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金潭、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改擴建 6月29日完工投入運行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

三金潭汙水處理廠航拍圖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鼓風機房設備

三金潭汙水處理廠

從市城投集團公司傳來好消息, 隨著三金潭和黃家湖汙水處理廠試水工作的順利完成, 標誌著兩座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正式完工, 於今日正式投入運行, 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 今年以來, 市城投集團公司下大力氣狠抓治污水重點工程, 掛圖作戰, 責任到人, 多措並舉,

重點突破, 全力推進汙水處理廠的擴容提標工程。 至此, 除納入“四廠合一”計畫搬遷的汙水處理廠之外, 市水務集團負責運行管理的6座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

兩大汙水處理廠擴容提標 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系統更趨完善

三金潭汙水處理廠位於東西湖與江岸區交界地三金潭地區, 服務範圍為北起張公堤, 南至長江邊、解放大道, 向東延伸至新河, 西抵新華路, 服務面積76平方公里。 此次升級改造後, 三金潭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 日汙水處理規模為50萬噸, 是目前我市第二大在用汙水處理廠。

三金潭汙水處理廠是我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改擴建工程完工後, 其服務範圍相應擴大,

覆蓋江漢區、江岸區和東西湖區, 包括黃孝河排水系統和堤角六合溝排水系統, 以及諶家磯和金銀潭地區, 是我市人口密集區域最重要的汙水處理設施。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服務範圍東起南湖、石牌嶺、西至長江堤, 北臨武珞路, 南含青菱湖和黃家湖組團, 面積130平方公里, 服務人口85萬人。

走進位於洪山區張家灣黃家湖汙水處理廠, 四個大型的沉砂池映入眼簾, 四周綠樹環繞, 青翠蔥郁。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 原有的汙水處理能力已不能滿足周邊區域的生態需求。 ”據負責兩座汙水處理廠建設運行的市水務集團公司介紹, , 此次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 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0萬噸, 相較以前翻了一倍。

更為重要的是, 其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標準, “一級A標準的水質可以養魚。 ”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服務區域分佈有黃家湖、青菱湖、南湖和野芷湖等多個重要的城中湖, 確保湖水水質達標是我市開展水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隨著配套的黃家湖東線截汙幹管工程、黃家湖地區污水收集幹管工程及區級收集次幹管等收集系統相繼完工投用, 將有效增加污水的收集處理效率, 極大緩解南湖、黃家湖、青菱湖、野芷湖、曬湖、巡司河、青菱河等湖泊河流截汙狀況, 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 保護區域水環境。

三金潭和黃家湖汙水處理廠的升級改造, 是實現城市水環境治理工作目標的重要舉措, 對於提高城市汙水處理能力、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等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專案主要包括場平工程、樁基工程、土建工程及設備採購安裝工程四大部分。 “時間緊迫, 任務艱巨, 我們必須見縫插針搶抓一切有效施工時間。 ”市水務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專案建設用地尚未完全騰退的情況下, 調整施工工藝和建設工序, 組織專案參建單位按照“騰退一段, 實施一段”的原則, 寸土必用, 不計施工成本的優化施工方案, 加大投入, 在狹小的施工範圍內同步開展圍牆圍擋、場平清淤、基礎處理和樁基土建等工程作業, 力求在有限的施工區域範圍內最大限度地推進專案建設。

2016年4月, 在洪山區政府的大力協調和支持下, 該專案完成全部施工斷面騰退工作。市水務集團公司立即組織設計、勘察、施工和監理單位,根據場平、樁基及土建工程等各個環節的工程特點,最大限度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案,打破常規的場平—樁基—土建工程等流程化的施工工序,組織交叉施工。

“正在施工關鍵期,又遭遇連續強降雨造成青菱河水通過尾水管道反灌廠區戰完梅雨又遇上高溫酷暑。”黃家湖汙水處理廠現場施工人員介紹,在高溫條件下修築清水混凝土薄壁結構構築物,對作業工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操作不慎,結構就有可能受損。為此,澆築混凝土時,兩台甚至三台混凝土泵車同時施工,澆築完成後延緩拆模,覆蓋灑水,專人24小時養護,確保混凝土高溫季節施工品質。

克服作業面受限等多重困難 多措並舉穩步推進

在三金潭汙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中,由於施工區域地勢特殊,淤泥層較厚,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整個施工現場共投入19台水泥土攪拌樁機和11台高壓旋噴樁機進行施工, 24小時不間斷作業。同時現場所需工程材料主要為水泥,每天水泥消耗約為900噸左右。為保證30台樁機的作業面和充足的材料供應是本次施工的一個重大難題,在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努力下,通過精心組織,保證了施工順利不間斷進行。

針對地質條件差,成樁困難的難題,在水泥漿液中添加木質素磺酸鈣,結合勘察報告對不同的土層採取不同的技術參數,例如高壓旋噴樁在淤泥層中適當降低注漿壓力,避免水泥漿液因壓力過大在淤泥層中大量流失。

面對種種困難,各參建單位制定出詳細的工作方案,明確責任體系。市水務集團公司表示,為了確保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現場主要負責人堅持做到每天下班前召開碰頭會,有什麼問題馬上研究解決,真正意義上實現將困難各個擊破。

創新工藝提升汙水處理標準 確保出水水質優良

在此次改擴建工程中,三金潭汙水處理廠實施了新型工藝技術,即AAO+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這也是武漢市目前在汙水處理方面採用的最為先進的工藝。

市水務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藝具有處理水質穩定、運行管理方便以及占地面積少的特點。傳統的好氧活性污泥處理工藝的污泥濃度一般在3000~5000毫克/升,而MBR工藝的活性污泥濃度一般在8000~12000毫克/升,且不需要生化沉澱池,因而大大減少占地面積和土建投資,其土建占地面積約為傳統工藝的1/3,很好地解決了三金潭改擴建專案用地緊張的問題。

膜組件能夠截留幾乎所有的微生物,尤其是針對難以沉澱的、增殖速度慢的微生物,因此系統內的生物相極其豐富,活性污泥馴化、增量的過程大大縮短,處理的深度和系統抗衝擊能力得以加強,處理水質穩定。三金潭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尾水穿過府河大堤排入府河,匯入長江,MBR工藝確保了工藝出水水質優於一級A標準。

傳統的好氧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在高污泥負荷的情況下運行會出現污泥膨脹現象,使得泥水難於分離而導致出水品質下降甚至不達標。而MBR工藝是用膜的過濾作用來進行泥水分離,污泥膨脹並不影響MBR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出水水質,運行管理及為方便。

通盤協調分工明確 確保安全施工正常運營兩不誤

此次兩大汙水處理廠擴建升級,武漢市每天將新增30萬噸汙水處理能力。在實施擴建升級的同時,兩大汙水處理廠原來承擔的職能仍在正常運行。

三金潭工程主要內容為新建沉砂池兩座、AAO+MBR組合池兩座、MBR膜設備間兩座、鼓風機房及配電間一座、接觸消毒池一座、污水泵房一座、廠區道路、綠化等,配套AAO+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設備、臭氣收集系統及汙水處理廠常規設備。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標準的A標準。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在原廠區東側新徵用地31.25畝,整個改擴建工程共有細格柵及旋流沉砂池和東側鼓風機房各1座,AAO生物處理池2座,污泥泵房1座,二沉池4座及綜合井1座,二次提升泵房及機械微孔濾池、紫外消毒渠及巴氏計量槽各1座,配套設施有污水、污泥、給水、回水、加藥管、雨水管道及廠區道路、廠區照明、綠化等附屬工程。

在此之前,三金潭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30萬噸,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10萬噸,兩座汙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均為一級B,承擔著所服務區域的重要汙水處理職能。

既要保證工程建設安全順利推進,又要確保汙水處理廠的日常運行,市水務集團公司承擔著雙重重任。以黃家湖汙水處理廠為例,整個廠區二期用地紅線範圍非常狹小,構築物卻多達10餘個,各種管線縱橫交錯,大型車輛進出頻繁。該公司從大局著眼,通盤協調,各司其職,保證了建設與運行工作的雙贏。

策劃:李衛 王靜 尚國勇 許小平

撰文:張勇 康健 謝銘輝 王思敏

攝影:鐘適

該專案完成全部施工斷面騰退工作。市水務集團公司立即組織設計、勘察、施工和監理單位,根據場平、樁基及土建工程等各個環節的工程特點,最大限度優化設計和施工方案,打破常規的場平—樁基—土建工程等流程化的施工工序,組織交叉施工。

“正在施工關鍵期,又遭遇連續強降雨造成青菱河水通過尾水管道反灌廠區戰完梅雨又遇上高溫酷暑。”黃家湖汙水處理廠現場施工人員介紹,在高溫條件下修築清水混凝土薄壁結構構築物,對作業工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旦操作不慎,結構就有可能受損。為此,澆築混凝土時,兩台甚至三台混凝土泵車同時施工,澆築完成後延緩拆模,覆蓋灑水,專人24小時養護,確保混凝土高溫季節施工品質。

克服作業面受限等多重困難 多措並舉穩步推進

在三金潭汙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工程中,由於施工區域地勢特殊,淤泥層較厚,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難。

整個施工現場共投入19台水泥土攪拌樁機和11台高壓旋噴樁機進行施工, 24小時不間斷作業。同時現場所需工程材料主要為水泥,每天水泥消耗約為900噸左右。為保證30台樁機的作業面和充足的材料供應是本次施工的一個重大難題,在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努力下,通過精心組織,保證了施工順利不間斷進行。

針對地質條件差,成樁困難的難題,在水泥漿液中添加木質素磺酸鈣,結合勘察報告對不同的土層採取不同的技術參數,例如高壓旋噴樁在淤泥層中適當降低注漿壓力,避免水泥漿液因壓力過大在淤泥層中大量流失。

面對種種困難,各參建單位制定出詳細的工作方案,明確責任體系。市水務集團公司表示,為了確保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現場主要負責人堅持做到每天下班前召開碰頭會,有什麼問題馬上研究解決,真正意義上實現將困難各個擊破。

創新工藝提升汙水處理標準 確保出水水質優良

在此次改擴建工程中,三金潭汙水處理廠實施了新型工藝技術,即AAO+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這也是武漢市目前在汙水處理方面採用的最為先進的工藝。

市水務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藝具有處理水質穩定、運行管理方便以及占地面積少的特點。傳統的好氧活性污泥處理工藝的污泥濃度一般在3000~5000毫克/升,而MBR工藝的活性污泥濃度一般在8000~12000毫克/升,且不需要生化沉澱池,因而大大減少占地面積和土建投資,其土建占地面積約為傳統工藝的1/3,很好地解決了三金潭改擴建專案用地緊張的問題。

膜組件能夠截留幾乎所有的微生物,尤其是針對難以沉澱的、增殖速度慢的微生物,因此系統內的生物相極其豐富,活性污泥馴化、增量的過程大大縮短,處理的深度和系統抗衝擊能力得以加強,處理水質穩定。三金潭汙水處理廠處理後的尾水穿過府河大堤排入府河,匯入長江,MBR工藝確保了工藝出水水質優於一級A標準。

傳統的好氧活性污泥處理工藝,在高污泥負荷的情況下運行會出現污泥膨脹現象,使得泥水難於分離而導致出水品質下降甚至不達標。而MBR工藝是用膜的過濾作用來進行泥水分離,污泥膨脹並不影響MBR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出水水質,運行管理及為方便。

通盤協調分工明確 確保安全施工正常運營兩不誤

此次兩大汙水處理廠擴建升級,武漢市每天將新增30萬噸汙水處理能力。在實施擴建升級的同時,兩大汙水處理廠原來承擔的職能仍在正常運行。

三金潭工程主要內容為新建沉砂池兩座、AAO+MBR組合池兩座、MBR膜設備間兩座、鼓風機房及配電間一座、接觸消毒池一座、污水泵房一座、廠區道路、綠化等,配套AAO+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設備、臭氣收集系統及汙水處理廠常規設備。尾水排放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標準的A標準。

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在原廠區東側新徵用地31.25畝,整個改擴建工程共有細格柵及旋流沉砂池和東側鼓風機房各1座,AAO生物處理池2座,污泥泵房1座,二沉池4座及綜合井1座,二次提升泵房及機械微孔濾池、紫外消毒渠及巴氏計量槽各1座,配套設施有污水、污泥、給水、回水、加藥管、雨水管道及廠區道路、廠區照明、綠化等附屬工程。

在此之前,三金潭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30萬噸,黃家湖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為10萬噸,兩座汙水處理廠尾水排放標準均為一級B,承擔著所服務區域的重要汙水處理職能。

既要保證工程建設安全順利推進,又要確保汙水處理廠的日常運行,市水務集團公司承擔著雙重重任。以黃家湖汙水處理廠為例,整個廠區二期用地紅線範圍非常狹小,構築物卻多達10餘個,各種管線縱橫交錯,大型車輛進出頻繁。該公司從大局著眼,通盤協調,各司其職,保證了建設與運行工作的雙贏。

策劃:李衛 王靜 尚國勇 許小平

撰文:張勇 康健 謝銘輝 王思敏

攝影:鐘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