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獲蘋果設計獎的效率 App,到底好用在哪裡?|靈感早讀

好產品, 或許你已見得不少。 但好產品背後的探索和思考, 恐怕沒有太多人知道。

最近查看郵件發現一封有意思的會員來信, 郵件中提及最近正在使用新版的 Things for iOS(V3)非常好用, 而自己正好也是做此類工具類產品的設計, 想要看看是否能找機會分析一下 Things 新版的設計。

Things 確實是一個不錯的話題, 3.0 版本發佈之後確實也收到了很多的好評。 iOS 上確實也好久沒有出現值得討論的 app, 所以本期的週刊我們就從產品設計的角度, 來和大家聊聊這款應用。

關於 GTD 類產品的問題

說起 GTD(Get Things Done), 市面上有非常多的同類產品。 每年都會有一些新興 apps 發佈, 老的廠牌也在不斷更新(比如 The Hit List、Things、OmniFocus)。 大家每次或是因為簡介的設計、或是因為強大的功能, 不斷地在嘗試, 也不斷地在放棄。

大家都知道做每日工作管理的重要性, 也在不斷地嘗試, 為什麼卻總是用不起來呢?在我看來主要是對「工作條理化拆解」和「堅持使用」兩方面的問題。

每一款 GTD 工具都是從不同角度來幫助我們完成這兩件工作, 任務拆解更多靠自己的規劃能力, 大部分的工具都足夠用;是否能堅持使用則和應用的使用體驗有著很大的關係, 我們今天更多則是從這個角度入手來進行討論。

V3 版本之前的 Things 一直被大家所詬病。 說功能強大它不及 OmniFocus, 說體驗好它也未見超過其他同類新秀, 究竟是怎樣的定位看上去是 V2 版本最大的問題。

之前使用了一周多的 V3, 感覺這次 Things 的定位是比較清晰的了。 如果你是一個 GTD 重度使用者, 需要強大的功能和自訂性, 那麼選 OmniFocus 沒錯;但如果你希望能有一款工具能輔助自己的日常工作, 新版的 Things 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Things V3.0 的設計框架

在開始討論 Things 的設計細節之前, 我們需要先對其設計框架進行一番研究總結。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試用 app 的每一個功能並截圖進行分析。 V3 版的設計不複雜, 所以我們走玩一圈可以大致得到如下這麼一張概念圖。

總的來說, Things V3 版的設計將介面層級進行了大幅的「扁平化」, 從體感上讓用戶覺得它不複雜。 主要功能部分只有 Dashboard 和二級 List 兩個層級, 其他的操作都在浮層和「隱形浮層」中進行處理。

如果要給 V3 版的設計做一些總結, 我會用簡單、輕量和效率三個關鍵字來形容它。 當然這也是所有產品設計都會考慮的設計方向, 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從這三個方面來解構, 看看它的設計如何體現出這三個關鍵字。

關鍵字 1:簡單

相對于學習成本較高的 OmniFocus, 新版 Things 降低了用戶的自由度。 用戶可以輕鬆地基於時間維度(今天、計畫、隨時、某天)來添加無組織關係的任務;除此之外也提供了一定的組織關係(情景、項目)來完成一系列的操作。

在給予一定的約束後,創建任務的操作就變得簡單多了,用戶只需要考慮我想在什麼時候完成某項任務並將它添加到對應的分類中即可。這讓用戶在對 GTD 的上手變得簡單,建立大家對使用 GTD 的信心。當然,Things 也可以承接稍微複雜一些的任務。比如我們有一些子任務需要添加,可以在當前任務下添加一級子任務。

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子任務新版也做了較大的限制,只允許添加描述。其實仔細回想一下,大多數情況我們並不需要對子任務進行細節(時間、關鍵字等)設置,通過人為約束來對產品進行簡化。

關鍵字 2:輕量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個應用的設計過於厚重,另一個應用比較輕量。如何理解這個「厚重」和「輕量」呢?其實很多時候是由「產品頁面層級的深度」和「操作介面的重量」帶給用戶的感受。

「輕量」這個關鍵字這次在新版設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V3 大量減少了層級間的跳轉,整體的結構非常扁平化。

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用者不再需要不停地在各介面中跳轉而迷失掉(早前版本以及其他同類產品的很多功能操作,都是在下級頁面承載),基本上就是在 Dashboard、List 之間來回切換,從感受上就輕量了不少。

除了 Dashboard 以及下一級的各類 List 介面,其它大量的操作都是由浮層和「隱形浮層」來承載(如下圖)。如果說搜索和設置面板在 Z 軸上的座標是 1,那麼添加任務的這個「隱形浮層」應該算作 0.5。

它更好地模擬了在當前「紙張」上添加新內容的感受,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編輯項,同時也「高亮」focus 了當前操作區。雖然這些形式都很簡單常見,但組合在一起的效果卻確實是一個很贊的設計。

「輕量」在 Things 3 中的體現,很好地減少了用戶查看、添加任務的壓力,讓用戶能夠感受輕鬆地完成操作。如果你沒有更詳細的資訊添加,使用者的操作只需要在兩個介面間完成,當然即使添加詳細資訊,也只是多一個浮層面板就能處理。

關鍵字 3:效率

按照通常的設計方式,我們會拆分出很多用戶的操作場景,比如添加、調整位置、搜索任務等等。基於工程邏輯考慮,這樣確實沒有問題,但在實際的實用情境中這些操作可能會在一個情景裡同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的操作任務設計,就顯得不夠人性化,這也是很多時候大家覺得不夠方便的原因。回過頭來看 Things 這次的設計,做得確實很漂亮。這裡可以舉個例子,「添加任務」由之前的「添加」被改進為「添加到某個位置」。以前我們可能需要先添加後調整,而新版中基於點睛之筆的添加 button,我們可以同時做到添加任務,並將它調整到指定的位置上。

如果這個時候你想找某個任務或是想起另外一件任務,可以留在當前介面中完成,而不是向以前一樣先退出當前 list 再去相應的介面操作。

這樣的設計顯然更 make sense,也更符合我們真實的使用情景。也正是簡單、輕量和效率在設計中的體現,我們只需要保證思路的連貫性並隨之進行記錄,而不是因為功能設計的限制而去打斷思路。

我們再回到真實使用場景,來換一個角度看看 Things 的新版設計。

我想查看一下最近要處理的事情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今天、計畫、隨時」是一個非常符合真實心智的分類方式,我們的工作很多時候都是按照時間維度來總結的。

對於任務的查看管理,我只需要看看今天要幹什麼,計畫中某天或者還未確定具體時間的任務就足以幫用戶確定近期的工作安排。

我是不是添加過某個任務,如果沒有我補充一下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且很容易被忽略的場景。Things 這次引入了一個全域的搜索功能,在任何介面上下拉介面可以喚出搜索面板。

比如我在查看某項目任務時想到一件事情,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回到對應介面去查看確認。

在新版 Things 中這就不是個問題了,我們只需要喚出搜索面板,搜索一下選擇是否要跳去相應的介面,如果沒有可以通過 Add 按鈕先行添加。

我要添加!

最後要來說說個人認為這次新版中最為經典的設計:Add 按鈕。

其實在 Add 按鈕上做文章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早前 Path 的扇形功能表和 Material Design 中的 FAB 都或多或少對這個懸浮按鈕進行了一些革新。但坦白說他們都並沒有 Things 這次的設計更有實操意義。

可能第一眼看到 Things 的這個 Add 按鈕會有感覺炫技的感覺,但當你實際使用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這個按鈕真的非常好用,而且和場景結合得非常地得體、到位。首先這個 Button 是可以拖動的,螢幕中一些回應區域,將它拖動到螢幕不同位置是可以觸發不同的添加操作。

以一個專案 List 介面為例,點擊添加按鈕會預設在最上方出現一條新的添加操作區。但如果我們想要在某個子類裡添加一項操作,只需要將添加按鈕拖動到相應的區域,應用則會在當前位置新展開一條同樣的添加操作區。這樣我們的添加、調整位置就可以一次性完成。

如果此時你想到另外一件與此 list 無關的任務,可以將添加按鈕拖動到介面左下角,應用會在當前介面打開一個浮層,將任務先添加到收件箱後續在進行整理。

寫在最後

相對於之前的版本,V3 的設計更像是一次進化。新版無論在定位已經很清晰(也應該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目標人群),而且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明晰的自迴圈設計理念。無論是從產品整體的量級和操作的易用性上,都有了質的提升。

很多時候大家一提到簡潔、輕量就是從介面的視覺上去體現,Things 3 則很好地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設計理念融入到整體的產品設計中。

因為要寫這篇文章,我重新梳理了新版設計。說實話從使用者角度,我依舊鍾情於 OmniFocus 的強大;但站在設計師的角度我有完全無法無視它的設計。

無論大家是否有 GTD 的習慣或者是否用過這款應用,我都非常推薦大家(產品設計師)去購買嘗試一下這款產品,從設計角度去感受一下。這個 68 元會花得很值的。

文章授權轉自 PinDesign 移動產品設計會員計畫,原文連結:http://t.cn/Rotf0h5

▽點擊查看「PinDesign 設計週刊」

在給予一定的約束後,創建任務的操作就變得簡單多了,用戶只需要考慮我想在什麼時候完成某項任務並將它添加到對應的分類中即可。這讓用戶在對 GTD 的上手變得簡單,建立大家對使用 GTD 的信心。當然,Things 也可以承接稍微複雜一些的任務。比如我們有一些子任務需要添加,可以在當前任務下添加一級子任務。

下圖中我們可以發現對於子任務新版也做了較大的限制,只允許添加描述。其實仔細回想一下,大多數情況我們並不需要對子任務進行細節(時間、關鍵字等)設置,通過人為約束來對產品進行簡化。

關鍵字 2:輕量

我們經常會形容某個應用的設計過於厚重,另一個應用比較輕量。如何理解這個「厚重」和「輕量」呢?其實很多時候是由「產品頁面層級的深度」和「操作介面的重量」帶給用戶的感受。

「輕量」這個關鍵字這次在新版設計中體現得尤為明顯,V3 大量減少了層級間的跳轉,整體的結構非常扁平化。

這樣的好處就是使用者不再需要不停地在各介面中跳轉而迷失掉(早前版本以及其他同類產品的很多功能操作,都是在下級頁面承載),基本上就是在 Dashboard、List 之間來回切換,從感受上就輕量了不少。

除了 Dashboard 以及下一級的各類 List 介面,其它大量的操作都是由浮層和「隱形浮層」來承載(如下圖)。如果說搜索和設置面板在 Z 軸上的座標是 1,那麼添加任務的這個「隱形浮層」應該算作 0.5。

它更好地模擬了在當前「紙張」上添加新內容的感受,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編輯項,同時也「高亮」focus 了當前操作區。雖然這些形式都很簡單常見,但組合在一起的效果卻確實是一個很贊的設計。

「輕量」在 Things 3 中的體現,很好地減少了用戶查看、添加任務的壓力,讓用戶能夠感受輕鬆地完成操作。如果你沒有更詳細的資訊添加,使用者的操作只需要在兩個介面間完成,當然即使添加詳細資訊,也只是多一個浮層面板就能處理。

關鍵字 3:效率

按照通常的設計方式,我們會拆分出很多用戶的操作場景,比如添加、調整位置、搜索任務等等。基於工程邏輯考慮,這樣確實沒有問題,但在實際的實用情境中這些操作可能會在一個情景裡同時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下獨立的操作任務設計,就顯得不夠人性化,這也是很多時候大家覺得不夠方便的原因。回過頭來看 Things 這次的設計,做得確實很漂亮。這裡可以舉個例子,「添加任務」由之前的「添加」被改進為「添加到某個位置」。以前我們可能需要先添加後調整,而新版中基於點睛之筆的添加 button,我們可以同時做到添加任務,並將它調整到指定的位置上。

如果這個時候你想找某個任務或是想起另外一件任務,可以留在當前介面中完成,而不是向以前一樣先退出當前 list 再去相應的介面操作。

這樣的設計顯然更 make sense,也更符合我們真實的使用情景。也正是簡單、輕量和效率在設計中的體現,我們只需要保證思路的連貫性並隨之進行記錄,而不是因為功能設計的限制而去打斷思路。

我們再回到真實使用場景,來換一個角度看看 Things 的新版設計。

我想查看一下最近要處理的事情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今天、計畫、隨時」是一個非常符合真實心智的分類方式,我們的工作很多時候都是按照時間維度來總結的。

對於任務的查看管理,我只需要看看今天要幹什麼,計畫中某天或者還未確定具體時間的任務就足以幫用戶確定近期的工作安排。

我是不是添加過某個任務,如果沒有我補充一下

這是一個真實存在且很容易被忽略的場景。Things 這次引入了一個全域的搜索功能,在任何介面上下拉介面可以喚出搜索面板。

比如我在查看某項目任務時想到一件事情,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回到對應介面去查看確認。

在新版 Things 中這就不是個問題了,我們只需要喚出搜索面板,搜索一下選擇是否要跳去相應的介面,如果沒有可以通過 Add 按鈕先行添加。

我要添加!

最後要來說說個人認為這次新版中最為經典的設計:Add 按鈕。

其實在 Add 按鈕上做文章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兒,早前 Path 的扇形功能表和 Material Design 中的 FAB 都或多或少對這個懸浮按鈕進行了一些革新。但坦白說他們都並沒有 Things 這次的設計更有實操意義。

可能第一眼看到 Things 的這個 Add 按鈕會有感覺炫技的感覺,但當你實際使用一段時間你就會發現這個按鈕真的非常好用,而且和場景結合得非常地得體、到位。首先這個 Button 是可以拖動的,螢幕中一些回應區域,將它拖動到螢幕不同位置是可以觸發不同的添加操作。

以一個專案 List 介面為例,點擊添加按鈕會預設在最上方出現一條新的添加操作區。但如果我們想要在某個子類裡添加一項操作,只需要將添加按鈕拖動到相應的區域,應用則會在當前位置新展開一條同樣的添加操作區。這樣我們的添加、調整位置就可以一次性完成。

如果此時你想到另外一件與此 list 無關的任務,可以將添加按鈕拖動到介面左下角,應用會在當前介面打開一個浮層,將任務先添加到收件箱後續在進行整理。

寫在最後

相對於之前的版本,V3 的設計更像是一次進化。新版無論在定位已經很清晰(也應該基本覆蓋了大部分目標人群),而且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明晰的自迴圈設計理念。無論是從產品整體的量級和操作的易用性上,都有了質的提升。

很多時候大家一提到簡潔、輕量就是從介面的視覺上去體現,Things 3 則很好地告訴我們如何將這些設計理念融入到整體的產品設計中。

因為要寫這篇文章,我重新梳理了新版設計。說實話從使用者角度,我依舊鍾情於 OmniFocus 的強大;但站在設計師的角度我有完全無法無視它的設計。

無論大家是否有 GTD 的習慣或者是否用過這款應用,我都非常推薦大家(產品設計師)去購買嘗試一下這款產品,從設計角度去感受一下。這個 68 元會花得很值的。

文章授權轉自 PinDesign 移動產品設計會員計畫,原文連結:http://t.cn/Rotf0h5

▽點擊查看「PinDesign 設計週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