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班級活動就是一件想培養感情卻總失敗的事情

那晚團支書給我發了個紅包, 可我不敢點開。

看到紅包上那句“明天有空嗎”的同時, 我便開始絞盡腦汁, 搜索著下一個推脫的藉口。

生病, 回家, 工作, 女朋友生日——

為了拒絕參加班級活動, 能用的藉口好像已經用光了。

最後只好直接回了她一句:

“抱歉, 我真的不感興趣。 ”

大概是習慣了, 她竟沒有再表現出任何一絲不悅。

但朋友圈裡的那聲“唉”, 還是透露了她今晚多次被人拒絕的無奈。

後來跟朋友談論到這件事, 才發現, 無論什麼身份, 大多都被這件事情困擾過。

不禁覺得, 班級活動真是一個折磨人的存在。

一個很不討喜的存在。

“和沒感情的人強行聚到一起, 真的很尷尬。 ”

想起大學唯一參加過的那次班級活動, 是去學校旁的大排檔聚餐。

14人一桌的分配, 拆散了各個小圈子, 又不得不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

等菜的過程是最煎熬的, 因為沒有東西吃, 大家都只能低著頭玩手機。

當時班長為了破冰, 跳出來說:

“不如我們先玩玩真心話大冒險咯?”

話音剛落, 好幾個人就偷偷白了一眼, 接著馬上露出笑容回應“好啊”。

每個人都小心翼翼, 怕暴露出自己的不悅, 讓場面變得更難堪。

於是我們只好尷尬地問了一輪不痛不癢的“真心話”, 努力地去互相迎合。

好不容易等到菜上齊, 隨便扒拉了兩口, 便紛紛忍不住找理由先脫身。

踏出大門那一刻, 如釋重負。

班委總用“凝聚力”三個字去邀請別人, 可真正的朋友, 相處時大概無需這麼“用力”。

到了大學, 班級的概念弱化, 同班感情不深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奇怪的是, 每次班級活動都非要讓人裝作是好朋友, 做著好朋友做的事情。

“有無數事情, 真的比班級活動有意義得多。 ”

記得有次團支書為了叫走我們, 還親自跑到了男生宿舍來。

可惜還是碰了一臉灰。

有的說下午要去兼職;

另一個則要去面試實習;

還有人要陪異地過來的女朋友。

這些理由都夠有說服力, 換誰都不好意思說, 班級活動會比較重要一點。

所以她也只能盯著正在團戰的宿舍老四下手。

“沒有兼職不用實習的單身狗, 就別在宿舍打機浪費時間啦, 去一下班級活動嘛。 ”

沒想到這句話像是戳到了老四的痛處, 白了她一眼, 說:

“反正都是浪費時間, 還不如浪費得讓自己開心一點。 ”

那天她是被氣走的。

不過回頭想想, 話雖然很糙, 但也很現實。

別說兼職實習女朋友了, 就算是睡一下午懶覺, 開一下午黑, 都比去自己不喜歡的班級活動來得有意義些。

只是有些心疼, 它像個被打入冷宮的黃臉婆。

既吸引不了人, 又無人問津, 還對它避而遠之。

“如果每個人都帶點同理心, 日子也許會好過一些。 ”

我一直想不通, 為什麼那些班委都那麼熱衷於這件事。

難道強行逼著我們過來, 痛苦一些, 他們心裡就能獲得成就感, 快樂一點?

那天在宿舍走廊, 看到隔壁班班長悶悶不樂, 便過去拍了拍他的肩膀。

聊沒兩句, 他便跟我說, 想辭職了。

有點詫異, 問他:“為何?”

他錘了我一下, 似笑非笑地說:“還不是你這種人太多咯。 ”

我有些反感, 但看他一臉喪氣, 還是決定繼續聽下去。

說起班級活動,時間,場地,資金,嘉賓,通知,甚至連福利,每次都是由他一個人準備。

可單獨去私聊時,卻還是被當成瘟神一般,能躲則躲。

到了大學,一夜之間冒出了許多自由鬥士,抨擊集體,追求個性,“強迫”早就成了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事情。

被懟得最狠的一次,是有人說:

“背一下午單詞,以後30年都記得住;大學同學,畢業三年就忘了,有什麼意思?”

談起這事,他又歎了口氣,說:

“決定辭職,是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竟找不到話語可以反駁他。”

“甚至還有點覺得,他說的好像也沒錯。”

那之後,他不再要求誰去配合他的工作,因為連自己也找不到意義。

為了讓雙方都能好過些,他每個月都會特意找一天,讓大家下課後留下來拍個照,假裝活動發生過,去應付一下學校的要求。

不過可憐的是,即使都做到這個份上,還是引來一堆怨聲載道。

一直都以為,班級活動只是讓學生們痛苦不已。

現在我才意識到,其實那些班委,大概會更痛苦。

最後。

突然覺得很唏噓。

是學生錯了嗎?我不覺得。

那是班委錯了嗎?也不是。

以前我想了很久,為什麼有一些班級,所有人都對這些活動充滿熱情。

即使大熱天,他們也不惜冒著暴曬出去做一些旁人看來很無聊的事情,並且還開心得很。

讀了三年大學,才終於發現:好班級和好活動,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結果。

在入學的第一天,每個人就被隨機分配到了不同班級,在那一刻,每個班級裡的成員相性和吸引力,就已經被大致確定了。

能和同班玩得來,是求之不得的好運。

不能互相吸引,也不足為奇。

一個感情深厚的班級,和一場好的班級活動,其實並非培養感情的過程,而是成員們的相性,原本就互相吸引的結果。

有人用“日久生情”來反駁過我,但我並不認同。

因為時間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舒適感」,而不是「吸引力」。

就像關係好的人,平時早就志同道合,私下聚過了無數次;

而吸引不了對方的人,再吃一百頓飯,最多也只能成為普通朋友。

能成為摯友或是路人,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被安排好。

而時間,頂多不過是用來讓那些同路人找到對方的工具罷了。

所以,誰都沒有錯,只是運氣差了點,彼此剛好不同路而已。

擦身而過時,就都笑著點點頭,別太難堪,讓雙方都好過一些吧。

畢竟道不同,三年後也是真的會忘記的。

還是決定繼續聽下去。

說起班級活動,時間,場地,資金,嘉賓,通知,甚至連福利,每次都是由他一個人準備。

可單獨去私聊時,卻還是被當成瘟神一般,能躲則躲。

到了大學,一夜之間冒出了許多自由鬥士,抨擊集體,追求個性,“強迫”早就成了一件政治不正確的事情。

被懟得最狠的一次,是有人說:

“背一下午單詞,以後30年都記得住;大學同學,畢業三年就忘了,有什麼意思?”

談起這事,他又歎了口氣,說:

“決定辭職,是因為我突然發現,自己竟找不到話語可以反駁他。”

“甚至還有點覺得,他說的好像也沒錯。”

那之後,他不再要求誰去配合他的工作,因為連自己也找不到意義。

為了讓雙方都能好過些,他每個月都會特意找一天,讓大家下課後留下來拍個照,假裝活動發生過,去應付一下學校的要求。

不過可憐的是,即使都做到這個份上,還是引來一堆怨聲載道。

一直都以為,班級活動只是讓學生們痛苦不已。

現在我才意識到,其實那些班委,大概會更痛苦。

最後。

突然覺得很唏噓。

是學生錯了嗎?我不覺得。

那是班委錯了嗎?也不是。

以前我想了很久,為什麼有一些班級,所有人都對這些活動充滿熱情。

即使大熱天,他們也不惜冒著暴曬出去做一些旁人看來很無聊的事情,並且還開心得很。

讀了三年大學,才終於發現:好班級和好活動,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結果。

在入學的第一天,每個人就被隨機分配到了不同班級,在那一刻,每個班級裡的成員相性和吸引力,就已經被大致確定了。

能和同班玩得來,是求之不得的好運。

不能互相吸引,也不足為奇。

一個感情深厚的班級,和一場好的班級活動,其實並非培養感情的過程,而是成員們的相性,原本就互相吸引的結果。

有人用“日久生情”來反駁過我,但我並不認同。

因為時間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舒適感」,而不是「吸引力」。

就像關係好的人,平時早就志同道合,私下聚過了無數次;

而吸引不了對方的人,再吃一百頓飯,最多也只能成為普通朋友。

能成為摯友或是路人,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被安排好。

而時間,頂多不過是用來讓那些同路人找到對方的工具罷了。

所以,誰都沒有錯,只是運氣差了點,彼此剛好不同路而已。

擦身而過時,就都笑著點點頭,別太難堪,讓雙方都好過一些吧。

畢竟道不同,三年後也是真的會忘記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