為公立醫院,更關注的不是經濟效益。患者的滿意度、醫療品質、技術水準才是最主要的考量指標,做好這幾個方面,業務量自然會不斷上升。”

“你們剛過來一樓門診大廳,看到人多不多?”戎利民問來訪者,見眾人搖頭,他笑了,“現在的人比以前少了很多,但是我覺得門診人還是多,有很多人是不需要來這裡看病的,可以去社區醫院,我們的醫生就可以省出時間來攻克疑難問題,”戎利民說,醫改最終目的,就是小病不上大醫院,所以應該把公立醫院改革看成一個機會,要發揮大型三甲醫院應有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醫院體量已經很大,不能再大了,而是要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把它做精,醫院學科建設、科研要加強,要打造科研型的、特色型的醫院。技術上去了,一些有疑難病症的病人才會來。”

中山三院黨委書記丘國新補充說,中山三院已經有很多特色的專科,比如普通外科、內分泌科、神經內科、腎病內科、耳鼻咽喉科等5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內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中醫肝病科、感染病科、風濕免疫科、臨床護理等7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專案,以及25個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肝臟病學科是醫院的龍頭學科,目前已形成涵蓋肝臟內科、肝臟外科、重症監護、肝臟影像與介入治療、肝病實驗室等多學科綜合診療和臨床科研的強勢學科群,“這其中,不少專科在廣東省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

“是的,我們的前輩同仁給中山三院打下了很好的發展基礎,我必須全力以赴,奔跑起來。”戎利民說,中山三院的目標是綜合實力排位元躋身全國前20名,為了這個目標,他不止自己要跑,他還要帶著中山三院一起跑,“我最近在看《人類簡史》,書裡提到為什麼人類在眾多動物中是最牛的,最關鍵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合作,也就是說‘獨行可快,眾行則遠’。”

戎利民解釋說,作為醫生,在手術臺上、實驗室裡可以獨行求快;在院長的職責面前,乃至健康中國工程面前,就必須深挖眾行的價值,著眼於遠,善於激發共鳴、形成共識、凝聚力量。“是挑戰,同時也是機遇。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戎利民說,雖然已過知天命之年,但他仍精神抖擻,志在千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