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的現實旨歸

作者:華僑大學生活哲學研究中心 王福民

面向生活世界,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規定與歷史使命, 也是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的主題與宗旨。 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觀點、立場、方法研究生活世界的主體、結構及其發展變遷邏輯的思想體系。 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 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生命活力的源頭活水。 離開生活世界、離開生活實踐, 馬克思主義哲學必將喪失其生命活力與存在意義。

立足現實生活世界矛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向生活世界,

就是要立足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 研究並回答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矛盾與挑戰, 為現實生活的人們擺脫困厄、走出困境, 獲得自由、幸福與全面發展, 提供精神支撐與實踐智慧。 一切真正的哲學, 其精髓與價值就在於此。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所謂真正的哲學, 就是表達時代的呼聲、反映人民的需求、探究社會矛盾與問題、揭示歷史發展趨勢與生活世界變遷邏輯的哲學。 當今世界、當今中國正處在深刻而廣泛的變化過程中, 這是一個需要且能產生真正哲學的時代。 當代急劇變化的生活世界, 給人類帶來了諸多難以用日常思維與具體科學框架尋找答案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 例如, 當今世界層出不窮的矛盾、爭端、衝突、戰亂,

究竟是源于文化、文明、信仰, 還是物質生產方式與經濟利益博弈?導致當代全球性問題、人類生存困境與南北差距擴大的根源, 到底是資本邏輯、軍事霸權, 還是科技理性、消費符號、神秘的心靈和所謂的邏輯語言等等。 面對時代湧現出的這些重大現實問題與挑戰, 馬克思主義哲學決不能滯留於書齋, 視而不見, 而必須從世界觀、本體論、辯證法、歷史觀、價值論及其關聯互動的總體性向度予以透視、探究和回答。

改變世界的實踐性, 本質上規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觸角, 必須深入到生活世界變遷的歷史進程中, 深入到當代人類面臨的根本矛盾與重大問題中, 深入到當今人民生活的實際境遇及其自由發展、追尋幸福的價值訴求中。

面向現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境遇, 研究生活世界矛盾與問題, 指明現實的人們走出生活世界困境的條件與出路, 為人的自由、幸福、完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 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向生活世界的立足點和出發點, 也是展示其現實性力量的終極歸宿。

面向生活世界, 不是立足生活世界的副本、詞句、概念、符號, 而是要研究生活世界實際發展的歷史過程, 研究以現實的人為主體的生活世界的內在結構及其生成、變遷的規律。 從抽象的思想、文本、觀念或想像出發, 還是從現實人的實際生活過程出發, 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唯靈論、觀念論、文化決定論等一切唯心主義思辨哲學的根本區別。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 只有從“現實的人”出發, 研究其現實的生活過程, 我們才能對人類歷史實現科學的把握。

據此, “面向生活世界”, 其實質不是概念性、話語性和抽象思辨性的詮釋學創構與細碎的文獻學爬梳活動, 而是真正以哲學思維緊抓、研究、系統地把握現實生活世界中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實踐性、世界性、人民性的重大問題與矛盾。 通過揭示這些問題與矛盾產生、變化、發展、轉化及其解決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現實世界的人們走出困境、改造環境、實現幸福, 提供了思想智慧、精神支撐與價值導向。

關注政治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

面向生活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不僅要深入研究生活世界的經濟結構、經濟活動, 更要研究以此為基礎的政治實踐, 研究反映經濟、政治生活的文化意識形態問題及其內在關係與互動邏輯。

首先, 研究政治實踐,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面對生活世界不能回避且必須抉擇的重大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來不是政治冷淡主義。 脫離政治實踐的所謂“純粹”學術遊戲, 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注點。 本質上說, 生活世界不存在脫離政治的“純”學術。 所謂不談政治的“價值中立”或“純”學術研究, 不外乎是研究者對其置身其中的政治架構之哀挽的嘲諷、抗議、拒斥和否定性表達而已。 這本身不過是學術政治性的文化掩飾或存在方式罷了。 無論以哪種形式表現的拒斥、反對、嘲諷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某一個國家的現實政治實踐助力的學術研究, 本質上都是為敵視或反對這一國家的利益集團或國家政治效力和服務的政治文化活動。這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理性與價值性、學術性與政治性的統一。歷史地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於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化運動與工人階級運動中。研究歷史規律,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與滅亡的必然性,指導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與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其經濟學、政治學(即科學社會主義),進而與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解放政治實踐相互貫通、緊密相連的。現實地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既是經濟實踐過程,也是一種政治與文化實踐過程。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當前最大的政治。時下,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改革、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活動,就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面向生活世界,關注現實問題,絕對不能回避與輕視政治生活、政治實踐、政治文明建設中的矛盾與問題,不能不研究現實生活中人的政治權利、責任、義務與政治價值訴求等問題,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因喪失價值立場與歷史方向而變得無足輕重。

再次,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政治實踐,就是要我們堅決與政治生活中的腐化勢力、腐敗作風和行為作鬥爭,在參與政治生活時代表人民利益,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為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政黨、群體及正確決策發聲亮劍。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立足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為歷史進步與正義事業發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名,為人民利益做學問,是天經地義、無需怯懦的。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作鬥爭是其矢志不渝的目標。儘管遭受到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資產階級理論的攻擊、謾駡甚至威脅與恫嚇,但馬克思毫不怯懦,相反他公然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如今,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實矛盾,研究政治問題,也應像馬克思那樣坦然面對包含著各種意圖的非議。在此,個人名利不足掛齒,人民利益與人類進步事業高於一切。

面向當代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

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立足中國實際,研究與解決中國問題的哲學。當今世界和中國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不斷加快的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與生活世界的面貌。與此相適應,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結構、日常生活世界、主體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持續地發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改革開放近40年來,當代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經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解決“挨駡”的問題。在國際文化思潮的摩蕩、論爭、交流、對話中,我們依然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這更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必須直面中國問題,關鍵是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以改革、建設、發展的實踐中的矛盾與問題為中心,來展開學術研究、運用與理論創新活動。其實質就是要以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民生建設實踐、人的自由幸福全面發展、當代中國文化信仰與價值觀建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為研究物件;以探究、揭示、闡釋其內在邏輯為根本;以運用哲學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中國當代的文化形態、話語體系為價值取向,以增強國民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及提升其主體性、精神境界、文明素質為根本目標。完全可以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閃電,一旦射入這片新的沃土,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就一定會迸發出解放思想、引領人生、改變世界的真理光輝、時代價值與人文魅力。

本質上都是為敵視或反對這一國家的利益集團或國家政治效力和服務的政治文化活動。這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真理性與價值性、學術性與政治性的統一。歷史地看,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於19世紀資本主義工業化運動與工人階級運動中。研究歷史規律,揭示資本主義產生、發展與滅亡的必然性,指導工人階級的解放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與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與其經濟學、政治學(即科學社會主義),進而與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解放政治實踐相互貫通、緊密相連的。現實地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既是經濟實踐過程,也是一種政治與文化實踐過程。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當前最大的政治。時下,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改革、發展、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活動,就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政治。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面向生活世界,關注現實問題,絕對不能回避與輕視政治生活、政治實踐、政治文明建設中的矛盾與問題,不能不研究現實生活中人的政治權利、責任、義務與政治價值訴求等問題,否則,我們的研究就會因喪失價值立場與歷史方向而變得無足輕重。

再次,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政治實踐,就是要我們堅決與政治生活中的腐化勢力、腐敗作風和行為作鬥爭,在參與政治生活時代表人民利益,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為當代中國的政治實踐、政黨、群體及正確決策發聲亮劍。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立足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為馬克思主義辯護,為歷史進步與正義事業發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正名,為人民利益做學問,是天經地義、無需怯懦的。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與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作鬥爭是其矢志不渝的目標。儘管遭受到來自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資產階級理論的攻擊、謾駡甚至威脅與恫嚇,但馬克思毫不怯懦,相反他公然宣告: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如今,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現實矛盾,研究政治問題,也應像馬克思那樣坦然面對包含著各種意圖的非議。在此,個人名利不足掛齒,人民利益與人類進步事業高於一切。

面向當代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

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立足中國實際,研究與解決中國問題的哲學。當今世界和中國都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不斷加快的現代化與全球化進程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與生活世界的面貌。與此相適應,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結構、日常生活世界、主體生存方式、生活理念、人生觀價值觀等,持續地發生著深刻而廣泛的變化。改革開放近40年來,當代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已經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尚未解決“挨駡”的問題。在國際文化思潮的摩蕩、論爭、交流、對話中,我們依然存在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問題。這更需要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必須直面中國問題,關鍵是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以改革、建設、發展的實踐中的矛盾與問題為中心,來展開學術研究、運用與理論創新活動。其實質就是要以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中華民族復興、民生建設實踐、人的自由幸福全面發展、當代中國文化信仰與價值觀建構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為研究物件;以探究、揭示、闡釋其內在邏輯為根本;以運用哲學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建構中國當代的文化形態、話語體系為價值取向,以增強國民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及提升其主體性、精神境界、文明素質為根本目標。完全可以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閃電,一旦射入這片新的沃土,馬克思主義生活哲學就一定會迸發出解放思想、引領人生、改變世界的真理光輝、時代價值與人文魅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