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健康|雜糧未必是“寶”,天天吃也不好

雜糧富含粗纖維、低脂肪、部分維生素相對豐富, 平時適當多吃一些雜糧, 特別是對肥胖、高脂血症、便秘、糖尿病等病人, 是有好處的。 但對老人、小孩、胃腸不好的人來說, 雜糧未必是個“寶”。

公眾對五穀雜糧的認識上有誤區, 認為五穀就是雜糧,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主任中醫師夏軍權告訴記者, 其實五穀是指稻穀、麥子、大豆、玉米、薯類, 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 五穀雜糧的說法有相當久遠的歷史, 中國人以五穀雜糧為主體的飲食習慣已經沿襲了數千年, 《黃帝內經》一書中, 就提出了五穀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夏軍權介紹,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 五穀中的米和麵粉中的蛋白質含量高, 雜糧富含粗纖維、低脂肪、部分維生素相對豐富, “對於肥胖、高脂血症、便秘、糖尿病等病人每天可以適當地吃點雜糧, 一來可以增加腸道的蠕動,

還可以增加飽腹感, 讓病人少吃點飯, 特別對肥胖和糖尿病有幫助。

現代的不少白領應酬多, 吃得太精細, 缺少粗纖維。 這部分人也要適當地多吃點雜糧, 其中雜糧的B族維生素含量比較高, 特別是薯類裡的葉酸含量很高, 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

雜糧雖好, 適當吃一些對身體是有益的, 但是年老體弱的人、小孩, 產後、術後的人不適合吃雜糧, 他們更需要吃得少而精, 才能保證營養。 “胃腸不好的人, 也不宜多吃, 甚至主張不吃。 像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炎症性腸病、慢性肝病、肝硬化等等, 都不主張吃雜糧。 ”

“我在門診中常接診到一些病人家屬, 他們覺得病人術後需要營養, 就把雜糧打成糊狀給病人早晨吃,

覺得這個雜糧糊既有營養, 又容易被吸收。 ”夏軍權告訴記者, 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雜糧儘管被打成了糊狀, 但是其營養成分還是以粗纖維為主, 人體最需要的營養成分蛋白質是不夠的, 也不利於病人吸收。

還有不少人覺得雜糧好, 每天都以雜糧為主, “我就碰到一個病人, 一天三頓都吃雜糧, 結果時間長了臉色暗淡, 皮膚也不好, 還有個病人每天吃小米粥, 其實也是不合適的, 因為小米粥營養成分不如大米和麵粉, 小米偏涼性, 不適合長期吃, 特別是脾胃比較虛弱的。 ”

夏軍權表示, 人體是一個平衡系統, 雜糧和細糧要合理搭配, 講究平衡。

雜糧容易引起腹脹。 因為雜糧裡面含有較多的纖維素成分, 過多食用雜糧會導致上腹脹,

影響食欲, 往往表現為腹脹、噯氣、屁多等。

雜糧容易引起泛酸。 雜糧食用過多, 會明顯延緩胃排空, 引起胃反酸。 過多的雜糧進入到胃裡面, 可能導致食物積存, 增加胃酸分泌, 當胃裡有食物積存的時候, 這些食物就會裹著胃裡的胃酸, 反到食管裡, 造成反酸, 對食管黏膜產生損害。 胃酸分泌過多也會加重胃粘膜損傷, 胃食道反流的病人不適合吃。

雜糧過多, 會增加胃腸負擔。 過多纖維飲食, 比如堅果、薯類、穀類、玉米等, 因為大量的粗纖維食物會刺激腸道, 增加胃腸道負擔, 甚至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 對胃腸功能較差的病人還可能加重病情。 為使腸道得到適當休息, 膳食中應盡可能避免機械性刺激, 採用少渣飲食。 對一些手術後患者會有腸粘連或小腸狹窄的,

粗纖維不易通過, 一旦過多纖維食物進入小腸會引起收縮而出現腹痛, 甚至引起梗阻。

雜糧吃太多, 會影響營養吸收。 雜糧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含量偏低, 長期過量食用雜糧, 會影響人體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 使人體缺乏許多基本的營養元素, 導致營養不良。 特別是胃腸功能不好的人, 飲食要精細, 這樣才利於吸收, 保證營養供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