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異星覺醒”會成現實嗎?尋外星生命獲重大進展地球要“脫單”?

2017年6月29日訊, 人類發現了一個火星上的生命體, 宇航員們試圖在空間站喚醒這個活體細胞並研究它, 希望確保安全後把它帶到地球。 然而喚醒這個神秘外星生命後, 未知的巨大災難也隨之而來……前一段熱播的電影《異星覺醒》, 讓“尋找地外生命”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茫茫宇宙中人類是否孤獨?探索外星文明有哪些故事?尋找地外生命又有哪些進展?……在中國科技館前不久舉行的“中科館大講堂”上, 國家天文臺青年研究員范舟博士與聽眾一起, 重溫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 並介紹了發現“地球2.0”等最新進展。

“星際旅行”怎樣實現?

“大家最熟悉的星際旅行方式莫過於‘蟲洞’了。 它相當於空間與空間之間的一個橋樑, 一個‘穿越’的捷徑。 ”範舟解釋, “蟲洞”就是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 暗物質維持著蟲洞出口的敞開。 蟲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嬰兒宇宙連接起來,

並提供時間旅行的可能性。 “理論上, 蟲洞是連結兩個遙遠時空的多維空間隧道, 就像是大海裡面的漩渦, 是無處不在但轉瞬即逝的。 這些時空漩渦是由星體旋轉和引力作用共同造成的。 就像漩渦能夠讓局部水面跟水底離得更近一樣, 能夠讓兩個相對距離很遠的局部空間瞬間離得很近。 ”範舟告訴大家, 在實際觀測中, 科學家們從來沒有發現過蟲洞, 但從數學上來看其存在是有可能性的。

另外的想像中的“星際旅行”方式則需要非常快速的引擎的推助, “如科幻作品裡常提到的磁極單子火箭、星際誇克物質礦塊、黑洞, 或者是核動力等, 它們產生巨大的能源作為動力源。 ”雖然這些想法看上去“玄幻”, 但不少科學家、科研單位也是相信其存在的。

如對於曲率引擎的研究, 已有持續的進展。 所謂曲率驅動的概念就是指通過對時空本身的改造來驅動飛船, 利用物理學定律中的漏洞來打破光速不可超越的限制。 “通過空間的扭曲和彎折, 讓飛船從曲率大的地方向曲率小的地方遊走。 道理就相當於河、海中的漩渦, 會吸引其他東西向內‘跑’一樣。 ”範舟說, 這個概念現在看來很可能會被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實現。

“我們普通人什麼時候也能參與星際旅行呢?”範舟告訴大家, 環保電動汽車特斯拉公司的CEO伊隆·馬斯克同時也是太空探索公司的總裁, 他回收飛船、火箭以大幅降低太空旅行成本, “他的雄心是在20年之內自己生產飛船,

以商業的模式完成過去的科學實驗, 如登陸火星等。 ”看來, 在不久的將來, 只要你有足夠的錢, 買一張“飛船票”的願望並非遙不可及。

太陽系“誰”最可能孕育生命?

太陽系是我們最熟悉的天體集合, 太陽作為唯一的恒星發光、發熱、給我們提供各種能量維持動植物的生存生長。 此外, 圍繞太陽旋轉的還有八大行星和許許多多的小行星。 人類科學家尋找外星的腳步, 首先是從太陽系走起。 這裡有沒有適宜人類生存的場所呢?

範舟說, 人類對太陽系內可能產生生命的星球的探索由來已久, 如人類對火星的探索就相對較多。 火星永遠是尋找外星人們的首要挑選的天體目標, 尤其讓人感興趣的是火星夏季出現在霍洛維茨隕石坑內的暗黑色條痕,

這些有可能是火星淺層地表下方融冰形成的鹽水。 “發去火星的探測器肯定了火星上水的存在, 包括在大氣裡也是存在水和許多不同成分, 如二氧化碳之類的。 這就說明它有存在生命的可能, 不過不是智慧生命。 ”

土衛二和土衛六也是探索生命跡象的候選天體。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凱西尼探測器曾發現土衛二南極的裂隙系統中有大量的水汽噴出。 對此現象最好的解釋就是這裡存在一個巨大的地下海洋, 其溫度是由土衛二和其它土星衛星之間的引力潮汐作用維持的。 而土衛六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擁有濃密大氣層的衛星, 同時也是太陽系中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顆地表有液體湖泊和河流的星球。 當然,這些湖泊河流中的液體並不是液態水,而是液態的乙烷和甲烷。”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科學家認為其在生命存在需要的3個基本條件——液態水、能量來源和某些化學成分(碳、氫、氮、氧、磷和硫磺等)上,均占一定優勢。“不過它離太陽很遠,溫度上不太適宜。”

“地球2.0”開啟新希望

關於外星生命,科學家們有許多假設。但更接近大家想像的,外星人應該類似於人類。為了找到外星生命,科學家們首先尋找的方向是與太陽類似的恒星,其次就是找到圍繞它旋轉的,與地球相像的行星。“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靠譜的方向,因此一直基於這個假設尋找外星生命。”

從這個角度出發,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現了“地球2.0”——Kepler-452b,這也是人類發現的首個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令人們歡欣鼓舞。天文學家稱這顆星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天文學家表示,其跟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它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行,從恒星上接受的光和太陽光類似,理論上可以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奠定生命存在的基礎。但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地球2.0”上面有生命,因為開普勒望遠鏡只負責照相,沒有辦法近距離觀測行星。

而就在今年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再次召開發佈會,揭示了第一個圍繞超冷矮星運行的7顆地球大小行星的系統,創造了太陽系外單恒星周圍擁有宜居區行星數量的新紀錄。這類似地球的“葫蘆七兄弟”在合適的大氣條件下都可以擁有生命所需的液態水,其中3顆穩定地位於宜居區域,即恒星周圍的區域,擁有液態水的機會最高。這7顆行星的大小——品質最小的約為0.4個地球,最大的約為1.4個地球。天文學家認為它們都可能是岩態行星。“我們常問‘人類孤獨嗎’?這是個頂級科學問題,第一次發現這麼多行星處於宜居區域,確實是邁向終極目標的重要一步。”

當然,這些湖泊河流中的液體並不是液態水,而是液態的乙烷和甲烷。”

穀神星是太陽系中最小的、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科學家認為其在生命存在需要的3個基本條件——液態水、能量來源和某些化學成分(碳、氫、氮、氧、磷和硫磺等)上,均占一定優勢。“不過它離太陽很遠,溫度上不太適宜。”

“地球2.0”開啟新希望

關於外星生命,科學家們有許多假設。但更接近大家想像的,外星人應該類似於人類。為了找到外星生命,科學家們首先尋找的方向是與太陽類似的恒星,其次就是找到圍繞它旋轉的,與地球相像的行星。“科學家們認為這是一個靠譜的方向,因此一直基於這個假設尋找外星生命。”

從這個角度出發,2015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發現了“地球2.0”——Kepler-452b,這也是人類發現的首個與地球大小相近的“宜居”行星,令人們歡欣鼓舞。天文學家稱這顆星是至今為止發現的最接近地球的“孿生星球”,有可能擁有大氣層和流動水。天文學家表示,其跟地球的相似指數為0.98。它圍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恒星運行,從恒星上接受的光和太陽光類似,理論上可以供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奠定生命存在的基礎。但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地球2.0”上面有生命,因為開普勒望遠鏡只負責照相,沒有辦法近距離觀測行星。

而就在今年初,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再次召開發佈會,揭示了第一個圍繞超冷矮星運行的7顆地球大小行星的系統,創造了太陽系外單恒星周圍擁有宜居區行星數量的新紀錄。這類似地球的“葫蘆七兄弟”在合適的大氣條件下都可以擁有生命所需的液態水,其中3顆穩定地位於宜居區域,即恒星周圍的區域,擁有液態水的機會最高。這7顆行星的大小——品質最小的約為0.4個地球,最大的約為1.4個地球。天文學家認為它們都可能是岩態行星。“我們常問‘人類孤獨嗎’?這是個頂級科學問題,第一次發現這麼多行星處於宜居區域,確實是邁向終極目標的重要一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