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擼起袖子真抓實幹:東至溝村的“三步棋”

“有了這些蛋雞, 家裡的收入又能增加不少。 ”

“去年的小雞也都長大了, 光是養殖這一塊的收入就夠家裡的開銷了。 ”

6月14日上午, 本應是農耕時間,

然而在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村“兩委”門前的小廣場上卻已經聚集了大批的村民, 村民們三五成群的正在探討著什麼, 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

“周書記說找到了企業扶貧資金, 今天有養殖合作社在這裡給我們發放蛋雞, 每戶都有, 所以我們早早就來了。 ”村民李守元解答了記者的疑惑。

東至溝村距離縣城14公里, 全村113戶453人, 其中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有36戶108人, 2015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僅有5800元, 是重點貧困村, 然而在2016年末, 這個村子不僅人均收入翻了近一倍, 達到了10000餘元, 並且通過了縣、市、省、國家四級驗收全部脫貧。 村民們告訴記者, 村裡的變化都是“周書記”和扶貧工作隊帶來的。

2015年10月, 從西部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派的駐村扶貧“第一書記”周青義和扶貧工作隊的成員來到了東至溝村, 經過實地調研和入戶走訪後, 周青義發現沒有技術和沒有思路是村子貧窮的主要原因。

“扶貧先扶智, 當時大部分村民就是靠著家裡的一點土地, 農閒時間想做點別的事情卻沒有好的思路, 想要出去打工也沒有技術, 所以收入普遍不高, 只夠勉強維持家用。 ”周青義說。

利用好村裡的土地, 發展以當歸為主的特色種植業成為了周青義帶領大家脫貧的第一步, 通過加強與鄉黨委政府和大型種養殖企業的協調聯繫, 在確保農戶利益的前提下, 周青義第一次帶領村民們種植了25公頃的當歸, 經過企業的技術指導,

藥材種植獲得豐收, 實現了收入200多萬元, 戶均收入17800餘元。

當歸的種植成功也激發了村民們的創收熱情。 在村民的主動要求下, 2016年周青義又帶領村民將特色種植面積擴大到48.3公頃, 不僅種植了當歸, 還新種植了飼草、覆膜馬鈴薯和各種蔬菜, 實現收益259萬元, 戶均收入提高到2.29萬元。 “這在過去想也不敢想, 僅僅一年的時間, 家裡的收入增加了好幾倍, 而且周書記還給我們想了別的路子, 現在我們家徹底脫貧了, 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村民鮑守忠說。

44歲的鮑守忠過去是村裡的貧困戶, 唯一的收入就是靠著家裡的0.27公頃土地種些青稞, 一年下來的收入只有2500多元, 維持全家3口人的生活都很艱難, 然而在接受周青義的建議種植了當歸後,

2016年的收入達到了9800多元, 順利的達到了脫貧標準。 特色種植成功後, 周青義又啟動了第二步, 他發動村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 並以300元每0.067公頃土地的價格流轉了村民8.67公頃的土地, 建成了兩個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種養殖專業合作社, 輻射帶動全村36戶貧困戶發展農業產業。 並且積極與縣農牧、勞動就業等部門協調聯繫, 組織開展了以種植、養殖、餐飲、挖掘機等為主的技能培訓, 截至目前, 培訓人數達到200餘人, 過去108名貧困人中已經有40人通過培訓外出務工。

“我們還主動尋求了社會愛心企業的幫助, 今天發放蛋雞的合作社去年就為每戶村民免費發放了30只土雞苗, 今天免費發放的是成品蛋雞, 過去的貧困戶每戶30只, 普通村民每戶15只,

雞蛋的銷路我們已經找好了, 馬上就能為村民們帶來效益。 等村民們都有錢了, 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發展旅遊業, 讓村民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周青義說。 (青海日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