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利波特中國銷量曾被韓國人鄙視:才賣出35萬冊

[摘要]臺灣出版人詹宏志曾指出:“暢銷書的內容議題或作者的行為, 一定要有某一部分符合社會大眾的某種壓抑或情緒出口, 才可能有大規模的閱讀現象發生。 ”

“那一刻我非常、非常震驚, ”劍橋大學社會學系主任J·湯普森教授向我講述他2005年在紐約目睹的景象時, 用了異常的強調語氣。 那是《哈利·波特與火焰杯》紐約首映的前夜。 “數以萬計的紐約兒童帶著帳篷通宵在影院外排隊, 只是為了看一部幾乎是圖解小說的電影。 ”湯普森教授研究出版業與意識形態多年, 卻從沒看到過像這樣魔法一般的情景。

跟全球累計3.25億冊的銷量相比, “哈利·波特系列”中文版(尤其是大陸中文版)的銷售數字多少有些曖昧不清。 200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該系列前三冊, 之後的一年裡, 這套書從未登上開卷公司的“小說銷售排行榜”, 那時呼風喚雨的頭名狀元還是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為什麼?他們將哈利·波特放到了“兒童小說類”。

也是那年, 一位韓國同學代表一家電臺諮詢我:“《哈利·波特》在中國是否算是暢銷書?大概賣了多少冊?”

“當然算。 據人文社自己公佈, 大約35萬冊。 ”

“天哪!在中國35萬冊就算暢銷嗎?在韓國, 至少要1000萬哪!”

可憐的韓國人對中國的盜版市場一無所知。 不過, 從前三部的總共35萬冊, 到《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徒》中文版印數定為超過100萬,

可以大概看出這套書七年來“文火慢燉”的勢頭。

比數字更能說明問題的是見聞。 還是那年的暑假, 我會見了一位舊日朋友。 從早上見面, 到晚飯後分手, 整整一天, 她女兒正眼都沒有看任何人一下。 無論是吃飯、乘車, 還是走路、小憩, 這位11歲的小姑娘一直牢牢地抓住一本《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頭一直埋在書頁間, 以至於這孩子長什麼模樣, 我如今全無印象。

讓我們試著來分析一下, 哈利·波特和他的夥伴赫敏、羅恩, 他的敵人伏地魔, 他的老師鄧布利多, 使用了什麼種類的魔法?讓他們能夠跨越從大西洋到太平洋長達十小時的飛行距離, 風一樣地刮過中國每一座都市, 佔據孩子們的心靈, 洗劫父母們的錢袋?

當然, 以下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成長小說的又一次勝利?

我記得在哈利·波特剛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時, 一位評論家寫道:“不管怎麼說, 哈利·波特讓我們的孩子又開始看書了。 ”事實上, 關注哈利·波特絕不只是小朋友們, 都市的青年男女們同樣捧著這個小巫師的傳奇廢寢忘食。

那一年, 當前三冊《哈利·波特》出現在一位朋友手上時, 我驚訝地發現, 多年不見的對小說的追捧又再現了:朋友們排著隊借閱, 看完第一冊, 又借不到第二冊的, 寧願先看第三冊;書的封皮在傳遞與多次翻閱中迅速變舊……這幅景象, 只有金庸小說剛剛傳進大陸時可堪比擬。

說真的, 金庸小說跟哈利·波特系列相似之處甚多, 有學者早已指出:金庸小說的主要架構全是經典的“成長故事”。

而《哈利·波特》的坩鍋裡同樣投放了“在歷險中成長”這樣一劑暢銷書百試不爽的靈藥。

它的配製方案如下:一個(或一群)起點低下但資質不凡的主人公, 一個正邪對立的世界, 一次次阻撓主人公成長的危機, 一次次機智英勇的化解以及由此帶來的經驗和財富。 最後是登頂(如果不想寫了)或升級(如果還有續集)。

來看看金庸與J·K·羅琳異曲同工的妙筆吧:哈利·波特從幼年的滅門慘禍中得到了榮譽和名聲, 可是他卻是一個不會魔法的類麻瓜(讓人想起可憐的郭靖與胡斐), 他被好心的長輩送進了最好的魔法學校霍格華茲(袁崇煥的兒子袁承志被送入第一名門華山派), 他在那兒學習一切高深的魔法, 並不斷觸犯那裡的規矩(楊過在全真教的日子),

邪惡勢力包圍著他, 一次又一次給他以致命的威脅。 而這個過程中, “尋找父親”一直是個時隱時現的音符——有一種對《西遊記》的有趣解讀:孫悟空、唐僧、如來佛祖分別對應子、母、父的角色。 西天取經實際是“尋父”的歷程, 而唐僧的緊箍咒猶如母親的管束與叮嚀, 是迫使頑皮的孩子回歸社會規範的教鞭——父親的缺失是一種宿命的註定, 只有當兒子成為他心目中父親那樣的英雄, 這個宿命才能得到解脫。 所以孫悟空一定會成為鬥戰勝佛, 郭靖也必然死保大宋。 楊過也許是個例外, 他沒有一個偉大的父親, 不過他的精神之父是郭靖, 楊過雖然沒有死守襄陽, 但是他擊斃了蒙哥大汗, 延緩了襄陽的滅亡, 同樣成為萬人景仰的“俠之大者”。哈利·波特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巫師,是全球讀者意料之中的快事,但他們仍然願意讓羅琳一部部地來印證這個預言。

不過,金庸與羅琳那樣的聰明人,決不肯落入大團圓的俗窠。熟悉喬峰與楊過故事如我,一早就猜到羅琳不會讓光明成為全系列的唯一色調。殺死其中一個主角(即便不是波特本人),甚至最終也不讓正義完全戰勝邪惡,正好讓小說中心思想靠上“哲學主題”的桅杆,以自別於好萊塢善惡有報的膚淺。何況,羅琳還那麼偏好英倫式的陰鬱情調。

被低估了的文本元素

“開卷小說排行榜”拒絕將“哈利·波特系列”列入,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當年我們排隊傳閱金庸,是因為來源稀少與消費力薄弱。2001年的成人借閱者(包括我在內)很難再用以上理由作為藉口,他們寧願等候也不肯自購的心態背後,是將這幾本書看作了單純的速食文學,認為它們沒有購買和保存的價值。

無論如何這是一種低估。而這種低估,被跟進的美國電影版發揚光大。當不知就裡的讀者目睹或聽聞全球兒童對哈利·波特電影的狂熱之後,他們更認為這套小說是純粹的兒童讀物,而完全喪失嘗試閱讀的興趣。

不同的語言環境可能也是“哈利·波特系列”被低估的原因之一。我曾與一位在倫敦留學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他讀過“哈利·波特系列”的英文本,也和英國朋友討論過這套小說的文筆。他說,羅琳的筆調是典型的英式風格,冷俏,幽默,沉重中透出一種輕鬆的敘述姿態,讓人想起簡·奧斯丁。語言問題我無力專門研究,只是稍微比較過大陸與臺灣兩種中文譯本。相形之下,臺灣彭倩文的譯本確實比馬愛農等的譯本波俏,也貼近年輕人生活一些。以人名為例,小霸王瑪律福的姓“Draco”大陸譯為“德拉科”,臺灣譯為“跩哥”,格蘭芬多學院魁地奇隊長Wood,大陸譯本中規中矩地譯作“伍德”,臺灣則譯為“木透”,考慮到原文有一處是用Wood的原義“木頭”開玩笑,後一種譯法傳達的東西更多些。

順便提一下,有人奇怪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三部曲對《魔戒》中譯本的銷售幫助不大,就中原由,大陸譯本也不能辭其咎,集體翻譯的弊病就不說了,譯者們似乎是徹頭徹尾按兒童小說的思路去對待翻譯的。每一處的“精靈”都被譯成了“小精靈”——想想奧蘭多·布魯姆是一個“小精靈”?

《魔戒》毫無疑問是英國文學中的經典,許多大型連鎖書店如黑井,會為托爾金的這部小說設立專櫃。而《哈利·波特》會成為另一部《魔戒》嗎?——當我問湯普森教授,英國社會如何看待這兩部小說的區別時,他聳聳肩:“也許(兩者的區別)就是2200萬的銷量。”我想他的意思也許是,《魔戒》已經是經典級的“長銷書”,而《哈利·波特》嚇人的銷量後面,也許還隱藏著商業社會的某種規則。

常聽到國內有人說:“一部兒童小說,讓一個下崗女工變成了世界第二富婆!”如果認真關注一下《哈利·波特》中包含的文本元素,會發現這一現象不只“下崗女工”、“兒童小說”那麼簡單。J·K·羅琳畢業于愛丁堡大學,蘇格蘭首府可是著名的鬼都,從建築風格到街道傳說,無不浸染著陰森森的鬼氣,城堡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鬼魂扮演者遊蕩,教堂裡義賣攤上滿是手工縫製的男女巫師,還有蜚聲歐洲的夏日萬靈狂歡……更不用說羅琳深受託爾金的影響,對遠古的北歐神話一直情有獨鍾。

更重要的一點是,《哈利·波特》的寫作地點,最初是牛津的一間酒吧。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吸引人的情節,與其說是哈利與伏地魔的鬥爭,不如說是哈利及其同伴對學校制度的抗爭,以及各學院之間的競賽,還有每一次升上新年級的新鮮與有趣。這一切,都可以在牛津這座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城中尋到對應的現象。時至今日,英國仍然是全世界學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牛津與劍橋的規矩之大,更是無與倫比,連草坪都分為公眾草坪、學院成員專用草坪、院士專用草坪等等。而對規範的反抗,從來都是引人入勝的大好題材。香港學制沿襲英國,香港文化產品中多有對其揶揄嘲諷之作(如周星馳《翹課威龍》系列),再聯繫到韓寒《三重門》之類作品走紅一時,全球的新世代,在抗議與消解學校管束這一議題上,似乎從西到東自然形成了一條“傳感鏈”。

幻想匱乏與奇幻熱潮

自然,中國絕大多數“哈迷”絕非出於對英倫風情的興趣,才對哈利·波特的世界如此著迷。臺灣出版人詹宏志曾指出:“暢銷書的內容議題或作者的行為,一定要有某一部分符合社會大眾的某種壓抑或情緒出口,才可能有大規模的閱讀現象發生。”一本暢銷不衰的小說背後,必然潛伏著社會閱讀心理的某種動向。

如前所說,既然暢銷小說的結構秘訣已經昭然若揭,為什麼不會人人皆為金庸或羅琳呢?這樣問,未免太小看暢銷寫作這門行當了。在暢銷小說中,情節,唯有情節,永遠是最重要的。人物必須附著於情節,就象工筆仕女必須畫出眼中的一點靈光。所有的文章作法和寫作教程都沒法教你如何編造完美的情節。小學生都能模仿出似模似樣的古龍筆法,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寫不出《楚留香》、《陸小鳳》那麼好看的故事。關鍵在於想像力,好的情節需要無比豐富的想像力。

我認為,排除其他種種因素,《哈利·波特》在中國的風行,暗示著中國文學幻想成分的嚴重匱乏。

王德威曾多次撰文論述科幻、偵探一類的想像性文體在“五四”後如何被壓抑。如果說上述文體尚屬舶來,“五四”新文學最大的缺失,或許是在科學主義的主導下,鬼神世界在文學想像中的消亡。自此,中國作家的想像只能在已知的經驗世界裡打滾,對於少年兒童,對於那些童心未泯的成人,這意味著剝奪了他們依據現實寄託幻想的閱讀權利,而這,原本是他們的至愛。

雖然我們還有《西遊記》,還有《封神演義》,還有《聊齋志異》與大量的明清筆記,但時代與語言的限制,已讓那些狐鬼妖神與大眾讀者漸行漸遠。

在這種背景下,新生代作家紛紛掀起“奇幻”、“魔幻”等熱潮,其來源有日本動漫、中華玄學和少量的西方文本,但是,大部分作品想像與筆力都離幻想文學的上品境界差之甚遠。

即便中國獨有的被稱為“成年人童話”的武俠小說,雖然有人打出了“新武俠”的旗號,內容之蒼白、常識之貧乏,尚不能望以現實為基礎的新派武俠(即武俠文學的新文學化)大家金、古、梁、溫之項背,更不用說以想像豐贍奇崛著稱的還珠樓主了。

綜之,《哈利·波特》紅透全球十年,並非中國特有,說明它自身的魔力確乎已經超越國家、地域、人種的限制。只是放在中國大陸文學與出版的語境裡,更讓人覺出了觸目驚心,畢竟我們沒有丹·布朗、斯蒂芬·金,甚至沒有張系國與黃易。“哈利·波特在中國”,更值得創作者與出版人反思與討論,或許像湯普森教授說的那樣:“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想通《哈利·波特》如此暢銷的原因,也許我們就能掌握出版本身的秘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樣成為萬人景仰的“俠之大者”。哈利·波特將成為一個偉大的巫師,是全球讀者意料之中的快事,但他們仍然願意讓羅琳一部部地來印證這個預言。

不過,金庸與羅琳那樣的聰明人,決不肯落入大團圓的俗窠。熟悉喬峰與楊過故事如我,一早就猜到羅琳不會讓光明成為全系列的唯一色調。殺死其中一個主角(即便不是波特本人),甚至最終也不讓正義完全戰勝邪惡,正好讓小說中心思想靠上“哲學主題”的桅杆,以自別於好萊塢善惡有報的膚淺。何況,羅琳還那麼偏好英倫式的陰鬱情調。

被低估了的文本元素

“開卷小說排行榜”拒絕將“哈利·波特系列”列入,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當年我們排隊傳閱金庸,是因為來源稀少與消費力薄弱。2001年的成人借閱者(包括我在內)很難再用以上理由作為藉口,他們寧願等候也不肯自購的心態背後,是將這幾本書看作了單純的速食文學,認為它們沒有購買和保存的價值。

無論如何這是一種低估。而這種低估,被跟進的美國電影版發揚光大。當不知就裡的讀者目睹或聽聞全球兒童對哈利·波特電影的狂熱之後,他們更認為這套小說是純粹的兒童讀物,而完全喪失嘗試閱讀的興趣。

不同的語言環境可能也是“哈利·波特系列”被低估的原因之一。我曾與一位在倫敦留學的朋友聊過這個話題。他讀過“哈利·波特系列”的英文本,也和英國朋友討論過這套小說的文筆。他說,羅琳的筆調是典型的英式風格,冷俏,幽默,沉重中透出一種輕鬆的敘述姿態,讓人想起簡·奧斯丁。語言問題我無力專門研究,只是稍微比較過大陸與臺灣兩種中文譯本。相形之下,臺灣彭倩文的譯本確實比馬愛農等的譯本波俏,也貼近年輕人生活一些。以人名為例,小霸王瑪律福的姓“Draco”大陸譯為“德拉科”,臺灣譯為“跩哥”,格蘭芬多學院魁地奇隊長Wood,大陸譯本中規中矩地譯作“伍德”,臺灣則譯為“木透”,考慮到原文有一處是用Wood的原義“木頭”開玩笑,後一種譯法傳達的東西更多些。

順便提一下,有人奇怪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三部曲對《魔戒》中譯本的銷售幫助不大,就中原由,大陸譯本也不能辭其咎,集體翻譯的弊病就不說了,譯者們似乎是徹頭徹尾按兒童小說的思路去對待翻譯的。每一處的“精靈”都被譯成了“小精靈”——想想奧蘭多·布魯姆是一個“小精靈”?

《魔戒》毫無疑問是英國文學中的經典,許多大型連鎖書店如黑井,會為托爾金的這部小說設立專櫃。而《哈利·波特》會成為另一部《魔戒》嗎?——當我問湯普森教授,英國社會如何看待這兩部小說的區別時,他聳聳肩:“也許(兩者的區別)就是2200萬的銷量。”我想他的意思也許是,《魔戒》已經是經典級的“長銷書”,而《哈利·波特》嚇人的銷量後面,也許還隱藏著商業社會的某種規則。

常聽到國內有人說:“一部兒童小說,讓一個下崗女工變成了世界第二富婆!”如果認真關注一下《哈利·波特》中包含的文本元素,會發現這一現象不只“下崗女工”、“兒童小說”那麼簡單。J·K·羅琳畢業于愛丁堡大學,蘇格蘭首府可是著名的鬼都,從建築風格到街道傳說,無不浸染著陰森森的鬼氣,城堡裡有著各種各樣的鬼魂扮演者遊蕩,教堂裡義賣攤上滿是手工縫製的男女巫師,還有蜚聲歐洲的夏日萬靈狂歡……更不用說羅琳深受託爾金的影響,對遠古的北歐神話一直情有獨鍾。

更重要的一點是,《哈利·波特》的寫作地點,最初是牛津的一間酒吧。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吸引人的情節,與其說是哈利與伏地魔的鬥爭,不如說是哈利及其同伴對學校制度的抗爭,以及各學院之間的競賽,還有每一次升上新年級的新鮮與有趣。這一切,都可以在牛津這座英國最古老的大學城中尋到對應的現象。時至今日,英國仍然是全世界學制最嚴格的國家之一,牛津與劍橋的規矩之大,更是無與倫比,連草坪都分為公眾草坪、學院成員專用草坪、院士專用草坪等等。而對規範的反抗,從來都是引人入勝的大好題材。香港學制沿襲英國,香港文化產品中多有對其揶揄嘲諷之作(如周星馳《翹課威龍》系列),再聯繫到韓寒《三重門》之類作品走紅一時,全球的新世代,在抗議與消解學校管束這一議題上,似乎從西到東自然形成了一條“傳感鏈”。

幻想匱乏與奇幻熱潮

自然,中國絕大多數“哈迷”絕非出於對英倫風情的興趣,才對哈利·波特的世界如此著迷。臺灣出版人詹宏志曾指出:“暢銷書的內容議題或作者的行為,一定要有某一部分符合社會大眾的某種壓抑或情緒出口,才可能有大規模的閱讀現象發生。”一本暢銷不衰的小說背後,必然潛伏著社會閱讀心理的某種動向。

如前所說,既然暢銷小說的結構秘訣已經昭然若揭,為什麼不會人人皆為金庸或羅琳呢?這樣問,未免太小看暢銷寫作這門行當了。在暢銷小說中,情節,唯有情節,永遠是最重要的。人物必須附著於情節,就象工筆仕女必須畫出眼中的一點靈光。所有的文章作法和寫作教程都沒法教你如何編造完美的情節。小學生都能模仿出似模似樣的古龍筆法,但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寫不出《楚留香》、《陸小鳳》那麼好看的故事。關鍵在於想像力,好的情節需要無比豐富的想像力。

我認為,排除其他種種因素,《哈利·波特》在中國的風行,暗示著中國文學幻想成分的嚴重匱乏。

王德威曾多次撰文論述科幻、偵探一類的想像性文體在“五四”後如何被壓抑。如果說上述文體尚屬舶來,“五四”新文學最大的缺失,或許是在科學主義的主導下,鬼神世界在文學想像中的消亡。自此,中國作家的想像只能在已知的經驗世界裡打滾,對於少年兒童,對於那些童心未泯的成人,這意味著剝奪了他們依據現實寄託幻想的閱讀權利,而這,原本是他們的至愛。

雖然我們還有《西遊記》,還有《封神演義》,還有《聊齋志異》與大量的明清筆記,但時代與語言的限制,已讓那些狐鬼妖神與大眾讀者漸行漸遠。

在這種背景下,新生代作家紛紛掀起“奇幻”、“魔幻”等熱潮,其來源有日本動漫、中華玄學和少量的西方文本,但是,大部分作品想像與筆力都離幻想文學的上品境界差之甚遠。

即便中國獨有的被稱為“成年人童話”的武俠小說,雖然有人打出了“新武俠”的旗號,內容之蒼白、常識之貧乏,尚不能望以現實為基礎的新派武俠(即武俠文學的新文學化)大家金、古、梁、溫之項背,更不用說以想像豐贍奇崛著稱的還珠樓主了。

綜之,《哈利·波特》紅透全球十年,並非中國特有,說明它自身的魔力確乎已經超越國家、地域、人種的限制。只是放在中國大陸文學與出版的語境裡,更讓人覺出了觸目驚心,畢竟我們沒有丹·布朗、斯蒂芬·金,甚至沒有張系國與黃易。“哈利·波特在中國”,更值得創作者與出版人反思與討論,或許像湯普森教授說的那樣:“如果有一天我們能想通《哈利·波特》如此暢銷的原因,也許我們就能掌握出版本身的秘密。”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