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盧見曾:文章循吏,亦官亦儒

位於揚州的兩淮鹽運使司衙門

盧見曾刊印的圖書

■ 齊魯名士

□ 本報記者 鮑青

本報通訊員 方志勇

戶外斑駁的山牆漸漸爬滿青藤,糯米汁凝固進了青灰磚縫裡,古揚州的夏日悄然而至。

揚州的繁華落寞,皆和“鹽”息息相關。 因為“鹽”,揚州曾是清朝最繁華的都市,水勢浩浩,迂回曲折,風景秀麗迷人,非畫士所能描述;也因“鹽”,文人墨客流連忘返,飲酒唱和,留下耳熟能詳的詩篇。

德州鄉賢盧見曾,先後兩任兩淮鹽運使。

他勤于政事,多行善政,更提倡文教,刊印經籍,將揚州文化推向繁榮,也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痕跡。

後來運河壅塞,鹽政改革,鹽商衰落,熙熙攘攘、舳艫千里的盛況,漸漸化為歷史的模糊記憶。

“革弊為民,具見循吏苦心”

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今德州德城區黃河涯鎮紀莊村,一戶盧姓人家喜添貴子。 戶主盧道悅極為欣慰,特為嬰孩取名“見曾”,諧音“見贈”,意為上天所贈。

“盧見曾後來官位隆升,影響日廣。 其子盧謙致仕後修建了占地上百畝的盧家大院,可惜民國時毀於大火,如今已難找到盧家輝煌的痕跡。 ”盧氏後人盧贊一說。

盧見曾年齒稍長,拜師同鄉名儒田霖,學習詩書聲調,後輾轉得山左文壇領袖王士禎指導點撥。

盧見曾頗為自豪地介紹這段求學經歷:“餘少受聲調之傳于同裡田香城(田霖)先生,香城受之難兄山姜,而山姜則因謝方山以轉叩於漁洋(王士禎),而得其指授。 ”

在諸師的悉心培育下,盧見曾學業精進迅猛。 康熙四十三年,盧見曾“年十五,補得博士弟子員”。 康熙五十年,參加鄉試並中舉人,可惜來年春闈卻落第歸裡,爾後竟一再落榜,直到康熙六十年才中進士,留京于庶常館學習。

庶常館是新科庶起士深造之所。 他們在此學習清文、翻譯及漢文經、史、詞、詩。 待三年期滿,由教習奏請皇帝“禦試”,分發任用。 在館期間,每人每月戶部發廩餼銀四兩五,器用什物,則到工部支取。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庶起士試于廷,盧氏列一等。

第二年,雍正決意整飭康熙末年日益嚴重的吏治危機,以“凡進士在高等者”充任多地縣令。 盧見曾被任命為洪雅知縣,時年35歲。

洪雅位於四川盆地西南角,地瘠稅多,百姓貧苦,“額征錢糧,常入不敷出”。 再加地方吏治鬆散,以致“獄訟繁興”,牢房常年人滿為患。 盧見曾遴選到如此偏遠苦寒之地,師朋好友為他扼腕歎息。 起先盧見曾念老父年逾八旬,也欲陳情歸養,以全孝道。 盧道悅作書告誡他:“汝自顧才行如何?今恩遇過分如此,而不思一效犬馬之力,可謂孝乎?且余雖老,康強如故。 未遽入木也。 ”老父之言響徹耳畔,如醍醐灌頂,令他茅塞頓開。 他在詩文中欣喜地寫道:“退而喜,為邑雖小,可行吾政也。 ”

這並非盧見曾強作歡顏的慰己之詞,而是立志有所作為的豪邁宣言。

第二年,盧見曾水陸兼程到達洪雅。 上任伊始,他很快厘清當地兩大積弊:一為雜派多而爛,不歸於正途,財政“入不敷出”;二乃前任縣令寬縱怠政,揚湯止沸,以致“訟獄卷牘”積壓數年,民怨沸騰。

盧見曾對症下藥,以期迅速扭轉糜爛局面。 對“雜派不可數計”,他認為“雜派之害,官受一吏受十百姓受百”。 若除之不務盡,則遺留的將為害百姓,除去的也難以取信於民,此後胥吏更可以借未除的雜派繼續侵害百姓。 所以“經畫一年之費,量入為出,約之又約,曰急除之,無需此矣”。

盧見曾心憂民疾,力辟眾議,終於盡除雜派,舒緩百姓壓力。 接著他集中精力處理數年積壓卷牘。 靠著驚人的毅力,他一步步將積案全部銷清。

盧氏為政,先除舊弊再興新利。積弊剔除後,盧見曾著手整頓鬆散吏治。他宣導儉以養廉,褒獎兢兢業業者,貶黜尸位素餐者,雙向並力共舉,吏風趨於蝶變。

洪雅東南有梓潼宮,是紀念“文昌帝君”“文曲星”張亞子的祠堂。宮南有桂香閣,經邑人重新修整後,“規模壯麗,結構精嚴”。盧見曾重新加以修葺,邀請邑士文人遊覽,“講道藝、敷弦歌”,洪雅文教旋即興盛。盧見曾在閣外掛雅江書院牌匾,指明此處為興教倡學地,再為樓取名雅雨樓,暗喻當地風土人物。

盧氏治洪雅,勞心勞力,夙興夜寐。靠著勤能補拙的毅力,僅一年多光景,洪雅面貌便遠勝舊時,百姓拍手稱譽。時人評論說:“擘畫利害處,如指諸掌……革弊為民,具見循吏苦心。”

正在盧見曾大展拳腳之時,老父于雍正四年正月病逝。按清朝禮制,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遇父母之喪,皆要解職歸鄉丁憂守孝。盧見曾只得告別洪雅士民,返回德州奔喪。

盧見曾雖身離洪雅,心中卻始終魂牽夢縈。他此後自號“雅雨山人”,以紀念仕途的第一站。

“亳之水患,十除八九矣”

盧見曾鄉間廬墓守孝,寄託人子哀思。閒暇時,則侍養老母,鑽研地理水利。久而久之,他對治民理政的感悟日成體系。

可不幸接踵而來。先是生母王氏經喪夫重創,同年十一月離世。次年,嫡母程氏又病卒。

盧見曾的心緒跌落穀底,因不便對人深言,只能將思念訴諸筆端。他追憶父親的官德政績以自勵:“先父為河南偃師令,無所取於民。先是,偃師大旱三年,民多流亡,土曠廢不得耕。府君輕徭賦,勸農桑,除奸弊,數年之間,桑麻遍野,戶口繁庶。”

嫡母程氏待盧見曾極好,母子感情真摯動人,“我幼年身體孱弱,嫡母日夜置於懷中照料。有時我嬉戲,以致讀書懈怠。若父不知則必為我掩飾。如父覺察,就拉我至膝下,好言寬慰嚴父。父親息怒則可,若是還想懲罰我,嫡母必啜泣不止”。

嫡母舐犢情深,可慈母寵溺,也會助長幼子的紈絝習氣。幸得生母王氏,慈愛中不乏威嚴,對他讀書求學影響很深,“總角讀書,嫡母以父晩而有子,愛憐甚,不令督責。先母背後嚴格督促,表面寬縱不究。是以讀書之業不廢,而嫡母之心可安”。王氏不解文義,便以兒子所作文章圈點改抹多寡來評定美惡。美則賞以果餅及所嗜好之物,惡則斥辱不少假顏色。

丁憂四年,盧見曾多在濃郁的感傷氛圍中度過。讓他頗感安慰的是,鄉中賢達觀盧父平生,認為應入鄉賢祠,歲奉祭祀。這對他來說,既是自豪也是鞭策。

孝滿服闕,盧見曾任安徽蒙城知縣,並代理亳州事務。

上任不滿三月,又調六安知州。他發現六安鄉紳豪戶,多占水塘為田,普通百姓灌溉乏水,雙方訴訟歷來不絕。盧見曾對各方曉以利害,力勸墾荒還塘,“水為田母,無塘則無水,無水則無田”。經這番整治,收效非常顯著,“謗者四起,不顧,塘至今為賴”。

雍正十二年,調亳州知州。亳州洪水常氾濫入城。盧見曾發現洪水形成之因,在於水溝淤塞,排水無路。他先欲疏浚梭溝引流,惜“有砂石十裡,不可開”。後聽人言舊時龍鳳溝,“雖淤塞形勢依然,土之淤塞十不敵砂石之一”。若疏浚通暢,複其故道,砂石所阻之水,可由龍鳳溝注渦水,諸水自然悉治。

盧見曾遂提議開龍鳳溝,鄉紳耆老紛紛鼎力支持,“不數月而龍鳳溝以成”,繼而諸溝隨之開通,百姓讚歎“亳之水患,十除八九矣”。

“凡有功於湖者,不敢忘也”

雍正十三年,盧見曾擢升江甯府知府。此時全椒人吳敬梓,移居到南京秦淮河畔“秦淮水亭”,自稱“秦淮寓客”。因購置房舍,措辦一切,又不善理財,已經囊中羞澀,時常無米下鍋,被迫“以書易米”。冬日苦寒,吳敬梓便邀約同好,繞城步行數十裡,夜夜如是,謂之“暖足”。盧見曾愛慕人才,對吳敬梓傾力扶助、妥善照料。此為二人相交之始。

不久,盧見曾調任潁州知府。

潁州有西湖,為歷代文人鍾愛。“西湖煙水如我家”,歐陽修八次來到潁州,吟詠感歎,並終老於此。

歐陽修守潁,曾修白龍溝,引余水注西湖,蓄水澆田畝。明季州民盜湖作田,白龍溝漸廢,埂界難明。每至雨季,水患波及州民,難以根治。

盧見曾召百姓,道破“盜湖”之弊,“盜湖為田,僅湖畔數十家受益。若大水至,惟剩平陸,田廬受損不可計數。若複湖則水有蓄泄,可免淹沒之患”。州民稱善,數月內西湖水利恢復,湖水所至為埂界。

重竣西湖時,盧氏效仿杭州西湖於湖心建室,曰“畫舫齋志”。他還決定,“凡有功於湖者,不敢忘也”,隨即重建四賢祠,祭祀曾守潁有德聲的歐陽修、晏殊、呂公著和蘇軾。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盧見曾得知自己將被提升為兩淮鹽運使。他一面歡欣鼓舞,躊躇滿志。回顧自己守潁前後,“汝陰西湖,鞠為茂草久矣。予來守潁,始浚治之”,頗為自豪得意。一面又不舍離別,臨行組詩皆以“欲別西湖去”起首,一詠三歎,步步遛留,依依不捨。他放心不下竣溝之事,寄語後來者:“予將教民灌溉,湖上先有水田二坵,忘諸君盡開潁所屬河溝故道,以除水患。”

“曆邊塞閱十有八年”

揚州居“南北沖途”,民物滋豐,人有餘力,當時名流賢士流寓者極多,“往來進謁者,文酒流連”。盧見曾本飽讀詩書,雅愛文章,這塊人文沃土讓他如魚得水。

于貧瘠之鄉,盧見曾興利除弊,祛民所疾。于殷富膏腴之地,盧見曾接洽文人,復興文教。

到任不久,盧見曾就參加了當地名賢程夢星主持的平山堂聚會。他登蜀岡,睹荒煙蔓草,見竹亭破舊,河岸亭台稀少,黃土白沙,雜草蟲鳴,遂生重建之心。

但盧見曾絕沒想到,春風得意的仕途將遭重創,“不數月,輒以罪去,更曆邊塞閱十有八年”。

事件的直接起因,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被人彈劾。高氏生於山東膠州,善畫山水人物,書法不拘一格,文采為盧見曾所喜。盧氏任鹽運使後,舉薦高氏任儀征令。

高氏曾汲汲仕途,也有仕宦經歷,“舉孝友端方,以諸生賢良一等,分發安徽,曆署歙縣丞、績溪令,均有政聲”。

可上任儀征後,高氏很快因書生狂直吃了大虧,“忌者讒之,謂與某運使結黨”。

這次彈劾對躊躇滿志的高鳳翰打擊尤大,以致他“病痹,右臂不仁,作書用左手,自號尚左生,又號丁巳殘人”。

高鳳翰被劾,是盧見曾獲罪的導火索。但讓他被迫離揚的真因,是上任後對鹽務的厲行整峻。

盧見曾在揚州交友唱和,但也沒有妨礙勤政公務。揚州雖富庶,但地勢低窪、土薄水淺、河池煙塞,遇大水必氾濫成災,鹽地也時常淹沒。盧見曾上書朝廷,請求減緩鹽民承擔的賦稅錢糧,並分別賑撫救濟,鹽民感恩戴德。

接著盧見曾發現鹽商時常侵佔鹽池,鹽民的利益受損,雙方為鹽池所有權爭執不下。盧見曾判定“灶屬商亭,糧舊灶納”,向鹽民核發文契,讓其繳納錢糧,承認鹽民的所有權。

鹽商依仗雄厚財力,一貫蠻橫驕縱,見盧見曾整峻鹽務,便唆使官員彈劾,“被參一十七款,共誣贓銀一千六十兩”。

起初盧見曾只是被誣陷,並未去官。一年後,乾隆將他革職,“微嫌被劾,侯勘羈揚,日以飲酒著書為事”。

雖被革職,但盧氏人品才學為世公認。更兼他獎掖文士,與當地文人極為融洽。在五十歲生辰時,身在異地的友人鄭板橋不忘作詩寄贈。詩文中,鄭氏謙恭表示“奉呈雅雨山人盧老先生老憲,兼求教誨。板橋後學鄭燮”。

乾隆五年五月,落魄的吳敬梓來揚州,投奔盧見曾。可惜不久前,清廷將盧見曾遣送到塞外戍台。盧氏聽說吳敬梓作《儒林外史》,便饋以金銀資費。吳敬梓隨即和鄭板橋、高鳳翰等人,一道作詩送別“雅雨山人”。

高鳳翰、葉芳林、張布作《雅雨山人出塞圖》,由眾人題詩,再轉入盧見曾手,由他題詩於上。

鄭板橋的題詩,看重出塞對盧見曾品格的砥礪和磨練。鄭氏看來,人才需千磨萬擊才成巨器。淮揚犬馬聲色,消磨心志,只能“美酒肥羊飽紈絝,聲色埋人無出路”。塞外環境嚴酷,對“磊落胸中萬卷書”“文章政績兩殊絕”的盧見曾,是促其厚積薄發的助力。

吳敬梓題詩,尊稱盧見曾為“大公祖”,自稱“治晚生”,謙卑恭敬。詩文將因罪出塞巧妙掩飾為“銜命”,對他異日歸來充滿期待,“天恩三載許君還,江南三度繁花殷。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吳敬梓饑寒流落,他對盧見曾的幫助銘記在心。此時摯友遭難,他作詩送別,情感也是發自肺腑。他送別盧見曾的詩文,是目前吳敬梓唯一的存世手跡。”揚州職業大學王偉康教授說。

吳敬梓把盧見曾寫進了著作《儒林外史》裡。《儒林外史》第7、22、29回,均提到兩淮鹽運使荀玫,其原型人物就是盧見曾。第7回中,敘述荀玫坎坷的科考之路……22回,以荀玫所作對聯“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便難”,點出他已出任兩淮鹽運使……29回,通過郭、董兩位衙門書辦之口,透出荀玫因彈劾而被朝廷查辦。

同年八月,盧見曾至京師,九月由張家口出塞,渡瀚海,抵杭愛山麓察汗泊。

賜環以還,再任鹽運使

古之臣子,若遭流刑,當於一地待君王決斷。若君王賜以玦,則臣子只能訣別;若君王賜以環,臣子則可還朝為官。

乾隆八年,盧見曾承恩賜環。出塞前後時間恰好是吳敬梓預言的三載。

至於賜環之因,有言乾隆急需一名盧見曾這樣的治水能吏。亦有言清廷發現盧見曾受誣告,將其召回聽用。

第二年六月,盧見曾補灤州知州,後升永平知府。當年洋河水位暴漲,威脅民居。盧見曾築水壩阻擋洪水,最終“郊廬田墓俱無恙”。經此一事,直隸總督那蘇圖對他讚不絕口,謂其“人短而才長,身小而智大”。

盧見曾後遷長蘆鹽運使,兩年後,複調兩淮鹽運使。

回到揚州不久,盧見曾立刻籌集資金修浚城內河池溝道,“揚城遂無水患”。

揚州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作為賦稅主要來源的兩淮鹽運司,財力雄冠天下。盧見曾本有才名,又禮賢下士,他的幕府很快成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先是吳派漢學大師惠棟入幕。惠棟在幕府四年,編校多本古籍。盧見曾為表誠意,讓惠棟在自己的署衙“聞政軒”內工作。

後來皖派經學大師戴震入幕,盧見曾目為奇人。他挽留戴震於幕府,借閱珍惜古籍讓他悉心勘校。惠棟和戴震的學術思想,在幕府內碰撞交流,對清代漢學發展影響深遠。

盧見曾又在揚州修築藏書樓雅雨堂,刻印經學典籍,襄贊文教。清代學者朱彝尊窮二十年精力編著完成《經義考》,文獻價值極高。但該書的原刻本,僅刊行其中一百六十餘卷。盧見曾于朱彝尊之孫朱稻孫手中尋得《經義考》手稿,請戴震等人重新編纂校勘,盧見曾親為作序並出資刊刻。乾隆二十一年,皇帝前往曲阜拜謁孔廟,盧見曾進呈雅雨堂版《經義考》,乾隆閱後甚喜。

北宋時,歐陽修、蘇軾等大儒曾組織平山堂聚會,一時為文壇盛事。盧見曾也廣邀文人雅士,定期相聚平山堂,交遊唱和,繁榮文教。

盧見曾好行義舉,頗得時人的讚譽。任長蘆鹽運使期間,他在天津設施棺會,對貧而不能葬者予以幫助。在揚州,對貧寒文士也盡力周濟。

盧見曾第二次上任兩淮鹽運使後,故友吳敬梓便來投奔。盧見曾見吳氏窘相,不禁愕然,“檢其橐,筆硯都無”。盧見曾將其接入幕府,延請名醫,悉心調理。但吳敬梓疏狂之性不改,依舊好飲無度,身體每況愈下。

乾隆十九年十月下旬,吳敬梓邀數好友痛飲。他於微醉中反復吟詠唐人張祜《縱遊淮南》詩: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幾日後,吳敬梓病入膏肓,痰湧不絕,遽然離世。盧見曾聞訊不勝傷感,應允承擔所有喪葬花費,並妥善安置吳敬梓的遺孀和家人。為尊重吳氏生前遺願,盧見曾將其棺木由水路運抵南京,安葬在清涼山下。

吳敬梓死後,盧見曾又資助吳氏外甥金兆燕,將《儒林外史》刊刻成書,讓其能夠流布世間。

1762年,已經年逾古稀的盧見曾卸任兩淮鹽運使,告老還鄉。而揚州的盛世,也隨著他的離去漸成強弩之末,不復往昔。

歸鄉後的盧見曾生活清閒,他修墳墓、置祭田,恤同族,教後學,怡然自得。

但爆發於1768年的“兩淮鹽引案”,卻將他最終推向絕路。

盧氏為政,先除舊弊再興新利。積弊剔除後,盧見曾著手整頓鬆散吏治。他宣導儉以養廉,褒獎兢兢業業者,貶黜尸位素餐者,雙向並力共舉,吏風趨於蝶變。

洪雅東南有梓潼宮,是紀念“文昌帝君”“文曲星”張亞子的祠堂。宮南有桂香閣,經邑人重新修整後,“規模壯麗,結構精嚴”。盧見曾重新加以修葺,邀請邑士文人遊覽,“講道藝、敷弦歌”,洪雅文教旋即興盛。盧見曾在閣外掛雅江書院牌匾,指明此處為興教倡學地,再為樓取名雅雨樓,暗喻當地風土人物。

盧氏治洪雅,勞心勞力,夙興夜寐。靠著勤能補拙的毅力,僅一年多光景,洪雅面貌便遠勝舊時,百姓拍手稱譽。時人評論說:“擘畫利害處,如指諸掌……革弊為民,具見循吏苦心。”

正在盧見曾大展拳腳之時,老父于雍正四年正月病逝。按清朝禮制,官員無論品級高低,遇父母之喪,皆要解職歸鄉丁憂守孝。盧見曾只得告別洪雅士民,返回德州奔喪。

盧見曾雖身離洪雅,心中卻始終魂牽夢縈。他此後自號“雅雨山人”,以紀念仕途的第一站。

“亳之水患,十除八九矣”

盧見曾鄉間廬墓守孝,寄託人子哀思。閒暇時,則侍養老母,鑽研地理水利。久而久之,他對治民理政的感悟日成體系。

可不幸接踵而來。先是生母王氏經喪夫重創,同年十一月離世。次年,嫡母程氏又病卒。

盧見曾的心緒跌落穀底,因不便對人深言,只能將思念訴諸筆端。他追憶父親的官德政績以自勵:“先父為河南偃師令,無所取於民。先是,偃師大旱三年,民多流亡,土曠廢不得耕。府君輕徭賦,勸農桑,除奸弊,數年之間,桑麻遍野,戶口繁庶。”

嫡母程氏待盧見曾極好,母子感情真摯動人,“我幼年身體孱弱,嫡母日夜置於懷中照料。有時我嬉戲,以致讀書懈怠。若父不知則必為我掩飾。如父覺察,就拉我至膝下,好言寬慰嚴父。父親息怒則可,若是還想懲罰我,嫡母必啜泣不止”。

嫡母舐犢情深,可慈母寵溺,也會助長幼子的紈絝習氣。幸得生母王氏,慈愛中不乏威嚴,對他讀書求學影響很深,“總角讀書,嫡母以父晩而有子,愛憐甚,不令督責。先母背後嚴格督促,表面寬縱不究。是以讀書之業不廢,而嫡母之心可安”。王氏不解文義,便以兒子所作文章圈點改抹多寡來評定美惡。美則賞以果餅及所嗜好之物,惡則斥辱不少假顏色。

丁憂四年,盧見曾多在濃郁的感傷氛圍中度過。讓他頗感安慰的是,鄉中賢達觀盧父平生,認為應入鄉賢祠,歲奉祭祀。這對他來說,既是自豪也是鞭策。

孝滿服闕,盧見曾任安徽蒙城知縣,並代理亳州事務。

上任不滿三月,又調六安知州。他發現六安鄉紳豪戶,多占水塘為田,普通百姓灌溉乏水,雙方訴訟歷來不絕。盧見曾對各方曉以利害,力勸墾荒還塘,“水為田母,無塘則無水,無水則無田”。經這番整治,收效非常顯著,“謗者四起,不顧,塘至今為賴”。

雍正十二年,調亳州知州。亳州洪水常氾濫入城。盧見曾發現洪水形成之因,在於水溝淤塞,排水無路。他先欲疏浚梭溝引流,惜“有砂石十裡,不可開”。後聽人言舊時龍鳳溝,“雖淤塞形勢依然,土之淤塞十不敵砂石之一”。若疏浚通暢,複其故道,砂石所阻之水,可由龍鳳溝注渦水,諸水自然悉治。

盧見曾遂提議開龍鳳溝,鄉紳耆老紛紛鼎力支持,“不數月而龍鳳溝以成”,繼而諸溝隨之開通,百姓讚歎“亳之水患,十除八九矣”。

“凡有功於湖者,不敢忘也”

雍正十三年,盧見曾擢升江甯府知府。此時全椒人吳敬梓,移居到南京秦淮河畔“秦淮水亭”,自稱“秦淮寓客”。因購置房舍,措辦一切,又不善理財,已經囊中羞澀,時常無米下鍋,被迫“以書易米”。冬日苦寒,吳敬梓便邀約同好,繞城步行數十裡,夜夜如是,謂之“暖足”。盧見曾愛慕人才,對吳敬梓傾力扶助、妥善照料。此為二人相交之始。

不久,盧見曾調任潁州知府。

潁州有西湖,為歷代文人鍾愛。“西湖煙水如我家”,歐陽修八次來到潁州,吟詠感歎,並終老於此。

歐陽修守潁,曾修白龍溝,引余水注西湖,蓄水澆田畝。明季州民盜湖作田,白龍溝漸廢,埂界難明。每至雨季,水患波及州民,難以根治。

盧見曾召百姓,道破“盜湖”之弊,“盜湖為田,僅湖畔數十家受益。若大水至,惟剩平陸,田廬受損不可計數。若複湖則水有蓄泄,可免淹沒之患”。州民稱善,數月內西湖水利恢復,湖水所至為埂界。

重竣西湖時,盧氏效仿杭州西湖於湖心建室,曰“畫舫齋志”。他還決定,“凡有功於湖者,不敢忘也”,隨即重建四賢祠,祭祀曾守潁有德聲的歐陽修、晏殊、呂公著和蘇軾。

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盧見曾得知自己將被提升為兩淮鹽運使。他一面歡欣鼓舞,躊躇滿志。回顧自己守潁前後,“汝陰西湖,鞠為茂草久矣。予來守潁,始浚治之”,頗為自豪得意。一面又不舍離別,臨行組詩皆以“欲別西湖去”起首,一詠三歎,步步遛留,依依不捨。他放心不下竣溝之事,寄語後來者:“予將教民灌溉,湖上先有水田二坵,忘諸君盡開潁所屬河溝故道,以除水患。”

“曆邊塞閱十有八年”

揚州居“南北沖途”,民物滋豐,人有餘力,當時名流賢士流寓者極多,“往來進謁者,文酒流連”。盧見曾本飽讀詩書,雅愛文章,這塊人文沃土讓他如魚得水。

于貧瘠之鄉,盧見曾興利除弊,祛民所疾。于殷富膏腴之地,盧見曾接洽文人,復興文教。

到任不久,盧見曾就參加了當地名賢程夢星主持的平山堂聚會。他登蜀岡,睹荒煙蔓草,見竹亭破舊,河岸亭台稀少,黃土白沙,雜草蟲鳴,遂生重建之心。

但盧見曾絕沒想到,春風得意的仕途將遭重創,“不數月,輒以罪去,更曆邊塞閱十有八年”。

事件的直接起因,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被人彈劾。高氏生於山東膠州,善畫山水人物,書法不拘一格,文采為盧見曾所喜。盧氏任鹽運使後,舉薦高氏任儀征令。

高氏曾汲汲仕途,也有仕宦經歷,“舉孝友端方,以諸生賢良一等,分發安徽,曆署歙縣丞、績溪令,均有政聲”。

可上任儀征後,高氏很快因書生狂直吃了大虧,“忌者讒之,謂與某運使結黨”。

這次彈劾對躊躇滿志的高鳳翰打擊尤大,以致他“病痹,右臂不仁,作書用左手,自號尚左生,又號丁巳殘人”。

高鳳翰被劾,是盧見曾獲罪的導火索。但讓他被迫離揚的真因,是上任後對鹽務的厲行整峻。

盧見曾在揚州交友唱和,但也沒有妨礙勤政公務。揚州雖富庶,但地勢低窪、土薄水淺、河池煙塞,遇大水必氾濫成災,鹽地也時常淹沒。盧見曾上書朝廷,請求減緩鹽民承擔的賦稅錢糧,並分別賑撫救濟,鹽民感恩戴德。

接著盧見曾發現鹽商時常侵佔鹽池,鹽民的利益受損,雙方為鹽池所有權爭執不下。盧見曾判定“灶屬商亭,糧舊灶納”,向鹽民核發文契,讓其繳納錢糧,承認鹽民的所有權。

鹽商依仗雄厚財力,一貫蠻橫驕縱,見盧見曾整峻鹽務,便唆使官員彈劾,“被參一十七款,共誣贓銀一千六十兩”。

起初盧見曾只是被誣陷,並未去官。一年後,乾隆將他革職,“微嫌被劾,侯勘羈揚,日以飲酒著書為事”。

雖被革職,但盧氏人品才學為世公認。更兼他獎掖文士,與當地文人極為融洽。在五十歲生辰時,身在異地的友人鄭板橋不忘作詩寄贈。詩文中,鄭氏謙恭表示“奉呈雅雨山人盧老先生老憲,兼求教誨。板橋後學鄭燮”。

乾隆五年五月,落魄的吳敬梓來揚州,投奔盧見曾。可惜不久前,清廷將盧見曾遣送到塞外戍台。盧氏聽說吳敬梓作《儒林外史》,便饋以金銀資費。吳敬梓隨即和鄭板橋、高鳳翰等人,一道作詩送別“雅雨山人”。

高鳳翰、葉芳林、張布作《雅雨山人出塞圖》,由眾人題詩,再轉入盧見曾手,由他題詩於上。

鄭板橋的題詩,看重出塞對盧見曾品格的砥礪和磨練。鄭氏看來,人才需千磨萬擊才成巨器。淮揚犬馬聲色,消磨心志,只能“美酒肥羊飽紈絝,聲色埋人無出路”。塞外環境嚴酷,對“磊落胸中萬卷書”“文章政績兩殊絕”的盧見曾,是促其厚積薄發的助力。

吳敬梓題詩,尊稱盧見曾為“大公祖”,自稱“治晚生”,謙卑恭敬。詩文將因罪出塞巧妙掩飾為“銜命”,對他異日歸來充滿期待,“天恩三載許君還,江南三度繁花殷。繁花殷,芳草歇,蔽芾甘棠勿剪伐”。

“吳敬梓饑寒流落,他對盧見曾的幫助銘記在心。此時摯友遭難,他作詩送別,情感也是發自肺腑。他送別盧見曾的詩文,是目前吳敬梓唯一的存世手跡。”揚州職業大學王偉康教授說。

吳敬梓把盧見曾寫進了著作《儒林外史》裡。《儒林外史》第7、22、29回,均提到兩淮鹽運使荀玫,其原型人物就是盧見曾。第7回中,敘述荀玫坎坷的科考之路……22回,以荀玫所作對聯“讀書好,耕田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便難”,點出他已出任兩淮鹽運使……29回,通過郭、董兩位衙門書辦之口,透出荀玫因彈劾而被朝廷查辦。

同年八月,盧見曾至京師,九月由張家口出塞,渡瀚海,抵杭愛山麓察汗泊。

賜環以還,再任鹽運使

古之臣子,若遭流刑,當於一地待君王決斷。若君王賜以玦,則臣子只能訣別;若君王賜以環,臣子則可還朝為官。

乾隆八年,盧見曾承恩賜環。出塞前後時間恰好是吳敬梓預言的三載。

至於賜環之因,有言乾隆急需一名盧見曾這樣的治水能吏。亦有言清廷發現盧見曾受誣告,將其召回聽用。

第二年六月,盧見曾補灤州知州,後升永平知府。當年洋河水位暴漲,威脅民居。盧見曾築水壩阻擋洪水,最終“郊廬田墓俱無恙”。經此一事,直隸總督那蘇圖對他讚不絕口,謂其“人短而才長,身小而智大”。

盧見曾後遷長蘆鹽運使,兩年後,複調兩淮鹽運使。

回到揚州不久,盧見曾立刻籌集資金修浚城內河池溝道,“揚城遂無水患”。

揚州經濟繁榮,文化興盛。作為賦稅主要來源的兩淮鹽運司,財力雄冠天下。盧見曾本有才名,又禮賢下士,他的幕府很快成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先是吳派漢學大師惠棟入幕。惠棟在幕府四年,編校多本古籍。盧見曾為表誠意,讓惠棟在自己的署衙“聞政軒”內工作。

後來皖派經學大師戴震入幕,盧見曾目為奇人。他挽留戴震於幕府,借閱珍惜古籍讓他悉心勘校。惠棟和戴震的學術思想,在幕府內碰撞交流,對清代漢學發展影響深遠。

盧見曾又在揚州修築藏書樓雅雨堂,刻印經學典籍,襄贊文教。清代學者朱彝尊窮二十年精力編著完成《經義考》,文獻價值極高。但該書的原刻本,僅刊行其中一百六十餘卷。盧見曾于朱彝尊之孫朱稻孫手中尋得《經義考》手稿,請戴震等人重新編纂校勘,盧見曾親為作序並出資刊刻。乾隆二十一年,皇帝前往曲阜拜謁孔廟,盧見曾進呈雅雨堂版《經義考》,乾隆閱後甚喜。

北宋時,歐陽修、蘇軾等大儒曾組織平山堂聚會,一時為文壇盛事。盧見曾也廣邀文人雅士,定期相聚平山堂,交遊唱和,繁榮文教。

盧見曾好行義舉,頗得時人的讚譽。任長蘆鹽運使期間,他在天津設施棺會,對貧而不能葬者予以幫助。在揚州,對貧寒文士也盡力周濟。

盧見曾第二次上任兩淮鹽運使後,故友吳敬梓便來投奔。盧見曾見吳氏窘相,不禁愕然,“檢其橐,筆硯都無”。盧見曾將其接入幕府,延請名醫,悉心調理。但吳敬梓疏狂之性不改,依舊好飲無度,身體每況愈下。

乾隆十九年十月下旬,吳敬梓邀數好友痛飲。他於微醉中反復吟詠唐人張祜《縱遊淮南》詩: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幾日後,吳敬梓病入膏肓,痰湧不絕,遽然離世。盧見曾聞訊不勝傷感,應允承擔所有喪葬花費,並妥善安置吳敬梓的遺孀和家人。為尊重吳氏生前遺願,盧見曾將其棺木由水路運抵南京,安葬在清涼山下。

吳敬梓死後,盧見曾又資助吳氏外甥金兆燕,將《儒林外史》刊刻成書,讓其能夠流布世間。

1762年,已經年逾古稀的盧見曾卸任兩淮鹽運使,告老還鄉。而揚州的盛世,也隨著他的離去漸成強弩之末,不復往昔。

歸鄉後的盧見曾生活清閒,他修墳墓、置祭田,恤同族,教後學,怡然自得。

但爆發於1768年的“兩淮鹽引案”,卻將他最終推向絕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