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觀點|現階段智慧穿戴與大資料結合的商業模式,好多人根本就不靠譜

作者:娃娃

現在做智慧硬體的創業公司都在積極嘗試與大資料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也即借助智慧硬體與使用者的距離更短,

從而採集資料, 進行資料分析, 達到變現。

我知道這個願景聽起來是如此的美好, 但還是不得不講, 實在是不靠譜。

首先這背離了現階段大資料商業化的基本原則, 資料本身的價值提煉也即是資產化, 首先要確保的是——該資料對企業方有明確的商業價值。

傳統商品通過銷售管道達到終端使用者, 關於產品從出庫一直到運行的狀態都是不可獲知的, 廠商和用戶彼此處於“雙盲狀態”。

現在有了大資料, 廠商可以獲知使用者的狀態以及商品流、現金流、資訊流的周轉效率, 屬於“單盲狀態”。 大資料因此成為了廠商的效率工具以及策略部署參考。

歸根結底, 現階段的商品交易大資料應用中, 大資料不過仍舊是商品交易的附屬產品,

或者說附屬工具。

這群搞智慧硬體的打算做什麼呢?

借助產品的短距離, 收集使用者的終端資料, 例如身體健康(這個最不靠譜), 衣食住行、個人行為, 借此進行精准行銷或者產業鏈改造, 從而使資料資產化, 實現變現。

這樣就能靠資料服務來吸引使用者了。 這簡直是逼良為娼, 硬讓一群做硬體的人做了軟體, 這工資拿的實在太糟心。 最後用戶也很懵逼, 我買你到底是為了買硬體還是買軟體?

這就發現了這個商業模式的第一個問題, 不管軟體好不好, 只要硬體不行, 就很難讓用戶掏錢。 或者說在使用者獲得資料帶來的美好體驗前, 首先更希望硬體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他們並不會做一個賭博色彩如此嚴重的行為,

先買你一個塑膠疙瘩採集我的資料, 等資料夠大了, 再來買增值服務。

拜託了, 就算是4s店賣車, 也得是車本身吸引人, 才能再考慮送點免費保養什麼的增強競爭力。

一輛A級車賣300萬, 停家裡漏油, 上路就熄火, 別說保養一輩子, 就是保修到地球爆炸也並不吸引人。 同理, 人家買你的智慧鞋跑步, 是為了健康, 從來都不是為了買藥治病。 真有那個心, 何必不去醫院?

剛說的是C端, 賺B端的就更匪夷所思了。 價值是相對而言的, 之前就講資料要對廠商有商業價值才能考慮變現, 然而智慧硬體採集出來的資料往往都對自身沒價值, 反而對其他廠商有價值。

智慧硬體和軟體/網站採集出來的資料區別就在於, 前者採集的資料, 描繪出來的是獨立個體,

後者採集的是普遍性行為, 賺前者的錢, 商業鏈條會被拖到天荒地老, 而後者只要分析出用戶的共性專打特定領域就好。

而大資料的落地應用除了要夠大, 夠廣, 更重要的是多維度交叉關聯, 軟體/網站採集出的資料可以為廠商打造產品、銷售產品, 而智慧硬體採集出的資料只能用來勾勒個性化存在。

這能不能賺錢?能, 但是現在不能。

在使用者無觸發、無感知的情況下, 24小時不間斷的採集, 形成個性化的大資料, 這才是智慧硬體與大資料結合的立足點, 而其在接下來的一個時間段內的方向, 應該是利用大資料, 讓硬體更加智慧、更加人性化, 挖掘資料場景化的價值。 在這個前提之前, 所有的硬體都不夠格談“智慧”。

然而現在大多數的大資料結合智慧硬體只是之前“做加法”的方法論延伸罷了, 給空氣進化器增加WiFi功能;電源控制台增加路由器, 諸如此類。 但有一些加法做的起碼節約了硬體的占地空間, 有些完全是棉襖外面套羽絨服罷了。 讓我難為情的是, 大多數大資料結合智慧硬體都是後者, 不得不說, 你們讓大資料尷尬癌都犯了。

也許對於整個人類歷史而言, 從大資料誕生, 到萬物互聯只是連一頁書都占不滿的寥寥數筆, 但我們活在當下的人, 那就是有冷有熱, 要吃要睡的一輩子。 從歷史的規律看, 也許現在只是黎明前的一小段黑暗, 大資料仍是繈褓中嗷嗷待哺的孩子, 物聯網還在摸著石頭過河。 只希望那一天快點到來, 硬體能成為合格的硬體,大資料也不那麼尷尬了。

End.

硬體能成為合格的硬體,大資料也不那麼尷尬了。

End.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