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全球唯一的侏羅紀自然生態園區,竟然就在我們身邊

赤水真的是上天非常眷顧的一個地方, 不僅有聞名世界的赤水丹霞, 有四渡赤水的傳奇故事, 還有星羅棋佈的許多古鎮, 又是全國著名的竹鄉,

此外還有一點不得不說, 就是它還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面積最廣的桫欏保護林, 有著全球唯一的侏羅紀自然生態園林——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今天, 渝帆就與大家來聊聊這個全球唯一的桫欏保護區。

赤水的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赤水中部葫市鎮金沙溝一帶, 離赤水城40公里, 赤楓公路旁側。 是世界上以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物件的唯一的自然保護區, 也是中國距離長江最近的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

據赤水的朋友介紹, 早在一二百年前, 有關赤水桫欏的記載已經開始見諸於相關書籍。 清道光年間編撰出版的貴州《仁懷直隸廳物產志》中就有記載:“地產桫欏, 葉如鳳尾, 色青。

”清道光年間的十二懷轄區內便包含赤水。

1983年, 貴州省人民政府組成“貴州省珍稀瀕危植物考察組”深入赤水金沙溝一帶去考察貴州省珍稀植物——小金花茶。 無意中發現到桫欏, 並確認這種植物就是世界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從而結束了赤水桫欏長期不為人知的歷史。 赤水有大面積桫欏分佈的發現轟動了全國乃至世界。 1984年, 赤水縣人民政府建立了“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 1992年, 國務院批准“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為“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10月, 國家旅遊局批准, 在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開設地球爬行動物時代標誌植物及其生存環境遊覽觀光園林, 正式命名為“中國侏羅紀公園”, 這是中國惟一一個以“侏羅紀”命名的國家級公園。

桫欏是當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一種冰川前期植物, 是與恐龍同一時期的生物, 據說是恐龍的食物之一, 被稱為科學研究的“活化石”, 在科研、觀賞上具有重要價值, 是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保護區保存的桫欏, 普通株高4-6米, 很多地段成片分佈, 形成以桫欏為優勢的植物群落, 種群數量達4萬餘株, 具有桫欏數量多, 生長好, 分佈集中, 生態原始的突出特點, 是目前國內一處十分少見的桫欏天然集中分佈區, 典型代表意義十分突出。

桫欏作為歷史的見證, 科學研究的“活化石”, 對研究古後地質節氣候、古環境的演變, 對探索生物進化的奧秘, 對保證遺傳物種生態系統的永續利用具有極重要的保護及科學研究價值。

桫欏也因樹形優美、生態環境特殊而極富觀賞價值。 而且它對生存地的環境要求極主, 只會生存在一些人跡罕至、沒有污染、自然環境平衡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赤水的環境真是非常之好。

進入保護區, 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原生態的竹林, 中間間生有一些桫欏, 而門口處則塑了幾隻恐龍, 因為原本它們與桫欏是同一年代的生物, 雖然恐龍早已滅絕, 但桫欏卻經受住了自然條件不斷變化的考驗, 依然生長得很好。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位于赤水市區東南43km的葫市鎮金沙鄉。保護區所在地金沙溝,是赤水河的一條支流,溝的兩側是較深的河谷斜坡。由於溝內海拔較低,一般在300-700m之間,四周山嶺相對較高(約1400m),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夏季氣溫較高,冬季較溫和,降水豐富,溝內終年較濕潤,為桫欏的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保護區內除了桫欏,還有許多珍稀植物,如赤水特有的小黃花茶,以及福建柏、杜仲、紅花木蓮、楠木、八角蓮、黃蓮和天麻等。

赤水桫欏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環保局根據國家“六五”環保計畫,於1984年在貴州赤水建立的一處以物種保護為主的綜合型示範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物件。

保護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系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低降的過渡地帶,海拔290米 -1,730米。保護區大地構造屬揚子准地台的四川台坳,出露地層為侏羅、白堊系紅色構造,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古地理環境為 四川內陸湖盆的一部分。

由於地處中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年平均氣溫12.7 ℃ -17.7 ℃,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 - 1300毫米 ,相對濕度為86%-90%由於位居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成分為殼鬥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1%, 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林。

海拔700米以下地帶,水熱條件優異,氣候屬南亞熱帶特色,在繁盛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出現大面積以桫欏、海芋、野芭蕉、福建觀音座蓮為代表的南亞熱帶雨林層片,生長著許多熱帶、南亞熱帶植物,生態環境呈現出同緯度地區十分少見 的南亞熱帶雨林景觀。

桫欏是2億年前的一種高大木本樹蕨,在地球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盛極一時,與大型爬行動物恐龍同生共榮。第四紀冰川期後,寵然大物“恐龍”等古生動物、古生植物在地球上絕跡,世界上桫欏也瀕臨滅絕,僅少數在適宜環境中殘存、繁衍,成為當今一種十分珍貴的冰川前期古生孓遺植物,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科學研究的“古生物活化石”,民間傳說的“月宮神樹”。

保護區山巒疊翠,溪流縱橫,丹崖林立,銀瀑四懸,自然景觀奇特優美。在這裡,秀峰、幽谷、峭壁、窄脊、岩 槽、巨石、清溪、碧潭、流泉、飛瀑、彩虹、溝霧、巨藤、古木、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應有盡有,可謂鬼斧神工,麗景天成!

成片成片的芭蕉林,與桫欏混生在一起

景區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備,除了有電瓶車可以通行的油路外,一些林間步行道縱橫交錯,先一個週末,約三五個朋友,在這裡面散散步也是極好的選擇。

桫欏含有澱粉、單寧;澱粉是很好的綠色食品,單寧入藥可治肺結核、風濕等疾病。桫欏生長緩慢,每年抽發新葉2~3輪次,每輪次抽發12~18片不等,生長速度與空氣濕度、土壤狀況的不同而差異較大,一般每年可長高3~10釐米。桫欏作為地球歷史的見證,對研究古生物、古植物、古地質、古氣候、古環境的演變,對探索生物進化的奧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桫欏多生長在高溫、高濕、不受陽光直曬的林下地帶和貧瘠的土地上,是一種很敏感的指示性植物,環境一但破壞就隨之消亡。它的軀幹斑駁線鱗櫛比,疤痕瘡孔累累,色呈褚黃,或曲或直,粗細不勻且逐段時有易位,由頂及根絕不旁逸斜生一枝一葉。

它的葉與枝合二為一,形似芭蕉葉而又較之寬大,呈鋸齒型大葉片;每張大葉片又是由幾十張、數百張大小不等的葉子組成,大葉小葉合璧連袂,呈環抱姿,似傘蓋狀,深綠、淺綠兩種色調交織,等距、集束伸出莖幹的頂端,仿佛人為刻意修飾。

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存的桫欏,普遍株高4~6米,最高達8~9米,最粗莖幹直徑20~25釐米。其中有不少雙株並生、共生,主幹雙叉、三叉的株型;很多地段成片分佈,形成以桫欏為優勢的植物群落,種群數量達4萬餘株,具有桫欏數量多、生長好、分佈集中、生態原始的突出特點。赤水是目前國內和世界上罕見的桫欏天然集中分佈區,被科學家譽為“桫欏王國”、“桫欏的最後一塊避難所”

赤水桫欏自然保護區位于赤水市區東南43km的葫市鎮金沙鄉。保護區所在地金沙溝,是赤水河的一條支流,溝的兩側是較深的河谷斜坡。由於溝內海拔較低,一般在300-700m之間,四周山嶺相對較高(約1400m),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夏季氣溫較高,冬季較溫和,降水豐富,溝內終年較濕潤,為桫欏的生長發育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保護區內除了桫欏,還有許多珍稀植物,如赤水特有的小黃花茶,以及福建柏、杜仲、紅花木蓮、楠木、八角蓮、黃蓮和天麻等。

赤水桫欏國家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環保局根據國家“六五”環保計畫,於1984年在貴州赤水建立的一處以物種保護為主的綜合型示範性自然保護區。保護區以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桫欏及其生存環境為保護物件。

保護區位於貴州省赤水市境內,系貴州高原向四川盆地低降的過渡地帶,海拔290米 -1,730米。保護區大地構造屬揚子准地台的四川台坳,出露地層為侏羅、白堊系紅色構造,中生代侏羅紀時期古地理環境為 四川內陸湖盆的一部分。

由於地處中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區內,年平均氣溫12.7 ℃ -17.7 ℃,年平均降雨1200毫米 - 1300毫米 ,相對濕度為86%-90%由於位居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優勢成分為殼鬥科、山茶科、樟科、木蘭科植物,森林覆蓋率高達91%, 其中絕大部分為原始林。

海拔700米以下地帶,水熱條件優異,氣候屬南亞熱帶特色,在繁盛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出現大面積以桫欏、海芋、野芭蕉、福建觀音座蓮為代表的南亞熱帶雨林層片,生長著許多熱帶、南亞熱帶植物,生態環境呈現出同緯度地區十分少見 的南亞熱帶雨林景觀。

桫欏是2億年前的一種高大木本樹蕨,在地球中生代侏羅紀、白堊紀時期盛極一時,與大型爬行動物恐龍同生共榮。第四紀冰川期後,寵然大物“恐龍”等古生動物、古生植物在地球上絕跡,世界上桫欏也瀕臨滅絕,僅少數在適宜環境中殘存、繁衍,成為當今一種十分珍貴的冰川前期古生孓遺植物,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科學研究的“古生物活化石”,民間傳說的“月宮神樹”。

保護區山巒疊翠,溪流縱橫,丹崖林立,銀瀑四懸,自然景觀奇特優美。在這裡,秀峰、幽谷、峭壁、窄脊、岩 槽、巨石、清溪、碧潭、流泉、飛瀑、彩虹、溝霧、巨藤、古木、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應有盡有,可謂鬼斧神工,麗景天成!

成片成片的芭蕉林,與桫欏混生在一起

景區的基礎設施非常完備,除了有電瓶車可以通行的油路外,一些林間步行道縱橫交錯,先一個週末,約三五個朋友,在這裡面散散步也是極好的選擇。

桫欏含有澱粉、單寧;澱粉是很好的綠色食品,單寧入藥可治肺結核、風濕等疾病。桫欏生長緩慢,每年抽發新葉2~3輪次,每輪次抽發12~18片不等,生長速度與空氣濕度、土壤狀況的不同而差異較大,一般每年可長高3~10釐米。桫欏作為地球歷史的見證,對研究古生物、古植物、古地質、古氣候、古環境的演變,對探索生物進化的奧秘,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桫欏多生長在高溫、高濕、不受陽光直曬的林下地帶和貧瘠的土地上,是一種很敏感的指示性植物,環境一但破壞就隨之消亡。它的軀幹斑駁線鱗櫛比,疤痕瘡孔累累,色呈褚黃,或曲或直,粗細不勻且逐段時有易位,由頂及根絕不旁逸斜生一枝一葉。

它的葉與枝合二為一,形似芭蕉葉而又較之寬大,呈鋸齒型大葉片;每張大葉片又是由幾十張、數百張大小不等的葉子組成,大葉小葉合璧連袂,呈環抱姿,似傘蓋狀,深綠、淺綠兩種色調交織,等距、集束伸出莖幹的頂端,仿佛人為刻意修飾。

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存的桫欏,普遍株高4~6米,最高達8~9米,最粗莖幹直徑20~25釐米。其中有不少雙株並生、共生,主幹雙叉、三叉的株型;很多地段成片分佈,形成以桫欏為優勢的植物群落,種群數量達4萬餘株,具有桫欏數量多、生長好、分佈集中、生態原始的突出特點。赤水是目前國內和世界上罕見的桫欏天然集中分佈區,被科學家譽為“桫欏王國”、“桫欏的最後一塊避難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