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收費公路建設需調整呼吸

6月28日, 一年一度的收費公路統計公報發佈, 收支缺口的持續擴大再次成為輿論焦點。 有人質疑, 果真“巨虧”?有人反問, 既然“巨虧”, 為何還建?

拿著顯微鏡聚焦“巨虧”, 收費公路短期內確實是“賠本買賣”。 然而, 若拿著望遠鏡去辨識全域, 就能發現收費公路的意義不能僅僅局限在自身盈虧的小算盤上, 而是要放到關係中國發展速度的大盤子中。

公路的長度聯結著發展的速度。 從1984年首條高速公路開建, 到如今里程規模躍居世界第一, 30多年來我國收費公路的加速發展, 為一個個交通閉塞的地區打開了大門,

為一戶戶陷於貧困的農民送去了希望, 更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推背感”。

要發展, 就得先修路, 但錢從哪裡來?改革開放之初, 面對長遠的發展瓶頸亟待破除與短期內國家財力有限並存的現實, 我國決定用“貸款修路、收費還貸”的收費公路政策加以破解。 說直白些, 就是“借銀行的錢, 修大家的路;花明天的錢, 修今天的路”。 正是靠著這一政策的持續推動, 我國才得以在30多年間快速搭建起全國交通大動脈。 若不然, 恐怕今日之中國還要受制於基礎設施瓶頸, 像很多發展中國家那樣, 眼看著光明在前方, 奈何毛驢跑不動。

債務規模、收支缺口的擴大, 是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中不得不付出的成本。 要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實現高速公路對城區20萬以上人口城市的全覆蓋,

高速公路建設仍然不容放鬆。 從這個角度講, 收支缺口的擴大態勢固然需要控制, 但其存在卻難以回避, “圍觀者”不如多些淡然與寬容。

話說回來, 發展不是百米賽跑, 速度並非越快越好, 範圍也不是越大越好。 過快, 本就不低的債務壓力還將加大, 導致“透支明天”;過慢, 通行需求無法滿足, 會讓地方發展“卡脖子”, 建設成本不斷上漲, 建得晚了花銷更大。 同時高速公路不宜範圍過寬——有些路線, 若修成講求直線距離最短的收費公路, 需“逢山開路、遇河架橋”, 成本驟增;若建成依山沿河的普通公路, 雖路途較遠, 但划算很多;可若過窄, 有些路沒通兩年就不夠用、常年堵, 也不合適。

把握好節奏、控制好範圍,

更需掌握好平衡。 從全國來看, 中東部地區收費公路建得早、成本低、賺得多、債務少。 反之, 西部地區建得晚、成本高、車流少、困難大。 一省之內, 不同區域間也存在類似的“貧富不均”。 手裡錢就那麼多, 是為發達區域錦上添花, 還是為欠發達地區雪中送炭?種種難題, 都需要科學的分析、複雜的計算、理性的謀劃。 對收費公路的管理主體——地方政府而言, 原則似乎很簡單, 就是“矛盾分清主次先後、規劃找准輕重緩急”, 但在具體操作時, 無疑還需深入調研、廣泛納諫、全面論證。 求解這道方程式的過程, 其實也是提升自身治理水準的過程。

收費公路建設由“借貸”變為“舉債”, 同時國家控制各地總體債務規模後, 將有效遏制一些地方的盲目建設衝動。

展望未來, 在收費公路建設上, 我們既不能因其債臺高築就畏首畏尾、貽誤戰機, 拖了中國速度的後腿, 也不能因其貢獻明顯就多建快上、過度超前, 影響了發展的品質與可持續性。 與中國經濟轉入中高速增長一樣, 作為重大基礎設施之一, 收費公路建設也需在奔跑中調整呼吸, 讓建設速度更加理性、平穩、可持續, 保障我們的中國速度更快、更穩、更遠。 (劉志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